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聿义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汕头市聿义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29 13:38: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汕头市聿义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12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六小题,每小题3分,共 18 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浸渍(zì) 敛裾(jū) 颤(zhàn)动 追本溯(sù)源
B.庇(bì)护 载(zài)体 奢靡(mǐ) 莘(shēn)莘学子
C.脉脉(mò) 翘(qiáo)首 刹(chà)那 少不更(gēng)事
D.遗(wèi)施 伶俜(pīng) 纤(qiān)细 卓(zhuó)有成效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随着进城务工人员规模不断扩大,随迁子女完成义务教育后,继续升学考试的问题日益突出,随迁子女能否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追问愈演愈烈。日前,民众千呼万唤的《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终于出炉,1200多万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终于可以参加异地高考。在因地制宜的方针指引下,各地异地高考方案原则上将由省级政府在年内制定出台。
A.愈演愈烈 B.千呼万唤 C.出炉 D.因地制宜
3. 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他们学习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决心统筹安排,因地制宜,_______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②科学不是万能的,如果谁不这样想,谁就会_______科学,并掉入崇拜、迷信科学的怪圈。
③19日1时30分,流星雨爆发,耀眼的火流星_______天际,流星雨持续了几个小时。
A.逐步 误解 闪现 B.逐渐 曲解 闪现
C.逐步 误解 闪烁 D.逐渐 曲解 闪烁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新来的王老师为人不苟言笑,同事们一般都不跟他嘻嘻哈哈,只有谭校长有时还会跟他开点无伤大雅的玩笑。
B.近几年,来中国演出的外国艺术团络绎不绝,不过人们对俄罗斯芭蕾舞团的《天鹅湖》还是情有独钟,屡看不厌。
C.美国博物馆的收费可谓各尽所能:有的一部分收费,有的分时段收费,还有的是否交费、交费多少由参观者自行决定。
D.中、日、韩三国参加这次围棋比赛的运动员,水平都在伯仲之间,谁能胜出,就要看谁具有更好的竞技状态和心理素质了。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近年来,广交会克服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带来的困难和挑战,不断提升组展质量和服务水平,为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平稳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B.有人开玩笑说,如果你还不知道韩国歌手“鸟叔”的《江南Style》,那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你们那至今没通网络;第二种则是你是从古代穿越来的。
C.在自传《直到世界尽头》中,除了林丹剖白自己的心路历程外,更书写了与教练、队友、对手的相处以及与妻子谢杏芳的感情,给读者呈现一个真实、立体的“超级丹”。
D.10月8日零点,随着全国各地高速收费站的收费杆的落下,使持续八天的高速公路免费通行鸣金收兵,首次实施的重大节假日小客车免费通行政策首战告捷。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古典美学讲和谐。 ,可高度概括为阴阳统一,刚柔统一。 ,而强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感统一。 ,所以又称之为“中和”, 。 ,孔子观东流之水,喟然长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①这种和谐由于做到恰到好处
②“中”,恰当之谓也
③和谐不是同一重复,而是众多因素对立的统一
④中华民族十分重视天人合一之美
⑤这种统一不强调部分与部分或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统一
A.③④⑤②① B.④①②③⑤ C.④⑤③②① D.③⑤①②④
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7、8题。(8分)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 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7.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4分)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4分)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保持自己的节操。
三、阅读下面《孔雀东南飞》的文段,完成9--13题。(22分)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轻何薄!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9.选出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 (4分) A.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恨恨,愤恨到极点) B.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全,保全)
C.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仕,做官)
D.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谢,致谢)
10.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4分) A.①隐隐何甸甸 ②何乃太区区
B.①及时相遣归 ②久久莫相忘 C.①吾今且报府 ②磐石方且厚
D.①黄泉下相见 ②君既若见录
11. 下列各项中含有两个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 (4分)
A.①我有亲父母 ②同是被逼迫
B.①便可白公姥 ②徘徊庭树下
C.①逼迫兼弟兄 ②昼夜勤作息
D.①勿复怨鬼神 ②其日牛马嘶
1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4分) A.“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此句既写了焦仲卿因“闻此变”而摧折心肝的悲伤心情,也写到焦仲卿当时所骑的马的哀鸣,从而为下文渲染了一种凄怆的故事氛围。 B.“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轻何薄!”此句既表明焦母那种顽固保守的封建等级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焦母为何要拆散焦仲卿和刘兰芝夫妇的原因。
C.“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结尾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反衬现实,寄托人们追求自由恋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D.《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它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写出了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13.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
(2)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四、填空题。(14分)
14.翻译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将答案写在横线上。(8分)
①将子无怒: ②以我贿迁:
③女也不爽: ④不遑启居:
⑤堂上启阿母: ⑥始适还家门:
⑦适得府君书: ⑧采之欲遗谁: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任选其中3道作答,多选按前3题计分)(6分)
(1)???? ? ,以望复关。不见复关,???? ? ??。(《氓》)
(2)???? ? ,???? ?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3)山不厌高,???? ? 。???? ? ,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4)???? ?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 。(《采薇》)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小题。(共16分)
落花枝头
谢大光
  ①初到江南,就碰上了梅雨季节。一夜枕上听雨,辗转不能成寐,清晨推窗望去,雨却停了。天顶上,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压着房檐;空中还飘浮着若有若无的雨丝;天地间弥漫着一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霭。院子中,一丝绿树被染得浓荫如墨。朦胧的墨绿中,清晰地闪着点点火红的花朵,宛如一阕厚重、平和的弦乐声中,跳出一管清脆、欢跃的笛音,给这雨后空朗的清晨,增添了不少生气。
  ②咦,已是春花红褪的初夏,为什么花开得这般热烈?
  ③循着被雨润白的碎石小路走去,我猛地记起了杨万里的初夏即事诗:“却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开。”近前一看,果然是石榴花。这是四株石榴树,分列在窄窄的甬道两侧,枝丫交错,搭起了一座花红叶绿的天然门楼。树只有一人高,花却开得十分繁茂。低头钻进树丛,真像是上元之夜徜徉于灯市之中,前后左右,俯仰四顾,都是火苗一样燃烧着的石榴花。
  ④早就听说石榴树是边开花边结果,花与子并生枝头,十分壮观。如今看去,果真如此。这满树密密层层的花果,真像是一个姊妹比肩的大家庭,在从花到果的生长过程中,呈现出变化微妙的千姿百态——有的蓓蕾婷立,含苞待放;有的半开半合,微露金蕊;有的翩然怒放,喷红流彩;有的花瓣已落,子实新萌;也有花萼圆鼓鼓地胀起,果实已初具规模,挺在枝头随风摇曳。
  ⑤啊,这些正在开放的花朵、正在成熟的果实,多像一群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孩子。可是,一阵微风吹过,我感到点点水珠洒落下来。这是花儿果儿们的泪水吗?水珠洒落地上,地上是一片落花的世界。是了,花果洒泪是在向落花依依惜别,是在感激花落的深情。落花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那么坦然,那么安宁,火红的花瓣在雨水中浸得发胀,将黑黑的泥土染成一片绯色。我第一次注意到落花景象是这般壮丽,一种内在的美好情操震颤着我的心。“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定庵的心和落花可谓相通。人常说:开花结果。殊不知,花落了,果实才能成熟。据说有一种火石榴树,开起花来复瓣繁英,十分好看,却是从来不结果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落花正是新生的标志,实在值得大书特书。
  ⑥然而,千百年来,关于落花的诗却多是伤感的,哀婉的。黑暗的时代,狂暴的风雨常令未果之花备受挫磨而夭谢,于是,“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落去”……就成了千古名句。它们的作者,或是伤春怨女,红颜薄命,或是落魄文人,怀才不遇,只好将花喻已,抒解愁肠。君不见,《红楼梦》中“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黛玉小姐的一首葬花词,哭痴了多少人的心。对于摧残人才、践踏新生的社会,这是一个曲折的控诉和抗争。今天,这样的时代应该是过去了。
  ⑦细微的簌簌声打断了我的遐想,又是几片飞红飘落下来。“落花辞树虽无语,别倩黄鹂告诉春”。多情的落花委托黄鹂向春天嘱咐什么呢?请明年再向枝头上看吧,那满树的繁花硕果就是答案。
16.文中加点的“未果之花”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在本段中应如何理解?(5分)
17.第①段中加有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收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5分)


18.文章的③④两个自然段,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石榴花果满枝的景象,而文章的标题却是“落花枝头”,这样写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6分)
六、语言运用。(12分)
19.下面是一位记者对接受采访的某著名作家之子说的一段开场白,其中有3处不得体,请找出并做相应的修改。(6分) 大家知道您父亲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作品广为流传,在文坛小有名气。我在上中学时候就读过他的不少作品,至今还能背诵其中的段落。您是他老人家的犬子,能在百忙之中有幸接受我的采访,我对此表示感谢。
①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②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
③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
20.下面是某班黑板报上的一段文字。请参考上下文,在横线上仿写出恰当的句子。(6分)
我不想知道你的电脑多么高级,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了解世界的窗口;我不想知道你的语言有多么华美,① ;② ,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通向成功的阶梯;我不想知道你的理想多么远大,③ 。
七、作文。(60分)
21.请阅读下列文字,根据要求写作文。(60分)
世间风景气象万千,或清新可爱,或磅礴大气,或幽邃深远,或恬静淡雅……请选择一处最能打动你的风景,自然风物或人文景观皆可,多手法多角度进行描绘。
要求:写出景物的特征,以“风景这边独好”为题,写一篇800—950字的作文。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一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2012.12
一、语言基础。(18分,每题3分)
1.C(A“颤”读“chàn”;B“靡”读mí;D“纤”读xiān)
2. A(A愈演愈烈:事情或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追问”不能“愈演愈烈”,故错误;B 千呼万唤:比喻急切盼望;C出炉:比喻新产生出来;D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3. A( “逐步”和“逐渐”二者都表示渐进,指程度或数量依次慢慢地增减。但“逐步”指一步一步地发展,有很明显的阶段性,多用于人的有计划的努力;而“逐渐”没有明显的阶段性,多用于事物变化。该句中“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是分步实施的,所以应选用“逐步”。 “误解”是指不正确的理解,“曲解”是指不顾客观事实,歪曲原意,作错误的解释或理解。“误解”是无意为之,而“曲解”有主观意识在内。
闪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呼暗;闪现:一瞬间出现;呈现。)
4. C(C项犯了张冠李戴的毛病,“各尽所能” 意思是“各人尽自己的能力去做”,主语应该是人,而不能是“博物馆的收费”,应改为“五花八门”。A无伤大雅:指虽有影响但对主要方面没有妨碍。B络绎不绝:绝:断。 络绎:前后相接,连续不断。形容车船人马等前后相接,往来不断。D伯仲之间,伯仲:兄弟排行的次第,伯是老大,仲是老二;间:中间。比喻差不多,难分优劣。)
5. B(A“克服”与“挑战”搭配不当。C语序不当,“林丹”应在“除了”之前。D主语残缺,删掉“使”)
6. D(③句的“和谐不是”与上文句尾“和谐”相接。⑤句中的“不强调”与下句“强调”衔接。只有④句能引出文段末句“孔子”例;由此推出前后衔接最恰当的排序是③⑤①②④。)
二、课外诗词阅读。(8分,每题4分)
三、课内古诗阅读。(22分)
9.(4分)D(谢:告诉)
10. (4分)B(两个“相”都是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我;A第一个“何”:何等,第二个“何”:怎么;C第一个“且”:将;第二个“且”:并且;D第一个“见”:见面,第二个“见”:放在动词的前面,表示动作的承受者,相当于“我”)
11.(4分)C(A“父母”偏指母;B“公姥”偏指婆婆;C“弟兄”偏指兄,“作息”偏指工作;D“牛马”偏指马)
12. (4分) D(《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
13. (1) (3分)“自从你离开我以后,人事的变化真料想不到啊!”果然没有如同原先的愿望,有很多的事情又不是你所详知的。(量:料想;详:详知,各1分,句意1分。)
(2) (3分)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劳苦活儿没有不干的。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的。﹝靡:没有,朝:一朝(一日),各1分,句意1分﹞
四、填空题。(14分)
14.(8分,每空1分)参考答案:
①将:愿,请。 ②贿:财物。
③爽:过错。 ④遑:暇,空暇。
⑤启:告诉,禀告。 ⑥适:出嫁。
⑦适:刚才。 ⑧遗:赠送。
15. (6分,每空1分)
(1)乘彼垝垣;泣涕涟涟 (2)羁鸟念旧林,池鱼思故渊
(3)乌鹊南飞;绕树三匝 (4)昔我往矣;雨雪霏霏
五、现代文阅读。(16分)
16.(5分)字面义:还没有结出果实的花朵(2分);语境义:喻指薄命的女子和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的落魄文人(3分)。(照抄原文“伤春怨女,红颜薄命,落魄文人,怀才不遇”1分)。
17.(5分)运用了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答对其中一种即可)(1分),将朦胧墨绿中的点点火红比作厚重、平和的弦乐中清脆、欢悦的笛音,视觉打通了听觉(1分)。形象地写出了石榴花热烈、鲜艳、红火的开放盛况(或答写出了石榴花的生机与活力)(2分);流露出作者的愉悦之情。(1分)
18.(6分)并不矛盾。作者描写花果满枝的景象是为了突出落花的作用(2分),因为正是有了“落花”的无私奉献,才会有如此花果满枝的盛事(2分),从而巧妙地突出(或强化)了主题(2分)。(或答案中出现如“写出花果繁茂的景象”一类的表达给1分)
六、语言运用。(12分)
20.(6分)参考答案:①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与人沟通的桥梁
②我不想知道你的藏书多么丰富
③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学海航行的灯塔
(每空2分:句式一致,1分;准确还原比喻的本体或准确写出喻体,1分。)
21.答案略
诗词原文及赏析:
红 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 诗老:指苏拭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赏析】:
此词是作者贬谪黄州期间,因读北宋诗人石延年《红梅》一诗有感而作。这首词紧扣红梅既艳如桃杏又冷若冰霜、傲然挺立的独特品格,抒发了自己达观超脱的襟怀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傲骨。全词托物咏志,物我交融,浑然无迹,清旷灵隽,含蓄蕴籍,堪称咏物词中之佳作。 词开篇便出以拟人手法,花似美人,美人似花,饶有情致。“好睡慵开莫厌迟”,“慵开”指花,“好睡”拟人,“莫厌迟”,绾合花与人而情意宛转。此句既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梅花的玉洁冰清、不流时俗,又暗示了梅花的孤寂、艰难处境,赋予红梅以生命和情感。 “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这三句是“词眼”,绘形绘神,正面画出红梅的美姿丰神。“小红桃杏色”,说她色如桃杏,鲜艳娇丽,切红梅的一个“红”字。“孤瘦雪霜姿”,说她斗雪凌霜,归结到梅花孤傲瘦劲的本性。“偶作”一词上下关联,天生妙语。不说红梅天生红色,却说美人因“自怜冰脸不时宜”,才“偶作”红色以趋时风。但以下之意立转,虽偶露红妆,光彩照人,却仍保留雪霜之姿质,依然还她“冰脸”本色。形神兼备,尤贵于神,这才是真正的“梅格”! 下片三句续对红梅作渲染,笔转而意仍承。“休把闲心随物态”,承“尚余孤瘦雪霜姿”;“酒生微晕沁瑶肌”,承“偶作小红桃杏色”。“闲心”、“瑶肌”,仍以美人喻花,言心性本是闲淡雅致,不应随世态而转移;肌肤本是洁白如玉,何以酒晕生红?“休把”二字一责,“何事”二字一诘,其辞若有憾焉,其意仍为红梅作回护。“物态”,指桃杏娇柔媚人的春态。红梅本具雪霜之质,不随俗作态媚人,虽呈红色,形类桃杏,乃是如美人不胜酒力所致,未曾堕其孤洁之本性。石氏《红梅》诗云“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其意昭然。这里是词体,故笔意婉转,不像做诗那样明白说出罢了。下面“诗老不知梅格在”,补笔点明,一纵一收,回到本意。红梅之所以不同于桃杏者,岂在于青枝绿叶之有无哉!这正是东坡咏红梅之慧眼独具、匠心独运处,也是他超越石延年《红梅》诗的真谛所在。 此词着意刻绘的红梅,与词人另一首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拣尽寒枝不肯栖”的缥缈孤鸿一样,是苏轼身处穷厄而不苟于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的写照。花格、人格的契合,造就了作品超绝尘俗、冰清玉洁的词格。 此词的突出特点是融状物、抒情、议论于一炉,并通过意境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词中红梅的独特风流标格,正是词人超尘拔俗的人品的绝妙写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