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0张PPT。第19课晨读新课启航识记知识必备探究文本研读领悟学海览胜积累写作点滴应用体验之旅片段背诵资料助读整体把握文本层析素材档案佳作欣赏第四单元成功
1.人生的意义虽然不完全在于经历苦难,然而经历苦难却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在现实生活中,侥幸的成功不能说完全没有。不过,那种成功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的,任何怕苦怕累的人都难以得到令人满意的成果,一个人只有脚踏实地在崎岖的人生道路上披荆斩棘,经过苦难的磨练之后才能登上成功的顶峰。 2.成功是人人渴望得到的,也是人人羡慕的。然而在成功的背后,却蕴涵着无数挫折和痛苦。一般人只望见成功者威风地站在成功的高塔上,却没有看到他爬上之前所受的折磨。 有些人一经挫折便一蹶不振。意志消沉;有些人勉强爬起,但却奄奄一息。像这样的人永无达到境界的可能。一个真正的成功者,他必须跨越痛苦的折磨,克服种种不幸,将不断的失败当作自己的武器,把无数的挫折当作引导自己的指南针。而到处哭泣自身不幸的人,永远不会尝到成功果实的甘甜。 曲状元——马致远
马致远(1250-1324),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字千里,自号东篱先生,大都(今北京)人。他是元贞书会的中坚人物,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在前期的散曲作家中,他被誉为“元人第一”。 他的散曲,大多是抒发个人怀才不遇的悲哀。作品意境优美,语言清新自然,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主要作品《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天净沙·秋思》。十三世纪的莎士比亚——关汉卿
关汉卿(约1234-1300),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号已斋叟(或作已斋、一斋),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人。关汉卿的杂剧题材广阔,内容丰富,多揭露社会黑暗势力的丑恶和腐败,颂扬民众,特别是青年妇女的抗争精神,在现实的深刻描绘中渗透着民主和人道主义的思想光辉。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
“元曲四大家”。 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被称为“十三世纪的莎士比亚”。
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著名散曲作家——睢景臣
睢景臣,中国元代散曲家。 字景贤,一作嘉贤,江苏扬州人。主要作品有杂剧《屈原投江》《牡丹记 》《千里投人》,散曲《【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黑暗中绽放的玫瑰
元朝的统治是建立在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基础上的,元世祖统一中国后,又将全国人民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在法律、政治、经济上都规定了不同的待遇,以达到分化各族人民团结的目的。元朝规定各级地方行政长官由蒙古人或色目人担任,汉人只能担任副职。此外,又建立里甲制度监视人民的行动。大量的汉人知识分子没有了用武之地,没有了希望。于是他们的作品或悲观厌世,寄情山水,放纵自己,马致远《【双调】蟾宫曲·叹世》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或鞭挞社会的黑暗,《【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是这一类的典型代表。元 曲
元曲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体裁之一。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二者都是当时流行的北曲(散曲分南曲和北曲两种,它们最初的萌芽都是从词里蜕化出来的)。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如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纪君祥等,因此人们把元曲称为元朝文学作品的代表。 散曲起于金元,便于清唱,它包括套曲(套数、散套)和小令(也称清曲)两种。
套曲(套数、散套)沿自诸宫调,是由同宫调的二支以上的曲子相联组成,成为有头有尾的一个整套曲子。套曲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整套必须由两支以上同一宫调的曲子互相联缀而成。
2.每套作品除了用带过曲作结以外,大多数在结束处有一尾声。 3.整套作品一般用一、二支小曲开端,中间选用的调数可多可少。(少则二、三调,多则二、三十个曲调)不管散套多长,采用多少曲子联缀成套,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套数应标明该曲子属于何宫何调。
小令每一首都能独立成篇,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但可重复,同时,它又能歌唱。它体制短小,句调长短不齐,却有一定的腔格,元人称为“叶儿”。kēkuǎilánjiàngluán yúdānhúzuósuīdiūqǔqūxuànxuánjuànjuǎn 元曲中口语,
即“这” 结局
所谓的功名事
业,都由他去吧
凡,只要
须
正好是,真是
即装幺,装模作样装模作样,亦含丑、坏的意思
舒展,飘扬
非常奇怪
本来
嗜好
通“耙”,一种平地碎土的农具 零借
糊涂
同“现”,现成的
马上,立刻 三、名句默写
(1)韩信功兀的般证果, ? ,
,醉了由他。
(2)自送别,心难舍, ?凭阑拂袖杨花雪。溪又斜, ,人去也。
(3) ,白雪雪鹅毛扇上铺。 蒯通言那里是风魔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点相思几时绝山又遮明晃晃马蹬枪尖上挑[内容提要] 1.《【双调】蟾宫曲·叹世》
这首元曲通过对一个个历史故事的罗列,否定对功名的追求,抒发对社会的不满。
2.《【南吕】四块玉·别情》
此曲是描写离愁别绪的作品,以女子的口吻写别后无休无止的相思,感情缠绵悱恻。 3.《【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这支元曲从《史记·高祖本纪》中所记载的刘邦少年时的无赖行为生发开去,从另一个角度,以一个曾经与刘邦有过接触的乡民的口吻,用辛辣幽默的民间俚语揭露他发迹以前的流氓行径,来勾画这个流氓皇帝衣锦还乡的场面,表现了作者对皇帝的蔑视,这也正是它的积极意义所在。[结构概览]《【双调】蟾宫曲·叹世》 1.“咸阳百二山河”是什么意思?
提示:(1)咸阳,当时秦朝的都城。百二山河,意谓山河地势极为险要。百二,可理解为凭借险要地势,二万人足当百万人;也可理解为百万抵得二百万,皆言天险可以凭借之意。因此,“百二”也就成了山河险固的同义语。 2.此元曲题为“叹世”,为什么终其篇却无一字针砭当世,而是回忆一个个历史故事?
提示:这种写法实际上是借“咏史”来“叹世”的曲笔。 3.这首曲子写到了哪些历史事件?有何作用?
提示:①历史事件:强秦灭亡、项羽自刎、刘邦兴汉、韩信成败、蒯通装疯。②作用: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任务的否定,对说不清功过是非的现实政治表示了反感,表现了自己超然物外的态度。《【南吕】四块玉·别情》 4.“凭阑拂袖杨花雪”一句应如何理解?
提示:这句话有两重意味:首先点明季节为暮春,此时节最容易动人离愁,或许还有暗示别时情景的作用;二是点明女主人公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而且怅惘许久,以至于杨花飞满衣襟,拂袖如雪。 5.“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抒发了该女子怎样的情感?作者是如何来表现该女子的情感的?
提示:借女子之口,直抒胸臆,从别后说起,点明送别情人之后难以割舍的心境。以“一点”与“几时”对举,表现了女子爱她的情人爱得深挚、真切、缠绵。 6.这首曲子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提示:这首曲子可分为两个层次,两层的写法完全不同,前三句为第一层,写离别相思之苦,用直抒胸臆的方法,第二层是以景托情,言尽而意不尽。 7.本曲是通过一个农民的眼睛来写刘邦还乡这件事的,从文中的描述,这个农民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提示:本曲通过一个农民对事件的观察、解释,刻画出一个性格豪爽、泼辣、奔放、粗犷朴直、无所畏惧的农民形象。《【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8.从课文中找出五个运用口语的句子,并分析这样说有什么好处。
提示:①新刷来的头巾,恰糨来的绸衫,畅好是妆幺大户。②这几个乔人物,拿着些不曾见的器仗,穿着些大作怪衣服。③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那大汉觑得人如无物。④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⑤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充分运用农民口语,能真实地传达出人物的感情,使人感到音容笑貌如在眼前。 9.在[尾声]中作者故意说出哪句不合情理的话?这样写合适吗?
提示:“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作汉高祖!”其实汉高祖是刘邦死后的谥号,根本不是刘邦活着时的称谓。这样写显得出奇、幽默、有趣,在抒发感情上也达到了高潮。 10.本文的“新”和“奇”主要表现在哪里?
提示:“新”就新在思想内容,“奇”就奇在表现方法。睢景臣在元代生活的基础上,取材于史料,却又别出心裁,透过正史的表面文学,抓住问题的实质,以辛辣的讽刺,出尽了这位汉高祖的洋相。 11.这组套曲按内容可分成几部分?
提示:可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支曲子,描述村里那些财主阔佬们为迎接汉高祖还乡,所进行的忙忙碌碌的准备工作。第二部分是从第二支曲子到第四支曲子,叙述了皇帝车驾进村的豪华热闹的场面。第三部分是从第五支曲子到第八支曲子,揭露和鞭挞了刘邦早年的流氓行径。也有些文章把这组套曲分成两部分,以刘邦出场为界,前四支曲子为一部分,描述刘邦下车前的种种景象;后四支曲子,叙述刘邦下车后,农民对他的鄙视和揭露。 12.作者是怎样写乡民们对高祖还乡的态度的?这样描写一个皇帝,在当时社会里有什么积极意义?作品中什么地方反映了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提示:作者用讽刺的手法写乡民们对汉高祖还乡的态度,是极尽嘲讽之能事。在作者所处社会里,能对皇帝这般蔑视,流露一种对最高统治者的反抗情绪,这是难能可贵的。但作品在揭露刘邦的根底时,也流露出一种轻视劳动人民的意识,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1.《【双调】蟾宫曲·叹世》
联系历史,做出推论
这首小令联系历史人物表现自己的历史观、政治观。作者把人们带进了熟悉的历史中,并画龙点睛地做出了推论。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否定,对说不清功过是非的现实政治表示了反感。这是封建王朝走下坡路时,许多文人常用的手法。 2.《【南吕】四块玉·别情》
语言浅近如话
散曲具有“街市小令”的特征,语言通俗浅白。关汉卿写散曲,不是将它文雅化,而是保持了它的本色,这支散曲就是一个例子。这支小令语言自然朴实,但又婉曲柔媚,充满诗情画意,读来韵味悠长。 3.《【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构思新奇,嬉笑怒骂
作品虽是散曲,却采用了戏曲的代言体形式,从一个熟知刘邦底细的乡民的眼睛来写刘邦还乡的情况,看似嘲笑乡民愚昧无知,“有眼不识泰山”,实质是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角度来表现对皇帝的大不敬。踌躇满志、趾高气扬的刘邦,及其炫耀威仪的还乡盛典,通过乡民眼睛的折光,全都变得滑稽和荒谬,失去了封建帝王的神圣和庄严。这种构思新奇巧妙,独出心裁。作者借乡民之口,对封建帝王嬉笑怒骂,使作品充满了喜剧色彩。 ?课内素材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夜未央,月朦胧,花开花落纵相逢。今日送君又离别。风且吹,雨更落,离别意,沧海茫茫何处觅?你轻轻伫倚在栏杆上,断雁声声……你知道,你们将不再相见,但他那达达的马蹄声,将永远贮存你的心底。你静静伫倚在栏杆上,夕烟袅袅……三月的柳絮依旧漫漫,山前的溪水依旧涓涓。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你使劲抑制自己快要脱缰的羁恋的心,直到柳絮飘尽,溪水冰封。谁料想,梅子黄时,那星星点点、淅淅沥沥的雨……尽管如此,你还在努力紧攥着一丝幻想——能不能让记忆随着冬天的雪而冰封?直到清醒后,才发现原来是一片青山悠悠,绿水茫茫……
[应用角度] “别情”“思念”“寂寞”等。 ?鲜活素材
珍视爱心,让爱延续
据《现代快报》报道,去年12月,6岁女童月月因患白血病,向社会求助。南京市环卫工沈现台两次向她捐助了1 200元,这几乎是他一个月的工资,他因此被称为南京“最美环卫工”。近日,沈现台突然给媒体记者发来短信,称虽然自己的事迹被人所知,但没有任何政府部门和单位承认,“先不谈什么奖金,连一本荣誉证书也没有见到,又从何称得起‘最美环卫工’,那不是一句空话吗?”相比之前受表彰的同事,他心理上有些不平衡。 [热评] 有人说,做好事不是为了得到报答。此言不假,我们姑且不去讨论沈现台这样做的对与错,只看看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抱怨,那就是社会漠视了一个人的爱心。公众的爱心是珍贵的,也可能是易碎的。珍视这种爱心,不仅仅是一纸荣誉证书的“行政认可”,更不仅仅是事后给予的物质鼓励,它可以是万千网友的鼎力呐喊,可以是大众媒体的争相报道,可以是受助者内心的默默感激……不一样的眼光
如果没有小溪的涓涓细流,就没有大海的汹涌澎湃;如果没有野草的摇摇摆摆,就没有大树的高耸挺拔;如果没有小花的名不经传,就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
或许在我们在不经意间就会流逝许多美好的事物,我们应当有不一样的眼光,时刻欣赏并发掘美丽的事物。
这就如沙滩拾贝一样,你若是追求贝壳的完美与独特,最后你会发现篮子里空空如也。如果你用欣赏它不一样的眼光,你会采撷到各有特色的贝壳。我们的人生也是这样,只要你去用心体会,换一种方式去欣赏,或许会得到更多奇妙诡谲的事物。
后现代画家梵高的《星空》是他住在精神病院时创作的一幅作品。画面冷色调为底,张狂的星云如同恶魔的双眼,凌乱的线条组成诡异的星空。当时没有一个人理解他的意图,只当他是精神病发作的一时宣泄而已。可是院长却在这幅如今的世界名画前徘徊很久,他说:“这是梵高又一次创作的巅峰。”同样的一幅画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不一样的眼光注定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其实在我国古代的汉高祖刘邦,在他还没成为一国之主的时候,人人都认为他是一个无所事事的小混混,不务正业骗吃骗喝。可是后来他去吕雉家赴宴时竟然谎称送了红包五千两。吕雉的父亲是一个有远大见识,并具有独特眼光的人,他说刘邦日后必成大器,并执意将大女儿嫁给刘邦,便是日后的吕后。
谁也不会想到一个小混混刘邦会成为一国之主,可是他的岳父却有不一样的眼光,他从刘邦的举手投足之间,从他的从容不迫之中,很果断地得出了结论。 往往就是在这样的不经意间,一个小小的细节,一次微不足道的举动,需要我们用不一样的眼光去捕捉、去欣赏。
我们总是抱怨时间太快,留不住美好的回忆。为什么我们不去挖掘、不去欣赏呢?用不一样的眼光去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你会发现各有各的精彩。
我们的点点滴滴就像沙滩的贝壳一样,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瑕疵,但是,当你驻足欣赏时,你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因为你拥有不一样的眼光。
(有删改)
[美文评点] 文章由自然事物写起,由自然谈及人生,用梵高和刘邦的例子佐证自己的观点,论证有力,颇有说服力。点击下列图片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