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6.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14 22:28: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第二单元:4—6课)
班级 姓名 学号 得分
(本卷为闭卷考试卷,考试时间7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写在题后括号内。)
1.新中国成立时,“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一落后局面的改变开始于( )
A.“大跃进”运动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2.2021年是中国“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 )
A.重工业 B.轻工业 C.纺织业 D.畜牧业
3.右图呈现的是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哪些行业领域取得的建设成就?( )
A.国防建设领域下 B.农业和商业领域
C.工业和交通领域 D.教育和医药领域
4.右图是名为“为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而奋斗”的宣传画,对此图理解正确的是( )
A.体现农民渴望土地改革的迫切心情
B.激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热情
C.反映工人参与城市改革的积极态度
D.彰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
5.右图为1953~1957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图。据此可知( )
A.一五计划成就显著
B.英美经济持续衰落
C.中国经济出现冒进
D.三国均完成工业化
6.右图为著名作家老舍(舒舍予)的一张当选证书,他参加的政治生活的主题是( )
A.人民民主 B.政治协商
C.国家独立 D.和平共处
7.“第二十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一宪法条文的首次出现表明(  )
A.政治协商制度建立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C.国内主要矛盾转变 D.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形成
8.抓关键词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主政治建设”等关键词相吻合的历史事件是( )
A.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B.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制定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9.20世纪50-80年代,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4次调整、其中使农村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实现伟大变革的是( )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0.1949年解放后,王老吉凉茶归入国有企业,1956年国家实行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将8间历史悠久的中药厂合并,以固定资产和员工数目最多的王老吉命名,称为“王老吉联合制药厂”。这里的“王老吉联合制药厂”是( )
A.资本主义企业 B.社会主义企业 C.公私合营企业 D.中外合资企业
11.1953年,我国开始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造的实质是( )
A.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B.建立合作社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实现政企分开
12.到1956年底,我国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标志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13.关于三大改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公私合营是国家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中的一项创举
B.三大改造指的是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4.这次会议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次会议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共七大 D.中共八大
15.标语口号体现时代特色。在某些旧报纸上我们还能看到“以阶级斗争为纲”“以钢为纲”“以粮为纲”等标语口号。其中“以阶级斗争为纲”反映的是( )
A.三大改造 B.“文化大革命”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大跃进”运动
16.“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并被开除党籍,非法监禁,最终被迫害致死。这突出表明“文化大革命”期间( )
A.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 B.国民经济发展缓慢
C.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 D.科学文化事业遭到严重摧残
17.有人说:“文革”时期虽然国民经济建设遭到破坏,但某些领域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下列能作为该观点论据的是,我国( )
A.首先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B.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C.结束了依赖“洋油”的时代 D.建成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
18.一些学者认为:“从进化论传入中国直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在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上,激进主义一直占据主流地位。”20 世纪 50 年代,“激进主义”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表现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文化大革命”的开展
19.莫言的小说《蛙》中有以下描写:“1962 年秋季,高密东北乡三万亩地瓜获得了空前的大丰收。跟我们闹了三年别扭,几乎是颗粒无收的土地,又恢复了它宽厚仁慈,慷慨奉献的本性。那年的地瓜,平均亩产超过了万斤。”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 )
A.土地改革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大跃进”使粮食产量极大提高 D.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
20.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在大庆油田的建设中,广大建设者吃大苦、耐大劳,建设起当时我国最大的石油基地。其中被称为“铁人”的是( )
A.王进喜 B.焦裕禄 C.邓稼先 D.袁隆平
二.综合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0分,第24题14分,共50分)
21.(14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也在顺利进行。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经济篇】
材料一:刚刚解放的北平,一切都处于百废待兴之时,要找出适合用于做开国大典升国旗的旗杆的材料,绝非易事。林治远奔赴自来水公司,选用了4 根直径不同的自来水管,一节一节地套起来焊接,最后安装在天安门广场上的旗杆是用 4 根无缝钢管套接后焊接而成的。
为什么会出现开国大典升国旗的旗杆不得已要用自来水管焊接的情况?(2分)
材料二:如右图
(2)依据材料二说明 1952 年到 1957 年中国工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发生的主要原因。(1分)
材料三: 5年间(1953—1957 年)……全国实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 588亿元。施工限额以上的工矿建设项目921个,到1957 年年底,全部投入生产的有428个,部分投入生产的有109个。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政府采取以上措施的效果。(2分)请列举我国在“一五”计划时期的两个成就。(2分)
【制度篇】
材料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4)材料四出自一部什么性质的宪法?(1分)如此定义其性质的理由是什么?(2分)
【感悟篇】
(5)你认为当时中国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2分)
22.(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 年春,河南安阳县有一个村,十八户贫下中农组织起来,成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一些中农说:“你们先走,我们看看再说。”一些富裕户讽刺地说:“一伙穷光蛋想办社哩,没见过鸡毛能上天!”社员说:“非叫鸡毛上天不行!”合作社困难重重,党支部书记,社长带领社员齐心协力苦干两年,生产发展了,生活改善了,全村八十多户贫农和中农争相加入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1)富裕户认为“鸡毛不能上天”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分)
(2)面对富裕户的质疑,请你帮合作社出个主意。(2分)
材料二:公元 1663 年,张小泉剪刀始创于杭州,传统民用剪刀是张小泉的起家产品,它靠磨工精细、刃口锋利等十大特点称雄制剪业。当历史的时针指在 1953 年时,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了,原先的小作坊全部统一在一起,成立了一个制剪生产合作社,1956 年张小泉剪刀厂诞生了。
(3)你知道我国是如何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吗?(1分)手工业改造的实质是什么?(2分)
(4)右图是唐山启新水泥厂工人庆祝公私合营的场景。它是当时我国哪一
历史事件的反映?(2分)
材料三:针对如何看待三大改造,八年级同学张明和王刚展开了讨论。
张明:真是了不起!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真是了不起!
王刚:三大改造中存在很多缺点和偏差,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5)你觉得他们说的有道理吗?(1分)请说说你对三大改造的看法。(2分)
23.(10分)1956年,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请结合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书籍中的历史】
材料一: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这是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那段历史如此具有戏剧性,“八大”的清醒与仅一年后“大跃进”的狂热形成了强烈反差,根源在哪里
——《五十年的回望——中共八大纪实》
“‘八大’的清醒”体现在哪里?(2分)
【宣传画中的历史】
材料二:如图
图1 图 2 图3
(2)图 1 中“总路线”的内容是什么?(2分)此后全国掀起了什么运动?(2分)你如何评价图 2、图3 反映的这些运动?(2分)
(3)结合材料二,谈谈上述史实对当今社会发展的启示。(2分)
24.(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艰辛创业】
材料一:一九五三年将是我国进入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侮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 年元旦《人民日报》社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而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2分)
【良好开端】
材料二:这次大会规定了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次大会”是指哪次大会?(2分)这次大会召开的意义是什么?(2分)
【探索失误】
材料三:1958 年 8 月 13 日《人民日报》头条。
(3)根据材料三,指出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分)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2分)
【反思总结】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2 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C B A A D D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C A D B C B B D A
二、综合题
21.(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落后,工业生产水平低下,工业基础薄弱。
(2)变化:轻工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下降,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上升。原因:“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3)经过“一五”计划的建设,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改变。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4)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因为该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5)①党和人民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国家的经济建设,其资金之多,力量之大,都是空前的。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制定,进一步发扬了社会主义民主,鼓舞了全国人民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③苏联的大力支持。
22.(1)农民贫困落后,缺乏资金和工具,没有能力组织起来搞生产。
(2)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3)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都有道理。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在三大改造的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3.(1)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成为党探索建设我国祖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出现的严重失误。
(3)经济发展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等等。
24.(1)最高利益:实现国家工业化。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
(2)中共八大。中共八大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此后,我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3)问题:浮夸风,忽视或违背客观经济规律。举例:“大跃进”运动等。
(4)政府制定科学的规划(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