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目录
1
2
3
4
学习目标
课前资料
教学过程
思维导图
CONTENTS
6 老山界
1.抓住文章的叙事线索,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2.结合具体的叙述和描写,体会红军战士的崇高品质。
3.品读、批注重点词语和精彩段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长 征
毛泽东
这首诗以精练之笔高度地概括了红军夺关杀敌的战斗历程和战胜的种种艰难险阻,赞美了红军战士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五岭”就是大庾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越城岭。越城岭的土名就叫“老山界",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今天,我们就去看看那座高高的老山界,看看它是怎样被红军战土当作“细浪”征服的。
新课导入
作者简介
陆定一(1906—1996)
江苏无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是中国共产党思想宣传阵线杰出的领导人。
写作背景
1934年冬,红军在兴安、全州进行了长征途中最惨烈的一次战役——湘江战役,激战七天七夜,损失近4万将士。渡过湘江后,突然得到情报,国民党军已经在通往湘西的路上布下了第五道封锁线,企图把中央红军一网打尽。危急关头,毛泽东等人据理力争,中央红军改变了原先的战略计划,决定向敌人防御薄弱的山区前进,翻越老山界成为当时唯一的选择。
惊惶 攀谈 欺侮
篱笆 峭壁 骨碌
矗立 咀嚼 呜咽
qiào
huáng
pān
chù
字词梳理
字音字形
wǔ
líba
lu
jué
yè
督促 搀扶 苛捐杂税
酣然入梦 蜷起来
quán
dū
chān
字词梳理
字音字形
kē
hān
十分希望。
满望
形容声音细微急促。
细切
高耸地立着。文中指山峰高峻而陡峭。
矗立
闲谈。
攀谈
字词梳理
词语释义
滚动。
骨碌
指繁重的捐税。捐,赋税。
苛捐杂税
畅快地入睡。
酣然入梦
整体感知
1.结合课文和知识链接中的资料,说说老山界是一座怎样的山。
知识链接
老山界为五岭之越城岭山脉的中段分支,在广西北部,南北坡长21公里,东西宽约6公里,山地面积达126平方公里,其主峰是猫儿山,海拔2141米,是五岭第一高峰。这里山势连绵,峰峦重叠,悬崖峭壁高耸入云,触目惊心。遍山林深叶茂,河谷幽深,人迹罕至。只有悬崖绝壁间的羊肠小径可走。小径如同一条细长的带子,忽而伸向山顶,忽而坠入峡谷。“瞬间有四季,几步不同天”,是人们对老山界的形象描述。
整体感知
1.结合课文和知识链接中的资料,说说老山界是一座怎样的山。
高大陡峭、崎岖险峻、气候恶劣、人迹罕至。
整体感知
2.通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了这是一篇叙事文,那作者是怎样叙事的呢 请同学们细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红军翻山的路线图。
傍晚
沿着山沟向上走
下午
天黑
在瑶民家攀谈
山脚
登山
“之”路攀爬
吃饭、登山山腰露宿
到达山顶
黎明之夜
下午两点多
一气跑下山
宿营地
整体感知
3.分析行军路线图,思考:
(1)从路线图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叙事的 叙事的线索是什么
(2)用一句话概括文章所叙之事。
(3)从图中,你还可以发现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哪些信息
(1)作者是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的转移顺序叙事的。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线索,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将翻山的整个过程叙述得十分清晰。
(2)红军战士翻越了高耸、陡峭、险峻的老山界。
(3)从图中,我们还可发现:翻山的时间是一天半;是连夜翻山;翻山的过程很艰苦;在翻山途中红军能密切联系群众。
细读分析
1.我们理清了翻山之事,再去认识一群翻山之人。这是一群怎样的人呢 请同学们读课文最后一段,找出文中评价老山界的一句话。
“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细读分析
2.老山界究竟有多难走呢 “难"在哪些方面呢 请同学们细读课文按照下面的句式表达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难。红军战士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行路难。红军战士要翻越的老山界,山高路险,特别是雷公岩,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路只有一尺多宽。
②生活难。红军战士缺乏粮食,吃不饱饭,而且只能在山路上睡觉,晚上寒气逼人,却只有一条毯子可以避寒。
③行动难。红军战士不是轻装行军,而是有伤员、病员以及马匹等随行辎重。
④处境难。红军战士翻越老山界时的境况危急:地上有敌人的追兵,天上有敌人的飞机,他们需要一边阻击敌人,一边急行军。
细读分析
2.如此难走的老山界,被红军胜利翻越了。你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样的红军 请从文中找出关键语句去理解,然后回答。
①看到了有着必胜的信念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的红军。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细读分析
②看到了有着坚强的革命意志和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的红军。
“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的雷公岩,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
“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细读分析
③看到了有着高度的纪律性、自觉性和团结互助精神的红军。
“我们几个人又停下来,立刻写标语,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忙了一会儿,再向前进。”
“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一路上,看见以前送上去的标语用完了,就一路写着标语贴。累得走不动的时候,索性在地上躺一会儿。”
“医务人员真是辛苦,因为山陡,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她们还是处处在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一点也不知道疲倦。”
细读分析
④看到了努力争取民众支持,依靠人民群众战胜困难的红军。
“我们谈到红军,谈到苛捐杂税,谈到她住在这里的生活情形。”
“好容易来了一个认识的同志,带来一袋米,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
“部队今天非夜里行军不可,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本文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线索展开叙述,脉络清晰,真实地表现了红军战士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请同学们课后去查阅有关长征的历史资料,进一步了解长征,了解长征中的红军精神。
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万里长征中的第一山,就这样被英勇的红军战士征服了。作者是怎样把红军征服老山界的经过叙述得绘声绘色、妙趣横生的 是怎样把红军战士的精神描写得具体形象、生动感人的 沉潜文本,我们会发现其中的奥秘。
新课导入
细读分析
3.(1)文中有些词语,初读觉得奇怪。请看下面两个句中的加点词语,该如何理解
从准确的用词中体会情感
①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
“抢"在这里有“抢先,争先”的意思,并不是说去抢别人的饭。因为当时军情紧急,时间仓促,为了抓紧时间登山,顾不得别的了。“抢”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和作者当时的心情。
细读分析
3.文中有些词语,初读觉得奇怪。请看下面两个句中的加点词语,该如何理解
②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
·
“笨重”一词,表明翻越老山界的红军部队不是轻装行军,队伍里有伤员、病员以及马匹、装备等,行动比较困难,由此才更能突出红军的坚强意志和英勇精神。
这样的词语,看似奇怪,却准确表现出了红军战士的精神品质,饱含着作者对红军的赞美之情。
从准确的用词中体会情感
细读分析
3.(2)文中还有一些看似普通的词语,却蕴含着不寻常的意思。请你再次默读课文,找出看似平常却有着不平常的深意的词语。
从准确的用词中体会情感
从“照着习惯”和“躲"可以看出军阀对老百姓的欺压。瑶民家的男主人不知道经过的队伍是红军,以为是以前那样的部队,所以躲起来了。这反衬出红军关心群众、团结群众的品质。
①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
·
·
·
·
细读分析
从准确的用词中体会情感
②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
·
这里是在用拟人的手法,嘲讽国民党反动派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不去抗日,却来对付红军,这种反动行径违背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细读分析
从准确的用词中体会情感
③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
·
·
·
“生怕”是“很怕”的意思,表达了红军深切爱护群众利益的心情。“显眼”是“突出,醒目”的意思,说明红军考虑得周到,也体现了红军对群众的关心。
深入探究
4.(1)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两幅图,并给这两幅图命名。
从生动的描写中体会情感
星夜翻山图
①
②
夜宿山腰图
深入探究
4.(2)选择一幅画,自己先试着描绘,然后找到跟图画相匹配的文段进行朗读比较,品析描写的表达效果。
从生动的描写中体会情感
星夜翻山图
①
②
夜宿山腰图
这两段从不同的视角,描写了老山界。
深入探究
从生动的描写中体会情感
星夜翻山图
①
与图①匹配的是第12自然段和第18自然段。
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写出了山路的曲折。
“从山脚向上望”,火把“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种以仰视的视角所进行的描写突出了山的险峻。
“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这种以俯视的视角所进行的描写再现了山的陡峭。
这些描写以山的险峻烘托出红军英勇豪迈的英雄气魄,表现了红军在艰难征程中的昂扬斗志。
深入探究
从生动的描写中体会情感
深入探究
从生动的描写中体会情感
与图②匹配的是第22自然段。
一是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这些比喻写出了山的高大、陡峭。再如“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运用了连续比喻(博喻)和排比,把各种不可捉摸、难以言状的声响写得活灵活现,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声音的变化。以上这些句子短小而整齐,形象丰富而生动,表现了红军战士坚强的意志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②
夜宿山腰图
深入探究
从生动的描写中体会情感
二是调动了多种感官进行描写。这一自然段先写的是视觉感受,后写的是听觉感受。写视觉感受时,是按照“看”的自然顺序来写的,即先写醒来时首先看到的星空,再写四周的山峰,最后写山路上的篝火,由此自然过渡到听觉。作者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来写听觉感受,突出了山的寂静,还能引发读者的种种联想和想象。
三是多角度运用对比手法。有寂静与声响的对比,远与近的对比,还有大与小的对比。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对比,突出了山的寂静。
②
夜宿山腰图
这段所描写的环境寒气逼人、刺人肌骨,令人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凸显了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刻画出了红军战士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
深入探究
从生动的描写中体会情感
朗 读
共同朗读第12、18和22自然段,读出红军战士的乐观、镇定、勇敢。
共同朗读
拓展延伸
颂“老山界”之精神
十六字令三首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1.同学们知道这三首词是谁写的吗 是在什么时候写的 学生朗诵这三首诗,猜想后回答。
这是毛泽东写的《十六字令三首》,描写了长征路上红军征服高山的英雄气概。其中第一首是毛泽东翻越老山界,登上老山界主峰猫儿山的山顶时写下的。
拓展延伸
颂“老山界”之精神
十六字令三首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2.你从毛主席的第一首词中读到了哪些内容和情感
①连续行军,时间紧迫。
②老山界高而险峻。
③蔑视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
④战胜困难后的胜利豪情。
拓展延伸
颂“老山界”之精神
3.巍巍老山界,传奇英雄山。作者在文中写道:“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遗憾的是,作者未能如愿。假如你今天重走长征路,重登老山界,想在山顶立一块石碑作纪念,你准备在石碑上写什么
示例:
①追寻红军足迹,传承长征精神。
②今日重登老山界,红军精神记心间。
③星夜翻山不怕险,革命意志高如天。
④北上抗日何惧艰难万险,穿越老山界红军意志坚。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我们在生活、学习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能深入体会并学习红军革命精神,积极应对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反映红军长征的文章,如杨得志《大渡河畔英雄多》、杨成武《越过夹金山,意外会亲人》等,进一步加深对这段伟大历史的认识。
思维导图6 老山界陆定一
◇教材分析◇
《老山界》是老一辈革命家陆定一写的有关长征的革命回忆录,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高山——老山界,描述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歌颂了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掌握文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写作特点。
3.学习文章采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4.感悟红军长征的艰苦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积极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事件、安排文章结构层次的方法。
2.难点:理解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配乐朗诵《七律·长征》〕
险峻的五岭绵延起伏,可在红军眼中只像水面吹起的细小波浪。这是何等的气势啊!这五岭中的越城岭,土名也叫“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翻越的第一座极为难走的高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陆定一的《老山界》,看看红军战士是怎样“征服”这座难走的山的。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
(1)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是中国共产党思想宣传阵线杰出的领导人。
(2)背景介绍:1934年冬,红军在兴安、全州进行了长征途中最惨烈的一次战役——湘江战役,激战七天七夜,损失近4万将士。渡过湘江后,突然得到情报,国民党军已经在通往湘西的路上布下了第五道封锁线,企图把中央红军一网打尽。危急关头,毛泽东等人据理力争,中央红军改变了原先的战略计划,决定向敌人防御薄弱的山区前进,翻越老山界成为当时唯一的选择。
2.检测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惊惶(huáng) 攀谈(pān) 欺侮(wǔ)
篱笆(líba) 峭壁(qiào) 骨碌(lu)
矗立(chù) 咀嚼(jué) 呜咽(yè)
督促(dū) 搀扶(chān) 苛捐杂税(kē)
酣然入梦(hān) 蜷起来(quán)
(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满望:十分希望。
细切:形容声音细微急促。
矗立:高耸地立着。文中指山峰高峻而陡峭。
攀谈:闲谈。
骨碌:滚动。
苛捐杂税:指繁重的捐税。捐,赋税。
酣然入梦:畅快地入睡。
三、学习新课
步骤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大意,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明确:红军长征途中克服艰难险阻,成功翻越老山界。
2.引导学生思考本文是以什么顺序组织内容的,并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明确: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①时间顺序:“下午才动身→天色已晚了→天黑了→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下午两点多钟→一直到宿营地”。
②地点顺序:山沟→瑶民家→山脚下→“之”字形山路→一尺来宽的山路上→雷公岩→山顶。
步骤二:再读课文,梳理脉络
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明确:文章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概括介绍老山界,表明它的山势高峻,暗示翻越困难。
第二部分(第2~32段):叙述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层(第2~11段):从当天下午写到天黑之际,从山沟写到山脚,记叙“我们”同瑶民的攀谈。
第二层(第12~22段):从天黑以后写到黎明之前,从山脚下写到半山腰,记叙陡山峭壁的高、险和红军在雷公岩前露宿。
第三层(第23~30段):从次日黎明写到下午两点多钟,从雷公岩写到老山界山顶,记叙山路的崎岖难走和红军的坚强意志。
第四层(第31~32段):从山顶写到山下,记叙红军下山的情景。
第三部分(第33段):指出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步骤三:精读课文,探究问题
阅读课文第二部分(第2~32段),回答下列问题。
1.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难”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2.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 〔要求学生跳读、勾画、概括〕
明确:①山路险峻,悬崖峭壁——走路难
②要在一尺多宽的陡峭山路上睡觉——睡觉难
③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吃饭难
④伤员病员多,敌人追击——处境难
3.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
明确:①打趣逗笑、奋勇登山;②酣然入梦、观赏夜景;③鼓着勇气、继续前进;④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内容,明确了文章的写作顺序,划分了文章的结构层次,感受到了红军长征途中不畏艰险、吃苦耐劳的革命精神。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红军战士的脚步,征服老山界!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总体感知了本文的故事情节,即红军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今天,我们将进一步探讨红军是如何一步步克服各种困难的,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坚强的意志。
二、学习新课
步骤一:细读课文,全面思考
1.文章为何用土名“老山界”作为标题 〔可联系与瑶民攀谈的段落内容进行分析〕
明确:①通俗亲切,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总领全文,明确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③采用人民群众口中的“土叫法”为题,暗示红军是人民的队伍,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
2.首尾两段的作用。〔教师提示,学生思考:文章主要记叙翻山的艰难,首尾两段有没有表达出这个主旨〕
(1)研读首段,回答问题。
①首段主要交代了什么内容
明确:老山界的高度:“三十里高”;名称:“土名叫老山界”。
②为什么要交代老山界的高度
明确:说明老山界的陡峭高峻,翻越过去十分困难,为下文红军成功翻越,表现其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做铺垫。
(2)研读尾段,深入体会。
作者在文中细致地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烘托出长征路途的艰难,同时突出了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表明有这种豪迈的精神,再大的困难红军也能克服。
步骤二: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的
明确:行动、语言、场面、景物等方面。
(1)揣摩行动描写。
〔行动描写贯穿全篇,只要求学生抓住几个典型细节加以领会〕
(2)揣摩语言描写。
细读文中的语言描写,表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明确:“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等,表现了红军战士们的相互鼓励,具有豪迈乐观的革命精神。
(3)揣摩场面描写。
①找出文章中最典型的场面描写。
明确:“之”字奇观。
②“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怎样理解这段描写
明确:“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出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这里是指由人、夜色和高山交织在一起而组成的瑰丽、壮观的景象。表现了红军战士英勇豪迈的英雄气魄,不畏困难的乐观精神。
(4)揣摩景物描写。
①“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可从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或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明确:“缀”字传神而又具立体感,突出夜之深、景之美,表现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感受自然景色的丰富情感。“矗立”形象地说明了困难像拦路虎阻挡在红军面前,但是直立、高耸的老山界阻挡不了红军北上抗敌的决心,也改变不了长征必胜的信念。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巨人比喻眼前的山峰,用一口井比喻山谷,既突出了山的高大、险峻、连绵,又暗示了红军的艰难处境。
②“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可从感官角度赏析〕
明确:这句话从听觉角度,从距离、轻重和感觉来写声音,折射出声音的“不可捉摸”。“春蚕在咀嚼桑叶”指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比喻红军战士们轻细的说话声,说明他们被冻醒的次数之多;“野马”“奔驰”形容半夜的山风之大;“波涛在澎湃”形容林木被风刮动的巨大声音。人声和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色的深、夜景的美,透露出勃勃的生机,洋溢着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
③这些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主旨有何作用
明确: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是对红军战士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形象刻画。
三、课堂小结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我们在生活、学习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能深入体会并学习红军革命精神,积极应对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四、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反映红军长征的文章,如杨得志《大渡河畔英雄多》、杨成武《越过夹金山,意外会亲人》等,进一步加深对这段伟大历史的认识。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这篇课文的历史背景特殊,在课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挖掘文章的内在思想性,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不足之处是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调动积极性,课堂气氛不够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