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奇妙的超低温世界》 课件(粤教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2.5 《奇妙的超低温世界》 课件(粤教版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28 19:27: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7张PPT。第5课晨读新课启航识记知识必备探究文本研读领悟学海览胜积累写作点滴应用体验之旅片段背诵资料助读整体把握文本层析写法简析写法借鉴素材档案佳作欣赏第二单元梦 想
1.梦想如清风,在你迷茫时帮你鼓起前进的风帆,让远航的船儿驶向彼岸;梦想似暖阳,在你无助时给你无限的温馨,使沉睡的种子开始发芽;梦想若甘露,在你干渴时给你带来丝丝甘甜,让干涸的心儿焕发出生机。梦想是一把钥匙,用心把握,可开启成功的大门;梦想是一盏明灯,用心点燃,可照亮成功的大道;梦想是忠诚的朋友,用心呵护,可解开成功的奥秘。 2.是谁在积灰已久的书卷边,用微光拂去尘埃?是谁在幽暗昏惑的旅途中,用光明扫除退缩?是谁在平静无奇的大脑中,用光线掀起波涛?是梦想的星光。指引着我们走出落漠与昏惑,带领我们由尘世走入天堂。梦想是蝴蝶的翅膀,有了它才有翩翩起舞的舞姿。心怀梦想,就算行若微尘,也会有让人惊艳的崛起。 3.梦想是心灵的滋润,有了它才有了充实丰盈的人生。一个人有了梦想就会不懈地去追求,用不停歇的脚步实现人生价值。因为梦想,小溪汇成了大海;因为梦想,树木期盼到春的绿叶;因为梦想,人类助长了山峰的高度。让我们站在地平线上,构筑梦想吧,我们将会是大海,绿叶,山峰,拥有梦想,登上顶峰的将会是我们。著名的科普作家——叶永烈
叶永烈,1940年出生于浙江温州。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化学系。现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
理事,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香港海外文联名誉主席。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早期主要从事科普创作,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之一。后转向传记写作。
代表作有科普文《小灵通漫游未来》,传记《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等。在幻想中前进
1959年国庆节前夕,李四光、华罗庚、茅以升等25位著名科学家联合撰写的《科学家谈21世纪》出版,引起很大的轰动。到了1986年,鉴于书中关于21世纪的一些幻想大部分已提前实现,一批科学家又商议写一部《科学家再谈21世纪》。可是,幻想依然赶不上科技发展的步伐。1992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少年科学》编辑部又推出了一部《明天的科学》,本文就选自此书。 shè jìn
yínɡ rèn mēn
mènjué
juèyīnɡ yìnɡxīnɡ xìnɡ qiáng jiàng
qiǎngjiē jié 炼

冻幅

辐 蜡
腊副 幅三、用准词语
(一)词语辨析
(1)关注 关心关注关心(2)检验 检查检验检查(3)探索 摸索探索摸索 (二)词语解释
1.词义理解
(1)面目全非:事物的样子改变得很厉害(多含贬义)。
(2)闷葫芦:课文中指密封而摇起来声响不清脆的葫芦。可用来比喻难以猜测,令人纳闷的言辞或事情。
(3)小巧玲珑:形容小而灵巧、精致。
(4)悠然自得:悠然,闲散舒适的样子。自得,内心得意欢畅。生活闲散舒适,内心得意。
(5)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加点词语使用正确。“闷葫芦”既可以用来指不爱说话的人,也可以用来指令人纳闷的言辞或事情。[内容提要] 本文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饶有趣味地向读者介绍了超低温现象、超低温现象下一些物质的变化、超低温现象的具体应用及其诱人的发展前景,使读者在轻松阅读中获得了较难理解的科学知识。[结构概览]一、阅读“奇妙的现象”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二)解读文本精要
1.本部分介绍了哪些“奇妙的现象”? 提示:“奇妙的现象”介绍超低温世界中的奇特现象:鲜花、鸡蛋、石蜡等在液态空气中的变异;水银、铅、锡、铜等金属物质在超低温世界中的性状变化;在超低温世界中的液态氦所呈现的“超流现象”,等等。2.这一部分用到的说明方法主要有哪些?提示:运用了作诠释、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等。 提示:举水银、铅、锡、铜等金属在超低温环境里变得面目全非的例子,说明金属在超低温世界里出现的奇妙现象。 3.举水银、铅、锡、铜等金属变化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二、阅读“没有电阻的导线”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二)解读文本精要
4.对冷子管的说明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提示: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诠释了冷子管的构造、特点和用途。 提示:①说明超导现象的意义及其应用前景。新的超导材料的发现将会引起电力工业上的革命。②“如果”
“将”这些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三、阅读“广泛的应用”“诱人的幻想”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低温的应用 提示:具体应用主要有:在钢铁工业上用超低温处理钢铁制品,在农业上用超低温来锻炼种子,在液态空气工业上把空气中不同气体分开,在医学上用超低温技术保存药品和制成冷刀,在宇宙航行中用超低温技术检验设备,在科学研究中为人们提供帮助,等等。 提示:从生物学家拿金鱼做“生命冷藏”实验谈起,谈到人们对延长动物和人寿命的办法的种种探索,进而设想未来人类在星际旅行中延续寿命的前景。 提示:快速将生命冷冻起来,若干年后再让其复活。关键区别在于这个过程中细胞中的水分是否会使细胞受到破坏。 提示:说明的顺序:逻辑顺序。人们对超低温的认识、探索、应用。说明的核心问题:对超低温世界的探索。 全文以小标题分节,清晰地表示出了作者的写作思路:
“冰雪不足以言冷”引出话题,介绍“绝对零度”概念;“奇妙的现象”介绍超低温世界中有趣的奇特现象;“没有电阻的导线”重点介绍超低温中的超导现象;“广泛的应用”介绍超低温技术目前的一些具体应用;“诱人的幻想”则提出了利用超低温技术在星际旅行中延续人的寿命的设想。作者由一个基本概念入手引入“超低温”这一话题,然后分别介绍现象及其应用,让读者较全面地认识了超低温研究这一科学研究领域。 1.分节写作,条理清晰
这篇文章条理很清晰,分节写作,每小节一个小标题,表示内容重点,也显示内容的递进关系。全文内容安排属层进式,表现为:从探究最低温度入手,引出超低温世界的话题;继而多方面展示超低温世界的奇妙现象,进入话题,然后从多角度展现超低温技术的广泛应用,拓展话题。层层递进,步骤井然。 2.恰当的说明方法
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①举例子。如在“没有电阻的导线”一节,举了荷兰物理学家发现“超导现象”的例子和铅金属环在超低温下经过两年半时间电流强度居然没有明显减弱的例子,说明超导现象。这两个例子具体生动地说明了超导现象中导电材料电阻消失的特性。 ②作比较。如在“没有电阻的导线”一节,拿利用超导现象制成的“冷子管”跟电子管和半导体晶体管比较,生动地说明前者体积小、用电省、性能灵敏等优点。
③下定义。如在“冰雪不足以言冷”一节,指出“冷
有一个极限——最低的温度是-273.16°C,叫做‘绝对零度’”。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手法,准确说明概念,让读者获得一种清晰的认识。 ④作诠释。如在“冰雪不足以言冷”一节,指出“冷有一个极限——最低的温度是-273.16°C,叫做‘绝对零度’”,给“绝对零度”下了定义之后,又加以诠释:“世界上不可能再有比绝对零度更低的温度。”这句话对前面所下的定义作了补充,让读者获得更加具体、详细的认识。
⑤列数字。文中各小节都用到这种说明方法。如在“冰雪不足以言冷”一节,列举冰雪、南极北极、月亮背面和海王星的气温,用准确的数字引领读者步步探究话题。[技法指导]如何恰当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运用的数字大致有两类:
一是确切数字,列举这类数字要绝对准确,不能有半点差错;
二是模糊数字,列举这类数字接近准确即可。有时本应该是模糊处理而用精确数字,反而会不准确。那就用一些修饰性的词加以限制,这样反而会更准确些。总的来说,列数字是说明文写作常用的一个方法,用得巧妙,会省去很多话而让人一目了然。 数字说明的好处是: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用列数字的方法进行说明,既能准确客观地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
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尝试运用] 参考答案:
跳远能手——青蛙
青蛙具有惊人的跳远本领,马克·吐温在文学上的突破,据说应该归功于他对青蛙跳远的研究。1865年,马克·吐温在一家纽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卡拉韦拉斯县驰名的跳蛙”的幽默小说,深受读者欢迎,从此一举成名。马克·吐温发现青蛙不跳则已,一跳就是2米远。如果说青蛙的平均身长8厘米,
那么其跳远长度就是体长的25倍。如果一个人的身长是1.75米,要和青蛙比跳远的话,至少应跳43.85米。 青蛙跳远的关键在大腿,俗语说青蛙的2/3是大腿,大凡动物界的跳远能手如跳蚤、蝗虫等都有修长的大腿。起跳前,蛙腿关节缩曲,通过肌肉强烈伸张,每跳50.8厘米用11米/秒2的加速度。 ?课内素材
超低温世界妙趣横生:本来软绵绵的铅,会变得性情倔强,富有弹性;好端端的锡会变成一团粉末;水银在零下269℃就不再是调皮的液体,而变成了稳定的固体;电流通过这样的低温导体时,电阻突然消失。铌、锌、铝、钽、锂、锡等23种纯金属和60多种合金,在超低温条件下,都会发生变化。在超低温条件下,空气将变成可以流动的液体,放置其中的鸡蛋会像萤火虫似的射出浅蓝色的荧光;鲤鱼呈“沉睡状态”,生物的生殖细胞都“冬眠”了,它们都将自己的生命速度拨到了零点。但即使经过几年,它们还可以再回到常温世界,在白发苍苍的兄弟姐妹中,显示出自己的青春年华。
[应用角度] “超低温”“奇妙”“科学”等。 ?鲜活素材
用歌声走路的人——陈州
有这么一个人,5岁时母亲离他而去,8岁时,父亲又将他抛弃。11岁,他离开家乡,带着自己的歌声去流浪。13岁,他被火车轧断了双腿,臀部以下只剩下10厘米。他,十几年来走遍了600多个城市,用歌声打动了无数的人。他还曾去四川灾区义演,网络上到处流传着他的故事,人们称他为“用歌声走路的人”。 他叫陈州,1983年出生在山东苍山县。多年来,陈州靠着一副好嗓子走遍了大江南北,也历经艰辛。不管陈州走到哪里,乐观的陈州总是尽最大努力去做善事。每年的全国助残日,都是他义演最忙的时候,下一步,他将继续热衷于公益事业,为一些和他一样的弱势群体送上一份绵薄之力。“刚开始我很自卑,我没有父母,没有家人,自己都觉得自己很可怜。但是后来我想,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比我更加可怜的人,和他们相比,我就是幸运的。”陈州说,“我失去了双腿,但我没有失去自信和勇气!我会用自己的歌喉,唱出美好的生活。” [热评] 陈州说得好,失去了双腿,他没有失去自信与勇气。正是凭着这份自信与勇气,陈州开拓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他始终微笑着面对生活,因为他坚信:他在身体上是残疾的,但在他的心中自己是完美的。他不但拥有了成功,拥有了人们的赞美,也为广大的残疾人,甚至所有的人,树立了一个榜样:人要有决心,有信心,有爱心!绝妙的错误
(美)刘易斯·托马斯
大自然迄今取得的唯一最伟大的成就,当然要数DNA分子的发明。我们从一开始就有了它。它装在第一个细胞之中,那个细胞带着膜和其他东西,在大约30亿年前这个行星渐渐冷却时出现在某个地方的浓汤似的水中。今天贯穿地球上所有细胞的DNA,只不过是那第一个DNA扩展和惨淡经营的结果。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因为生长和繁衍的技术基本没有变。 可是,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尽管今天再来谈论进化方面的进步已经不时髦了,因为如果你用那个词去指称任何类似改进的东西,会隐含某种让科学无能为力的价值判断,可我还是想不出一个更好的术语来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毕竟,从一个仅仅拥有一种原始微生物细胞的生命系统中一路走来,从沼地藻丛的无色生涯中脱颖而出,演进到今天我们周围所见的一切——巴黎城、依阿华州、剑桥大学……我后院里的马栗树,还有脊椎动物大脑皮层模块中那一排排的神经原——从那一个古老的分子至今,我们真的已经走得很远了。 我们绝不可能通过人类智慧做到这一点。即使有分子生物学家从一开始就乘卫星飞来,带着实验室等等一切,从另外某个太阳系来到这里,也是白搭。没错!我们进化出了科学家,因此知道了许多关于DNA的事,但假如我们这种心智遇到挑战,要我们从零开始,设计一个类似的会繁殖的分子,我们是绝不会成功的。我们会犯一个致命的错误:我们设计的分子会过于完美。假以时日,我们终于会想出怎样做这事,核苷酸啦,酶啦等等一切,做成完美无瑕的一模一样的复本,可我们怎么想也不会想到,那玩意儿还必须能出差错。 能够稍微有些失误,乃是DNA的真正奇迹。没有这个特有的品性,我们将至今还只是厌气菌,也绝不会有音乐。一个个地加以单独观察,把我们一路带过来的每一个突变,都是某种随机的全然自发的意外。然而,突变的发生又绝不是意外,因为DNA分子从一开始就命中注定要犯些小小的错误。
假如由我们来干这事,我们会寻求某种途径去改正这些错误,那样,进化就会半路停止了。试想,一些科学家正在专注地从事于繁殖文本完全正确的、像细菌一样的无核原生细胞,而有核细胞却突然出现,那时,他们会怎样地惊慌失措。 我们讲,犯错误的是人,可我们并不怎么喜欢这个想法。而让我们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犯错误也是所有生物的本性,那就更难了。我们更喜欢立场坚定,确保不变。可事情还是这样的:我们来到这儿,就是由于纯粹的机遇,也可以说是由于错误。在进化路上的某处,核苷酸旁移,让进了新成员;也可能还有病毒迁移进来,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异己的基因组;还有来自太阳或外层空间的辐射在分子中引起了小小的裂缝,于是就孕育出人类。 不管怎样,只要DNA分子有这种根本的不稳定性,事情的结果大概只能如此。说到底,假如你有个机制,按其设计是用来不断改变生活方式的;假如所有新的形式都必须像它们先前那样互相适配,结成一体;假如每一个即兴生成的、能对个体进行修饰润色的新基因,很有可能为这一物种所选择;假如你也有足够的时间,那么,这个系统注定要迟早发育出大脑,还有知觉。 生物学实在需要有一个比“错误”更好的词来指称这种进化的推动力。或者,“错误”一词也毕竟用得。只要你记住,它来自一个古老的词根,那词根意为四处游荡,寻寻觅觅。
(选自《水母与蜗牛——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
手记(续)》,有删改) [美文评点] 这篇科普小品的语言生动形象,口语化色彩明显。如“让进”一词把分子演进过程用拟人化的手法表达出来,形象生动;“白搭”是口语化的语言,明白自然地把某些科学家的不出错误的研究加以讽刺。文章的标题也很有特色,“绝妙的错误”指的是DNA的演变过程,在不断的“错误”中由单细胞生物逐渐形成不同的生物。之所以称为“错误”是指演变过程中“每一个突变,都是某种随机的全然自发的意外”,说错误是“绝妙”的,主要是说正是这一个个的意外错误,才成就了今天的生物。点击下列图片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