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小狗杜克 2(沪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小狗杜克 2(沪教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2-20 13:5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小狗杜克》教学反思
《小狗杜克》文章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只对主人十分忠诚的小狗。课文讲述的故事条块清晰,1、2、3小节介绍了事情发生的起因,并通过野餐时,对杜克与玛丽的欢快情景的描写,展现了玛丽与杜克的情谊,为后面杜克奋不顾身救尼科的动因打下了伏笔;第4小节通过“风驰电掣、可火车怎么也停不下来”描写了当时情况的危急,以及杜克救尼科的一系列动词:蹿、咬、拖,表现了杜克的奋不顾身,此小节是课文学习的重点,是体悟动物与人类情感的关键小节;第5小节介绍了事情发生的结果。
一、抓住文章特点,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本文是一篇写事的文章,条块清晰。所以在自读课文时,我就设计了问题“为什么说小狗杜克是英雄?”这个问题意在让学生说说在文章中杜克到底做了些什么,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接着我指导学生依次学习事情的起因(尼科到底遇到了什么困难),经过(杜克如何救尼科),结果(杜克爪子被轧断,尼科安然无恙)。其中,我让学生感受尼科当时处境的危险,进而体会杜克能够在紧急关头挺身而出所表现出的对主人的忠义。又和学生共同研读了杜克救尼科时的动作描写,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与传神,同时通过对词语的品析,感受小狗杜克的品格。
二、抓住关键词语,体会朗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文本中许多有价值的东西需要学生通过朗读,逐步体会和感悟,教师的责任是要在学生和文本之间建立桥梁,必要时给予恰当的点拨和引导。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开始之前,就要认真研读文本,留心细节,从小处着手引导学生读出其中深意,特别是抓住其中一些关键性的词语,能起到事半功倍、提纲挈领的作用。在本课中我特别注意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语,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抓住“风驰电掣”“怎么也停不下来”“眼看”等词,让学生感受当时情况的紧急,火车速度快,无法停下来,惨祸眼看就要发生,学生在有所体会的基础上,再去尝试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同时在学生朗读时,采取挑战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明确要读好句子就要读好这些关键的词语,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课文之中,与作者产生共鸣。在指导学生朗读杜克救尼科的句子时,我也采用了这样的方法,但这次的朗读则侧重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感受杜克的品格,同时也通过反复朗读帮助学生积累这些动词。
三、弥补课文学习的空白点,帮助学生理解与体验。
课文的情意目标是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落实到语言文字便是课文的第1、4小节。学生从“蹿、咬、拖”“风驰电掣、怎么也停不下来”体会到当时情况的危急,及小狗杜克奋不顾身救尼科的场景,那小狗杜克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课文描写的主人公是一只小狗,它并不像写人文章那样,在人物的行为之前会有许多的想法,以此帮助读者体会行为产生的原因。“那小狗杜克为什么会这样做呢?”这是学生学习容易忽视点,但却是达到情意目标的关键点,因此要让学生去思考,联系课文第一小节句子“小狗杜克跑前跑后,玛丽不时丢一片香肠给它,惹得它一个劲撒欢。”去思考。玛丽与小狗的亲密相处,小狗俨然成为了玛丽家的一个成员,一家人是相亲相爱的,也就是小狗救尼科的原因,也是人与动物间的真挚情感。课堂中,学生找到了这句话,隐隐感受到了“玛丽和小狗关系亲密”但还不深入,这是由于课文就这一方面的语句描写太少,因此我让学生想象说话,“除了课文中介绍的,想想玛丽和小狗还会怎样的快乐生活?”帮助积累更多的感性内容,激起共鸣。
四、创设情境,培养语言运用能力
整堂课我带领着学生走入文本,又带着对小狗的一份敬佩与喜爱走出了文本,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对文章内容已经十分熟悉,也积累了大量的语言素材,此时,我创设了情境,设计了一个语言练点,让学生以小尼科的口吻向别人介绍自己家的小狗杜克。这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回顾,也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学生把在这堂课上所积累的语言素材进行重组,加以运用。而我也对学生的发言做了分层的评价与点拨,能力一般的同学可以多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而能力较强的同学建议他们多用自己的话,也可以参照老师的板书。学生通过这一练习将课文中规范的语言内化,促进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本课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到了语文这门学科的学科特点,能够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但在教学实施中还有一些细节上的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初读课文时所设计的自读要求与预习要求重复,自读意义性不大。2.创设情境让学生说话,前面教学环节所做的铺垫还不够,如果能在课堂上给学生点时间把杜克救尼科的句子背一背,可能会有更多的同学能够抓住这些动词将事情过程说清楚。3.朗读时还应更重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不要过多用齐读。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