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14 22:19: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得分
(本卷为闭卷考试卷,考试时间7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写在题后括号内。)
1.“河南封丘县陈桥驿:大宋王朝从这里走来”。与这一文化旅游宣传词有关的历史典故是( )
A.纸上谈兵 B.草木皆兵 C.黄袍加身 D.破釜沉舟
2.某班的几位同学在讨论“百家姓”的内容时,赵涛同学说:“如果处于某朝代,我的姓氏属于国姓(与当时皇帝同姓)。”赵涛所指的朝代是( )
A.秦朝 B.隋朝 C.唐朝 D.北宋
3.北宋初期,宋太祖把原来由武人任职的地方高级长官逐渐改由文官担任,宋太宗时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这体现北宋的政治特点是( )
A.无为而治 B.外重内轻 C.君弱臣强 D.重文轻武
4.北宋建立后,为根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等弊端,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其中,与“杯酒释兵权”这一典故对应的是( )
A.经常调换军队的将领 B.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C.分化事权以削弱相权 D.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5.有首诗这样描绘契丹人的生活: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这几句诗反映契丹人的生活状况是( )
A.农耕生活 B.定居生活 C.游牧生活 D.渔猎生活
6.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故事剧,其中戏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
中的“寡人”是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 )
A.宋太宗 B.宋真宗 C.宋太祖 D.辽太宗
7.右图为宣化辽代墓葬中发现的壁画《备茶图》,尽管辽地并不产茶,但壁画中描绘的茶具与烹茶程序,皆体现出唐宋茶法在辽地的影响。这一发现最能证明宋辽时期( )
A.民族文化的交融 B.海外贸易的兴盛
C.民族矛盾的缓和 D.农业生产发展
8.“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这是古代史书中对榷场的描述,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榷场的存在( )
A.使民族间长期争战不休 B.使民族间完全消除隔阂
C.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 D.消除了民族间经济差距
9.12世纪,一少数民族首领在定国号时曾说:“辽以镔铁为号,取其坚也。镔铁虽坚,终亦变坏,唯金不变不
坏。”于是定国号为金,这一少数民族首领是( )
A.耶律阿保机 B.完颜阿骨打 C.元昊 D.赵构
10.纪录片《契丹王朝》在央视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首播。通过此片,我们可以了解到契
丹王朝结束于( )
A.10世纪前期 B.11世纪前期 C.12世纪前期 D.13世纪前期
11.“靖康二年四月”.…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上述材料描述的是( )
A.宋金和议 B.金灭辽 C.岳飞抗金 D.金灭北宋
12.(山东青岛即墨区一模)后人仿照杜甫凭吊诸葛亮的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所写的“出师未捷身冤死,常使后人泪满襟”表达了对哪位历史人物的痛惜、怀念和敬仰之情?( )
A.李陵 B.霍去病 C.岳飞 D.辛弃疾
13.“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南宋的契丹人,其社会习俗不断发生变化。通过族际婚姻,契丹人的姓氏名字发生变迁,甚至服饰、饮食、节日等生活习俗也逐渐失去其民族特征。”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交融 B.政府引导 C.社会繁荣开放 D.经济重心南移
14.辽、宋、西夏、金时期的政治特点是( )
A.地方军阀割据 B.南北政权对峙 C.民族政权并立 D.战乱长期不息
15.《棉花帝国》一书中提到:“对于棉花,我们既熟悉又陌生。我们将它的恒久存在视为理所应当。”在中国历史上,江淮和川蜀一带对棉花的“熟悉”开始于(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16.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下列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 )
A.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 B.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C.苏湖熟,天下足。 D.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7.2020 年4月,苏州相城区成为央行数字货币的重要试点地区。我国的货币形态曾有金属货币、纸币等。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我国北宋时期在成都地区出现的( )
A.交子 B.会子 C.瓦子 D.银票
18.宋代市舶收入,977年为30万缗(音“民”,货币单位),978年为50万缗,1159年为200万缗。这些数据反映了宋代( )
A.农业生产的繁荣 B.海外贸易的发展 C.经济作物的种植 D.南方人口的增长
19.宋代瓷器美学达到新高度。景德镇青白瓷色质如玉,钧窑的海棠红艳如晚霞。由此可见,宋代制瓷业( )
A.私营作坊为主 B.产品行销世界
C.遍布沿海地区 D.工艺水平高超
20.以下两组图片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骨耜 曲辕犁 翻车 筒车
A.政治制度完备 B.农业技术进步 C.海外贸易发达 D.文学艺术繁荣
二、综合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3分,第23题12分,第24题13分,共50分)
21.(12分)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时期,要派一个朝廷官员(最爱吃螃蟹)去地方担任知州。问他想去哪里,他说:“但得有螃蟹无通判处则可矣。”
材料二: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宋初谚语
材料三: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宋真宗赵恒《劝学诗》
材料四:宋朝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可实际上,宋王朝这种积贫积弱的局面却是宋王朝的统治者吸取前代教训,千方百计才达到的长治久安的理想状态。
(1)材料一中官员为何不愿意自己担任知州的地方设置通判?(2分)北宋政府设置通判的目的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三表明宋朝初年实行怎样的政策?(2分)具体有哪些表现?(2分)
(3)宋朝统治者实行材料二、三中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2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宋朝的统治。(2分)
22.(13分)北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材料一:“战后,和议成,两军班师,真宗不胜欣喜,即赋《契丹出境》诗,镌刻于石,以至其事,谓之“回銮碑”,亦曰“契丹出境碑””。
(1)材料一中回銮碑是哪一盟约的历史见证?(2分)请概括这一盟约的内容。(2分)
材料二:从北宋与辽、西夏之间所进行的战争的结果来看,无疑都是相似的,虽然在与西夏政权的议和中,挽回了一点面子,但究其实质与辽并没有什么不同。这一结果是与宋朝的统治政策分不开的。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在宋与西夏的议和中,哪一项内容使北宋“挽回了一点面子”?(2分)
材料三: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边界贸易一直在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榷场的贸易量很大,如宋辽之间,北宋每年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有一年辽发生旱灾,购买了北宋官仓两万石粟。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北宋与辽、西夏订立的和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2分)
23.(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如图所示。
唐朝长安城示意图 北宋东京城示意图
材料二:(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在人民日常生活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
北宋纸币铜板拓片 南宋纸币“会子”铜板拓片 济南刘家功夫针铺
材料三:两宋时期,丝绸之路被金、西夏等所阻,对外贸易只好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海路进行。中国过去的海外贸易,主要为统治阶层带来珍贵的奢侈品,整体经济收益不大。然而,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过前朝,而且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宋朝因此增设机构,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说明,北宋东京城与唐朝长安城相比,“市”的分布有什么变化?(2分)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2分)
(2)据材料二及所学指出,哪些史实可以反映宋朝时中国“现代化程度令人吃惊” (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朝的海外贸易呈现了哪些新特点。(2分)
(4)根据材料三回答,两宋时期原有的陆上丝绸之路被阻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宋朝的海外贸易与宋朝之前的海外贸易在目的上主要有什么不同?(2分)
24.(13分)辽、宋、夏、金时期,各民族有战有和,但和是历史发展的主流。请阅读材料,探究以下问题。
【火眼金睛】
(1)以上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中,有一幅不符合史实,请你找出来,并说明理由。(3分)然后将其余几幅示意图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2分)
【兄弟阋墙]
(2)宋与辽、西夏、金之间战争的性质是什么?(2分)就交战双方来说有何不同?(2分)
【历史评说】
材料中的“忠骨”和“佞臣”分别指的是谁?(2分)如何评价材料中的“忠骨”?(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D B C B A C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C A C A C A B D B
二、综合题
21.(1)因为通判分化了知州的权力。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而无法控制,加强对地方的管辖。
(2)重文轻武的政策。抑制武将,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3)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加强中央集权。
(4)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但这些政策也导致军队战斗力削弱,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造成宋王朝积贫积弱。
22.(1)澶渊之盟。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2)元昊向宋称臣。重文轻武政策。
(3)它避免了战争给社会经济带来的破坏,促进了我国偏远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它一方面加重了民众的赋税负担,另一方面,边境民众生活环境相对安定,促进了民族交融。
(4)有战有和,和为主流;民族政权并立,民族交融趋势加强,民族政策软弱,民族矛盾突出。
23.(1)唐朝长安城在特定位置设东、西二市,且与居民区分开;北宋东京城中,市和居民区的界限被打破。说明北宋与唐朝相比,商品经济更加繁荣。
(2)纸币的出现;商业广告的兴起等。
(3)对外贸易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海路,规模空前;经济效益明显;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
(4)金、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兴起。宋朝之前:主要为统洽阶层带来珍贵的奢侈品,经济收益不大;宋朝:为政府取得可观的经济收益。
24.(1)②。理由:金建立政权后,先灭辽,后灭北宋;北宋灭亡后,南宋建立,所以,南宋与辽不并立。顺序:④①③⑤。
(2)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就其正义性而言,当时的辽、西夏、金是以劫掠和扩大势力为目的而发动的战争,是非正义的;宋朝军民反抗辽、西夏,金的斗争,维护了中原和南方社会的相对稳定,是正义的。
(3)“忠骨”指岳飞,“佞臣”指秦桧。岳飞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抗金英雄,他的抗金斗争巩固了南宋的统治,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他为国为民的优秀品质至今为人们所传颂。
七年级历史下册单元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