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期末试题选编(含解析) 2020-2021学年四川省各地下学期八年级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期末试题选编(含解析) 2020-2021学年四川省各地下学期八年级历史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15 08:53: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8经济体制改革
一、选择题
1.(2021·四川东坡·八年级期末)1958年,存在大量盐碱地的鲁西北在“以粮为纲”的口号下广泛种植小麦,但产量很低;到了80年代,当地农民改种棉花后卖给国家换取粮食,因而流传一首民谣:一亩小麦吃不饱,半亩棉花做贡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确立农民土地所有制 B.农民合作化运动的推行
C.农民获得土地经营自主权 D.国有企业进行体制改革
2.(2021·四川东坡·八年级期末)1980年,各大报纸上诸如《分田单干必须纠正》《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新动向》《紧紧扎起社会主义篱笆,绝不让安徽资本主义毒液蔓延》等文章比比皆是。这反映了当时
A.有待解放的观念限制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开展
B.经济发展必须要有阶级斗争的护航
C.包产到户得到主流媒体的肯定和倡导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立足国情
3.(2021·四川省绵阳外国语学校八年级期末)下列关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A.我国改革是要确立计划经济体制 B.十四大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C.城市改革的重点是实行平均分配 D.我国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4.(2021·四川遂宁·八年级期末)小史同学搜集了“包产到户”“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资料。据此推知,她研究的课题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经济体制的改革
C.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D.海峡两岸的交往
5.(2021·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双语学校八年级期末)下表所示我国农业总产值及农村居民收入情况变化,请指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
B.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居民生产的独立性和自主权的扩大
D.农民掌握了土地的所有权,可以自由支配土地
6.(2021·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双语学校八年级期末)对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表述最准确的是( )
A.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B.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C.新中国人民政权的巩固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7.(2021·四川广安·八年级期末)读农家春联,忆农村往事。在下列农家春联中,反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是(  )
A.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B.土地还家山河改色,妖氛敛迹农民翻身
C.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D.大包干是摇钱树,不出三年都变富
8.(2021·四川仁寿·八年级期末)标语往往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下列标语反映改革开放时代的是
A.“公私合营”“镇压与宽大相结合”
B.“割资本主义尾巴”“一大二公”
C.“谁是最可爱的人”“向雷锋同志学习”
D.“招商引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9.(2021·四川邛崃·八年级期末)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率先包干到户。1980年9月,中央发出通知指出,一些地区的群众要求包产到户,应该支持。以此为基础逐渐在全国农村推行的改革措施是( )
A.进行土地改革运动 B.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C.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0.(2021·四川遂宁·八年级期末)为创作《在希望的田野上》,1980年著名作曲家施光南深入安徽、四川农村体验生活,他选择赴上述地区的主要理由是它们( )
A.自然风光秀美 B.率先包产到户
C.富有革命传统 D.民俗文化丰富
11.(2021·四川内江·八年级期末)1978年,我国农村“包干到户,自负盈亏”最早开始于
A.安徽省 B.四川省 C.福建省 D.广东省
12.(2021·四川省绵阳外国语学校八年级期末)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最基本的资源,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曾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农民真正将土地“抓”在手中开始于
A.安徽凤阳小岗村 B.深圳经济特区
C.上海浦东开发区 D.陕西延安解放区
13.(2021·四川宜宾·八年级期末)“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递实行。1984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主要是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可见当时农村和城市改革的相同点是
A.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B.提高职工生产积极性
C.大力发展私有制经济 D.改革和完善经济体制
14.(2021·四川遂宁·八年级期末)1984年开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转向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增强企业活力 B.实行经营责任制 C.实行政企分开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5.(2021·四川东坡·八年级期末)1978年,广东清远率先在国营企业实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结果迅速改变工业效益低下的状况。到1981年底,这种“清远经验”迅速在全国实施。这里“清远经验”的最大特点是
A.包产到户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分配方式的改革大大调动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C.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社会消费的发展
16.(2021·四川内江·八年级期末)1984年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
A.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国有企业改革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7.(2021·四川仁寿·八年级期末)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下列不属于这一范围的“改变”包括( )
A.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B.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C.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D.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18.(2021·四川龙马潭·八年级期末)1984 年7月,北京天桥百货商场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在政策上直接为类似的企业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的是党的( )
A.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
B.十三大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十五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9.(2021·四川东坡·八年级期末)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为了抓住这一趋势带来的历史机遇,中共中央于1992年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为(  )
A.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 B.发展乡镇企业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
20.(2021·四川省绵阳外国语学校八年级期末)“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发挥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
B.经济活动要遵循价值规律
C.运用市场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协调
D.发挥计划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1.(2021·四川青川·八年级期末)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下列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特点的是( )
A.政企职责不分 B.分配制度“大锅饭”
C.企业没有自主权 D.企业经济利益与经营成果联系
22.(2021·四川邛崃·八年级期末)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议指出,要建立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 )
A.自由经济体制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国营经济体制 D.计划经济体制
二、综合题
23.(2021·四川省绵阳外国语学校八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 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侮我们……资本 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 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建设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材料二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材料三在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化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可谓是两支突起的“异军”。它们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点。
(1)材料一中“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社会 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什么伟大决策?会后在农村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以“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 成效如何?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支突起的“异军”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 解决了什么问题。
(4)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你对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有什么认识?
24.(2021·四川南江·八年级期末)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由新华社授权发布。文件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不乏沉痛的教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样,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个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材料二《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指出:“…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的原则发展农民的劳动互助积极性。”1953年到1955年,农业互助合作社继续稳定发展,这时期建立起来的合作社,80%以上增产增收,15%持平,5%减产减收。
——林志坚《新中国要事述评》
材料三1958年10月,某县委书记做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花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谈论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材料四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一行驱车来到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下麦田、进农家。他来到“当年农家”院落,了解当年18户村民按下红手印,签订大包干契约的情景。总书记感慨到:“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
(1)根据材料一,回答刘少奇说土地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的依据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运动的开展?哪两个领域也开展了类似的运动?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我国农村发生的什么历史事件?这些事件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材料四中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指的是哪件事?
(5)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
25.(2021·四川青川·八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始终与土地政策的调整相联系。某校八年级学生对不同时期的政策进行了材料搜集和探究学习:
材料一:土地梦想的实现
材料二:
材料三:新时期农民的创举
我刚到安徽那一年(1977年),全省28万多个生产队,只有10%的生产队能维持温饱;67%的队人均收入低于60元,40元以下的约占25%。我这个第一书记,心里怎么能不犯愁啊?
——万里《农村改革是怎么搞起来的》
(1)材料一中,两幅图片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农村社会变革中的哪一事件?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中,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农村怎样的变化?有何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当时安徽农村存在什么严重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安徽省率先在农村采取了什么措施?
(4)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农村社会发展概况,这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哪些启示?
26.(2021·四川雅安·八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村改革以前,农村人民公社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吃“大锅饭”。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性,辛辛苦苦干一年活,到年终结算,收入不多。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部编版)
材料二 1978年,小岗村十八位农民敢冒坐牢的风险,召开“秘密会议”,签订了“包产到户”的私下契约,并按下了红指印。这一壮举,使小岗村农业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革。
——摘自陈学云等《小岗村改革发展引领效应:历史考察与新时代定位》
材料三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统计数据(部分)
年份 农业总产值比重 农村居民年均消费水平
农作物业 林、牧、副、渔业
1970年 82% 18% 117元
1985年 69% 31% 345元
——摘编自 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农村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小岗村农业生产关系的变化及其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分析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经济出现的新变化。
(4)上述农村发展情况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27.(2021·四川龙马潭·八年级期末)农业、农村、农民是党和国家始终关心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这场运动的宗旨是提高产量、防止富裕农民重新冒头、争取更大程度的农业专业化,以及加速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到1956年年底,约96%的农户正式成为合作社社员。
——摘自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这种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主要生产资料仍归集体所有,在分配方面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是适应我国农业特点和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的一种较好的经济形式。
——摘自《复兴之路》(中)
(1)材料一图中"改革"依据的是哪一部法律 这次"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在我国存在 2000多年的什么制度
(2)材料二中的"这场运动"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3)材料三图中的这张"生死契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后来形成了一项关于农村改革的什么制度
(4)材料三中两段凤阳花鼓词,道出了改革开放前后凤阳的变化,这种变化表明改革对我国农村产生了什么影响
(5)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总结建国以来不同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共同经验。
28.(2021·四川仁寿·八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资料,全国在农村占农户总数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有总耕地的50%以上,而占全国农户57%以上的贫农、雇农,仅占有耕地总数的14%,处于无地少地状态。
——摘自部编教材
(1)在这种背景下,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一举措?
材料二: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假如任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
(2)材料二中的“组织起来的路”指的是什么?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引导农民走这样一条路的目的。
材料三:
(3)上图为新中国不同时期粮食产量统计图,请根据上图,概括1957-1962年和1978-1998年两个阶段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并说明原因。
(4)你能从新中国对农业的历次改革中得到哪些启示?
29.(2021·四川邛崃·八年级期末)经济建设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内容,经济政策要因时因地进行调整革新,才能促进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在曲折中发展,在不断调整中前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土地改革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他们早出晚归,积肥、修堤,添置耕牛和农具。1950年冬湖南省就动工修建水塘9.8万多个,修堤坝2.2万多座,修沟渠4000多千米,受益田地750万亩。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
——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历史下册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土地改革的意义。
材料二 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分配表(%)
农林水利 轻工业 重工业 运输业 贸易物储 文教卫生 城市公用 其他
7.6 6.52 51.68 19.2 3 7.2 3.7 1.1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一五计划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五计划的三项成就。
材料三 “在初期的人民公社,大多是几乡一社,平均规模为4797户,2万户以上的特大公社,全国就有51个……1959年全国农业总产值比上一年下降13.6%,1960年比1959年又下降16.2%。”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中出现的主要失误。
材料四 “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对象和中心环节分别是什么 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5)通过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探索历程,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30.(2021·四川东坡·八年级期末)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烂摊子,生产萎缩,物价飞涨,民生困苦。中国人民有没有能力把生产恢复起来,这是一个严峻考验。新中国虽然得到苏联和东欧等国的承认和支持,但美国拒绝承认。中国人民能否冲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以建设国家,这是又一个严峻考验。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所面临的国内外严峻形势。
材料二
(2)材料二中图1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的结果?从图1到图2,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三 下表数据出自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贫困人口
城镇居民 农村居民
1978 3645亿元 171元 6.6平方米 6.5平方米 7.7亿
2020 100万亿 32189元 39.8平方米 47.3平方米 0
(3)根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种植小麦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统一安排,农民没有自主权。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能自主決定种植棉花,因此当地农民改种棉花后卖给国家换取粮食,因此主要原因是农民获得地经营自主权。故选项C符合题意;国家确立农民土地所有制是在土地改革时期,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农民合作化运动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在1956年底就已完成,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国有企业进行体制改革与农业生产关联不大,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2.A
【详解】
依据题干中所给的文章发表的时间是1980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的中国改革开放刚刚开始,文章的内容集中在反对“包产到户”和“单干”,意味着要坚持集体劳动生产的模式,认为农村的改革是同发展社会主义相背离的,而此时分田到户的农村改革在实践中已经开始,文章表明有一部分人还抱着旧的思想观念不放,反对改革,故A正确;;B、C、D与题意不符合,排除。综上答案A。
3.D
【分析】
【详解】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发展。故选D;我国改革是要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错误;1984年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B错误;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以搞活企业为中心,C错误。
4.B
【详解】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材料“包产到户”“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属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故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海峡两岸的交往,排除D。故选B。
5.A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村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这些均促进了农业总产值和农民收入的提高,A项正确。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农村居民生产的独立性和自主权的扩大,均是重要原因,排除BC两项;土地的所有权还是集体所有制,排除D项。故选A项。
6.D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决定改革开放;小岗村农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揭开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深圳做为经济特区之一,是对外开放的窗口;这些均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之,D项正确。深圳是大城市,不是农村,排除A项;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强调中国特色,排除B项;新中国人民政权的巩固是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大包干是摇钱树,不出三年都变富。”可知,D选项是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称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农民的责、权、利结合起来,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农民实现了丰衣足食的小康生活,故D符合题意;ABC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无关,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8.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公私合营”“镇压与宽大相结合”反映的是三大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和镇压反革命;“割资本主义尾巴”“一大二公”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谁是最可爱的人”“向雷锋同志学习”反映的是抗美援朝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先进人物;“招商引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反映的是改革开放时代,故D符合题意;ABC与改革开放无关,故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9.D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率先包干到户,粮食产量获得了空前丰收;安徽、四川等省的一些地方也开始试行包产到组。1980年在中共中央的肯定和推动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在全国农村推行,D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土地改革运动,这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1958年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1953年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我国开始进行对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安徽、四川地区率先实行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B正确;自然风光秀美、富有革命传统、民俗文化丰富不是施光南选择赴安徽、四川农村地区的主要理由,故排除ACD项。故选B。
11.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故A正确;BCD错误。综上故选A。
12.A
【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故A项正确;深圳经济特区于1980年正式成立,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是对外开放的窗口,故B项错误;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起来,故C项错误;陕西延安解放区是解放战争时期建立的,故D项错误。故选A项。
13.D
【详解】
从材料信息来看,我国农村全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里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这反映的是经济体制问题,说明二者的相同点是不断改革和完善经济体制,D符合题意;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职工生产积极性、大力发展私有制经济在材料均未体现,ABC排除;故本题选D。
14.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随后,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15.B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1978年,广东清远率先在国营企业实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结果迅速改变工业效益低下的状况”并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展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通过改革,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企业的经济利益、职工的经济收入与企业经营或果相联系,克服了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病。这就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故B正确;家庭联产承包制实行包产到户,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D错误。综上故选B。
16.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随后,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因此,1984年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转向城市,故D正确;2015年我国实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故A错误;1979年,我国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故B错误;国有企业改革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故C错误。综上故选D。
17.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是1953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采取的措施,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采取了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措施,都是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故B、C、D项排除,故选A项。
18.A
【详解】
根据材料“1984年7月,北京天桥百货商场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于1984年开始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故选项A符合题意;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87年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92年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97年召开,故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19.C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共十四大的有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因此,中共中央于1993年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故D表述错误,符合题意;发挥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经济活动要遵循价值规律、运用市场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协调表述正确,故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21.D
【详解】
1992年根据所学知识,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特点政企职责分开,分配制度打破“大锅饭”,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企业经营权集中在企业手中,而不是集中在政府手中,企业拥有自主权,企业经济利益与经营成果联系,企业经营好,职工收入就多,D正确;综上所述ABC都不属于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特点,排除。故选D。
22.B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B项正确;“自由经济体制”、“国营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均与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议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23.(1)时间:1953年。
原因: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2)决策: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举措: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方向改革。
成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解决的问题:外资企业的兴起解决了中国企业的资金短缺和技术薄弱问题,乡镇企业的发展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4)要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立足国情,顺应潮流,及时改革与调整。(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53年起开始实行“一五”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至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因此“第一个五年计划”是1953年开始的。由“因为我国过去重工 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侮我们……苏联 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可知中国社会 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是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人均有很大提高。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因此会后在农村采取的重大举措是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方向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3)根据材料三“在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化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可谓是两支突起的‘异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乡镇企业的发展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外资企业的兴起解决了中国企业的资金短缺和技术薄弱问题。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应该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立足国情,顺应潮流,及时改革与调整。
24.(1)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2)农业合作化运动(或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3)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制定政策必须从国情出发,不能脱离实际;生产 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样,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个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可知,刘少奇说土地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的依据是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2)根据材料二“……1953年到1955年,农业互助合作社继续稳定发展,这时期建立起来的合作社……”,可知,当时正在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或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在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领域也开展了类似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3)根据材料三“……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花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谈论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人民生产积极性,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4)根据材料四“……习近平总书记一行驱车来到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了解当年18户村民按下红手印,签订大包干契约的情景”,可知,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指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制定政策必须从国情出发,不能脱离实际;生产 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等方面谈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认识。
25.(1)土地改革运动;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人民政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2)建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影响: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问题:粮食图短缺,贫穷落后;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制定政策必须从国情出发;尊重市场价值规律;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坚持改革;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任意一点即可。)
【详解】
(1)根据图片所给提示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可知,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土地,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土地改革。经过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人民政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2)根据材料所给提示信息“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可知,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建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根据材料“全省28万多个生产队,只有10%的生产队能维持温饱;67%的队人均收入低于60元,40元以下的约占25%。”可知,安徽农村存在的问题是粮食图短缺,贫穷落后。为了改变落后面貌,安徽省率先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4)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的探究可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制定政策必须从国情出发;尊重市场价值规律;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坚持改革;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
26.(1)农村人民公社的统一经营,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性
(2)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劳动热情,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
(3)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显著提高;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作物业比重下降,林牧副渔业比重上升);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水平明显提高)。
(4)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党的农村政策措施符合实际);农民创造性和生产积极性的发挥;改革促进发展进步。
【分析】
【详解】
(1)根据“农村人民公社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性”,概括的出得出农村人民公社的统一经营,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性。
(2)变化:根据“小岗村”“包产到户”,结合所学得出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影响:可从激发了农民劳动热情,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等分析总结。
(3)根据“我国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得出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显著提高;根据农业总产值比重下降,得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根据农村居民年均消费水平数据,得出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启示:可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发挥农民创造性和生产积极性;改革促进发展等角度分析回答。
【点睛】
27.(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封建土地制度
(2)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运动。)
(3)“包干到户”,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
(4)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人均有很大提高,促进了农村的经济的发展。
(5)改革要适应本国的国情,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政策的制定和调整要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等。(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的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改革"依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这次"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在我国存在 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2)依据材料二“到1956年年底,约96%的农户正式成为合作社社员”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这场运动"是指农业合作化运动。
(3)依据材料三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的这张"生死契约"的主要内容是“包干到户”;后来形成了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
(4)依据材料三中两段凤阳花鼓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段鼓词道出了改革开放前后凤阳的变化,这种变化表明改革对我国农村产生的影响是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人均有很大提高,促进了农村的经济的发展。
(5)结合上述材料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以来不同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共同经验是改革要适应本国的国情,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政策的制定和调整要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等。
28.(1)土地改革
(2)“路”:农业合作化(或引导农民加入合作社等类似表述也可得分)。目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避免农村贫富分化;改善农民生活;促进工业发展。
(3)趋势:1957-1962年下降。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趋势:1978-1998年上升。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等类似表述也可)。
(4)启示: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制定正确的农村经济政策,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注意减轻农民负担;共产党总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等。
【详解】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开展了土地改革,解决农民无地少地的问题。
(2)“路”: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农业合作化(或引导农民加入合作社等类似表述也可得分)。
目的:根据材料“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可得出为了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根据材料“假如任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可得出为了避免农村贫富分化;根据材料“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可得出为了改善农民生活;根据材料“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可得出为了促进工业发展。
(3)趋势:根据粮食产量统计图可知,1957-1962年粮食产量由19565下降至15441(万吨)。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导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趋势:根据粮食产量统计图可知,1978-1998年粮食产量由30477上升至44624(万吨)。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人均有很大提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等类似表述也可)。
(4)启示: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可以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减轻农民负担;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等角度作答。
29.(1)意义: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特点:重点发展重工业。
成就:鞍山钢铁公司建成投产;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等。
(3)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
(4)对象:国有企业。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作用:扩大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增强了企业的活力,使生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5)启示:经济建设要适合国情,要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等。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土地改革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等方面概括土地改革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 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分配表”,可知,重工业占比为51.68%。由此可知,一五计划的特点是:重点发展重工业。结合所学可知,一五计划的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建成投产;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等。
(3)根据材料三“在初期的人民公社,大多是几乡一社,平均规模为4797户……”,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中出现的主要失误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大跃进”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运动严重挫伤了人民积极性。
(4)根据材料四“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并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对象是国有企业;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结合所学知识,从扩大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增强了企业的活力,使生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等方面分析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
(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建设要适合国情,要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等方面谈从新中国经济建设探索历程中获得的启示。
30.(1)国内:经济濒于崩溃;国际:帝国主义国家的孤立和封锁。
(2)事件:三大改造。变化:个体、私营经济比例增加,出现合资、外商独资(或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民收入大幅提升;居住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成功脱贫。
【详解】
(1)根据材料“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烂摊子,生产萎缩,物价飞涨,民生困苦”,“中国人民能否冲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以建设国家,这是又一个严峻考验”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所面临的国内经济濒于崩溃,国际上帝国主义国家的孤立和封锁。
(2)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三大改造,1953-1956年进行的三大改造, 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根据图片可知,1956年个体、私营经济占比7%,1992年个体、私营经济占比上升,其中还有外商独资,因此变化是个体、私营经济比例增加,出现合资、外商独资,或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根据表格可知国内生产总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均大幅度增长,贫困人口截止到2020年为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民收入大幅提升;居住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成功脱贫。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