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 珀
这篇课文是根据德国著名科普作家柏吉尔所写的故事改写而成的。文中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没有进行科学知识的抽象讲解,而是采用讲故事的形式。这样的形式既贴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文第1~2自然段:简洁地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与环境,这样的环境是作者根据琥珀形成的条件而进行的合理推测。
第3~4自然段:描述了故事的主人公之一——小苍蝇的活动。故事的开端自然轻松,不知不觉把读者带入了作者创设的情境中。作者在描写小苍蝇时,不忘提及林中的松树,看似闲笔,却铺垫着后面的故事发展,进一步交代了这块琥珀形成的环境。作者将科学推测自然地融入故事讲述中。
第5自然段:写了故事的另一个主人公——蜘蛛的活动,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第6自然段:插入了对松树的描写,这里的插入描写基于作者的科学推测,也体现了作者文章的精心编排。
第7~9自然段:写蜘蛛扑向苍蝇,松脂刚巧滴落,它们汇聚在一起,最终积成了松脂球。这样的巧合是基于这块琥珀的最终样子而展开的合理推测。
第10~12自然段:写出了时间久远、地质变化,这些都是琥珀形成的重要条件。作者通过形象化的语言进行了简要交代。这是作者根据琥珀形成的一般过程而展开的推测。
第13~17自然段:讲的是琥珀被发现过程,渔民和赤脚的孩子,这样的角色设定,使琥珀的发现和识别合理化。
第18自然段:简要地介绍了琥珀的样子和价值。
课文将对这块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测自然地融入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中,把形成这块琥珀所需要的各种条件有机地编织在故事中,让合理推测与故事讲述巧妙结合,使科学性、故事性、趣味性有机结合,既贴近学生的认知心理,又能让学生增长知识。
1.认识“琥、珀”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扎”,会写“怒、吼”等15个字,会写“怒吼、松脂”等15个词语。
2.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
4.理解作者推测这块琥珀形成的依据。
1.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问题的角度可能各不相同,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交流,在交流中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重点默读课文中琥珀形成的部分,理解课文中关于松脂球形成以及松脂球变成化石的推测。
3.可以结合最后“阅读链接”,让学生了解琥珀形成的一般过程,并比较“阅读链接”与课文中的相关段落在表达上的不同,从而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形象。
4.识字写字。识字方面: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可以让学生自主随文认读,生字以形声字居多,可以借助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强化学生识记。有的生字容易与其他熟字混淆,教师可以给一定的提示。写字方面:指导学生写字时,可以先让学生辨析一些形近字,让学生认清偏旁,教学时,还要关注一些容易写错的字。
1.认识“琥、珀”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扎”,会写“怒、吼”等15个字,会写“怒吼、松脂”等15个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3.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一 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出示图片,引出课题。
出示一组琥珀图片。
1.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学生交流、汇报。
2.师:没错,这就是琥珀。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有关琥珀的知识
指名汇报,师适时总结。
3.了解文体,感受特色。
师:《琥珀》是一篇语言优美的科学小品文,也就是文艺性说明文。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随着作者的推测,去了解这块琥珀的传奇故事吧!
为避免课堂教学沉闷,教师以图片的形式导入新课,让学生对琥珀产生兴趣,再初步感知琥珀的美丽。
创设情境,引出话题。
1.师:蓝天、森林、大海,蕴藏着自然的奥秘;过去、现在、未来,述说着科技的精彩。同学们,关于自然与科技,你们是不是充满无限期待 这节课,就让我们开启第二单元的自然与科技之旅,感悟自然的神奇与科技的伟大。现在,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关于自然的课文。
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板书:琥珀)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对自然和科技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明确本单元主题,让学生沿着正确的线索去探究学习。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学习生字。
(1)识记生字。课件出示本课生字,学生认读生字。
琥、珀、嗡、脂、拭、渗、俯、扎、番、埋、澎、湃。
①生开火车认读;自由练习认读。
②师指名认读,相机正音:“脂、拭、渗”读翘舌音。
多音字“扎”的学习可以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强化。
③交流易读错的字。
师:你认为哪些字在认读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
学生交流汇报:“珀”读“pò”,不要读成“bó”;“脂”读“zhī”,不要读成“zhǐ”;“湃”读“pài”,不要读成“bài”。
(2)学写生字。
通过“说文解字”识记“餐”字。
按生字结构分类指导写字,比较形近字,强化识记:脂—指;晌—响;测—侧;详—祥。
(3)正确读写的词语。
怒吼、松脂、拂拭、灰尘、美餐、晌午、热辣辣、淹没、挣扎、成千上万、冲刷、断绝、推测、详细、情形。
师指名认读,小组轮读,全班齐读。
3.四人小组合作读课文,相互检查读书情况,相互纠正读音,读顺句子。
4.整体感知。
(1)生边默读课文边思考本课的行文思路。
(2)组内讨论,全班汇报,教师相机指导:课文先写这块奇异的琥珀形成的过程,再写琥珀被发现,最后写琥珀的样子和价值。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推测琥珀的形成时间。
第二部分(第2~12自然段):推测琥珀形成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13~17自然段):推测琥珀的发现过程。
第四部分(第18自然段):写琥珀的科学价值。
(3)师小结:课文主要写了人们根据一块奇异的琥珀推测出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怎样被发现的,以及它有什么价值。
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会抓住主线,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种教学方式既能让学生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 再读课文,质疑探究
1.回顾提问策略。
师:同学们,回忆以前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提出问题
学生组内交流,集中汇报:可以从文章内容、写作方法、带来的启示等角度提出问题。
2.组内讨论,交流提问。
师:你对琥珀还有哪些了解 针对课文内容,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适时引导学生从其他角度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参与提问。
3.分类、归并问题,尝试解决。
(1)组内交流,把内容相近的问题整理归并,完成课堂任务卡。
指导学生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填写问题卡。
能自学解决的问题
能集中探究答案的问题
需要查阅资料解决的问题
(2)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测、探究解决问题。
通过充分读课文,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巩固本课所学的基础知识,为下节课的学习打好基础。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新词,理清了文章的思路,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读文的过程中,同学们也养成了质疑能力,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相信同学们会有更大的收获。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
2.理解作者推测这块琥珀形成的依据。
一 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1.复习本课生字词。
怒吼、松脂、拂拭、灰尘、美餐、晌午、热辣辣、淹没、挣扎、成千上万、冲刷、断绝、推测、详细、情形。
学生自由读词,师相机正音。
2.回顾课文内容。
(1)师: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琥珀》,现在请同学们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名说一说,其他同学可适当补充。
(2)看图交流。
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图片。
师引导: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 看到这两只小动物,你能想象到怎样的情景
学生仔细观察,展开联想,汇报:琥珀是透明的,里面包裹着一只小苍蝇和一只蜘蛛。它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挣扎了很久。
(3)师过渡:这是你们的想象,科学家们是怎样推测的呢 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吧!
复习旧知,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准备。
二 研读交流,推测探究
1.比较“想象”与“推测”。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师指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相机引导:“想象”和“推测”各是什么意思
“推测”就是根据一种事实去想,要有理有据地想。
(2)理解“推测”与“想象”的不同。“推测”就是根据一种事实去想,要有理有据地想。
(3)师:在想象和推测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要有什么样的科学态度
学生交流汇报:要特别认真;要细心、严谨。
2.默读1~12自然段,思考: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概括琥珀的形成过程,可指导学生把握关键语句,然后对关键语句进行描述。
(1)学生自由读文,梳理出关键语句。
(2)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那只小苍蝇停在一棵大松树上”“忽然,有个蜘蛛慢慢爬过来……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
生:从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了这块琥珀形成的偶然。
第6、7、9自然段。
生:这里交代了松脂球的形成过程,因为天气炎热才会使松树滴出松脂。这也是琥珀形成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第10~12自然段。
生:这里交代了松脂球变成琥珀化石的过程,我们可以推测出自然的变迁:陆地下沉、海水漫上来、松树腐烂、泥沙掩埋等漫长的过程。
3.理解作者推测这块琥珀形成的依据。
(1)给出片段,思考推测依据。
“晌午的太阳……发出金黄的光。”
学生组内交流,明确:因为只有太阳热辣辣的,才能把老松树上的厚厚的松脂晒化,才能滴下一大滴松脂。
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一齐包在里头。
学生组内交流,明确:因为能把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同时包住的一定是一大滴松脂,而且必须是蜘蛛扑向苍蝇的时候才能将二者裹住。
(2)再读课文,根据课文情节继续探究作者的推测的依据。
此环节也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推测及推测依据,肯定其说法的合理性。
学生组内交流,然后全班汇报,教师适时指导。
4.推测延伸。
出示课件。
琥珀为什么能得以完整保存 科学家研究琥珀有哪些价值
预设1:因为琥珀在地壳运动中,一直被埋在泥沙下面,没有受到风沙、空气的腐蚀。
预设2:发现琥珀的人能很好地将琥珀保护好并展现在世人面前。
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自主空间”和“合作互动”的机会,学生的个性得以自由发展,聪明才智得到尽情发挥。学生在一问一答之间,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究的空间,同时也突破了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
三 总结写法,鼓励创新
1.回顾全文,总结写法。
(1)师引导:德国作家柏吉尔就是根据这样的推测写成了这篇文章——《琥珀》。请大家再认真读读课文,思考:你认为他写得好不好 好在哪里
(2)生自由读课文。
(3)预设:《琥珀》中既有事实,又有想象,写得特别生动。
2.角色转换,鼓励创新。
(1)师创设问题:听了作者有关琥珀的想象和推测之后,要是让你写,你会怎么写 你一定会按照柏吉尔的写法来写吗 这只小蜘蛛一定是为了吃掉小苍蝇而不幸被淹没在老松树“黏稠的黄色泪珠里”吗 有没有别的可能
(2)生回答。预设1:可能是小蜘蛛寂寞了,想找小苍蝇玩耍,恰巧被困在了松脂里。预设2:可能是小蜘蛛看小苍蝇太漂亮了,产生了妒忌心理,想吃掉小苍蝇,结果不幸遇难了。
启发学生想象、创作。通过角色转换,鼓励创新,学生充分发挥了想象力,理解到位而深刻,思路通畅而开阔,想象丰富而合理,语言表达清晰而流畅,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四 拓展延伸,回归主题
1.阅读课后“阅读链接”,找出课文中的相关段落,体会它们在表达上的不同。
课后“阅读链接”内容。
学生自由读文,组内交流,集中汇报两者的不同之处,教师适时总结:《琥珀》一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表达生动、细致、有趣,集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而“阅读链接”中的文章以解释说明为主,具有很强的客观性。
通过对比写作方法,适时引导学生比较阅读的优点,鼓励学生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2.拓展阅读:《石蚕》《太阳请假的时候》《天火之谜》《小水点》。
加深对文本的思考与理解,拓宽阅读广度。
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落实课标要求。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琥珀形成的过程,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琥珀的知识 可以上网查一查,互相交流。我相信,只要本着科学的态度,学会大胆想象,合理推测,努力学习,不断进步,你们将来也会成为科学家或科普作家的。
琥珀
教学《琥珀》时,我主要引导学生围绕“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这一单元语文要素进行。
1.“主题教学”使语言学习充满情趣。在教学的主体部分设计了两个情境,让学生想象琥珀形成的经过,能巧妙地将朗读指导、口语交际练习、语句理解等环节穿插其间。这些语言活动使师生间的互动流畅自然,而且注重内在的严谨逻辑。学生也完全置身于充满趣味的教学活动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不知不觉中既积累了语言,又获得了独特的体验。
2.实现“用教材教”。根据课文特点,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确定为教学重点,但没有按部就班地讲解课文,而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将课文解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琥珀形成的过程,再通过教学提问和学生提问这两个环节组织小型的主题研究活动。教学环节层层递进,相关知识得到整合,学生的想象力、表达能力都得到快速地提升。整篇课文的教学中,老师不拘泥于教材,学生不受限于课文,课堂气氛轻松愉悦。
琥 珀
琥珀,是一种透明的生物化石,是松柏科、云实科、南洋杉科等植物的树脂化石。树脂滴落,掩埋在地下千万年,在压力和热力的作用下石化形成,有的内部包有蜜蜂等小昆虫,奇丽异常。琥珀大多数由松科植物的树脂石化形成,故又被称为“松脂化石”。
琥珀的形状多种多样,表面及内部常保留着当初树脂流动时产生的纹路,内部经常可见气泡及古老昆虫、动物或植物碎屑。(共21张PPT)
人教版 四年级下(配统编教材)
第五课 琥珀
第二课时
听写生字生词
怒吼 松脂 拂拭 灰尘 美餐 晌午
热辣辣 淹没 挣扎 成千上万 冲刷
断绝 推测 详细 情形 前俯后仰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琥珀的形成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老松树滴下的的松脂包住了苍蝇和蜘蛛,松脂继续滴下来,盖住了原来的,积成了一个松脂球;二是海水淹没了森林,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经过几千年的时间,松脂球变成了化石。
看图交流
琥珀是透明的,里面包裹着一只小苍蝇和一只蜘蛛。它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挣扎了很久。
整 理 思 路
几万年前——松脂球 几万年后——琥珀
地点
主角
事件
整 理 思 路
几万年前——松脂球 几万年后——琥珀
地点 松树上 化石
主角 苍蝇和蜘蛛 被渔民的儿子捡到
事件 蜘蛛要吃苍蝇,松脂滴落, 包裹了两只小虫 琥珀的特点和科学价值
研 读 课 文
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想一想:这句话中的“约莫”可以删除吗?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约莫算来,总有几万年了。
不确定
原句表达的意思是大概、估计的不确定的数字,是科学家的推测,不能去掉。
“约莫”可以换成:大概、估计
想想苍蝇和蜘蛛怎么会同时被包在一个松脂球里?
天气热,太阳猛;
松树渗出松脂;
蜘蛛正要抓到苍蝇;
松脂刚好滴到蜘蛛和苍蝇上。
找到描写太阳和松脂的句子,想象画面,感受天热,松脂多而美。
晌午的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
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一股松脂的香味。
一个夏日,太阳暖暖地照着。
作者又是怎样记叙松脂包裹蜘蛛和苍蝇的过程的呢?
成千上万只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松树上。
就这样,松脂不停地滴落在两只小虫子上,结果——
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能再想什么美餐了。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黏稠的黄色泪珠里。它们前俯后仰地挣扎了一番,终于不动了。
第一,炎热的夏天正晌午。因为只有在这一时间松柏才渗出大滴松脂形成松脂球。
第二,要有松树、柏树。依据是琥珀是松树树脂形成的。
第三,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面。
松脂球形成的条件
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下快乐地飞舞。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
写出了小苍蝇的快乐劲儿
忽然,有个蜘蛛慢慢爬过来,想把那只苍蝇当作一顿美餐。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
小心翼翼
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语句幽默,让人感觉两只小动物很可怜;同时也写出了老松树的不忍心但又无可奈何。
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
松脂球又是怎样变成化石的呢?
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水把森林淹没了,树腐烂了,剩下的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
成千上万只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松树上。
从文中找出科学家还有哪些大胆的推测?
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
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推 测
比较“想象”与“推测”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特点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科学价值
读读课后的“阅读链接”找出课文中的相关段落,体会它们在表达上的不同。
《琥珀》一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表达生动、细致、有趣,集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而“阅读链接”中的文章以解释说明为主,具有很强的客观性。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琥珀形成的过程,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琥珀的知识?可以上网查一查,互相交流。我相信,只要本着科学的态度,学会大胆想象,合理推测,努力学习,不断进步,你们将来也会成为科学家或作家的。
1. 拓展阅读:《石蚕》《太阳请假的时候》
《天火之谜》《小水点》
2. 把你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想写一篇想象作文,想象要合理。(共18张PPT)
第五课 琥珀
第一课时
人教版 四年级下(配统编教材)
琥珀
《琥珀》是一篇语言优美的科学小品文,也就是文艺性说明文。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随着作者的推测,去了解这块琥珀形成的传奇故事吧!
听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听读课文
字词学习
琥珀 嗡嗡 怒吼 松脂 拂拭 美餐 划动 晌午 渗透 挣扎 几番 埋头 冲刷 推测 详细 热辣辣 前俯后仰
hǔ pò
wēng
nù hǒu
zhī
shì
cān
huá
shǎng
shèn
zhá
fān
mái
shuā
cè
xiáng
là
fǔ
扎
zhā(扎针 扎实)
多音字
zhá(挣扎 马扎)
巧记:
打走一半(扌),乱扔一半(乚)。
zā(包扎 捆扎)
读音:cān
组词:快餐 晚餐
书写指导:
“又”和“食”的末笔均为点,“食”撇捺宜伸展。
造句:
王东的一日三餐都是妈妈精心调配的。
读音:là
组词:火辣 酸甜苦辣
书写指导:
左部横斜;右部中竖起笔稍高,撇、捺伸展。
造句:
妈妈做的辣酱很好吃。
读音:nù
组词:发怒 怒气冲冲
书写指导:
上半部分紧凑;“心”宽扁,三个点间距相等。
造句:
他怒气冲冲地摔上门走了。
读音:shèn
组词:渗透 渗水
书写指导:
左窄右宽。最后三撇要平行。
造句:
这本书渗透了作者多少汗水和心血啊!
词语理解
挣扎:竭力支撑或摆脱。
文中指蜘蛛和苍蝇被淹没在松脂里,无法摆脱。
澎湃:形容波浪猛烈的发出巨大声响的撞击。
文中指波涛汹涌,席卷了海里的泥沙。
词语理解
拂拭:掸掉或擦掉(尘土)。
断绝:原来有联系的停止联系或失去联系;原来连贯的不再连贯。
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情形:事物呈现出来的样子。
整体感知
1. 这块琥珀是由什么形成的?
2. 为什么说“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
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课文读完后你有哪些疑问呢?你能自己试着解决吗?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推测琥珀的形成时间;
第二部分(第2~12自然段):推测琥珀形成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13~17自然段):推测琥珀的发现过程;
第四部分(第18自然段):写琥珀的科学价值。
课文先写这块奇异的琥珀形成的过程,再写琥珀被发现,最后写琥珀的样子和价值。
再读课文,质疑探究
可以从文章内容、写作方法、带来的启示等角度提出问题。
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提出问题?
你对琥珀还有哪些了解?
针对课文内容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能自学探究的问题
能集中探究答案的问题
需要查阅资料解决的问题
完成课堂任务卡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新词,理清了文章的思路,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读文的过程中,同学们也养成了质疑能力,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相信同学们会有更大的收获。
1. 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想一想:这句话中的
“约莫”可以删除吗?
2. 课文为什么说“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
生在几万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