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7《折线统计图》课件+教案+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7《折线统计图》课件+教案+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3-15 10:03:42

文档简介

7《折线统计图》教案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折线统计图
教学时间: 月 日
课堂类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会看折线统计图,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问题。
3、对在具体的情境下,选择哪种形式进行统计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教学重点:
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
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问题。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讨论法、讲解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PPT
教学过程:
互动导学内容安排
教学环节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课堂导入(约5分钟) (一)复习导入 1. 师:同学们,你们都量过自己的体温吧?你知道什么是基础体温吗?早晨醒来不动,测出的体温是基础体温。(课件第2张) 2.师:下面是李康同学一天的体温情况统计表。 (课件第6张) 你能用统计图表示出来吗?根据数据的情况,你认为用1格代表多少合适? 生:我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用1格代表0.2°C。 (课件第7张) 师:从条形统计图中你能清楚地看出什么? 生:可以清晰地看出一天的体温情况,还能很快看出哪一时刻的体温最高,哪一时刻的体温最低。 复习旧知,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这两个知识点的练习,为学生学习区分它们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做准备。
探究新知(14分钟) 1、探究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统计图也可以这样画。(课件第8张出示) 这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 (2)小组讨论:仔细观察这张统计图,你看懂了什么? (3)汇报交流 生1:折线统计图上的点表示一天的体温。 (课件第10张) 生2:两个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体温的变化情况。折线越陡,变化越大。 生3:我发现折线越陡,变化越大。 (3)观察下面的统计图,回答问题。(课件第11张) ①你认为一天中体温最高的时间应该是什么时间? ②李康的体温一天中最大波动是多少摄氏度? 生:一天中体温最高的时间应该是17:30;李康的体温一天中最大波动是0.2°C。 (4)师:人的体温波动一般不超过1°C。(课件第12张) 小组讨论:与条形统计图对比,你认为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5)汇报交流:(课件第13张) 生1:折线统计图不但能看出数据的多少,更能清楚地反映出数据的变化情况。生2: 我是这样算的: 生2:折线统计图既可以看到它每一部分的变化趋势,也可以看到它的整体变化趋势。生3:每相邻两个点间的折线越陡,说明增减变化越大。 2、做一做(课件第14张) 师:妈妈记录了陈东0—10岁的身高,如下表。根据表中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绘制折线统计图。 (1)说一说,陈东哪一年长得最快?长了多少厘米? (2)收集整理你自己的身高数据,利用方格纸绘制折线统计图,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第15张演示) 师:陈东哪一年长得最快?长了多少厘米? 生:陈东0—1岁长得最快,长了24厘米。 3、探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课件第16张) (1)师: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尤其是上海,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就进入了老龄化。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生1: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是怎样变化的呢? 生2:我们得做一些调查,然后分析一下数据。 (2)小组讨论:怎样统计呢?说说你的方法。(课件第14张) (3)汇报交流:(课件第18张) 生1:全国的数据肯定很大,上海的更有代表性,我们可以调查上海的。 生2:我觉得应该多调查一些年份的,至少要10年。 生3:用折线统计图能更好地体现变化的情况。 (4)下面是一个小组调查的2001—2010年上海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课件第19张) 师:这样看着不太容易比较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的情况,怎样比较更方便呢? 生:有复式条形统计图,也应该有复式折线统计图吧! (5)小组讨论:怎样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呢? (6)汇报交流:(课件第21张) 生1:要画两条折线,可以像复式条形统计图那样用不同的颜色区分开。 生2:还得用图例说明。要注意修改统计图的名称。 (7)把你的想法画在下面的统计图中。(课件第22张) 复式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比较有什么不同? (课件第23张) 生1:单式折线统计图只有一条折线,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两条(或以上)不同颜色的折线。 生2:单式折线统计图可以容易地看出一组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容易地比较出两组以上数据的变化趋势,更清楚地看出各类之间的比较。 (8)观察绘制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课件第24张) 1.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你能说说上海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吗?(课件第25张) 生1:上海的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数在2001—2010年的各个年份有升有降,但总体呈上升趋势。 2.每年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 生2:上海的出生人口数始终低于死亡人口数。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之差是人口自然增长数,上海人口一直处于负增长。 3.结合全国2001—2010年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统计表,你能发现什么共同的规律吗?(课件第26张) 生3: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全国的出生人口数呈下降趋势,死亡人口数呈上升趋势,但出生人口数始终高于死亡人口数。2001—2010年上海和全国人口情况的共同规律是死亡人口数逐年上升。 4、小结。(课件第27张) (1)折线统计图不但能看出数据的多少,更能清楚地反映出数据的变化情况。 (2)折线统计图既可以看到它每一部分的变化趋势,也可以看到它的整体变化趋势。 (3)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容易地比较出两组以上数据的变化趋势,更清楚地看出各类之间的比较。 学生知道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后,进行练习,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区别。并学会读懂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由复式条形统计图,自然地想到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讨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画法,注意哪些地方。 对所学知识点加以总结,查漏补缺,使学生能更清晰地掌握本课所学。
巩固提升(18分钟) 基础练习: 拓展练习: 此处设计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练习,使学生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课堂小结(约3分钟)
课后作业 完成教材109页1、2、3题
板 书
教学反思 一、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有效地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不知不觉的认识了折线统计图。逐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二、注重在分析与预测中体会统计意义和作用 新课标提出,统计教学应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并能根据统计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使学生不但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做出合理的推测。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了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培养了学生描述、分析数据和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折线统计图》同步练习
一、填空题。
1.表示自己一学期数学成绩的变化情况,应选择( )式( )统计图比较合适。
2、表示你所在学校各年级的人数情况,应选择( )式( )统计图比较合适。
3、表示你所在班级的男女生跳绳比赛的情况,应选择( )式( )统计图比较合适。
4、表示王明和李欣两个人1——6年级视力的变化情况,应选择( )式( )统计图比较合适。
二、判断题。
1、条形统计图用宽度相等的条形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 ( )
2、 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
3、医生需要监测病人的体温变化情况,应选择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 ( )
4、要表示几年来工业总产值增减变化情况,应选择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 ( )
三、选择题。
1、画统计图时,要表示出数量的多少,最好选( )
A.条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 C. 扇形统计图
2、要表示出某地区2012年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最好选( )
A.条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 C. 扇形统计图
3、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区别是( )
A.单式折线统计图表示出数量的多少,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反映出数据的变化情况。
B.单式折线统计图比较简单,复式折线统计图不容易看懂。
C. 单式折线统计图只能表示出一组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复式折线统计图能表示出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
4、要表示某城市晚报的广告栏出的四类广告信息的条数的多少,最好选( )
A.条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 C. 扇形统计图
四、 解答题。
1、下图是一个病人体温记录统计图。看图,回答问题。

(1) 该病人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摄氏度,最低是多少摄氏度?
(2) 他的体温在哪段时间下降得比较快?哪段时间比较稳定?
(3) 从图中看,这个病人的病情是如何变化的?
2、看统计图,回答问题。
(1)哪个门市部上缴利润增长得快?
(2)哪一年两个门市部上缴利润相差得最多?
(3)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试着写一写。
3、下面是A、B两市去年上半年降水量情况统计图。
(1)哪个月两个城市的降水量相差最少?哪个月两个城市的降水量相差最多?
(2)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 答案:单 折线
解析:要想表示数据的变化情况,应选择折线统计图比较合适,本题是表示自己一个人的数学成绩变化情况,所以要选择单式折线统计图比较合适。
2.答案: 单 条形
解析:要想表示数据的多少,应选择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本题是表示一个学校的各年级人数的多少,所以要选择单式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
3.答案:复 条形
解析:要想表示数据的多少,应选择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本题是表示男女生跳绳比赛的多少,有两组数据,一个是男生的,一个是女生的,所以要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
4.复 折线
解析:要想表示数据的变化情况,应选择折线统计图比较合适,本题是表示表示王明和李欣两个人1——6年级视力的变化情况,有两组数据,一个是王明的,一个是李欣的,所以要选择复式折线统计图比较合适。
二、判断题。
1.答案:√
2.答案:√
3.答案:×
解析:医生需要监测病人的体温变化情况,应选择折线统计图比较合适。
4.答案:×
解析:要表示几年来工业总产值增减变化情况,应选择折线统计图比较合适。
三、选择题。
1、答案:A
2、答案:B
3、答案:C
4、答案:A
四、解答题
1.答案: (1)该病人的体温最高是39.5°C,最低是36.8°C。
(2)他的体温在4月7日6时到12时下降得最快,4月8日18时到4月9日18时比较稳定。
(3)这个病人在4月7日的体温变化不稳定,忽高忽低,从4月8日开始,一直下降。4月9日体温比较稳定。
2. 答案:(1)第二门市部上缴利润增长得快。
(2)2003年两个门市部上缴利润相差得最多。相差了30万元,其他三个年份都是相差20万元。
3.答案:3月两个城市的降水量相差最少,相差15毫米,4月两个城市的降水量相差最多,相差65毫米。(共35张PPT)
人教版 / 数学 /小学/ 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统计—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
打电话数
找次品
折线统计图
1
2
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会看折线统计图,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问题
3
对在具体的情境下,选择哪种形式进行统计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重点
难点
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问题
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体温是多少度啊?
早晨醒来不动,测出的体温是基础体温。
你能用统计图表示出来吗?根据数据的情况,你认为用1格代表多少合适?
下面是李康同学一天的体温情况统计表。
体温记录表
时间
体温/°C
起床时
10:00
14:00
17:30
19:30
36.5
36.8
37.0
37.2
37.0
我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用1格代表0.2°C。
从条形统计图中你能清楚地看出什么?
下面是李康同学的体温变化图。
可以清晰地看出一天的体温情况,还能很快看出哪一时刻的体温最高,哪一时刻的体温最低。
36.0
36.2
37.4
37.2
37.0
36.8
36.6
36.4
时间
起床时
10:00
14:00
17:30
19:30
李康2012年5月15日体温变化统计图
体温/°C
这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
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
36.5
36.8
37.0
37.2
37.0
.
.
.
.
.
仔细观察这张统计图,你看懂了什么?
折线统计图上的点表示一天的体温。
两个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体温的变化情况。折线越陡,变化越大。
我发现折线越陡,变化越大。
36.0
36.2
37.4
37.2
37.0
36.8
36.6
36.4
时间
起床时
10:00
14:00
17:30
19:30
李康2012年5月15日体温变化统计图
体温/°C
36.5
36.8
.
.
.
.
.
37.2
37.0
37.0
观察下面的统计图,回答问题。
(1)你认为一天中体温最高的时间应该是什么时间?
(2)李康的体温一天中最大波动是多少摄氏度?
一天中体温最高的时间应该是17:30;李康的体温一天中最大波动是0.2°C。
与条形统计图对比,你认为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人的体温波动一般不超过1°C。
折线统计图不但能看出数据的多少,更能清楚地反映出数据的变化情况。
折线统计图既可以看到它每一部分的变化趋势,也可以看到它的整体变化趋势。
每相邻两个点间的折线越陡,说明增减变化越大。
妈妈记录了陈东0—10岁的身高,如下表。根据表中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绘制折线统计图。
陈东0—10岁身高记录表
年龄
身高/cm
0
1
74
50
2
85
3
93
4
101
5
108
6
115
7
120
8
130
9
135
10
141
(1)说一说,陈东哪一年长得最快?长了多少厘米?
(2)收集整理你自己的身高数据,利用方格纸绘制折线统计图,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年龄
1岁
2岁
4岁
5岁
0岁
6岁
7岁
8岁
9岁
10岁
3岁
身高/cm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陈东0—10岁身高变化情况统计图
50
74
85
.
.
.
.
.
.
.
.
.
.
.
93
101
108
115
120
130
135
141
陈东哪一年长得最快?长了多少厘米?
陈东0—1岁长得最快,长了24厘米。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尤其是上海,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就进入了老龄化。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是怎样变化的呢?
我们得做一些调查,然后分析一下数据。
折线统计图
怎样统计呢?说说你的方法。
小组合作(3分钟)
全国的数据肯定很大,上海的更有代表性,我们可以调查上海的。
我觉得应该多调查一些年份的,至少要10年。
用折线统计图能更好地体现变化的情况。
1.下面是一个小组调查的2001—2010年上海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
2001—2010年上海出生人口数统计图
2001—2010年上海死亡人口数统计图
这样看着不太容易比较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的情况,怎样比较更方便呢?
有复式条形统计图,也应该有复式折线统计图吧!
小组合作(3分钟)
怎样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呢?
要画两条折线,可以像复式条形统计图那样用不同的颜色区分开。
应该怎样做呢?
还得用图例说明。要注意修改统计图的名称。
把你的想法画在下面的统计图中。
复式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比较有什么不同?
死亡人口
.
9.34
.
.
.
.
.
.
.
.
.
9.67
10.07
9.65
10.23
9.80
10.22
10.70
10.67
10.87
单式折线统计图只有一条折线,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两条(或以上)不同颜色的折线。
单式折线统计图可以容易地看出一组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容易地比较出两组以上数据的变化趋势,更清楚地看出各类之间的比较。
观察绘制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你能说说上海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吗?
上海的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数在2001—2010年的各个年份有升有降,但总体呈上升趋势。
2.每年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
上海的出生人口数始终低于死亡人口数。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之差是人口自然增长数,上海人口一直处于负增长。
3.结合全国2001—2010年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统计表,你能发现什么共同的规律吗?
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全国的出生人口数呈下降趋势,死亡人口数呈上升趋势,但出生人口数始终高于死亡人口数。2001—2010年上海和全国人口情况的共同规律是死亡人口数逐年上升。
折线统计图
1.折线统计图不但能看出数据的多少,更能清楚地反映出数据的变化情况。
2.折线统计图既可以看到它每一部分的变化趋势,也可以看到它的整体变化趋势。
3.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容易地比较出两组以上数据的变化趋势,更清楚地看出各类之间的比较。
下图是海陵木工机床厂2014年生产情况统计图。
1.将统计图补充完整。
2.从图中可以看出全年生产情况是( )趋势。
3.海陵木工机床厂2014年平均每个月生产机床( )台,平均每个季度生产机床( )台,下半年平均每月生产机床( )台。
100
上升
200
350
550
100
300
150
下图是2015 年龙潭湖庙会和地坛庙会游览人数统计图。
1.游览两个庙会的人数都在( )日到达峰值,然后开始下降。
2.( )庙会的游览人数上升得快,下降得也快。
21
龙潭
下图是李欣和刘云10天跳绳成绩情况统计图。
1.李欣和刘云第一天成绩相差多少?第10天呢?
李欣和刘云第1天相差1次,第10天相差2次。
下图是李欣和刘云10天跳绳成绩情况统计图。
2.李欣和刘云跳绳的成绩呈现什么变化趋势?谁的进步幅度大?
他们俩都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但上升的情况不同。李欣是稳步上升,刘云是忽高忽低。
折线统计图不但能看出数据的多少,更能清楚地反映出数据的变化情况。
折线统计图既可以看到它每一部分的变化趋势,也可以看到它的整体变化趋势。
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容易地比较出两组以上数据的变化趋势,更清楚地看出各类之间的比较。
完成教材109页1、2、3题
1.折线统计图不但能看出数据的多少,更能清楚地反映出数据的变化情况。
2.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容易地比较出两组以上数据的变化趋势,更清楚地看出各类之间的比较。
折线统计图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