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庖
丁
解
牛
《庄子》
素养目标
积累基础字词;
赏析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感受生动的人物形象。
探究庖丁解牛技艺高超的原因,结合庄子思想理解文中的“养生之道”的含义,感悟庖丁解牛带来的人生启示。
一、文学常识
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山东东明)人。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生平行事略见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庄子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曾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庄子
(约前369~前286)
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的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的作品喜欢以引人入胜的方式阐述哲理,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其中代表作品是《庄子》,较为著名的典故有“濠梁之辩”、“庄周梦蝶”、“鼓盆而歌”等等。
庄子
(约前369~前286)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濠梁之辩
庄子智辩,重观赏,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表现了庄子“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战国·庄周《庄子·齐物论》)
庄周梦蝶
在庄子的思想中,天、地、人应该是和谐统一的,这种和谐统一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要打破种种限制,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至乐》)
鼓盆而歌
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由于气之聚;人的死亡是由于气之散,以他对生死的态度来说,便远在常人之上。把生死视为一种自然的现象;认为生死的过程不过是像四时的运行一样。
庄子思想:(1)哲学上:他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讲天道自然无为。
(2)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是遵循规律而为。
(3)生存方式上:他崇尚自然,提倡“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并且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绝对的精神自由,而不是物质享受与虚伪的名誉。
庄子
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庄子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庄子之语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被誉为“钳揵(qiánjiǎn)九流,括囊百氏”。
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______ 来说明道理。
《庄子》:
《庄子》
共33篇
内篇(7)
外篇(15)
杂篇(11)
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寓言
庄周所作
小故事,大道理——寓言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该词最早见于《庄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后来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
本文节选自《庄子 养生主》,是《庄子·养生主》的第一个寓言。所谓“养生主”,意思是保养生命、保存天性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养生”的表层意思是保养身体,延年益寿;但是庄子想要说的主要是如何立身处世,怎样在一个不够理想的生存空间里,让自己生命的内涵延展得更理想些。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们只有像庖丁那样把握了社会的肌理,才能够成功地避开各种难解的矛盾,使自己免于遭受伤神与劳神的困扰,从而达到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的目的。
背景简介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养生主》
二、初读文题
厨师的名字。
解 题:
庖:
丁:
解牛:
庖丁解牛:
厨师。
厨师的名字。从事专门劳动的人。
剖开、分割。分解牛的肢体。
一个叫丁的厨师分解牛的肢体。
三、整体把握
本文共4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首段):
第二部分(第2、3段):
第三部分(末段):
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
写庖丁技术之所以高超的原因。
从故事引出养生之道。
四、疏通文意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名丁的厨工。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
抵住
象声词,形容皮骨相离声。
象声词,插刀裂物
的声音。
传说中商汤王的乐曲名。
传说中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会:音节。
所+动词=名词/名词性结构,可译为:……的地方
替、给
踩
通“响”
进
合乎
互文
——找出文中描写“解牛”场面的句子。庖丁解牛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
欣赏“解牛之美”
手、肩、足、膝
和谐并用
触、倚、履、踦
流畅自然
砉然、騞然
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 乃中《经首》之会
这一系列的动作连贯流畅,一气呵成,反映了庖丁技艺的高超与动作的娴熟。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同“盍”,何、怎么
这自然就引出了什么话题?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超过
没有不是
接触
感觉器官
精神活动
自然结构
击,劈开
通“隙”,空隙
引导,
引刀进入。
依,顺着
本来的样子
通枝,支脉
天道,自然的规律
空隙
附在骨上的肉
筋肉聚结处
大骨
不曾尝试
宾语前置
思考:庖丁是经过哪些阶段才达到这个境界的?
2、“三年之后” ——
3、“方今之时” ——
解牛的三个阶段
1、“始臣之解牛之时”——
目有全牛
目无全牛
以神遇之
“所见无非全牛也”
“未尝见全牛也”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不懂规律)
(认识规律)
(运用规律)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磨刀石
每年
一般的
每月
宽绰的样子
更换
割肉
断,用刀砍断骨头
出
牛骨节
间隙
判断句
状语后置
形作名,厚度
使…游走
良庖岁更刀
割也
族庖月更刀
折也
臣之刀十九年
以无厚入有间
写作手法
对比
突出了庖丁技艺的高超,正是因为顺应规律。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虽然这样
到了
指筋骨交错聚结处
做
戒惧的样子
作为
行,动作;为,因为
散落,卸落
悠然自得,
心满意足
通“缮”,修缮,擦拭。
形容骨肉分离的声音
轻
警惕、防备
庖丁遇到难解的地方,他如何表现?成功解牛之后又是如何表现?
每至于族……行为迟,动刀甚微—
不莽撞,谨慎行事
善刀而藏之——
收敛锋芒,低调做人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养生之道
解牛场面(表现技艺高超) 动作:手触 肩倚 足履 膝踦(舞蹈化)
响声:砉、騞;——莫不中音(音乐化)
庖丁谈解牛之道(亦即养生之道) 所好者道也,进乎技也。(追求)
所见无非全牛, 目无全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解牛的三个境界)
十九年,解牛数千,刀刃若新发;“以无厚入有间”。(道境外在表现)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道境内在本质)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达到道境的方法)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己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达到道境后的谨慎态度) 理解庄子之道
——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庄子善于讲寓言故事,在感性的形象和有趣的故事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深意。在本文中,庄子的本意是要用这个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
那么,如何理解庄子的养生之道?
用牛体的复杂结构来比喻_____,用刀来比喻___。
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人要像庖丁解牛时一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社会
人
依理——谨慎——藏锋
①游刃有余:现代人使用它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②目无全牛:一般用来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③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踌躇满志,指对自己的现状或已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④切中肯綮:切中,正好击中. 肯綮,是指骨肉相连的地方,比喻最重要的关键.指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方向准,一下子击中了问题的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⑤批郤导窾——批:击;郤:空隙;窾:骨节空处。从骨头接合处批开,无骨处则就势分解。比喻善于从关键处入手,顺利解决问题。
⑥善刀而藏:善:拭;善刀:把刀擦干净。将刀擦净,收藏起来。比喻适可而止,自敛其才而不外炫。
⑦庖丁解牛:厨师解割了全牛。比喻掌握了解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技术纯熟神妙;做事得心应手。
⑧新硎初试:比喻刚参加工作就显露出出色的才干。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人生三境界说: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臣之所好者,道也——目有全牛不懂规律
不畏艰难,目标高远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三年之后、方今之时——目无全牛认识规律
坚定不移,孜孜以求不懈实践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
珊处。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游刃有余运用规律
千锤百炼,终成正果
我们把这个故事用在今天的生活中,如果我们人人做成这样一个庖丁,让我们的灵魂上有这样的一把可以永远锋利的刀子,让我们迷失在大千世界中的生活轨迹变成一头整牛,让我们总能看到那些缝隙,能够准确地解清它,而不必说去砍骨头,去背负担,大家不必是每天在唉声叹气中做出一副悲壮的姿态,让人生陨落很多价值,那么我们获得的会是人生的效率。
——于丹<<庄子心得>>
以解牛之技喻养生之道
以解牛之事喻处世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