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新教材高一下册第五单元
10.2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素养目标
1.思维目标:(1)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理解文章观点、情感;
(2)认识演讲词的特点:演讲的针对性。
2.审美目标:赏析《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善用比喻和典故的表达特色。
1.走近作者
(1)作者简介
恩格斯(1820—1895),德国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国际无产阶级的领袖。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公开升起共产主义运动的旗帜,是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恩格斯在从事理论工作的同时,还肩负着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担。1889年7月,在他的直接领导和关怀下,各国社会主义政党建立第二国际,进一步团结和发展了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力量,使社会主义运动获得广阔的发展。1895年8月5日在伦敦病逝。骨灰罐由他的亲密战友遵照遗嘱投葬于英国伊斯特勃恩岩崖附近海中。
自主学习
(2)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
他们之间的友谊是建立在心灵思想上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知音、知己、莫逆之交,
是灵魂和心灵的伴侣,是人生旅途的挚爱伙伴。
1844年,马克思在巴黎认识了恩格斯,共同的信
仰使彼此把对方看得比自己都重要。
马克思长期流亡,生活很苦,常常要靠典当度日,有时竟然连买邮票的钱都没有,但他仍然顽强地进行他的研究工作和革命活动。
恩格斯为了支援马克思的生活,他宁愿经营自己十分厌恶的商业,把挣来的钱源源不断地寄给马克思。他不但在生活上帮助马克思,在事业上,他们更是互相关怀,互相帮助,密切合作。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40年,建立起了伟大的友谊,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
正如列宁所说的“古老的传说中有各种各样非常动人的友谊故事。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友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情,确实伟大且动人无比。
2. 背景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这位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逝世了。3月17日,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了葬礼,葬礼简朴、庄严,在安葬这位伟人的时候,恩格斯作为卡尔·马克思的挚友,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向自己的导师表达了深切的悼念,用英语发表了这篇悼词。
3.文体知识
悼 词
悼词是演讲词的一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悼词一般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①开头述其哀(悲痛):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生前的身份和职务。
②主体赞其功(敬仰):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③结尾颂其德(悼念):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寄托哀思,并向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
悼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悼词是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文章,狭义的悼词是指在追悼大会上对死者表达哀思与敬意的讲话文稿。
悼词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多种多样,按用途划分,分为宣读性悼词和书面体悼词。
(1)宣读性悼词
宣读性悼词专用于追悼大会,由一定身份的人进行宣读。它是对在场参加追悼的、甚至是对场外更多的人讲话,表达的是广大群众对死者的哀思和敬意,并勉励大家学习死者的优点,化悲痛为力量,更好地工作和学习。
这类悼词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标题常是“在××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这种形式,打印或登报时要署上致悼词者的姓名。
正文一般包括如下几层意思:
①说明死者的主要职务及称呼,以示庄重和尊崇。
②说明逝世的原因、时间和终年岁数。
③介绍死者籍贯,历述生平业绩,重点称颂其重大贡献和高贵品德。可先具体介绍后概括总结,也可先概括说明后具体表述。
④评价该同志逝世给事业或工作带来的损失,号召人们学习其精神品德,化悲痛为力量,完成其未竟的事业。
⑤最后另起一段,写“××同志永垂不朽”或“××同志千古”。
(2)书面体悼词
书面体悼词是指报刊上发表的悼念某一死者的文章。它不受时间、格式等限制,可纵观死者一生,也可截取最有典型意义的片段,还可多侧面地表现死者的思想性格或写一两件事来赞颂其某一点优秀品质。表现形式上,可以是散文,也可以是诗歌。
任务一 概括内容,理清思路
1.本文是一篇十分规范的悼词。悼词的结构一般分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可按“哀、功、德”三个字简要写出文章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开头(____段) 述其哀
主体(____—____段) 赞其功
结尾(____—____段) 颂其德
1
2
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情形。
7
评价作为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马克思的伟大功绩。
表达对马克思的怀念之情。
8
9
合作学习
2.通观全文,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一生的贡献主要有哪些?
理论方面 ①
②
③
实践方面 ①
②
③
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剩余价值)。
在其他许多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出版进步报纸和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
在巴黎等地各组织中工作。
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3.本文结构严谨,逻辑严密,请具体分析文章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1)设置纲领性的重点段落,体现结构的严谨性、逻辑的严密性。第2段是全文的“纲”。第一个“对于”,从马克思对革命实践的角度,评价了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统领第7段;第二个“对于”,从革命理论的角度,评价了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统领3~6段。
(2)过渡段与过渡句的运用,使各个段落紧密地联系起来。从全文来说,有的地方用了过渡段(如第2、6段);就段与段之间来说,一般都用了总括上文、引起下文的承接性语句(如第2段的“这个人的逝世”,第4段的“不仅如此”,第5段的“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第6段的“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第7段的“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第8段的“正因为这样”)。这样,不仅使得段落过渡自然,结构严谨,而且使得论述内容重点突出,层次井然。
任务二 体会其“哀”
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恩格斯的哀痛?
A、两点三刻:对时间交代的具体,可见作者对这个时刻的永志不忘,刻骨铭心,可见悲痛之情。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恩格斯来讲,对于整个世界来讲是多么的非同寻常,在这一时刻恩格斯没有在马克思身旁,终生的挚友就这样静静地走了,恩格斯抱憾终生。这一时刻更是令世人万分悲痛和无法忘记的。
B、最伟大的思想家:高度评价,可见崇敬,由崇敬自然哀伤。最在这里是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哲学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
C、停止思想:不说去世,是不忍。亲人去世,谁忍心说去世呢?可见悲痛之深。讳饰的修辞。也切合马克思的身份,暗含了对战友生命不息,思想不止的崇敬。
D、还不到两分钟:“还”流露出在马克思临终时未能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两分钟,强调时间短暂,可见去世之突然,饱含了作者对战友溘然辞世未能见最后一面的深深遗憾。
E、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表达了作者由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悲痛;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遗容的安详。
任务三 概括其“功”
历史规律 剩余价值 其他发现
办报宣传 创立协会
合作探讨:在文中,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身份有多种不同的说法。A思想家B科学家C革命家。你认为,恩格斯其实最想强调的是马克思的哪一种身份?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明确:思想家。资本论就是马克思思想的结晶。文章 开头就说,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革命家。在他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句话,表明了马克思的革命的科学观。研究科学正是为了探究革命的理论。现在我们可以发现,恩格斯这样安排,从革命理论到革命实践,递进,逻辑严密。
任务三 感受其“德”
请看第8段。歌颂了伟人哪些品格?你是从哪些词语读出来的呢?找出感受最深的一处,和大家交流。
例:
原文: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污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和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活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
赏析:——对比。和下文千百万革命战友的尊敬、爱戴和悼念,和下文马克思的毫不在意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马克思的伟大和无畏。
拓展——伟人从少年走来
掩卷深思。马克思何以成为一代伟人?贫穷疾病困扰,他不曾停步;驱逐,污蔑,诅咒,他不曾彷徨。是什么力量,支撑他穿越风雨,走向伟大?
不必翻阅浩如烟海的马列文献,一篇小小的短文就包含了所有的秘密: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任务四 比较青年马克思和毛泽东,并交流看法,开展一分钟演讲比赛。
题目:伟人从少年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