2.4 《说数》 课件(粤教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2.4 《说数》 课件(粤教版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28 19:27: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0张PPT。第4课晨读新课启航识记知识必备探究文本研读领悟学海览胜积累写作点滴应用体验之旅片段背诵资料助读整体把握文本层析写法简析写法借鉴素材档案佳作欣赏第二单元数 字
1.数字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数字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生活在一个被称作“数字时代”的社会里,不管你是不是愿意,数字与你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有人说,数字的变化就是社会的变化,生活的变化,世界的变化。数字的改变有时也是命运的改变……我们的生活中,该有多少与数字有关的情和理,该有多少与数字有关的喜怒哀乐的故事! 2.自从数字作为一个概念出现在人类的意识之中,它便开始慢慢地渗入到人的骨髓,如空气一般无处不在,它总是夹带着各种含义出现在人的眼前。数字魅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被赋予的意义的深浅。拂去历史的尘埃,可以看出,数字确是人类一项伟大的创造。人用实实在在的数字把自然界描述得明明了了,把生活弄得方方便便。数字因它的广泛实用性而早已被人类赞赏,同时,数字又因其在文字中的表现力而让人类惊叹不已。著名美籍华人学者——沈致远
沈致远,1929年11月出生,物理学家,著名美籍华人学者。江苏溧阳人。撰写科学散文及随笔百篇,题材涵盖数学、物理、生物、环保、天文、信息、电脑、网络、经济、科学方法等,内容丰富多彩,文笔风趣,实为不可多得之佳作。部分文章曾在《文汇报》副刊《笔会》专栏发表,深受读者欢迎。
主要论著有《微波技术》《高温超导微波电路》等。应邀开辟专栏
1998年,本文作者沈致远应邀在《文汇报》副刊《笔会》上开辟了《天趣园》专栏,专门发表他的科学散文及科学随笔。其中文艺作品集结成书的有《体验美国》和《科学是美丽的》,后者由上海教育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本文出自其中,发表于1999年8月8日。yǎn càn
jué cì
bǎo hán zhóu
zhòushuài
lǜchénɡ
shènɡ shù
shǔ
shuò dī
tí 稍

悄燥

澡贷

黛 拭

试三、用准词语
(一)词语辨析
(1)原形 原型原型原形(2)界线 界限界限界线 1.词义理解
(1)非同小可:形容事情重要或情况严重,不能轻视。
(2)浩如烟海:浩,广大;烟海,茫茫大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
(3)沧海一粟:粟,谷子,即小米。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
(4)孜孜以求:孜孜,勤勉的样子。不知疲倦地探求。
(5)众星捧月:比喻许多人簇拥着一个人,或许多个体拥戴一个核心。
(6)拭目以待:拭,擦;待,等待。擦亮眼睛等待着,形容殷切期望或等待某件事情的实现。 “浩如烟海”仅用于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不能形容商品。此处属于对象误用。[内容提要] 本文主要叙述了数的发展史,从最简单的自然数到复数,数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人类科学的发展史。课文通过对数的介绍,赞颂了人类的智慧和对宇宙规律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结构概览]一、阅读第1~4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二)解读文本精要
1.第4自然段中,“负数和正数分列左右如雁翅般排开,零居中央,颇有王者气象”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提示:①采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②采用了比喻
“雁翅般排开”、拟人“王者气象”等修辞手法,把零、负数和正数的关系和地位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二、阅读第5~8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二)解读文本精要
2.“无理者,不讲道理也”含意是什么?提示: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3.《说数》讲零时说:“负数和正数分列左右如雁翅般排开,零居中央,颇有王者气象。”讲圆周率时说:“最近利用电脑算到了小数点后两千亿位!但比起‘此率绵绵无绝期’来,连沧海一粟也不如。”两处都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提示:用的是拟人手法。将零比作王者是直接拟人,将圆周率与《长恨歌》类比是间接拟人。如果没有读过《长恨歌》,后者的类比是想出不来的。将较抽象的对象比拟为熟悉的具体事物,有便于理解的作用;而且运用得当,也可以增添文采。三、阅读第9~1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二)解读文本精要
4.“乍看似乎‘虚’无缥缈,‘复’杂得很”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提示:一语双关,用词巧妙,既贴切地说明了虚数和复数的特点,又暗点了两者的名称。 提示:“众星捧月”这一成语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虽然数的王国不断扩大,但是零的王者地位始终不变的状态。 提示:小诗写出了零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零的赞美之情,增添了文章的文学性、趣味性。 四、阅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7.数的发展从自然数开始,然后引入了负数、零和分数,再加入无理数,接着创造了虚数,自然地衍生出了复数。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科学发展怎样的一个规律?科学发展需要怎样的一种精神?
提示:规律:科学发展是没有止境的。如庄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需要的精神:科学需要发现,需要想象,需要创造。科学就是要有一种“想入非非”“无中生有”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引领着一代代的科学家不断研究,不断发现,不断创造,引领人类走向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1.大胆的联想和想象
作者笔下,零具有了王者气象,圆周率“绵绵无绝期”,数字仿佛有了生命,使文章读来兴趣盎然。
2.丰富的表达方式
描写如:“加入了分数和无理数以后,数学王国更扩大了,在零这位国王两边雁翅排开的阵容就更加威武雄壮了。”抒情如:“谁说数学枯燥无味?数学天地充满了诗情画意,有待我们去发掘。” 3.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
全文运用最多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如第6段对圆周率的介绍。此外还有以下方法:打比方,如把数字比喻成一个不断扩大的数学王国,把零比喻成其中的国王,形象地说明了零在数学中的重要性;引用,如作者的两首小诗《圆周率》和《零赞》;作比较,把圆周率的无限信息量与北京图书馆中藏书丰富但信息量有限作比较。[技法指导]如何使科学小品语言生动形象
科学小品文属于科学类说明文的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性说
明文,一般性说明文重在客观地解说所要说明的对象,一般不含
有感彩,而科学小品文不受这一点约束,它的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说明时常借助一些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作诠释、分
类别、举例子、作比较、列图表等来说明要介绍事物的特点,或
者采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把要介绍说明的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人格化、生动化,科学小品既有科学的严谨,又有文学的情趣。[尝试运用] 文笔的生动性是科学小品区别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怎样才能使科学小品文的文笔生动呢?一是要善于记叙和描写。二是要善于穿插趣闻。三是要善于运用修辞。 参考答案:
大 树
我的名字叫大树,是森林家族中的一员。我们的大家族是人类的特别“卫兵”。为了保护人类的环境,我们特别
“卫兵”像魔术师一样,有时要变成“工厂”,有时要变成
“机器”,有时又要变成一种“特种板”……
我们大树的第一个本领,就是吸进二氧化碳,吐出氧气。要是没有我们这个规模巨大的氧气制造工厂,地球上的氧气,早就被人类和各种生物吸完,生命也就不存在了。 我们大树的另一个本领是消音。噪音是人类的大敌,不仅干扰人们的谈话、通讯,影响人们的休息而且长期受噪音影响,还会使人听力减弱,使心脏、血压、神经等出现异常。而我们大树,却站在抗噪音的第一线。我们手拉手,组成一道道“隔音板”,随风摇摆,声波刚来就被驱散了。你看,我们的本领大不大? ?课内素材
(圆周率)“像一篇读不完的长诗,既不循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率绵绵无绝期。”“谁说数学枯燥无味?数学天地充满了诗情画意,有待我们去发掘。”作者是成就卓越的物理学家,但也具有极高的艺术天分和形象思维能力,对数字津津乐道,从自然数到负数、零,再到分数、无理数和复数,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或比喻,或拟人,或对比,使枯燥的数字洋溢着灵性和生气。科学是美丽的,更因为科学家们有一颗能感受美、创造美的心灵。
[应用角度] “感受”“枯燥与美”“创造美”等。 ?鲜活素材
“虚假繁荣”要不得
2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4 735万人,城镇人口69 07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 100万人;乡村人口65 65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 456万人。大陆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1.27%,比上年末提高1.32个百分点。 这是一组漂亮到可以让国人引以为豪的数字。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1.27%,证明了我国城镇化在近些年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确切地说,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3亿多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近11年,我国城市化率提高了15个百分点,有数据预测称,如果保持此速度发展下去,到205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72.9%。用坊间的话来说就是,中国已经不再“土气”了。 [热评] 我们不去讨论城镇化处于什么程度,也不去讨论数字的大小,只去思考一下,我们生活中有多少这样的现象。数字是神奇的,用得好可以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但如果数字一旦披上了“绚丽”的外衣,或者被注射了“膨胀剂”,就会蒙蔽人们的眼睛,飞得越高跌得越重,总有露出真面目的那一天。从这点上来说,要慎用数字,用好数字,用准数字,让数字发挥应有的价值,当然这需要转变观念,不要再让“虚假繁荣”猖獗下去。数字杂说
卞毓麟
即使目不识丁的人,通常也会数数,诸如一棵树、两本书、三元钱等。不过,纵然是饱学之士,倒也未必尽识数字的身世、数字的情趣,乃至数字的遗憾。 数字的发展走过了漫长的路程。大约4 000年前,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发明了字母表。它在传播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发生了种种变化,例如,古老的希腊字母和希伯来字母就不太一样。但是,古代希腊人和希伯来人都曾用字母表中的字母依次代表数字。后来,人们也曾用英语字母代表过数字,例如依次用A、B、C、D代表1、2、3、4,I、J、K、L代表9、10、20、30等。
………… 有趣的是,发明“阿拉伯数字”的并不是阿拉伯人,而是印度人。两千多年前,印度人首先使用了1、2、3……9
这九个数字。他们书写时,用最右边的数字代表有多少个
“一”,其左边的数字代表有多少个“十”,再左边的数字代表有多少个“百”,如此等等。例如,1994就表示一共有4个“一”、9个“十”、9个“百”、1个“千”。这在今天,就连小学生也是非常熟悉的了。 数字之妙远远不局限于数学王国本身。它的概括力使人易于记忆,便利交谈。“二十四史”“三十六计”“九大行星”
“三好学生”“世界七大奇迹”“四项基本原则”“七十七国集团”……诸如此类的例子,委实不胜枚举。更何况它在文化生活中还给人以无穷的乐趣,例如,在灯谜中,“十(打日本一政治家),谜底:田中”;“99(打一字),谜底:白”,皆系雅俗共赏的上乘之作。在对联中,古往今来令人拍案叫绝的“数字对”亦不乏其例:上下联中均嵌入诸多数字,一一相对,浑然天成,如以五行和五方与十个数字相对,巧妙地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旧联: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然而,数字却也有自己的苦恼。本来和它毫不相干的数字事情,偏偏总有人硬往它身上安。过去人们用字母代表数字时,有的数字写出来就像是一些单词,例如,人们曾用英语字母“E”代表5,用“O”代表60,用“W”代表500,于是,565写出来就是WOE,正好和英语单词“悲哀”的拼法完全一样。因此,人们认为565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古希腊人和希伯来人甚至创造了一套方法,故意让用字母表示的数字带有一定的含义,这就是所谓的“占数术”。其实,它和“占星术”一样,纯属无稽之谈。 分外可悲的是,“占数术”这种骗人的鬼话,居然在今天的中华大地上再度看好走俏。君不见,有人如痴如醉地想弄上8888168这么一个电话号码——期盼着“发发发发,一路发”;君不见,有人视7424994这个号码如丧门之神,仿佛那真会害得他“妻死儿死舅舅死”。如今,人们仿佛对这种畸形的文化现象已经见怪不怪了。其实,数字和“发”或“死”又有什么关系呢?
[美文评点] 这篇文章从数字的身世、数字的情趣和数字的遗憾三部分介绍了数字的知识。文章为了说明这些知识,列举了许多有趣的例子,不仅使人明白易懂,而且趣味盎然。点击下列图片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