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八课 经济体制改革
学习目标
1.知道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概念。
2.通过阅读相关材料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发展过程。
3.通过对改革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自主学习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首先从什么地方开始?改革方式是什么?
2.我国的城市改革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内容是什么?其中心环节是什么?
3.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提出时间、会议名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何意义?
第一章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材料一 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带纳鞋,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材料二 1978年以前的小岗村只有20户人家100多人,是远近闻名的三靠村: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每年秋后家家户户背起花鼓去讨饭。
阅读材料,谈谈改革前的农村存在哪些弊端?总结其原因。
农民劳动不积极;生活贫困
弊端
原因
人民公社体制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导致农民越过越穷
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
材料三 邓小平指出:“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 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8O%,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
阅读材料,谈谈改革为什么首先改农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关键。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目的
标志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结合材料,说一说,小岗村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的做法,为什么能带来农业的丰收?
1979年秋天,小岗生产队获得大丰收,粮食总产6 万多公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15年的粮食产量总和;卖给国家粮食12497公斤,超过政府计划的7倍;卖给国家油料12466公斤,超过国家规定任务的80倍。小岗农副产品收入47000元,人均收入由22元升为400元。
——《中国文明网》:小岗村--农村土地包产到户的先行者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
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广,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①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意义
②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
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农民赞扬包干到户的歌谣
建国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内容 结果
土地改革 (1950年-1952年)
农业合作化 (1953年-1956年)
人民公社化 (1958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
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提高了农村生产力
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土地公有制,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第二章
材料一 “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材料二 1956年夏天,上海天气很热,一家企业想买一批风扇,就打报告到上级有关部门申请,结果经过11个部门的层层审批,等申请报告批下来,夏天早过去了。
请结合材料,说一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前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工人没有生产积极性。
政企不分,企业没有自主权。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文件
改革内容
所有制结构 职权划分 分配方式
经济体制改革前
经济体制改革后
单一公有
政企不分
平均分配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①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意义
②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三章
特点 资源配置方式
计划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行政手段配置为主
市场配置为主
1992年中共十四大
提出时间
通过时间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意义
课堂总结
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
城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课堂练习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的主要形式是( )
A.把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B.引导分散的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C.实行对个体农业的改造,建立农村集体经济
D.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D
2.1984年3月24日,55位厂长、经理联名在报纸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这55人呼吁的 主要内容是( )
A.实施“一五”计划 B.扩大企业自主权
C.进行三大改造 D.结束“文化大革命”
3.1992年,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 )
A.建立有计划的市场经济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D.建立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
B
B
4.下列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 )
A.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B. 使计划经济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
基础性作用
C. 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
D. 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