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第一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单元卷(人教版生物必修二)(含解析):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
1.1870年的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种群的基因型频率如下:SSl0%、Ss20%、ss70%,黑色基因S对浅色基因s为显性。工业发展导致树干变黑这一环境条件下,假如树干变黑不利于浅色桦尺蠖的生存,使得种群中浅色个体每年减少10%,黑色个体每年增加10%,那么1871年桦尺蠖的S基因、s基因的频率分别是( )
A.23%、77% B.34.4%、65.6%
C.20%、80% D.30%、70%
2.某小麦种群中TT个体占20%,Tt个体占60%,tt个体占20%,由于某种病害导致tt个体全部死亡,则病害发生前后该种群中T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A.50%、50% B.50%、62.5%
C.62.5%、50% D.50%、100%
3.下面有关对下图曲线的描述不合理的是:( )
A.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B.某种群的显性基因频率与隐性基因频率的动态变化关系
C.杂合子豌豆逐代自交,后代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数量关系
D.培养过程中组成酶和诱导酶在大肠杆菌体内的含量关系
4.不属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局限性的是( )
A.生物的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 B.接受拉马克获得性遗传的观点
C.不了解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D.从个体水平解释生物的进化
5.某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如下图,图中阴影表示繁殖成功率低的个体,该种群经自然选择之后,下一代中三种基因型频率的结果最可能是( )
A. B. C. D.
6.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进化过程中霉菌比细菌出现早
B.进化过程中蓝藻比需氧细菌出现早
C.有性生殖生物比无性生殖生物进化得慢
D.具羊膜的动物都生活在陆地上
7.有一个随机交配的种群,在没有迁移等条件下,两年内该种群的荃因型频率的变化如下表:
年
AA(%)
Aa(%)
aa(%)
1
30
40
30
2
25
50
25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在这两年中,与这对基因有关的判断,正确的是( )
A.该种群将朝着Aa增多方向进化 B.该种群没有表现出生物的进化C.该种群的生活环境有较大变化 D.该种群将较容易发生基因突变
8.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A.个体 B.种群 C.群落 D.生态系统?
9.一个随机交配的群体,某一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为0.19,则杂合子Aa的频率为( )
A.0.1 B.0.18 C.0.6 D.0.9
10.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
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②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③生物进化是长期应用的结果 ④进化的根本原因是遗传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1.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 )
A.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B.产生了地理隔离
C.形成了生殖隔离 D.改变了基因频率
12.果蝇体色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为BB,Bb为灰身,bb为黑身,若人为地组成一个群体,其中80%为BB的个体,20%为bb的个体,群体随机交配,其子代中Bb的比例为( )
A.25% B.32% C.50% D.64%
13.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B.对所有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C.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不同的物种间必然存在着生殖隔离
14.下列关于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往往有利,故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
B.新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种群之间的地理隔离
C.突变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D.环境条件稳定时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15.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A.细胞 B.个体 C.种群 D.生态系统
二、非选择题
16.近年来在防治稻田虫害方面进行了多种尝试,如:①构建稻一萍一鱼生态系统,该系统中,虽有危害水稻的病菌、害虫和杂草,但鱼的活动可起到除虫、松土和增氧的作用,红萍叶片内的蓝藻固氮可促进红萍和水稻生长;②培育转Bt基因抗虫水稻,减少虫害。此外,一些水稻遭遇虫害时会释放某些物质,引来天敌消灭害虫,科学家称之为稻田三重营养关系。
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在稻一萍一鱼生态系统中存在哪些种间关系。(各举一例)
(2)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有 。(至少写2种)
(3)在稻田三重营养关系中,水稻通过 信息引来天敌,防治害虫。
(4)转Bt基因抗虫水稻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虫害问题,因为 。
17.近几年来,一种原产于南美,被称为“植物杀手’’的藤本植物——薇甘菊正在广东省大肆扩散,对本地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威胁。
(1)薇甘菊生长时具趋光性,很容易向上层生长、扩展,并像被子一样把树木全部覆盖,致使成片的植物枯死。受侵害的植物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被薇甘菊缠绕覆盖的植物因长期缺乏充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法正常进行而导致死亡。从生态学角度看,薇甘菊是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_____,薇甘菊与受其侵害的植物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薇甘菊在土壤潮湿疏松、有机质丰富、阳光充足的环境中,生长特别迅速,但在阴暗及贫瘠的土壤中不易生长。农田、果园、人工林往往是薇甘菊生长的主要入侵和定居的温床。
由此可看出:限制薇甘菊生长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一个生态系统的可入侵性与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3)薇甘菊与我们常见的菊花虽同属菊科,但不是同一个物种。支持这一判断的最重要的依据是:自然条件下,薇甘菊与菊花之间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对薇甘菊进行种群密度取样调查时,常采用_____________法,它是通过计数种群的一小部分来估计整个种群密度。
(5)薇甘菊除了可以产生大量种子外,还可以通过其每个节的叶腋所长出的新枝形成新的植株。这种生殖方式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6)薇甘菊在原产地并没有造成危害,原因是薇甘菊在当地有许多天敌。因此部分专家建议可以考虑引入薇甘菊的天敌来克制它。这样做可能会带来的环境风险是_________
18.某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块农田发生稻化螟虫害,承包土地的农民起初在稻田里喷洒DDT农药,但几年后又不得不以放养青蛙来代替喷洒农药。如图为在此时期内稻化螟种群密度变化示意图,分析回答:
(1)从A点到B点,在施用杀虫剂的初期,害虫种群密度都急剧下降,但仍有极少数个体得以生存,原因是 。
(2)从B点到C点曲线回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个过程中,农药对害虫起 作用,这种作用是 (定向或不定向)的,是通过农药与害虫之间的 实现的,
(3)一般认为,C到E点为生物防治期,请根据曲线对比两种治虫方法,可以看出农药防治害虫的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A到D均为农药防治期,这说明在C点时,农民在使用农药时可能采取了某种措施,这种措施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单元检测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SS和Ss为黑色,ss为浅色;到了第二年(1871年),SS的频率为10%×(1+10%)=11%,Ss的频率为20%×(1+10%)=22%,ss的频率为70%×(1-10%)=63%;所以总的频率为11%+22%+63%=96%S的频率为(11%+22%/2)/96%=23%s的频率为(63%+22%/2)/96%=77%
2.B??????3.D??????
解析: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是相互拮抗的,抵抗力稳定性高则恢复力稳定性就低,A正确;显性基因频率和隐性基因频率之和为1,表现出你增我减的特征,B正确;同理C也正确;组成酶和诱导酶在数量生没有必然的关系。
4.A??????
解析: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评价(1)先进性:它论证了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并且对生物进化的原因提出了合理的解释。(2)局限性①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未能作出科学的解释。②对于生物进化的解释也局限于个体水平。③强调物种的形成是渐变的结果,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的现象。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5.B??????
解析:图中阴影表示繁殖成功率低的个体,表示A基因所表达的性状不如a控制的基因更适应环境,A的基因频率下降,a的基因频率上升。
6.B??????
解析:生物的进化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进化。最先出现的是厌氧生物,然后蓝藻的出现为大气制造氧气,这就为好养生物的出现创造了前提条件,从目前掌握的证据来看,生物先后出现的顺序依次为:古细菌、蓝藻和细菌、真核生物,生物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的重组,这就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生物进化的速度明显加快。具羊膜的动物鲸鱼就生活在海里。
7.B??????
解析:第一年的A基因频率=30%+20%=50%,第二年的A基因频率=25%+25%=50%,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两年内没有基因频率变化,故没有发生进化。
8.B??????9.B??????
解析:由题可知,隐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为0. 81,则aa=0.81,a=0.9,A=1-0.9=0.1,所以Aa=2×0.9×0.1=0.18
10.B??????11.C??????12.B??????
解析:B=80%,b=20%,Bb=2×80%×20%=32%。
13.B??????
解析:生殖隔离形成有两种方式,常见的是长期地理隔离导致的生殖隔离,还可以因环境骤变,引起直接形成生殖隔离。
14.C??????15.C??????
二、非选择题
16.(1)捕食:虫吃水稻(或杂草),或鱼吃虫???? 竞争:水稻(或红萍)与杂草竞争;寄生:病菌寄生在水稻上;互利共生:红萍与蓝藻共生。?? (2)水稻、红萍、杂草、蓝藻????? (3)化学???? (4)昆虫会进化(或产生抗性)
17.(1)光照? 光合作用? 生产者? 竞争(2)光照、水分、矿物质(答对两项即得分)? ???? 生物的多样性(或抵抗力稳定性)。(3)生殖隔离??? (4)样方??? (5)无性生殖 (或营养生殖) (6)如果这种天敌不是专一性地以薇甘菊为食,且生存能力强或繁殖速度快,就极可能造成新的生态危机(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18.(1)由于变异的不定向性,使得害虫种群中存在有少数具有抗药性的个体(2)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得以生存,并迅速地繁殖? 选择???? 定向???? 生存斗争 (3)会使害虫种群抗药性增强,不能有效地控制害虫的数量(4)改用了其他种类的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