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壶口瀑布 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7 壶口瀑布 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5 07:51: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陶弘景
17 壶 口 瀑 布
学习独特的写景角度,赏析所描绘的景物特点;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01
了解游记的文体特征,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作者的游踪。
02
体会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领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情感。
03
学习目标
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当代作家。
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他
曾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
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奖项,散文名篇有
《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等。
梁衡的散文中常常可见智慧的哲思与感悟,充满大气磅礴的深刻思想。充溢的激情蕴藏在深沉的思考中,别有的那份厚重与沉实,避免了简单的抒情与表白,显示出大散文的气韵。
作者介绍
(1)“所至”是作者的游踪。
(2)“所见”是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包括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现实生活等。
(3)“所感”是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
游记三要素:
“所至”是游记的线索,也是写景抒情的基础;“所见”是游记的主体,也是作者着力描写的对象;“所感”是游记的灵魂,也是游记的生命力所在。
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知识链接
告诫( ) 震耳欲聋( )
推搡( ) 前呼后拥( )
霎时( ) 驰骋( )
漩涡( ) 寒噤( )
迂回( ) 汩汩( ) 湿漉漉( )
怒不可遏( ) 铸( )
jiè
lónɡ
sǎn
yōnɡ
shà
chí chěnɡ
xuán wō
jìn

ɡǔ

è
zhù
检查预习
告诫:警告劝诫。
霎时:极短时间。
汩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潺潺: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千军万马:形容雄壮的队伍和浩大的声势。
怒不可遏: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文中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检查预习
(1)概括交代了壶口的位置和“我”到过的次数,引起下文。

(2)“我”在雨季初见壶口瀑布。

(3-5)具体写第二次观壶口瀑布的经历和感受。

点我放课文朗读
听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6)结尾点明主旨,表达了作者对黄河性格及精神的歌颂。

整体感知
文章两次写到壶口瀑布的情景,分别是什么时期?
第一次是
雨季
第二次是
枯水季节
整体感知
雨季的瀑布有什么特点?枯水季的瀑布又有什么特点?
雨季的瀑布
惊心动魄
枯水季的瀑布
气势磅礴、雄伟壮大
坚韧不拔、刚中带柔
整体感知
第1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内容上:点明游览的地点和次数。
结构上:引出下文对两次观看壶口瀑布情形的叙述。
品味第一部分
研读课文
壶口瀑布与其他瀑布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请用第2段中的原句回答。
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视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品味第二部分
研读课文
根据文章说一说,雨季的壶口瀑布有什么特点?作者当时是怎样的感受?
品味第二部分
水声
隐隐如雷
氛围
雾气弥漫
水的状态
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特点:汹涌可怕、迷蒙疏离
作者的感受:感到可怕,匆匆逃离
研读课文
请同学们朗读第3—5段,圈出表示观察顺序的词句,把握作者的立足点和观察角度。
品味第三部分
立足点:沟底河心的
一块大石头上
观察角度:俯视龙槽——仰观河面——视线随河水由上而下——平视龙槽两边——俯视脚下
2
3
4
5
6
走到河心,
河心有沟
向上游看去
河水跌下去,
沟底
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
细观脚下
的石
1
下到沟底
研读课文
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描写了怎样独特的景物特征?
平视河床
下到沟底
走到河心
多个视角
坚实松软
俯视
仰视
平视
俯视
龙槽 深
河面 雄
两边 柔
水流 力
定点取景
移步换景
雄伟壮阔、
刚柔相济
研读课文
在第4段中,作者由壶口瀑布联想到人。齐读文段中作者的沉思,理解人的“喜、怒、哀、怨、愁”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内容以及作者借此表达的情感。





研读课文
喜: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怒: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
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
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哀: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怨: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
愁: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
作者情感:作者由水的各种形态,联想到人生百态。壶口集纳了水的所有形态,表现了黄河宽广博大的胸怀,表达了作者对黄河博大胸襟的赞美之情。
研读课文
反复阅读课文第3、4段,品味其语言的妙处。
选词准确,词语丰富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研读课文
适当重复,形成特殊的表达效果
“跌”字在这两段中出现了六次,突出强调了瀑布飞流直下的动态,特别是第4段,在不长的语句中连续五次使用“跌”,三次使用“碎”,不仅强化了瀑布水流的力度,也因适当的重复而形成了独特的音节效果。
研读课文
运用拟人手法,用人的动作写水的动态。
这两段中的动词,很多都常常用来表现人的动作,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像“走”“进”
“折返”“迂回”“觅”等动词都是如此,这些动词使文章的描写更形象生动,更易打动读者,也更能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
研读课文
作者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了“脚下的石”?
壶口瀑布是水和石共同造就的,文章以写水为主,但不宜对石不置一词。
1
作者定点换景,游目四顾,最后把视线收归脚下,转换非常自然。
2
作者所感慨的小小壶口却有“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的奇景,正是产生于石头对水的约束,因而接下来描写“脚下的石”也是很自然的。
3
写被河水侵蚀的石头,能够展现河水的真正力量,这样就改变了前面描写河水在石壁的阻遏挤压下“各自流淌”可能带来的片面印象,使文章的境界更上一层,也为后面写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个性奠定了景物描写上的基础。
4
研读课文
齐诵文章最后一段,思考:作者由黄河伟大的性格联想到了人,其中蕴含着什么哲理?抓住关键句进行理解。
品味第四部分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
关键句
哲理
一个人历经磨难,坚强不屈,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方显英雄个性。
研读课文
作者由黄河之水想到人之外,还想到了什么?
民族精神。
作者由黄河的“柔中带刚”“遇强则抗”“勇往直前”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借对黄河的赞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研读课文
作者一边记述所见景象,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找出作者表达感受的文字,说说你的理解。
观景时的直接体验
1
“可怕的警觉”“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2
由景物引发的感想
“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情感。”
3
由景物引发的感想
“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情感。”
深入探究
从本文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壶口瀑布那雄壮、浑厚、博大的气势,给人一种鼓舞、一种力量,是中华民族无坚不摧、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的体现。这启示我,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永葆青春活力,发扬黄河这种宁折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壶口瀑布 “挟而不服”“勇往直前”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一往无前的民族精神的体现。这启示我,在学习、生活中,要时刻以这种坚忍不拔、无坚不摧的精神面对困难与挫折。
深入探究
本文记叙了作者两次游览壶口瀑布的情形,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情状和态势,热情赞美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并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人的精神,表达了对黄河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的赞美。
课文主旨
中国三大瀑布
黄果树瀑布
壶口瀑布
吊水楼瀑布
拓展延伸
壶口瀑布
雨季气势磅礴
枯水季刚柔相济
黄河水
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自强不息
百折不挠
勇往直前
板书设计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