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0张PPT。第17课晨读新课启航识记知识必备探究文本研读领悟学海览胜积累写作点滴应用体验之旅片段背诵资料助读整体把握文本层析素材档案佳作欣赏第四单元离 别
1.离别,是人生难免的一件事情。亲朋好友远游异地,是离别;故交知己背井离乡,是离别;同样,我们为了求学离别了父母,有些父母为了供孩子求学离别了家乡……凡此种种,人们总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种滋味往往是缠绵的酸痛和两地茫茫的惆怅。不过也正因为有了离别的痛楚,才有了再次重逢的喜悦。在期待着人生再次重逢的时候,离别也会变成一种寄托,一种亲情、友情、爱情再次相逢的寄托。 2.离别,太过于沉重,太过于伤感,稍一提笔,顿觉一夜白发,岁月陡增。而正是这样一块精神负重,千百年来敲击中国文人的隆背青衫,于是年岁停滞,黯然神伤:溶进了阳关朔风下的浊酒,溶进了后庭柳荫里的千行泪,溶进了长亭古道边的清风……婉约词派的代表之一——柳永
柳永(约987-1053),北宋词人。原名柳三变,字耆卿,宋代崇安(福建崇安)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其词多是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善于抒写离情别绪。创作慢词,铺叙白描,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之一。他的词,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著有《乐章集》。豪放词派开创者——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把他和其父苏洵、弟弟苏辙一起合称为“三苏”。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深远,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5),字易安,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
(今属山东)人。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词前期风格清新俊秀,多写闺中生活情趣;南渡后词风趋于凄咽悲楚,多写身世之痛和时世之悲。《如梦令》《声声慢》等选自《漱玉词》,另有《李清照集》。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中原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共为豪放派的代表,并称“苏辛”。名篇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1.《雨 霖 铃》
最是伤心离别时
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是柳永逗留时间较长的地方。《雨霖铃》就是他离开京城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词人在倾吐深深的离愁时,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 2.《念奴娇·赤壁怀古》
身处逆境犹放歌
这首词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因“乌台诗案”遭受政治迫害被贬黄州后所写。在黄州,他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其实要受到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形同囚犯。为排遣心中的苦闷,他曾站立在江边赤壁古战场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 3.《声 声 慢》
自经离乱心悲苦
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时局动乱,外患入侵。李清照与丈夫南下避难。建炎三年,丈夫赵明诚病逝于金陵,李清照只身逃难,自此过着独居的生活。这首词便写于词人晚年。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雨打风吹志更坚
这首词作于词人任镇江知府时。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执政的韩侂胄意欲以北伐巩固自己的地位,起用辛弃疾任镇江知府。辛弃疾到任后为北伐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但不同意韩侂胄立即北伐的主张。韩听不进他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从某种意义上说,等于是给韩的一封“谏书”。词
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四首词都分两片。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可以将词按唐宋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yē ǎi
lèi xiè
jǐn zhà
qī qiáoɡènɡ
ɡēnɡxiànɡ
hànɡ像灰那样以青丝做成的头巾白发像烟那样chù chǔ同“樽(罇)”,酒杯以酒洒地,是向鬼神敬酒的方式忧愁苦恼的样子忽暖忽寒,指秋天的天气休养,调理对付,抵挡极,表示程度高可怎么,怎样情形,光景指英雄的流风余韵靠 三、名句默写
(1)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
(2)故国神游,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
(3)满地黄花堆积。 , 。守着窗儿,
。多情自古伤离别杨柳岸晓风残月多情应笑我一尊还酹江月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独自怎生得黑 (4)斜阳草树, , 。想当年,金戈铁马, 。
(5)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可堪回首,
,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气吞万里如虎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内容提要] 1.《雨 霖 铃》
本词以悲秋景色为衬托,抒写与所爱难以割舍的离情。上片写送别的情景,深刻而细致地表现话别的场面。下片写设想中的别后情景,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全词如行云流水,写尽了人间离愁别恨。 2.《念奴娇·赤壁怀古》
全词以江山之胜、英雄之业为题材,以纵横之笔将怀古、咏史、写景、抒情熔铸为一体,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3.《声 声 慢》
本词先写词人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再从眼前景物着眼,进一步抒写她处境寂寞,表达了词人晚年寡居时的孤独、凄凉的生活感受。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首词借助多个典故,赞扬了孙权、刘裕两位历史人物的英雄业绩,慨叹千古英雄难再,并借古讽今,表达自己不被重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慨。全词交织着深沉的时代悲哀和个人身世的感慨。[结构概览] 1.将 “千里烟波”改为“千里波涛”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不好。千里,指出遥远;烟波,指出迷茫。正符合此时心态,前途渺茫。渗透了作者前途黯淡、归期渺茫、命运难测的身世之感。将不忍分离之情强化。 因此,不能改为
“千里波涛”。《雨 霖 铃》 2.词人在短短几句词中写出了寒蝉、长亭、杨柳、晓风、残月,这些景物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提示:上片的寒蝉、长亭等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眼前之景,所以为实写;下片的杨柳、晓风、残月是作者想象中的景物,所以为虚写。
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的抒情方式与前面有何不同?
提示:此处为直接抒情,又引入景物,激发情感,达到完美的情景交融效果。上片的抒情铺垫,既不落痕迹地转入下片,又使情感提升。 4.柳永在词中写了很多景物,他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物?有何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提示:词人柳永非常善用白描,寥寥几笔便勾勒出画一般的景象,柳永把眼前之景、内心之情写得无一不真切动人。写景是为了抒情,而情又要通过景来体现。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柳永通过虚实相济,达到了情中见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表达了离别时的哀愁。 5.有人说《雨霖铃》“处处尽显离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提示: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①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
②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
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
情”,从而使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 6.“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是怎样进行描绘的?
提示: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迭。先写江岸,后写江水。既正面描写赤壁江山胜景,又勾勒古战场景象,描写有声有色。《念奴娇·赤壁怀古》 7.“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提示:“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出场造成声势。 8.作者是如何刻画周瑜的英雄形象的?
提示:①衬托,“小乔初嫁了”这句是用以美人配英雄的手法。这样写说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年纪很轻,从而衬托出周瑜年轻潇洒且才华横溢。②肖像描写,“雄姿英发,羽扇纶巾”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装束儒雅,风度翩翩,毫无惧色,“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气势不凡。 9.“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提示:这首词中讲的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了“人生如梦”的感慨,这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诗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之中,荡漾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声 声 慢》 10.“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三句运用了十四个叠字,表现了哪三种不同的境界?
提示:第一句,写人的动作神态,似在寻找失去的东西,追索过往的陈迹;第二句,写环境的凄凉、寂寞;第三句,写内心世界的愁苦、哀伤。 11.“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这几句主要写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主要写作者借酒浇愁,想抵抗悲哀的侵袭,但无济无事。这样写既可以表现作者那一颗坚强心灵的忧郁,又可以表现悲哀和愁苦的深重。 12.有人认为《声声慢》主要写“闺愁别绪”,你认为准确吗?
提示:不准确。在这首词中,词人抒发的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格调看起来虽显低沉,但联系词人的遭遇,可知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而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不堪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词中诉说了词人孤愁无助、满目萧条的处境,寄托了极其深沉的家国之思,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3.上片写了哪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提示:①孙权、刘裕。②共同点:他们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14.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作者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提示:“英雄”“觅”“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 15.词作的结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以悲剧结束的,这句话蕴涵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态度?
提示:作者由廉颇联想到自己,他并不如廉颇老迈,却没有人来过问。作者在这里运用典故,是以廉颇自况,表达了要北伐抗敌的迫切愿望和报国无路的悲痛、愤慨。这一句集中体现了全词的主旨。 1.《雨 霖 铃》
(1)融情入景的手法
本词善于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把离情别绪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来,使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形象和谐统一,意与境结合,创造出完美的意境,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善于运用点染与转折
一是善于点染。点染本是中国传统画法之一,柳永词在铺叙时亦多用此法,把某种情绪、景致渲染得淋漓尽致,本篇即是一个范例。 二是善于转折。如上片“都门帐饮无绪”写情绪不佳,“留恋处”与“兰舟催发”写即将作别,是一转折,主客观的矛盾冲突借此表现;“执手相看泪眼”两句写分别情状,“念去去”两句突然由眼前引向未来,由现实转向虚拟,又是—转折,把离情别绪与对前程的担忧熔为一炉,使别情达到高潮。 2.《念奴娇·赤壁怀古》
风格豪放,技法巧妙
全词以江山之胜、英雄之业为题材,以纵横之笔将怀古、咏史、写景、抒情熔铸为一体,视野开阔,境界宏大,气势磅礴,格调雄浑豪迈,是豪放词的代表。在具体描写时,又有几个结合,如“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与“周郎”,是概写与特写相结合;写周瑜“雄姿英发”和“羽扇纶巾”
“谈笑间”是概貌与细节相结合;再就是虚实结合,“人道
是,三国周郎赤壁”,是实处虚写,而“遥想公瑾当年”则是虚处实写,等等。此处,联想、夸张的手法也运用得很娴熟。 3.《声 声 慢》
(1)连用叠字,声情并茂,感情上层层递进
开头连用七组叠字,分三层意思:第一层写外在动作,第二层写所处环境气氛,第三层写内心感受。这样的开头,把诗人哀愁忧伤、惆怅迷惘的内心感受和凄清寂寞的外在环境融为一体,真切地反映了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给全词定下了基调,而且铿锵有力,如珠走玉盘,真是别出心裁,出奇制胜。 (2)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作者选取了一连串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物,如急风、飞雁、黄花、梧桐、细雨等,作为秋(愁)情的衬托,情景交融,极力渲染了一个“愁”字,营造出凄凉惨淡的意境。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风格悲壮低沉
这首词作于辛弃疾的晚年,其时词人已经60多岁高龄。它反映出作者对国事无能为力、忧心如焚的情绪,词中激昂之言少,沉郁之言多。
(2)善于用典
词作借咏史而言现实,故词中用典故较多。前人对此有所批评,认为作品有“掉书袋”的嫌疑。其实本词用典,能与主题紧密结合,虽多而不滥,灵活自如,增加了作品的内涵。 ?课内素材
1.《雨霖铃》是一首千古传诵的诗词名篇,其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语句几乎成了离别相思的代名词。这首词之所以传诵千古,不是作者经历了不同常人的离别,也不是人们对柳词情有独钟,而实在是因为作者有一颗敏感的心,能从常人常见的情景中敏锐地感触生活,体察情感,然后形诸文字,从而流传古今。如果我们就此联想开来,就可以理解出,不仅作诗填词是这样,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是这样,要细细地观察,用心地体会,竭力地完成。
[应用角度] “十年辛苦不寻常”“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要有一颗善感的心”等。 2.李清照是个有骨气、有气节的人。当她做知府的丈夫弃城逃命,行至乌江镇时,李清照吟诵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千古绝唱。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位女词人。因为她站得太高,所以“和者甚少”。这也是她情无所托、非常孤独的原因所在。“曾经沧海难为水,心存高洁不低头”,这是李清照人格的写照。秦桧的妻子是李清照的亲表姐,但李清照从不与他们来往,就是在她最困难的时候,她宁愿去求别人,也不登秦家的大门。在李清照58岁时,岳飞被秦桧害死,这使李清照更加忧伤。她不愿看到国破山河碎,而是“欲将血泪寄山河”。但是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陆游、辛弃疾他们那样上朝议事,空有满腹才学,一腔报国热情,又能言与谁听?这怎么能叫她不愁呢?
[应用角度] “骨气”“气节”“人格”“愿望”“孤独”等。 ?鲜活素材
垫钱哥:凡人善举暖人心
患者到医院看病,难免会遇到钱没带够的时候。在辽宁省辽阳市中心医院肾内科,有一位近来被网民亲切称呼为“垫钱哥”的医生,常常义务为患者垫钱救急,一垫就是十四载,而且从不立字据、打借条,却没遇到一位患者赖账不还,甚至有的患者去世几个月后,家属还专程赶来将钱还上。“垫钱哥”叫刘胜阳,今年38岁,是辽宁省辽阳市中心医院肾内科主任。 “垫钱哥”让人感动的凡人善举,被网民广为传播和热议,一些网民称:“他一次次的垫钱行为,让人真实地感受到了‘白衣天使’的温暖。”
[热评] 作为一名医生,能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对病人认真负责,关心病人,就已经让人感动了。而“垫钱哥”却又用自己的行动将一个医生的“爱”传递给了病人们。不记姓名,不记钱数,施恩不图报,彰显了一个医者博大的心胸。同时,广大群众也用“不赖账”回馈着“垫钱哥”所做的一切,彰显着感恩与诚信。柳是站在水边的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最婉约的诗人“柳七郎”在爱情的舞台边,用柔情的柳,作思念的旗帜。
“一丝柳、一寸柔情”,柳是女子,生活在古诗的河边。宋朝某个朴素的黄昏,一个女词人在幻想中用月亮作了顶帽子,戴在柳梢头上,与魂牵梦萦的恋人约会在浪漫的青春树下。童话般的爱情,美得惊心动魄。 “杨柳依依”,这个薄命的女子,那一低头的温柔,有着不胜凉风的娇羞。
这个缠缠绵绵的女子,从《诗经》的河边走来,水滋养出温温婉婉的性格,小鸟般柔柔地偎依在唐诗宋词的情韵里,眼波一横,就醉了无数离人。
翠翠绿绿一身旗袍装,是饮下王维那杯劝行的酒后,用三月春风的剪刀裁成,再镶上朱淑贞那顶柳梢头上的月亮帽,缀一朵陆游伤感的沈园老绵,挂几串李白玉笛声中的故园情,画两道让白居易垂泪的如柳眉,于是,柳就在诗歌和民间行走,成为爱情、友情、伤情、离情的代言人。 水边长大的女子,古典的温柔传承至今: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康桥景物万千,但洋景物不能指明“柳”代言的传统内涵。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如烟的女子,“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柔条垂拂,体态轻盈,在春光明媚里“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这个清新的女子,顽皮的女子,翠绿的女子,含愁的女子,娇羞的女子,烟霞似的女子,平平仄仄飘韵的女子……就让她永远站在水边,隔着诗歌的河流,飘渺成在水一方的温柔。 [美文评点] “柳”是古诗词中一个重要的意象,承载着多少人的离情别绪。本文从文化的视角审视它,欣赏它,品味它。用诗意的感悟代替枯燥的说教,用诗的语言诠释“柳”的内涵,别具一格,生动形象。点击下列图片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