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一座铜像》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学生非常喜爱的课文,它讲述的是比利时的小英雄于连的传说故事,主要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铜像雕塑:撒尿的小孩。
一、以读为本,读贯穿教学始终
本课的重点是课文的第三小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朗读理解、圈圈划划、思考练习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根据课文的特点我预设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课文的重点段第三小节,从而使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达到自读自悟,读中显悟的目的。在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琅琅书声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读课文二、三小节,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小于连的机智勇敢……每一次的读都有不同的目的,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要求。同时,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读的同时圈圈画画。并采用不同的朗读形式:个别读、男女读、师生配合读、默读、轻声读、齐读等等。
二、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课文第三小节详细介绍了故事当时情况危急的各个方面,但如何帮助学生体验危急并从中感受到小于连的机智勇敢是有难度的。 我以“急中生智”这一词语的理解为抓手,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1.小于连究竟做了什么,使人们将他称为英雄?请你画出文中有关的句子。从教材内容来看,小英雄“急中生智”是一个显性的信息,学生初步阅读便能够捕捉到,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出示句子“小于连急中生智,用自己的小便把导火线上的火花浇灭了。”板书“急中生智”。
2.“急中生智”是什么意思?
3.当时小于连遇到了什么紧急情况?请自读第3节。用“—— ”划出有关句子,交流一下哪些词能看出情况的紧急?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对于词语的理解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来细化对“急中生智”这一词语“急”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感悟,借助同伴互助的方式,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表意见的机会,有助于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4.在这样紧急的情况下,小于连又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小于连非得用自己的小便浇灭导火线呢?请你读读有关句子,借助填空,展开想象,说说原因。这一环节的教学仍以“急中生智”这一词语的理解为抓手,但理解的重点落在“智”字上。通过说话训练,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虽然当时小于连想出的方法有些不雅,但这是最好、最合适的方法,体会小于连的机智和勇敢。同时这也是比利时人民为什么要塑造一个撒尿的小男孩成为这座城市的标志的缘由。
三、层层深入,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
挖掘文本,训练学生说的能力。首先从课题中的“像”字入手:从字形上看,猜猜这个字是什么意思?“铜像”又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从形声字的特点想字义。其次,要求学生寻找描写这座铜像的资料,并填入相应的表格中。再次当学生找到课文中描写当时情况紧急的三句句子后,引导学生概括思考:小于连听到什么,看到什么,闻到什么,发现什么;并把这几个问题组成一段话,使学生把课文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最后,要求学生介绍塑像,可以说它的外形,也可以介绍关于这座塑像的小故事。
本课课后有“凡是…都…”的句式训练,我将句式训练融合在课文中心的体验中。通过学习,学生知道凡是到比利时的游人,都要去瞻仰于连铜像。在此基础上,很自然地引出“今天,凡是学习了这篇课文的小朋友,都佩服他的机智、勇敢”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表达出对小于连的崇敬心情。
四、运用媒体,与信息技术有效结合
本单元主题内容为世界风情,根据课文内容,课前我收集了许多比利时布鲁塞尔风光的图片,配上音乐,做了一份布鲁塞尔风光片。当课文讲到由于小于连的勇敢机智保住了布鲁塞尔城,布鲁塞尔风景依旧时,出示媒体。一张张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一个个瞪大了眼睛,张大了嘴“好美啊!”“哇!”……
学生在欣赏布鲁塞尔美景的同时,自然而然的产生对小于连崇敬的情感。
以上是我教学之后的感受,有成功之处也存在着不足。因考虑教学时间,其中的两个教学环节匆匆讲过,没有让学生细细体会。这个需要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引起注意。总之,课堂中只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有限的时空内,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机会,才能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