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家
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乡村画卷,作者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季节顺序交叉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的生活画面,也表达了作者对乡下人家的欣赏和喜爱之情。
全文共7个自然段。第1~2自然段写了乡下人家屋前色彩斑斓的瓜架、鲜花,以及屋后的青竹和鲜笋;第3~4自然段写了乡下人家房前屋后自由觅食的鸡鸭;第5~6自然段写了乡下人家夏天傍晚和秋天夜里的美好景象;第7自然段是全文的中心,写乡下人家在任何时候,都有独特、迷人的风景。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有很强的画面感,每个场景、每个季节都是一幅画,分别描绘出了“瓜藤攀架图”“花开三季图”“雨后春笋图”“鸡鸭觅食图”“门前晚餐图”“秋虫夜吟图”,这些独立的画面组合在一起,层次丰富而又清晰,构成了一幅独特、迷人的田园风景画。
本文在语言表达上也很有特色。第一,作者爱用短句描绘所见所感,节奏明快,很适合朗读。第二,作者善用对比、衬托,让画面丰富鲜活。第三,作者善于赋予物以人的情态和动作,使句子形象生动。第四,作者还使用了一些生动有趣的词句。这些新鲜的乡村生活场景和独特的表达,对于学生来说,既陌生又有趣,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遐想。作者在描绘乡村人家的画面时,对乡村生活的朴素、生机勃勃、自在、和谐的欣赏和向往之情,贯串了全文始终,最后凝聚在结尾,用“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抒发了作者对乡下人家生活的向往之情。
课文有一幅写意风格的插图,给人留下了诗意的想象空间。朦胧的图画,既能帮助学生了解乡下人家生活的场景与环境,又有利于学生展开联想,引发美好的感受和体验。
1.认识“构、冠”等10个生字,会写“构、饰”等15个字,会写“屋檐、构成”等14个词语。
2.边读边想象画面,了解课文内容,能和同学交流自己喜欢的一处景致。
3.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积累文中生动形象的句子。
1.初读时,可以从课题开始讨论,鼓励学生带着思考,用自由读、分段读、看图读或师生合作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走进课文,给学生足够时间,整体感知大意,初步体会本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抓住关键语句,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理清课文中写了哪些画面,在头脑中形成一幅整体的乡下人家图。
3.引导学生围绕“泡泡”中提示的中心句,抓住关键语句,深入探究你最感兴趣的景致和生动形象的句子,想象画面,表达感受,体会乡下人家生活的独特、迷人。
4.识字写字。识字方面:本课要求认识的字有10个,初读时可按照段落划分,进行归类集中识记,从而引导学生在识记生字的同时,整体感知课文结构,也可以鼓励学生迁移运用前面学过的方法自主识字。写字方面,本课要求会写的字较多,教学时,教师应注重笔画繁多、笔顺复杂的“蹲、率、谐”,还有偏旁易混淆的字,可以集中突破这些难点,编一些写字口诀,也可以鼓励学生交流其他方法识记,以加深学生对字的识记巩固。
5.积累表达。课后第三题要求学生抄写生动形象的句子。教学时,可以在学生交流感受、朗读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准备摘抄哪些优美语句,教给学生一些方法,激发学生主动摘抄的兴趣。刚开始,摘抄习惯需要在课堂中培养,教师应注意给学生留有摘抄的时间,指导学生把字写好。
1.认识“构、冠”等10个生字,会写“构、饰”等15个字,会写“屋檐、构成”等14个词语。
2.边读边想象画面,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层次。
3.能和同学交流自己喜欢的一处景致。
一 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图片导入。
出示乡下人家图片。
1.师:你们瞧,这便是自然朴实、亲切祥和的乡下人家。(板书:乡下人家)在这张图片上,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 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学生交流,汇报想法。
2.生齐读课题。
从读课题开始,先通过直观的图片整体感知,再引导学生想象课文描绘的乡村美景,以此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把握主题,引出新课。
1.师:纯朴的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一幅和谐的画卷。上节课,同学们学习了三首描写古代乡村生活的古诗词。这节课,我们一起去看看现代乡村的风情,让我们快速走进作家陈醉云笔下的乡下人家吧!
2.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通过对本单元主题的再次回顾,可以让学生快速了解本课所学的内容,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师: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有拼音的借助拼音读准确,没有拼音的可以和同桌商量。也可以做上标记。试着把课文读通顺。
生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2.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构成、鸡冠花、朴素、率领、倘若、附近、捣衣、绘成、和谐。
(1)学生自由出声读一读这些词语,不会读的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指名读、开火车读。相机提问: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3)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认识“率”字:现在有带领、坦白直爽、不慎重等含义。中间像丝织的网,上部和下部像捕鸟网的竿和手柄。注意“率”也是个多音字。
分类识记生字示例。
左右结构:构、朴、倘、附、捣、绘、谐。
上下结构:冠、素。上中下结构:率。
教师重点指导“倘”字的发音。
教师可结合具体语境帮助学生区分多音字的不同读音。
(4)学习多音字“结”“场”。
学生查找字典,全班汇报,教师总结。
出示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及组词。
3.指导写字。
构、饰、蹲、凤、序、例、率、觅、耸、踏、倘、绘、谐、寄、眠。
(1)师领读生字,学生齐声跟读一遍。
(2)生字归类。师适时引导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
(3)讲解生字。重点讲解“蹲”“率”。“蹲”:左窄右宽,右边稍长一些,右上半部分不要少写了里面的一横。教师范写,学生观察并书空。
“觅”上短下长,上半部分为“爫”,会意字,由“爪”和“见”组成,表示用手和眼去寻找。
(4)对照着书中的占格,学生练着写两遍,教师巡视指导。
(5)书写展示。展示书写正确且工整的作品,提出表扬且留下建议。
4.理解词语的意思。
(1)师引导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时令、照例”。(提示:用换词的方法理解)
(2)认识“纺织娘”。
出示纺织娘图片及文字介绍。
5.检查课文朗读。
(1)师引导:现在请将这些词语送回课文中,四人一组练习轮读课文。
(2)指名轮读。师指名任选一个自然段,读给大家听,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师相机指导,读后生参与评价。
6.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师引导:读熟了课文,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生: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乡村画卷,展现了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
在落实基础知识的学习中,把握课文大意,培养学生组织语言、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 再读课文,梳理脉络
1.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看看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乡下人家哪些美丽的景色。
出示课文第1~2自然段。
(1)自由读第1~2自然段,思考:这两个自然段分别描绘了乡下人家哪些景色
学生边读边圈画,指名汇报,教师总结:第1自然段描写了乡下人家屋前的瓜藤爬上屋檐的情景;第2自然段写出了门前的各种鲜花按照时令顺序开放,以及竹林里的翠竹和雨后的春笋。
出示课文第3~4自然段。
(2)自由读第3~4自然段,再次概括其中描绘的画面。
学生读后交流,集中汇报:第3自然段描写了母鸡带着小鸡觅食的画面;第4自然段描写了鸭子戏水的情景。
出示课文第5~6自然段。
(3)自由读第5~6自然段,想一想:这两个自然段又写了什么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第5自然段描写了夏天傍晚人们在院子里吃晚饭的情景;第6自然段写了秋天夜里的美好景象。
2.师:课文的每一处都是一幅乡村风景图,你想给这些图画取个什么名字呢
(1)学生再次默读课文,理清文中出现的景物,自主完成学习单(课堂活动卡)。
可以让学生说说都有哪些画面,教师以简笔画的形式帮助学生完成此项任务。
尝试给每幅画面起一个名字
名字 依据
(2)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3)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最感兴趣的场景,并在组内交流,全班分享。
3.师:乡下人家处处有美景,四季风景如画,难怪作者在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写道——
出示课文第7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了解内容。
(2)指名读,读出节奏。
(3)齐读,读出作者对乡下人家的喜爱之情。
(4)让学生谈一谈: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借助课文旁边的“泡泡”进行思考、体会。学生汇报,教师总结。
让学生思考课文描写了哪些乡村生活场景,意在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给每幅画面起名字,既可以促使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还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四 课堂总结,文本感悟
师:读着课文,一幅幅亲切祥和的农家画面浮现在眼前,这一幅幅田园风光的写意画卷,展示着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下节课,我们将走进这一幅幅图画,体会乡下人家的那一份惬意。
让学生真正走进课文,想象画面,有助于把握本文情感脉络,受到美的熏陶。
这部分是课堂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巩固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跨越的一环。
语言文字是一种符号,本节课努力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体会意境的美,进而变成学生头脑中的画面,帮助学生个性化地理解文本,体会乡村生活的纯朴与美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积累文中生动形象的句子。
一 复习导入,开启新课
构成、鸡冠花、朴素、率领、倘若、附近、捣衣、绘成、和谐。
1.指名读词语,师生正音。
2.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1)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谁能简要地说一说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
(2)交流课文中的几幅画面。
(3)找出课文的中心句。
①师:文中有一句话写出了作者的感受,谁来读一读 指名朗读。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②师引导: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两个词语最能概括乡下人家的特点
学生朗读,思考并汇报:独特、迷人。(板书:独特、迷人)
3.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乡下人家,欣赏那独特、迷人的风景吧!
通过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让学生快速回归课文,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他们自读自悟,才能在学习交流时畅所欲言,同时做到了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
二 继续学习,深入探究
1.品读第1自然段,欣赏“瓜藤攀架图”。
师:走进乡下人家,我们首先来到了屋前。在描写屋前景色时,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乡下人家的独特、迷人
第1自然段中“乡下人家总爱在屋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
(1)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攀、爬、结、挂”等动词,感受到把静态的瓜藤写得活灵活现。
第1自然段中“青、红的瓜……可爱多了”。
(2)思考:文中“装饰”指什么 在这里把哪两处景物做了对比 有什么作用
学生反复品读课文语句,结合生活经验,体会对比的好处。
有关“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的图片、“竖着两根大旗杆”的图片与“乡下人家搭瓜架”的图片。
指名汇报:高楼门前的“装饰”严肃单调,乡下人家的“装饰”自然清新。课文这样写,更能突显乡下人家的别致、生动、亲切、可爱、质朴与自然,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这里浓浓的喜爱之情。
(3)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第1自然段。
2.品读第2自然段,欣赏“花开三季图”与“雨后春笋图”。
(1)师:欣赏完屋前的美景,我们再到门前、屋后走走,看看那里又有怎样的风景。
学生自由朗读,全班汇报,其他学生补充。
可结合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适时渗透这里按时间顺序进行写作。
依着时令开放的鲜花图片、雨后春笋的图片。
(2)体会“探”字用得传神之处。
第2自然段中“几场春雨过后……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学生交流汇报:拟人的修辞手法,既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也表达了作者对春笋的喜爱。
3.品读第3~4自然段,感受画面的有趣。
(1)师指名读,相机引导理解:这是农家常见的场景。从这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中你体会到怎样的美感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对鸡鸭觅食画面的理解与感悟。
(2)示例: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大踏步地走来走去,如同一个尽职尽责的丈夫在保护着自己的家人,守护着自己的家园,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4.过渡:前四个自然段,作者主要按空间顺序进行描写,而第5~6自然段则重在抓住时间顺序进行叙述,我们看看在哪里有所体现。
(1)学生自主阅读,圈画关键语句。
“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你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秋天到了,纺织娘寄住在他们屋前的瓜架上。月明人静的夜里……进入梦乡。”
(2)交流这种写作顺序的好处。
5.品读第5~6自然段,走进“门前晚餐图”和“秋虫夜吟图”。
(1)想象夏天的傍晚和秋夜的景致。
(2)提出疑问:作者用“天高地阔”一词形容吃饭,你觉得恰当吗
学生结合具体场景进行品析,说出自己体会到的内容,教师总结:可以感受到吃饭时空间广、谈话内容丰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读第6自然段,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朗读后交流并汇报:这里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我感受到了乡村夜晚的静谧与美好。
(4)师:不论是什么时节,乡下人家的景色都这么迷人,让作者不能不对这里充满喜爱与赞美之情啊!我们再次带着对乡下人家的喜爱之情,读读这两个自然段吧!
此处采用了“自读想象画面,自悟体会情味,交流畅所欲言”的方式展开教学。以“你从哪儿感受到了乡下人家的美丽”展开交流,给了学生较大的自主阅读空间和感悟空间,使学生形成多种感受,在交流中掌握作者抓住与乡下人家关系密切的普通事物,仔细观察,掌握这种表达方式。
三 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师:通过学习,我们发现无论在房前屋后,还是在小河里,无论在春天、夏天,还是秋天,无论在白天、傍晚,还是深夜,乡下人家都有着它独特的、迷人的美。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学生齐读,思考:这句话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交流汇报:这是课文的中心句,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2.回顾全文,体会写法。
(1)师引导:再读读全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独特、迷人的风景的
(2)生自由读全文。
可以让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进行总结深化。
(3)师小结:这篇课文,按照房前屋后的顺序和春、夏、秋三季及白天、傍晚、深夜的顺序交叉描写,抓住了普通的农家生活场面,写出了乡村生活的特点。
3.配乐朗读课文。
师:这么美丽的画面,这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在优美的音乐中再读一读课文,再来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意境吧!
配乐诵读,引导学生和着优美的音乐,将课文中生动的语言,变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感受如诗如画的乡村生活,为课后的练笔做好铺垫。
四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积累课文中描写生动的语句,工整地摘抄在积累本上。
2.用一段话把你眼中的乡村美景写下来。
3.拓展阅读《乡村》《蝉与萤》《可爱的家乡》。
通过积累与拓展,增加学生对美的鉴赏力,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
巩固所学知识,达成教学目标,培养学习语文的能力。
课文语言优美,意境幽深,作者抓住了普通的农家生活场面,写出了乡村生活的特点,向我们展示了朴实自然、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赞扬了乡下人热爱生活、善于用勤劳的双手装扮自己的家园,装扮自己的生活的美好品质。
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风景
文章结构清晰,语言朴实自然,读起来有清风拂面之感。文章中没有难理解的词句,因此,教学时,我以读代讲,通过“想象画面,体味情感,自由交流”的方式展开教学,主要做到了以下三点:
1.引导学生创设情境,想象画面进行朗读。课堂上我多次创设情境,给学生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想象画面,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再配以优美的画面和背景音乐,对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抓重点词语品读。课文“段段是风景,句句是画面”。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围绕中心句中的关键词“独特、迷人”展开学习,先找出文中“独特、迷人”的画面,再找出文中关键语句理解体会,同时学生也学到了拟人、比较等写作手法,掌握了课文的描写方法。
3.多层次地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评、读、悟中提高朗读能力。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两节课下来,学生对乡下人家向往不已。读着课文,学生们仿佛已行走在了乡间的小路上,嗅到了泥土的芬芳,听到了熟悉的蛙叫虫鸣,感受到了瓜棚月下的情趣,仿佛在与乡下人家促膝谈心,一起享受着乡下人家生活的乐趣。
《乡下人家》的写作背景
陈醉云在1934年4月考察杭县安溪镇,对于此间清洁的水源留有深刻印象,早有择地迁居之念的他,打定主意准备移居于此。
同年6月,应《艺风》编辑孙福熙约稿,拟就《农村生活互助社:安溪新村计划简稿》发表,对于理想中的互助式团体生活有着详细的考量与规划。1935年,举家迁居安溪。在安溪的日子里,房前屋后手植杨柳、果木,种满了南瓜、丝瓜,养了不少鸡用来产蛋,身边还跟着一只伶俐的小狗。
在这世外桃源,他过起了曾经向往的隐居生活。这与《乡下人家》课文的第3自然段描写的农家场景亦高度吻合。这段经历,在他日后撰写的《瓜棚闲话》中有着翔实的叙述。由此可见,《乡下人家》描述的场景,即源于陈醉云一直所追求的乡居田园生活。(共21张PPT)
第二课 乡下人家
人教版 四年级下(配统编教材)
第一课时
在这幅图画上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纯朴的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一幅和谐的画卷。上节课,同学们学习了三首描写古代乡村生活的古诗词,这节课,我们一起去看看现代乡村的风情,让我们快速走进作家陈醉云笔下的乡下人家吧!
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有拼音的借助拼音读准确,没有拼音的可以和同桌商量。也可以做上标记。试着把课文读通顺。
听读课文
字词学习
构成 装饰 蹲下 凤仙 顺序
例如 率领 寻觅 耸立 踏入
倘若 描绘 和谐 邮寄 入眠
gòu
shì
dūn
xiān
xù
lì
shuài
mì
sǒng
tà
tǎng
huì
xié
jì
mián
读音:dūn
组词:蹲守 蹲着
书写指导:
左窄右宽,左短右长。右下部横托住上部。
造句:
他蹲伏在草丛里窥视周围的动静。
读音:shuài
组词:率领 轻率
书写指导:
上横较短;点、提与撇、点对称;下横较长。
造句:
他率领队伍成功地把敌人剿灭了。
读音:mì
组词:觅食 寻觅
书写指导:
“爫”形扁;“见”横折略长于左竖,竖弯钩舒展。
造句:
一群可爱的小鸡在鸡妈妈的带领下觅食。
读音:tà
组词:践踏 踏步
书写指导:
左窄右宽。“沓”上下对正。
造句:
老师提醒我们不要践踏草坪。
读音:xié
组词:和谐 谐音
书写指导:
“讠”点与折处对齐;“比”略大。
造句:
我们班级的气氛非常和谐。
词语理解
形容事物(多指文艺作品)具有特殊的情调或趣味。
季节。
(颜色、式样等)不浓艳,不华丽。
美丽而有光彩。
独有的;与一般不同的。
别有风趣:
时令:
朴素:
华丽:
独特:
词语理解
按照惯例;按照常情。
表示假设。
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石板上捶击,去浑水,再清洗。
天空高远,大地辽阔,形容空间大。
照例:
倘若:
捣衣:
天高地阔:
词语理解
虫名。身体绿色或黄褐色,头小,触角细长,吃食瓜类花朵、瓜穰等。雄虫前翅部有发声器官,鸣声“轧织、轧织”,似纺车纺纱之声,故称。也称莎鸡、络纬、络丝娘、纺线娘等。
纺织娘: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乡村画卷,展现了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
梳理脉络
(一)自由读第1~2自然段,指出这两段分别描绘了乡下人家
哪些景色?
第1段描写了乡下人家屋前的瓜藤爬上屋顶的情景;
第2段写了门前的各种鲜花按着时令顺序开放,以及竹林里的翠竹和雨后的春笋。
(二)读第3~4自然段,再次概括其中描绘的画面。
第3段描写了母鸡带着小鸡觅食;
第4段写了鸭子戏水的情景。
(三)读第5~6自然段,想一想这两段又写了什么?
第5段描写了夏天傍晚人们在院子里吃晚饭的情景;
第6段写了秋天夜里的美好景象。
课文的每一处都是一幅乡村风景图,你想给这些图画取个什么名字呢?
尝试给每幅画面起一个名字
名字 依据
乡下人家处处有美景,四季风景如画,难怪作者在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写道: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课文描写了乡下人家的哪些生活场景
屋前搭瓜架
门前开鲜花
屋后春笋冒
院里鸡觅食
河中鸭嬉戏
门前吃晚饭
夜静催眠曲
读着课文,一幅幅亲切祥和的农家画面浮现在眼前,这一幅幅田园风光的写意画卷,展示着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下节课,我们将走进这一幅幅图画,体会乡下人家的那一份惬意。语言文字是一种符号,本节课努力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体会意境的美,进而变成学生头脑中的画面,帮助学生个性化地感悟文本,体会乡村生活的纯朴与美好。
1. 朗读课文,想象画面。如果给课文配图画,
你觉得可以画几幅画?试着给每幅画取个
名字。
2. 你对课文描写的哪一处景致最感兴趣?(共20张PPT)
第二课 乡下人家
第二课时
人教版 四年级下(配统编教材)
构成 装饰 蹲下 凤仙 顺序
例如 率领 寻觅 耸立 踏入
倘若 描绘 和谐 邮寄 入眠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空间顺序
时间顺序
房前
房后
春
夏
秋
白天
傍晚
夜间
时间顺序
文中有一句话写出了作者的感受,谁来读一读?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认为这句话中哪两个词语最能概括乡下人家的特点?
独特、迷人
深入探究
(一)品读第一自然段,欣赏“瓜藤攀架图”。
走进乡下人家,我们首先来到了屋前。在描写屋前景色时,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乡下人家的独特、迷人?
抓住“攀、爬、结、挂”等动词,感受到把静态的瓜藤写得活灵活现。
乡下人家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
本段文字用了什么写法?“装饰”指什么?
和瓜藤相比较,石狮子和大旗杆你感觉如何,青瓜绿藤呢?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高楼门前的“装饰”严肃单调,农家小院的“装饰”自然清新。课文这样写,更能突显农家小屋的别致、生动、亲切、可爱、质朴与自然,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这里浓浓的喜爱。
深入探究
(二)品读第二自然段,欣赏“花开三季图”与
“雨后春笋图”。
欣赏完屋前的美景,我们再到门前、屋后走走,看看那里又有怎样的风景?
本段文字用了什么写法?
体会“依着”、“朴素”、“华丽”、“独特”在文中的作用。
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体会“探”字用得传神之处。
拟人的手法,既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也表达了作者对春笋的喜爱。
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你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深入探究
(三)品读第三、四自然段,感受画面的有趣。
这是农家常见的场景。从这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中你体会到怎样的美感?
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大踏步地走来走去,如同一个尽职尽责的丈夫在保护着自己的家人,守护着自己的家园,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前四个自然段,作者主要按空间顺序进行描写,而第5、6自然段则重在抓住时间顺序进行写作,我们看看在哪里有所体现。
深入探究
(四)品读第五、六自然段,走进“门前晚餐图”和
“秋虫夜吟图”。
1. 想象夏天的傍晚和秋夜的景致。
2. 作者用“天高地阔”一词形容吃饭,你觉得恰当吗?
3. 第六自然段,你感受到了什么?
这里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我感受到了乡村夜晚的静谧与美好。
不论是什么时节,乡下人家的景色都这么迷人,让作者不得不对这里充满喜爱与赞美之情啊!我们再次带着对乡下人家的喜爱之情,读读这两个自然段吧!
情感升华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这句话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是课文的中心句,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这篇课文,按照房前屋后的顺序和春、夏、秋三季及白天、傍晚、深夜的顺序交叉描写,抓住了普通的农家生活场面,写出了乡村生活的特点。
这么美丽的画面,这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和着优美的音乐再读一读课文,再来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意境吧!
1.积累课文中描写生动的语句,工整摘抄在积累本上。
2.用一段话把你眼中的乡村景致写下来。
3.拓展阅读《乡村》《蝉与萤》《可爱的家乡》。
课文语言优美,意境幽深,作者抓住了普通的农家生活场面,写出了乡村生活的特点,向我们展示了朴实自然、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勤劳的双手装扮自己的家园,装扮自己的生活的美好品质。在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调动生活体验,发挥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之中。
1、仔细观察插图,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课文描写最美的一处乡村风景,并联系课文想想自己的理由,可以在书的空白处写出来。
2、仔细读一读你喜欢的部分,并把它们背诵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