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诗经》二首 蒹葭 课件(共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2《诗经》二首 蒹葭 课件(共4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5 15:42:0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40张PPT)
蒹葭
《诗经·秦风·蒹葭》
01
导入新课
02
整体感知
03
课文赏析
04
问题探究
目录
01
导入新课
《诗经》的由来
西汉时被儒家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
“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仪礼》《周易》《春秋》。
《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当时15个王国的民谣。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
“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105篇。分为“大雅”和“小雅”,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
“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内容以颂扬为主,共40篇。
《诗经》
《诗经》大多数作品是作者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进行具体逼真的表达,很少有幻想、夸张的内容,“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其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赋”:铺陈直叙的意思。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诗经》的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其语言生动传神,并时常运用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法。
《蒹葭》
《兼葭》出自《诗经·秦风》,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矿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兼葭的意思是芦苇,皆生于水边。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
这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场景啊!这就是《诗经》中《蒹葭》一诗描绘的意境。让我们唱着歌曲《在水一方》,一同品味《蒹葭》的朦胧缥缈。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 ,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蒹葭的意思是 ,皆生于水边。
预习检查
《秦风》
“芦苇”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蒹 葭 伊 人 溯 洄 萋 萋 晞 湄 跻 坻 涘 沚
jiān jiā
yī rén
sù huí
qī qī

méi

chí

zhǐ
字词积累
溯:      从:
湄:   跻:
涘: 已:
沚:
右:
逆水而上 跟随、追寻
河岸 (路)高
水边 停止
水中的小块陆地
向右迂曲
文言实词
道阻且长
溯洄从之
在水之湄
文言虚词
且:又
之:她
之:的
听朗读,掌握字音
请同学们听朗读音频
掌握字音,感受节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
02
整体感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第一章:
蒹葭(jiānjiā):芦荻,芦苇。蒹,没有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为:凝结成
所谓:所说,这里指所怀念的。
伊人:那个人。
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边。
溯洄(sùhuí)从之:意思是沿着河道向上游去寻找她。溯洄:逆流而上。从,跟随,这里指“追寻”的意思。
阻:险阻,难走。
溯游:顺流而涉。游,通“流”,指直流。
宛:仿佛。
注释:
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追随她(他)的道路险阻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
译文:
第一章点明季节与时间,以水边秋景起兴,渲染出一种凄清朦胧的气氛,引出子诗人对伊人的相思和求而不得的怅惘之情。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第二章:
萋萋:茂盛的样子,文中指芦苇长的茂盛。
晞(xī):晒干。
湄(méi):水和草交接之处,指岸边。
跻(jī):升高,这里形容道路又陡又高。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注释:
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对岸。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艰难。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小洲。
译文:
第二章仍以兼葭、霜露起兴,引出诗人对伊人的执着追求。追寻之路充满艰难险阻,诗人却不改初衷,上下求索,从不放弃。同时在反复咏叹中,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惆怅落寞之情。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第三章:
采采:茂盛的样子。
已:止,这里的意思是“干“,变干。
涘(sì):水边。
右:弯曲。
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注释:
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他)就在河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弯曲又艰险。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的沙滩。
译文:
第三章仍采用反复咏叹的手法,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诗人的深情执着;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再到彼岸,地点的变化,写出了诗人不畏艰险一再追寻的精神。
再读品味,读出感情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第一章借景抒情,在以景起兴处;语速稍慢,语调轻柔,读出凄清冷寂的气氛。在韵脚“霜”“方”“长”“央”处,要读得饱满,读出怅惘之情,显出音调的回环和谐之美。
第二、三章反复咏叹,强调情感。韵脚:“晞”“跻”“涘”“沚”等处,要拖长音读,读出寻找伊人的曲折漫长之感,读出深沉的惆怅失望之情。
诵读指导示例
03
课文赏析
(1)主题的朦胧
写爱情
写理想
写隐士
……
(2)意境朦胧
景色:秋晨雾霭、烟水迷离。
“伊人”身份不确定,若隐若现,可望不可即。
主人公的追寻如梦如幻、如醉如痴。情景交融,相辅相成。
朦胧美
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主人公是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她)左右求索、不断寻找的行动。主人公追求伊人的热烈感情、焦急心绪,以及那种痴迷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等,都是通过这寻求的行动、左寻右找的连续匆忙过程,形象而又含蓄地表现出来。
含蓄美
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主人公是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她)左右求索、不断寻找的行动。主人公追求伊人的热烈感情、焦急心绪,以及那种痴迷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等,都是通过这寻求的行动、左寻右找的连续匆忙过程,形象而又含蓄地表现出来。
作品虽未着意刻画双方的形象,但却通过主人公追求行动所显示出来的感情指向,十分含蓄地勾画了施受双方的形象特征。
伊人----高洁、可敬、可亲、可爱。
主人公----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着追求,坚贞不渝。
含蓄美
重章叠句,一意化为三叠。
三章句式结构,诗意既相似,又有发展,表达感情更深刻,一唱三叹,极具感染力。
每章用韵,具有音韵美。
第一章压 ang 韵,第二章压 i 韵,第三章压 i 韵。
音乐美
04
问题探究
诗人是怎样一个形象?
诗人是一个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
诗中的“伊人”是何人?
“伊人”也许是诗人心中倾慕、努力追求的一名女子,也可以泛指一切美好的事物,诗人对“伊人”的上下求索象征人生中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寻。
《关雎》和《蒹葭》在内容情感和表现形式上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关雎》和《蒹葭》都属于《诗经》中的“国风”,都是当时的民歌;都运用了“兴”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寄意;都大量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反复咏唱;在语言形式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拍,一般隔句用韵,而富有变化;都使用了双生叠韵,赋予诗歌声韵美。
不同点:《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感情坦率朴素、健康明朗、热烈浓郁。《蒹葭》则含蓄抒发了对“伊人”可望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关雎》叙事线索明晰,画面形象可见;《蒹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更加浓郁。
课文结构
蒹葭:苍苍——萋萋——采采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景物
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之路:阻且长、阻且跻、阻且右
结果: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
追求
景色迷离
距离遥远
蒹葭
课文小结
蒹葭、霜露、秋水
在水中央的伊人
上下追寻的青年
凄清的秋景渲染气氛
可望不可即
执着追求
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重章叠句
描写艺术形象
特点
写法
课后作业
《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换其中的几个字,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选择本课中的一首诗,做具体分析。
背诵《关雎》《蒹葭》两首诗歌。
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