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8张PPT)
祝 福
鲁迅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确定小说的主题和社会价值。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文化传承与理解: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导入新课
壹
知人论世
贰
文本研读
叁
拓展深究
肆
目录
壹
导入新课
春天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 百花盛开,百草丰茂,生意盎然:春天是幸福和希望的象征。
壹
导入新课
有人说: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研读课文,具体证明这看法。
贰
知人论世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贰
知作者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
《南腔北调集》
中篇小说《阿Q正传》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贰
知作品
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
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假使做事要面面顾到,那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
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
只有这两条路。
贰
名人说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愈艰难,就愈要做。
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时间就是性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贰
名人说
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被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等这些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仍然是套在人民尤其是妇女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选取了妇女题材,写作了《祝福》这篇小说。目的也就在于深刻地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贰
析背景
叁
文本研读
叁
情节梳理
1、祥林嫂的故事。理清情节,完成如下表格:
段落 段落及情节 内容 重点关注
一 1-2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1年年如此
一 33结局 祥林嫂凄然死去 7-15 灵魂
二 34-53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34-36
三 54-65发展 祥林嫂被迫改嫁 60实在闹得厉害
四 66-111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108-109你放着吧
五 112尾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112懒散而且舒适
叁
情节梳理
明确:用倒叙手法,将祥林嫂悲惨结局一开篇就呈现在读者面前,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她过去是什么人?为何死?为何死前提出那样的问题?接着写祥林嫂一生五大波折:丧夫后逃到鲁镇做工;被婆婆抓回强卖到贺家墺;后夫死于伤寒,儿子被狼叼去,自己被大伯赶出;重返鲁镇做工遭歧视,被看成“伤风败俗”的女人;捐门槛不被承认,沦为乞丐。这五大波折使她遭受到一次又一次打击,从而使她一步一步走向绝境。
叁
情节梳理
2、“我”的故事。
“我”回鲁镇路遇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得悉她的死讯,回忆她的生平。第一天:“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事件:回鲁镇。
第二天:我起得很迟。事件:与四叔话不投机:拜亲访友,单调乏味。第三天:“第三天也照样。”事件:回忆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忐忑不安;(晚)惊闻那耗,负疚:(入夜)渐渐舒畅,回忆祥林嫂生平;(夜阑)被爆竹惊醒,懒散舒适。
叁
情节梳理
明确:用“我”的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权威性。借助“我”将祥林嫂的故事植人主体的心灵演变和自省之中,只有良心未完全泯灭的“我”才能回忆和讲述祥林嫂的生平,与之相比的是其他人都对祥林嫂抱着漠然麻木的态度。然而,连小说中最具有同情心的人最后也变得麻木,衬托出了祥林嫂死的悲剧性。
叁
人物分析-肖像
以主要人物祥林嫂为例,掌握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1)祥林嫂初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刚死了丈夫,是个寡妇)寡妇来到鲁镇,是从婆婆家逃出来的,目的是躲避婆婆把她嫁给别人。 祥林嫂以前嫁过,再嫁就不是从一而终了,不从一而终就伤风败俗了。
叁
人物分析-肖像
点拨:祥林嫂逃婚,不想再嫁,是因为封建礼教中对女子的要求,要“从一而终”,女子要为死去的丈夫守节。一个女人如果再嫁,就不是“人”了。所以,这是祥林嫂对她自己命运的第一次抗争。这次抗争失败了。她最终还是被她的婆婆抢了回去,卖到了贺家墺,卖给了贺老六。
叁
人物分析-肖像
(2)祥林嫂再到鲁镇
“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丧夫又丧子;她是第二次丧夫,“再次”成为寡妇。)
儿子死去对祥林嫂来说,精神上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逢人就说“阿毛”)
叁
人物分析-肖像
说到祥林嫂丈夫死了时,卫老婆子说“幸亏有儿子”;当说到祥林嫂儿子也死了时“现在她只剩了一个光身了。大伯来收屋,又赶她”。丈夫死了,大伯没来收屋,儿子死,大伯就来收屋。因为她家里没有男人了,在当时社会,女人是不能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存在的。
叁
人物分析-肖像
点拨:祥林嫂必须要依附于男人面存在。儿子死了,她在这个家中就没了地位,没了 安身立命之所。也就没了存在的必要。这就是封建礼教“夫在从夫夫亡从子”的信条,是这信条把祥林嫂逼到了绝路。她只好再回鲁镇,投奔老雇主。
叁
人物分析-肖像
(3)祥林嫂临死之前
第一处肖像描写,这个时候她的外貌和之前已然完全不同。
“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柱着的仔竿下端是裂的,说明拄了太久了。 她反应也迟钝了。说明她做乞丐的时间也已经很长。
叁
人物分析-肖像
探究:祥林嫂两次丧夫,最后儿子也死了,这样悲惨的遭遇都没有将她击垮,那么是什么事情让她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点拨:是祭祀。人家不让她参加祭祀,说她伤风败俗,不干净。因为她嫁了两次,没有从一而终。没有守住封建礼教对女人的贞节要求。不让她参加祭祀,就等于剥夺了她像其他普通女人一样参加“祝福”准备工作的资格和权利,哪怕这本身就是低下的、卑微的,这也就等于剥夺了她生存的权利。
叁
人物分析-肖像
探究:祥林嫂为了重新获得参加祭祀资格,去捐门槛,她为何这么做
去土地庙捐一条门槛。这是她沦为乞丐前最后的挣扎。捐门槛用她全部的身家。小说中说,捐了门槛,就“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然而这一次的抗争又失败了。即使捐了门槛,回来后鲁四老爷仍不让她参加祭祀。这样来看,她不但生的权利完全被剥夺了,就连死后魂灵安宁的权利也已经荡然无存。祥林嫂生不如常人,死亦不得安宁。
叁
情节梳理
(4)分析肖像描写特别是写眼睛的细节,完成下列表格:
找 眼 睛 论特点
初到鲁镇--顺着眼 安分
再到鲁镇--顺着限,眼角带着泪 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故事--直着眼 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后--分外有神 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失神、窃陷 再受打击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 麻木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 一些希望
叁
人物分析-语言
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
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
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人恐惧;
与“我”对话魂灵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明确:祥林嫂在痛苦的挣扎中死去。
叁
人物分析-行动
反对再嫁--逃;
为了生存-(毫不懈怠地)做
“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
反抗再嫁--嚎、撞;
怕被分身--捐(门槛);
怀疑鬼神--问(灵魂有无)。
叁
人物分析-行动
明确:祥林嫂是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安分守己,要求极低、想依自己的辛勤劳动生存但她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她性格坚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战,这个限度又一次次扩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战摆在了她面前,她最终被打败。
叁
环境描写--三次祝福
第一次是描写鲁镇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也显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状况。
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准备“祝福”的描写。鲁四老爷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路。这特定的环境,推动了情节发展,也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深化了对当时社会吃人本质的揭露,且首尾呼应、使结构更臻完善。
叁
环境描写--三次雪景
①描写文字: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作用:为祥林嫂悲惨的死做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
②描写文字: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
作用:在祥林嫂死后,表现“我”的雪样心情——无可奈何和无法言说的愤懑。
叁
环境描写--三次雪景
③描写文字: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作用:借雪的飞舞,暗示封建势力的猖狂,更为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雪样命运。
叁
环境描写
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表露了鲁四老爷的身份,揭示了他伪善的本质。他是一个宣扬封建礼教,自觉维护封建统治的卫道者。
鲁镇人文环境的描写。鲁镇是一个封闭式社会,是当时中国偏僻而落后的一个角落,受到理学严密的思想统治,弥漫着浓厚的迷信气氛。为祥林嫂的“被打败”提供了典型环境。
肆
拓展深究
为什么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肆
悲剧探讨
(1)立春之日,丈夫死亡。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从此好歹有了个属于自己的名号--“祥林嫂”。老妻少夫,婚姻也许并不如意,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如果没有天灾人祸,日子也许可以维系下去。谁知小丈夫撒手西归,“死亡对于死者并非灾难,对于生者才是不幸”。对祥林嫂而言,丈夫死去拉开了她一生悲剧的大幕。
为什么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肆
悲剧探讨
(2)孟春之日,被卖改嫁。
此后大约十几天……卫老婆子忽而带了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进来了,说那是祥林嫂的婆婆……寒暄之后,就赔罪,说她特来叫她的儿媳回家去,因为开春事务忙……
“做工却丝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祥林嫂能干)
为什么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肆
悲剧探讨
“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口碑好)
“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气色好起来)
“她就一头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流(被卖入深山)
祥林嫂如同私人物品,可以随意处置。被婆家强卖给了深山里的光棍贺老六,“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祥林嫂明白这一点,而且以命相搏,以死抗争,结果额头留了一个大疤痕也没有改变既成事实。
为什么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肆
悲剧探讨
(3)暮春之日,痛失爱子。
“她的男人是坚实人,谁知道年纪青青,就会断送在伤寒上 ”(再婚尽管不愿,但有过短暂的幸福。谁知丈夫死于伤寒)
"幸亏有儿子:她又能做,打柴摘茶养蚕都来得,本来还可以守着,谁知道那孩子(本来母子尚可相依为命,谁知儿子阿毛被狼叼走了)
“大伯来收屋,又赶她……”(无处安身。走投无路)
为什么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肆
悲剧探讨
(4)迎春之日,一命归天。
旧历的年底毕竞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开篇鲁镇迎春的气氛)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立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着又听得毕毕判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结尾爆竹“祝福”的喜庆)
为什么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肆
悲剧探讨
"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弥漫天地间的“幸福”)
除夕夜,在迎春的爆竹声中,在“祝福”的喜庆之中,拄着拐杖,挎着破篮子,端着破碗的祥林嫂,冻死在白茫茫的大雪之中。
样林嫂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祝福的乐气氛与祥林嫂的惨死形成强烈对比,“
以乐写哀,倍增其哀”。
是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肆
悲剧探讨
① 守寡不成,被迫改嫁。
祥林嫂没有任何个人选择自由,尽最大努力的反抗也无效果。婆婆虽然打着礼教幌子,其实又是礼教的破坏者,她使用十分野蛮的手段来达到自家的功利目的,使祥林嫂被打上了“不干净”的烙印。封建礼教并不允许做出这样卑劣的事,这种行径当受社会舆论谴责,但却没有,这也反映了社会道德的沦落。
是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肆
悲剧探讨
守家不成,无路可走。
祥林嫂再回鲁镇,是被大伯赶了出来,生计无着。房子是祥林嫂和第二任丈夫共有财产,丈夫死后,祥林嫂本应有居住权,但却被大伯赶出来,失了生活根基。这里没有道德可言,只有封建家族的恃强凌弱、唯利是图。
是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肆
悲剧探讨
③ 守命不成,末路行乞。
祥林嫂对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是接受认同的。在听信柳妈灌输后,惶恐不安。捐门槛无效后,失去了活下去的精神依托,彻底崩溃。她希望人死后有魂灵,因为她想看见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魂灵,因为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临死前受到了巨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是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肆
悲剧探讨
四叔、婶:封建礼教及相关的封建迷信思想的代表。
他们歧视再嫁的祥林嫂,给祥林嫂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特别是在捐出门槛之后,祥林嫂自以为争得了祝福的权利。“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但是四的婶一声断喝--“你放着罢,祥林嫂!”击碎了她最后一点残存的希望。当一切艰辛努力都付诸东流,怎不让人万念俱灰 她活下去的最后一点火星被无情地踩灭了。
是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肆
悲剧探讨
其他“人们”:有向祥林嫂灌输封建迷信思想的柳妈,还有鲁镇其他人。他们对祥林嫂表现出令人战栗的凉薄与冷漠,甚至还有对苦难的“鉴赏”,这是吹走祥林嫂内心最后一点温暖的“寒气”。
“我”:“我”是鲁镇唯一对祥林嫂表示同情的人。"我"思想进步,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问题,作了含糊回答,有善良的一面,也反映“我”软弱和无能。
是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肆
悲剧探讨
丁玲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望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是封建礼教害死了祥林嫂。她被迫改嫁是族权的唆使;她的再嫁被认为“败坏风俗”是夫权的影响;而她这“耻辱”到“阴司”还洗不掉是神权的控制;鲁四老爷对她的追害和侮辱,依靠的又是封建政权的禁锢。
是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肆
悲剧探讨
祥林嫂形象的社会意义:是万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作者刻意把丧夫,再嫁、失子、归天几个最关键的情节都安排在春天发生,将生机盎然的春给样林嫂悲惨命运作自然背景.有着深刻的用意它能造成强烈的对比,更有力地揭示出封建制度的罪恶。祥林嫂的悲剧具有深刻的社会性,不推翻吃人的封建制度,像祥林嫂这样的劳动妇女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春天。
悲剧至极
肆
悲剧探讨
① 力有何用——“无物之阵”的绝情
祥林嫂碰的壁,更多是无形的,即鲁迅所说的“无物之阵”。看似无形却有力,幻想、激情都被摁死。祥林嫂有力(手脚粗大,干活有力);祥林嫂卖力(拿女工的钱,干男工的活)然而力气没换来简单的幸福,更没换来苟且生存。被剥夺劳动机会的祥林嫂,只能沦为乞丐。在别人眼中,成了一个不干不净且精神失常的人,避之唯恐不及。力无所使,老无所养,死亡自然是必然的了。
悲剧至极
肆
悲剧探讨
② 家在何处——“平庸之恶”的绝境
小说没有提到祥林嫂出生之家--娘家。可以推想,她原有的家或许不在,抑或父母自身难保,无暇顾及女儿死活。祥林嫂连遭变故,娘家人在哪 守寡落难,怎不回家暂避?可见祥林嫂在娘家几无幸福可言,或者说,娘家早已没有亲人了。
第二个家是卫家。丈夫夭亡,婆婆严厉,家里难以安身立命,于是偷偷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家帮工。可为给小儿子娶亲,婆婆动了坏心思,将她卖给了深山里的光棍贺老六。
悲剧至极
肆
悲剧探讨
虽然这一婚姻被逼无奈,但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还是感到了家的幸福。可丈夫伤寒离世,这个家已不完整。孩子被狼叼走,第三家的内涵被彻底掏空。一个寡妇守一间破屋,也能勉强度日,可竟然被大伯剥夺。丧夫之苦,失子之痛,夺家之难,祥林嫂第三个家彻底崩塌了。
此后祥林嫂无家可归了。唯一去处是以前打工的鲁家,姑且算个漂泊之家。但最后连烧火资格也被剥夺,只能离开寓居之家,沦为乞丐。彻底失去利用价值,在大雪纷飞中饥寒而死就是唯一合理的结局了。
悲剧至极
肆
悲剧探讨
③ 魂归何方 ——“无可隐遁”的绝望
小说两次写到祥林嫂攒钱的用处。三个多月一千七百五十文钱的工钱,她一分未花给了婆婆,后来攒足十二千捐了门槛。活着,无处使力,更无家可归,本可一死了之,一了百了,更何况她不怕死。可死后将要面对的更恐怖:死后的灵魂只能入地狱,且有两个男人会分了她。一个苦命人为死后灵魂下地狱不得安宁而痛苦纠结,惶惶不可终日。生亦不是,死也不能,这是对生命最大摧残,也是极深刻的悲剧性的体现。
四叔四婶与卫老婆子的对话
肆
语言留白
片段一
1.“可恶!然而……”这个“可恶”骂的是谁
争议:骂卫老婆子,骂祥林嫂,骂婆婆家的人,骂四叔自己。
2.究竟骂谁 哪个更合理
骂祥林嫂。当时社会,寡妇对于鲁家来说很晦气。有四婶的话为证:“你自己荐她来……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 ”
(关心的是自家声誉,不关心祥林嫂死活)
四叔四婶与卫老婆子的对话
肆
语言留白
片段一
骂卫老婆子。当时四叔刚知消息,觉得卫老婆子竟然让他们家丢人。
“然而”骂祥林嫂,“然而祥林嫂竟是一个逃出来的寡妇,真是败坏风气!”
“可恶”有几种可能:骂祥林嫂;骂卫老婆子,因为是她直接荐来的;骂婆婆家,居然直接抢人,不把鲁家放眼里;不可能骂四叔自己,因为不符合小说情节。
四叔四婶与卫老婆子的对话
肆
语言留白
点拨:
“然而”补白:“然而抢走她也是活该”。第一,她是逃出来的;第二,她没有人生自由, 属于寡妇,属于婆家,被婆家抢走理所当然。第二处“然而”补白:“然而身世得是好的”,出身要干净,不能是寡妇。(认识到四叔的自私、冷漠、虚伪)
祥林嫂与柳妈的对话
肆
语言留白
片段二1.“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 ”“我么 ……”祥林嫂会说什么
我么 自然是不愿意的,被人逼的。我么 琢磨着孩子也有了,日子还是要过下去。我么 原先是不愿意的,然而,我也要有个家……
点拨:柳妈在揭祥林嫂的伤疤。当一个人伤疤不断被人撒盐,内心应是抗拒的;但以样林嫂善良的性格来说,她不会直接拒绝,只能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状态。
祥林嫂与柳妈的对话
肆
语言留白
2.“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补的是什么
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你干吗不索性撞一个死。(你应该一头撞死,也不要去嫁姓贺的男人)
3.“我想,这真是……”柳妈究竟讲了什么 (真是不合算……)
点拨:改嫁落大罪名,到了阴间还要被两个男人分,可见柳妈的封建迷信思想。柳妈虽和祥林嫂是同一阶层的人,但对祥林嫂毫无同情之心。
比较阅读《祝福》《明天》
肆
比较阅读
1、(1)祥林嫂是懦弱的、妥协的,还是有反抗性的 (有反抗性的)
她的反抗基于什么 她为什么要出格地反抗 (从一而终)
(2)她后面为什么要捐门槛 (不屈服于命运)
点拨:她是基于什么的反抗 第一,封建礼教;第二,封建迷信。她相信能够赎罪才去捐门槛。
比较阅读《祝福》《明天》
肆
比较阅读
2.怎么看待《明天》中单四嫂子周围那些人
王九妈尖酸、刻薄、冷漠。她只是想快点儿走完办丧事的程序能拿钱,可单四嫂子却哭个没完,王九妈就希望她赶快滚开。
蓝皮阿五不是真想帮单四嫂子,抱走宝儿的动作有点想占便宜,揩油。
咸亨酒店的掌柜帮助办丧事时,不仅收单四嫂子的钱,而且连她的银耳环之类都拿走了,趁机坑蒙拐骗。
比较阅读《祝福》《明天》
肆
比较阅读
3.祥林嫂跟单四嫂子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祥林嫂有反抗精神,单四嫂子逆来顺受。而逆来顺受的是中国沉默的大多数的共同特征。作者借助这一形象解剖国民沉默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