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宋明理学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课 宋明理学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2-29 14:20: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第四课 宋明理学考纲解读1、春秋战国时
期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
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
儒学思想
考点定位1、理学(08 )
2、汉代儒学;
宋明理学(09)
3、理学(10)
08年上海试卷、09年福建文综、10年江苏 材料1:“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材料二: 道教则是中国土地上自生的宗教,它正式创始于东汉末年,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仅有皇帝、大臣信奉,下层民众中也拥有众多的信徒。道教追求长生不死成神仙。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三教图(清) 丁云鹏材料一 据记载:唐代大诗人李白曾隐居深山一心炼丹;号称“诗佛”的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刘禹锡还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历程。
材料二 宋代高僧智园曾经说:“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正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三教合一潮流弥漫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两宋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
要通过调整统治思想,以维护统治(必要性)
◇ 魏晋南北朝,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 三教之间相互吸纳渗透,唐宋出现三教合一的社会
潮流。
◇ 宋代学者独立思考、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
想,促使理学产生二、什么是理学?宋代以“理”或者“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既关注自然、宇宙又对现实人生关怀,并能治国的新儒学,被称为“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陆

渊王

仁程
颐朱
熹程
颢三、宋明理学主要流派四、主要思想观点
1、程朱理学
阅读下列材料,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材料1: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理学的宇宙观:
“理”是世界的本原。其实质是为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辩护(1)理学的宇宙观是什么?材料2: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2)理学的道德观是什么?天理即“三纲五常”.应存天理,灭人欲.材料3: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3)怎么才能通达“理”?程朱理学主要思想(1)对世界本原看法:“理”是世界的本原
(2)道德观:“存天理,灭人欲”
(3)求“理”的方法:“格物致知”南宋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被称为“伪学” 元朝将其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明初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程朱理学的发展2、陆王心学的主要思想②求理:“发明本心”,进行内心反省陆九渊心学 ①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心即理也”“阳明心学” ①“致良知”,良知就是理②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 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将“天理”引入儒,并将“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主张。五、理学的突出特点3.程朱理学与阳明心学比较表探究4: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及图片,你如何认识理学?答案:(1)理学提倡“三纲五常”,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2)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了人性的尊严。 观点1:以往对宋明理学,常常批判多于肯定,对朱熹、王阳明全盘否定说: “宋明理学是封建后期的统治思想,为强化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服务。从政治作用说,理学是思想史上的浊流。”
观点2:目前一些学者们,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理学:侯外庐、邱汉生诸先生主编之《宋明理学史》有一段说得十分精辟:“宋明理学达到了思想发展史上的新的水平。它提出的范畴、命题,所讨论的问题,是新的,它探究的学术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 五、宋明理学的影响五、宋明理学的影响消极 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 压抑、扼杀自然欲求积 极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道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
批判、继承、改造;
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真题再现1.(2009高考上海单科)西方学者常常将中国称为“孔子的中国”。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历经嬗变,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也在传承中被不断的改造和重塑,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问题:(12分)
(1)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分)
(2)儒家思想在汉、宋两代发生了哪些变化?(7分)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以礼来规范人们的言行。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三纲五常,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官方哲学;
儒学吸收佛教、道教思想;朱熹提出“明天理、灭人欲”,建立理学体系,把儒学推向新高峰。2.(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7题)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2.(2010年高考湖南文综26题)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3.(2010年高考上海单科9题)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课堂小测试1、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指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 2、理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主要表现在吸收其() A、仁政思想 B、伦理思想 C、性恶论 D、唯物思想
3、程朱理学家认为把握“理”是的方法()
A、接受经验 B、学习理论 C、实践感悟 D、内心反省 3、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是()
A、程颢 B、程颐 C、朱熹 D、陆九渊 4、理学在思想界统治地位的确立是在()
A、北宋 B、南宋 C、元朝 D、明朝
5、陆九渊与朱熹思想的根本区别是()
A、求理的方法不同 B、对理的认识不同
C、唯我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不同 D、义利观的不同6、王守仁的思想与下列思想家的思想具有一致性的是 A、孟子 B、荀子 C、陆九渊 D、朱熹
7、儒家思想在与其他思想的不断碰撞中()
A、不断修改自身的学说 B、保持传统思想不变
C、吸收其他思想补充发展自己
D、压制其他思想发展
8、不符合陆王心学特点的说法是: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B、“发明本心”以求理
C、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D、理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
材料1 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 朱熹:“存天理,去人欲”
材料2 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3 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 “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4 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 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5 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材料6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 学,为万事开太平”;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回答:
1.材料1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
2.材料2和材料3关于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
? (“理”指儒家伦理道德;是对立关系)??程、朱主张“格物致知”,既通过实践、学习明理;陆王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天理就在心中。 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三教合一”
阶级、民族矛盾尖锐程朱理学陆王心学① “理”是世界的本原② “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灭人欲”①“心即理”、“致良知”②“发明本心”、自我主动本节知识结构消极:维系专制统治积极:塑造民族性格继承仁、礼(伦理道德);世界本原是 “理” 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课堂活动: 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不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