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下册9.《说“木叶”》说课稿+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必修下册9.《说“木叶”》说课稿+教案+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5 14:19: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说“木叶”》
《说“木叶”》说课稿
《说“木叶”》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五第3单元,本单元所选都是文艺评论和随笔,或探究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评论某种美学现象,都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阅读这些文章,能打开我们的思路,启发我们去探究某些问题。
《说“木叶”》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本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
一、依据教学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古代诗歌语言富于暗示的特点 ,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方法分析诗歌同类现象,并积累古诗句。
过程与方法:
1. 归纳总结“木”、“木叶”的内涵。
2. 拓展延伸,讨论交流,总结学习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二、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1.走进课文,引导学生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准确体察诗歌语言富有暗示的特点,来解读诗歌语言的内涵和意境。
2.走出课文,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做为一个例子。
三、本文的课时安排为1课时 。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
五、教学流程 :
(一)导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辽阳”“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众多名句,为何诗人们如此青睐“木叶”呢?什么是“木叶”呢,由木叶又可嗅出怎样的气息呢?此导语在于用书中优美的诗句入题,创造一种美的意境,再进行设疑,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第二个环节是提出问题,确定学习重点。
课前学生做过预习,这样便于学生先把握住文章的文题,再在细枝末节上去深入地求证、印证中心,进而对课文有个准确的理解。
1.初读课文,思考文题中所说的“木叶”是什么?
2.文中阐述“木叶”意味的段落是哪几段?
(三)第三个环节是自读(4——6)段,思考讨论。
1.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不同?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
2.根据上面的认识,分组讨论,可从特征、意味适用场合等方面找出“树”与“木”的不同。
3.“木”在形象上具有哪些艺术特征?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这个特征的呢?我们不妨用课文中的一个3个字的词语概括一下。
4.通过文中的一些诗句来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四)拓展延伸,分析品味。
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条,明月等等。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看以下三首咏梅诗: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字·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三首诗词中梅的不同生长环境,试对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做点分析,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些怎样的情感。  
(五)布置作业
1. 积累课文中出现的所有诗句,并再做品析。
2.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   
  研究方法:   
  (1)收集有关“月亮”的古诗。   
  (2)小组交流。   
  (3)鉴赏研究,写成小论文。   
  参读作品:   
  曹操《短歌行》,刘禹锡《石头城》,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张九龄《望月怀远》,李白《静夜思》,杜甫《月夜忆舍弟》,孟郊《古怨别》,王安石《泊船瓜洲》等等。   
《说“木叶”》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古代诗歌语言富于暗示的特点 ,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方法分析诗歌同类现象,并积累古诗句。
过程与方法:
1.归纳总结“木”、“木叶”的内涵。
2.拓展延伸,讨论交流,总结学习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二、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1.走进课文,引导学生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准确体察诗歌语言富有暗示的特点,来解读诗歌语言的内涵和意境。
2.走出课文,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做为一个例子。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
五、教学流程 :
(一)导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辽阳”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众多名句,为何诗人们如此青睐“木叶”呢?什么是“木叶”呢,由木叶又可嗅出怎样的气息呢?好,今天我们就带着这几个问题,解读林庚先生的《说“木叶”》这篇文章,从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把握思路。
1.初读课文,思考文题中所说的“木叶”是什么?
点拨: 树叶(板书)
2.文中阐述“木叶”意味的段落是哪几段?
点拨:第4——6段(板书)
(三)自读(4——6)段,分四组分别思考讨论。
1.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不同?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
点拨:(多媒体课件)
木: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 空阔 黄色
树: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午阴嘉树清圆 —— 饱满 绿色
“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 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
“午阴嘉树清圆”中,“午阴”与“树”相契合,十分一致,给人有密密层层浓阴的感觉。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2.根据上面的认识,分组讨论,可从特征、意味适用场合等方面找出“树”与“木”的不同。(回答问题之前,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画“一棵树”,“一株木”,让我们先直观感受一下“树”与“木”的不同。)
点拨:(多媒体课件)
特征:树 枝叶繁茂 枝叶绿色 树干褐色
木 枝叶疏朗 枝叶黄色 本质干燥
意味:树 饱满 飘零
木 疏朗 干燥 空阔
场合:树 满树叶子吹动 浓荫密密层层 没有悲愁
木 秋风叶落 常跟离愁别绪联系 有悲愁
3.“木”在形象上具有哪些艺术特征?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这个特征的呢?我们不妨用课文中的一个3个字的词语概括一下。(多媒体课件)
点拨:其一,“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其二,“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这个特征的呢?这两个艺术特征,我们不妨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概括一下,3个字。—— 暗示性
在文章第五段: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板书)(齐读这一段) 
总结:在文学领域,概念相同的两个字,它们在形象、色泽、联想意义上,可能大有区别。进入诗歌,形成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4. 通过文中的一些诗句来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点拨:(多媒体课件)
①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疏朗 微黄
②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 繁润 绿色
③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 静止 微黄
④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干燥 空阔
赏析:
①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木”有疏朗之意,“叶”有飘零之意,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是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②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③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
④落木,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一“木”代“叶”,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则比“木叶”更显得空阔,有力的烘托了悲秋之意。
(四)拓展延伸,分析品味。
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条,明月等等。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看以下三首咏梅诗: 
(多媒体课件)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字·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三首诗词中梅的不同生长环境,试对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做点分析,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些怎样的情感。  
讨论分析:  
其一:强调了凌寒独开的一枝独秀,高贵圣洁(白雪世界,墙角飘来缕缕清香,让人发现那正怒放着一簇梅花)—— 一枝独秀,冰清玉洁的女子,当如宝钗—— 爱慕  
其二:无奈凄凉,孤傲清高(黄昏风雨之中,驿外断桥边上,香飘万里无人晓)—— 敏感忧伤,质本洁来还洁去,当如黛玉—— 爱怜  
其三:达观坚定,壮美豪放(在风雨飞雪之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中绽放着笑脸)—— 达观豪放,当如湘云—— 钦佩 
(五)布置作业
1. 积累课文中出现的所有诗句,并再做品析。
2.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   
  研究方法:   
  (1)收集有关“月亮”的古诗。   
  (2)小组交流。   
  (3)鉴赏研究,写成小论文。   
  参读作品:   
  曹操《短歌行》,刘禹锡《石头城》,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张九龄《望月怀远》,李白《静夜思》,杜甫《月夜忆舍弟》,孟郊《古怨别》,王安石《泊船瓜洲》等等。   
附板书:
说“木叶”
林 庚
木 叶 树叶
(4——6)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说“木叶” 》学案
一、学习目标:
1. 学习古代诗歌语言富于暗示的特点 。
2.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方法分析诗歌同类现象,并积累古诗句。
二、整体感知,把握思路。
1.初读课文,思考文题中所说的“木叶”是什么?
2.文中阐述“木叶”意味的段落是哪几段?
三、自读(4——6)段,思考讨论。
1.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不同?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
木: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
树: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午阴嘉树清圆 ——
2.根据上面的认识,分组讨论,可从特征、意味适用场合等方面找出“树”与“木”的不同。
特征:树

意味:树

场合:树

3.“木”在形象上具有哪些艺术特征?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这个特征的呢?我们不妨用课文中的一个3个字的词语概括一下。
艺术特征:其一
其二
原因:
4.通过文中的一些诗句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①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②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
③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
④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四、拓展延伸,分析品味。
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三首诗词中梅的不同生长环境,试对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做点分析,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些怎样的情感。看以下三首咏梅诗: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字·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讨论分析:
其一
其二
其三
练 案
1.积累课文中出现的所有诗句,并再做品析。
2.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   
  研究方法:   
  (1)收集有关“月亮”的古诗。   
  (2)小组交流。   
  (3)鉴赏研究,写成小论文。   
  参读作品: 曹操《短歌行》,刘禹锡《石头城》,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张九龄《望月怀远》,李白《静夜思》,杜甫《月夜忆舍弟》,孟郊《古怨别》,王安石《泊船瓜洲》等等。   
PAGE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