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2001)六年级下册科学课件-1.3 人类的起源 (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2001)六年级下册科学课件-1.3 人类的起源 (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3-15 10:36: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我从哪里来?
人类从哪里来?
人类的祖先是森林古猿
自读课文,尝试完成以下问题:
1.进化论的建立者是谁?
2.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谁?
达尔文
森林古猿
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比较
思考:1.这些类人猿今天分布在地球的哪些地方?2.它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共同点?
南亚、东南亚地区以及我国的云南省
亚洲的加里曼丹和苏门答腊的热带森林中
非洲西部和东部赤道地区一带
非洲中部和西部的热带森林中
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比较
它们都依靠从森林中获取果实、嫩芽、昆虫等食物生存。它们没有制造工具和改善生存环境的能力,也不能进行人类那样的语言和文字的交流。
类人猿 现代人
运动方式
制造工具的能力
脑的发育 程度
人与类人猿的根本区别
臂行
直立行走
可以使用工具,但不能制造
能制造和使用简单或复杂的工具
脑容量小(400mL),没有语言文字能力
脑容量大(1200mL),有很强的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能力
为什么类人猿的数量日益减少?
1.类人猿不具备发明和创造科技的能力;
2.人类开发森林,破坏、污染环境。
分析思考
阅读教材里的图片,尝试描述森林古猿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
从猿到人的进化
森林
古猿
现代人类
现代类人猿
特殊原因
树栖、群居
以果实为食
阅读教材的文字,思考:古猿是怎么进化成人的呢?
阅读课本上的“资料分析”,思考:东非大裂谷的热带丛林变成了稀树草原,对生活在那里的森林古猿会产生什么影响?
使得一部分森林古猿被迫到地面上生活。
热带丛林
稀树草原
阅读课本上的“资料分析”,思考:科学家以什么为证据去研究从森林古猿到人的进化?
1.“露西”少女的上肢和下肢有什么区别?
上肢较细
下肢粗壮
2.根据四肢和骨盆的形态,猜想她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
直立行走
“露西”少女
1.古人类用图中所示的石块做什么?
2.从石块的形状推测,古人类已经具有什么能力?
当作工具,用来
砍砸和削刮物体
制造和使用工具
赤身裸体 懂得御寒、遮羞
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中,在哪些方面逐渐发生了变化?
体形:
半直立行走 直立行走
制造和使用复杂的工具
不会使用工具
使用天然工具
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工具
是否着衣:
使用工具:
人类起源的标志:
1.直立行走
2.使用工具、制造工具
3.能够产生火
4.语言的产生
5.脑的发达
我可能变成人吗?
讨论1:现代类人猿还能进化成人类吗?
不能,因为环境的变化和选择等不能重演。
1.提高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
2.保护动物栖息地,建立自然保护区。
讨论2:要让类人猿在自然环境中生存下去,人类应该怎么做?
4.1.1课堂小结
1.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
2.进化的原因
内因:
外因:
3.进化的证据:
森林古猿
森林古猿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
地壳运动,气候变化
古人类化石
4.1.1课堂小结
4.进化的历程
森林古猿
环境变化
下地生活
直立行走
使用工具
学会用火
制造复杂而精巧的工具
前肢解放
大脑发达
产生语言
人类
类人猿 现代人
运动方式
制造工具的能力
脑的发育 程度
二、人与类人猿的根本区别
臂行
直立行走
可以使用工具,但不能制造
能制造和使用简单或复杂的工具
脑容量小(400mL),没有语言文字能力
脑容量大(1200mL),有很强的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能力
1.在人类起源和发展的漫长历程中,森林古猿下地生活的原因是( )
A.由于其他动物入侵
B.由于地形和气候的变化
C.为了扩大领地
D.为了躲避敌害
B
2.直立行走使古人类能够( )
A.从树上摘取果实
B.将前肢解放出来,使用工具
C.扩大行动范围
D.保护环境
B
3.你认为古人类最先制造的工具是( )
A.骨器 B.瓷器
C.石器 D.以上都不是
C
4.人类学家把下列哪项作为人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准之一?( )
A.下肢增长
B.脊柱由弓形变成“S”形
C.骨盆变短增宽
D.直立行走
D
“人类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尚未有一个完美的最终答案。人们从未停止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索。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