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毛泽东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设问提出论点,进而条分缕析地阐明道理的写法。
2、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及其实际的观点。
3、通过学习,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认识,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了解背景
本文是《中共中央关于日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中的一段话,是毛泽东同于 1963 年5月写的。毛泽东同志的这一段论述,阐述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根本的问题、核心的问题,为的是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要求他们具有“实事求是”的观点,以便正确地对待形势,全面地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更好地开展和进行工作。
认识论
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的对象、来源、本质、能力、发展过程和规律,以及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学说。在认识论中存在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的认识来源、认识能力、认识形式,认识过程和认识真理性问题的科学认识理论。它坚持反映论的观点,认为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是认识的对象和源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思路。
一、提出中心论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二、分析问题: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上,论述人的正确思想形成的过程。
三、解决问题:联系实际,指明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重要意义。
2、 课文为什么要以《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为标题?
①标题恰当地反映了文章的内容。
②标题的针对性。这个问题的提出是针对后文中“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许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的现实提出的。
③使用疑问句提出问题,有引起读者注意和引发读者深思的作用。
3、文章开头连提三个问题有什么作用?这三个问题有怎样的关系?
作用:①造成疑问和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②开篇即以三个问题、两个“不是”,与后文两个“只能从”形成对比,强调并说明了中心论点的内在含意,使中心论点鲜明突出。
关系:三个问题中,第一个问题引出议论的中心,统贯全篇,也包括了后两个问题的内容;后面两问两答是对第一个问题的补充说明。三个问题一起构成问题群,引出下文作者的回答。
4、如果把第二部分看作一篇独立的议论文,那么怎样划分它的结构层次?
第一层(“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再无别的目的”),分别论证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第二层(“一个正确的认识……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总结并深化上文,阐述正确认识的形成需要一个反复实践的过程。
5、 根据文意,说说什么叫感性认识,什么叫理性认识,两者有什么区别。
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感官直接接触客观世界,引起了许多感觉,在头脑中生成了许多印象,对各种事物的表面现象有了初步认识,这就是感性认识。
人们在实践中对于某种事物的感觉和印象反复了许多次,经过大脑的思考,把认识推进了一大步,形成了思想。这样就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对事物的本质有了认识,这就是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只反映事物的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它以直接感受为特点,以事物的现象为内容,包括感觉、知觉和概念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它以抽象性、间接性为特点,以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
6、本文在表达上的最大特点是语言通俗易懂,善于用准确、明白的词语表达深奥、难懂的理论。请对这一特点进行简要分析。
(1)从标题看。标题用了一个设问句,从读者认识上的疑难的角度提出问题,引人深思。难懂的哲学命题被通俗地揭示出来了。
(2)从开头看。开头三问三答,用的是群众最为熟悉的语言,表达的却是极其严密的哲学观点。第一问是总领、应题,答案在最后,
正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中间插进的两问,正好是对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否定,不搬用名词术语,深入浅出,正是表达的特点所在。
(3)从行文用语看。文中使用了三组相应的概念:存在——思想;实践——认识;物质——精神。这三组概念在表达哲学观点时,有时是相通的,有时却又在使用范围和特定内涵方面有一定的差别。
比较阅读
7、联系写作背景,分析两篇文章的针对性。
《改造我们的学习》写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已经确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敌后斗争虽然处于困难阶段,但总的斗争形势变化较小,特别是党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的形势比较稳定。因此,也就有条件集中精力进行一次全党性的整风运动,对历史上“左”、右倾的错误及其思想根源进行清算,对全党和全体干部进行一次深刻的马列主义教育。1941 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
深刻地论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批判了主观主义的作风,号召全党注重调查研究,树立理论和实际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作风,为全党的整风学习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写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63年5月,中共中央在杭州召开总结“四清”运动试点经验的小型会议,讨论农村社会主义教育问题。5月20日,中共中央印发了
《中共中央关手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文件发布前,毛泽东在这个文件前面加写了一段具有前言性质的内容(后单独成篇,题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提出应当对我们的同志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正确地看待形势,全面地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更好地开展和进行工作。
8、两篇文章都有一个贯彻始终的基本观点,这个观点是什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观点有何现实意义?
基本观点:理论联系实际。
现实意义:新时代提出了新课题,新课题催生了新理论,新理论应引领新实践。正如毛泽东所说:“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在新时代的新长征路上,党和国家面临着各种问题和诸多考验,更需要深人思考研究一些带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问题,
主动作为、积极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正视问题,以新理念、新方法、新思路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要用理论知识不断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实践,把解决问题作为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理论联系实际的成效定会事半功倍。
9、作业
阅读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学习和体会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作风。
谢 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