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8 21:20:3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0张PPT)
康震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
《百家讲坛》主讲人
《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栏目文学顾问
石壕吏
初读感知
自由朗读这首诗,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要求:(1)对照注释读准字音、读懂诗意;
(2)建议阅读时长:2分钟。
这首诗记录了一段什么样的历史呢?
要求:
1.对照注释梳理诗意;
2.记录下自己的疑问之处。
文本探究
康震教授:杜甫在这首诗里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只是忠实的记录历史。
文本探究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
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
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
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
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
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二男新战死。
“二男”是什么意思?
2.如闻泣幽咽。
谁在哭?
3.天明登前途。
谁天明登前途?
4.石壕吏有没有说话?
文本探究
文本探究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
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
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
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
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
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请同学们依据老妇的回答添写石壕吏的问话。(问话至少选择三处)
1.石壕吏( ):_______________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2.石壕吏( ):________________老妪:室中更无人,
3.石壕吏( ):________________
老妪:惟有乳下孙。
4.石壕吏( ):________________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 ):________________
5.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文本探究
提示:(___)可补充石壕吏的动作、表情、语气等。
请同学们依据老妇的回答添写石壕吏的问话。
石壕吏:你家还有没有男人?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屋子里还有其他人吗?老妪:室中更无人,
石壕吏:那谁在哭?
老妪:惟有乳下孙。石壕吏:那他的母亲呢?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我不管,你们家必须出一个人!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提示:(___)可补充石壕吏的动作、表情、语气等。
文本探究
康震教授:
(1)石壕吏抓壮丁,是为了国家的正常行为。态度恶劣是征兵的需要。这件事本身没有错,只是方式方法有待改正。(2)老妇献出儿子又献出自己,传递出了一个明显的价值观:当国家和民族遭遇重大灾难的时候,我们的老百姓还是毅然挺身而出的。
文本探究
康震教授的观点是否合理?
要求:
1.关注本诗的创作背景;
2.回顾历史课所学安史之乱知识;
3.推敲杜甫在这首诗中用词;
4.小组推举一人负责记录、总结小组观点;
5.时长:5分钟。
文本探究
康震教授:石壕吏抓壮丁,是为了国家的正常行为。态度恶劣是征兵的需要。这件事本身没有错,只是方式方法有待改正。
文本探究
康震教授:老妇献出儿子又献出自己,传递出了一个明显的价值观:当国家和民族遭遇重大灾难的时候,我们的老百姓还是毅然挺身而出的。
安史之乱原因
经济矛盾
唐玄宗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以至百姓多迁徙流亡。均田制破坏,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唐玄宗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这些召募来的职业军人与地方军阀形成一种牢不可分关系。在边防设立的节度使权力越来越大。而中央军则数量不足、质量太差,平时毫无作战准备,打起仗来,不堪一击。
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从开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杨贵妃一家势倾天下,任意挥霍。腐朽的统治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促使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唐朝初期实行的是府兵制,中央设置军府,府中的士官从老百姓中挑选而来,他们平时耕种,战时召集到一起。府兵制不仅节省了国家的军费开支,还保障了经济农业建设。
盛唐以后,府兵制便实行不下去,改为实行募兵制。募兵都是职业军人,吃国家粮饷,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就是打仗,所以战斗力很强。好多将领拥兵自重,形成了薄镇割掘的局面。
兵役制度变革
“诗言志”,诗歌通常来表明作者的情志。请同学们思考这首叙事诗表达了作者怎样想法呢?
文本探究
文本探究
康震教授:杜甫在这首诗里没有做任何的评价。
公元758年六月,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公参军。同年年底,杜甫到洛阳、偃师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探亲返程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和“三别”。
广大网友:康震教授这样的解读是认为杜甫在这首诗中是没有情感倾向的。
杜甫在这首诗中到底有没有情感倾向?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文本探究
课后作业
1.阅读“三吏三别”,以《我心中的杜甫》为题,谈谈你对杜甫的认识。
(150字)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