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我们身边的数据》——了解自我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对应于普通高中信息技术 2017 版课程标准中,必修模块 1《数据与计算》,在教育科学出版社的新教材中,位于第 1 单元《初识数据与计算》的第 1 节,本节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感知身边的数据的基础上,理解数据与信息之间的关系,同时体会用数字化工具处理数据,表达信息的优势。本节内容肩负着明晰两个学科核心概念: “数据”与“信息”的重任,也是带领高一新生认识数据在信息社会里的重要价值的开篇之作。
学情分析
本课是学生是进入高中生活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对于高一新生,从认知发展来看, 是信息意识发展的关键期,对新知渴求,但是对自己的了解以及对信息社会该具备什么样的关键能力还比较迷茫;同时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大概念“数据”的理解有些偏差。通过课前学情问卷调查分析,学生对”我们身边的数据”是什么样子?我包含哪些数据? 如何用数据表达自我?”这些问题有探索的需求,但是对于除了数字之外的其他数据形式不了解。而且,因为不知道什么是数据,自然发现不了身边的数据,更意识不到数据在信息社会的价值。
教学目标
素养目标:感知数据与信息(信息意识);在运用数字化工具的学习活动中,理解数据与信息的关系(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计算思维、信息社会责任)。
项目目标:形成自己数字画像,全面的了解自我。
知识目标:感知数据的内涵;认识数据的形式;会选择恰当的数字化工具收集和处理数据,挖掘数据背后的信息。
教学重、难点重点:
感知身边的数据。
感受用数字化工具处理数据的优势。
难点:
对数据的加工,准确的表达信息,理解数据与信息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
姓
名
身高体重
爱好特长
性格特点
)
走进情境 抛出问题;用“社交媒体数据感知城市脉搏” 视频引发思考。 1、思考 “2020 年1 月 1 日的心情”靠什么回忆?---记录(日记、QQ 空间说说等) 2、观看视频,思考: 数据从哪里来?数据的形式有哪几种? 由步入高中生活的“我”开场,统领本单元项目主题“ 预见未来”。引领学生感知“数据”是一种记录符号。
初步感知 活动一 自我数字画像
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并用合适的数据形式记录下自己的特征。 --记录自己的数据,完成数字画像 寻找自己包含的数据,完成学案中表格填写。 让学生在认知上递进, 由感知到行动。感知到数据是什么,才能找到数据。
展示用词云做的数据画像范例,引发学生深入了解自己,表达自己。 用浏览器搜索“易词云”,用在线“易词云” 工具处理包含自己特征的数据,有目标的表达不一样的自己;并将生成的词云图片截图保存,提交作业。 引导学生使用数字化工具对文本形式数据进行加工,体会数据处理后可以更好的表达信息。
交流展示 组织学生分享交流自己解读到的词云背后的信息。 学生分享交流,词云设计的作者对反馈回应。 1、让学生感受用数字化工具处理数据的优势; 2、由交流促反思,理解数据与信息的关系。
2
深刻领悟 活动二 问卷调查-别人眼中的“我”
下发评价同学问卷链接,指导评价他人, 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呈现效果。 选择你熟悉的被评价同学,德智体美劳的综合素养评价。 通过他人眼中的我“我”,反思自我,了解自己相关数据,感受数据中蕴含的信息意义。
总结提升 活动三 发现身边的数据
组织学生谈收获。 呼应开头导入视频。联系大数据的应用。 学生总结: 1、 什么是数据?数据长什么样? 2、 数据与信息之间的关系。 3、 对自己了解的过程。 4、 感受大数据的应用。 梳理本课的知识线、技能线与自我认知线。 学会正确面对别人的评价。 感受大数据的魅力,增强社会主义青少年的责任意识,树立为我国科技进步奉献青春 的坚定信念。
教学板书设计
3
教学反思
本节课基于新课标新课程理念进行设计,选择与学生生活情境相关的项目展开,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开展教学与评价。
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数字化工具的应用,在分享中感悟到学科核心概念的价值。词云做成的数字画像不仅是他们个性的标签,也是他们体会数据与信息之间关系的一个媒介。
从数据到大数据的延伸更是让学生体会到身边无处不在的数据,更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探索数据背后信息的动力,和做信息社会合格公民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