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土地改革 期末试题选编(含解析) 2020-2021学年四川省各地下学期八年级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土地改革 期末试题选编(含解析) 2020-2021学年四川省各地下学期八年级历史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15 09:09: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土地改革
1.(2021·四川省绵阳外国语学校八年级期末)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1952年让农民产生“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原因是( )
A.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B.农民走上了集体化道路
C.农村停产革命
D.农村实行“大包干”
2.(2021·四川青川·八年级期末)读农家春联,忆农村往事。在下列农家春联中,反映土地改革运动的是( )
A.大包干是摇钱树,不出三年都变富
B.土地还家山河改色,妖氛敛迹农民翻身
C.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D.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3.(2021·四川东坡·八年级期末)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时,全国粮食总产量由1950年的1.32亿吨增长为1.63亿吨,人均粮食由1950年的239.4公斤增长为285.2公斤。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我国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转变
B.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C.土地改革促进了国家工业化建设
D.生产的发展推动了新政权的巩固
4.(2021·四川遂宁·八年级期末)下图所示漫画反映的史实得益于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三大改造的进行
C.一五计划的实施 D.改革开放的实行
5.(2021·四川青川·八年级期末)2020年2月5日,21世纪以来第17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其中明确的首要任务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实施的惠农政策是
A.提出减租减息 B.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提出免除农业税 D.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6.(2021·四川甘孜·八年级期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而占乡村人加90%以上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约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作,仍不得温饱。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
A.土地改革的背景 B.土地改革的内容
C.土地改革的性质 D.土地改革的影响
7.(2021·四川甘孜·八年级期末)“土地改革后,农民早出晚归,积肥、修堤、添置耕牛农具……到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材料体现了
①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②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获得迅速发展
③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④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8.(2021·四川平昌·八年级期末)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摧毁的时间及标志是
A.1949年—南京解放 B.1949年—新中国成立
C.1951年—全国领土基本解放 D.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
9.(2021·四川邛崃·八年级期末)新中国成立前,武汉市喻桥乡贫农陈友汉家里土地少,每年只能收350千克稻谷,吃2千克油、3.5千克盐。1952年,他家有田地15亩,收稻谷1600斤,一年能吃24千克油、14千克盐。这一改变主要得益于( )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国家扶贫
10.(2021·四川内江·八年级期末)下表是1950 -1952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变化表,这些变化出现的主要经济原因是
类 别 粮食 棉花 油料
195 1年比1 950年增长(%) 8.7 48.8 22.4
1952年比1951年增长(%) 14.1 26.5 12.5
A.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新中国的建立 D.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
11.(2021·四川仁寿·八年级期末)1952年,辽宁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1000多亩盐碱地变成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这一现象说明( )
A.土地改革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变化 B.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
C.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土地改革废除了土地私有制
12.(2021·四川广安·八年级期末)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的粮食产量发生了较大变化。全国粮食总产量由1950年的 1.32亿吨增长为1.63亿吨(1952年年底),人均粮食由1950年的239.4公斤增长为285.2 公斤(1952年年底)。这说明
A.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 B.集体所有制有利于农业发展
C.土地改革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D.土地改革改变了土地所有制
13.(2021·四川雅安·八年级期末)下表是1950-1952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变化表。这一变化说明经过土地改革
类别 粮食 棉花 油料
1951年比1950年增长(%) 8.7 48.8 22.4
1952年比1951年增长(%) 14.1 26.5 12.5
A.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建立了土地公有制
C.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D.农民成为土地主人
14.(2021·四川雅安·八年级期末)1952年贵州省全省80%左右的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得土地和农具等。贵州农民分得土地和农具依据的是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中国土地法大纲》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5.(2021·四川龙马潭·八年级期末)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根据图中的内容,你认为最适当的标题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C.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D.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16.(2021·四川宜宾·八年级期末)毛泽东主席说:“我为新中国数方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毛泽东主席在此指出了土地改革的
A.背景 B.依据 C.内容 D.意义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因此,1952年让农民产生“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原因是农民得到了土地,获得了土地所有权,A项符合题意;BC两项都没有涉及分地内容;D项的时间是1978年,与题干“1952年”时间不符。由此可知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2.B
【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相关知识点。分析选项:“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这是“人民公社化”时期的情景。’大包干是摇钱树,不出三年都变富”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反映的是三大改造。“土地还家山河改色,妖氛敛迹农民翻身”说的是土地改革的意义,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土地改革
3.B
【详解】
根据材料“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可知,土地所有制的变化属于生产关系的变化。根据材料“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时,全国粮食总产量由1950年的1.32亿吨增长为1.63亿吨,人均粮食由1950年的239.4公斤增长为285.2公斤”可知,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农业总产量及人均产量均得到了提高,故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生产力的发展,B项正确;我国完成了生产料料所有制的转变是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故A项错误;材料中提到的是农业产量的增加,没有涉及国家工业化建设,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生产的发展推动了新政权的巩固,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4.A
【详解】
依据漫画信息“地主”“农民翻身得解放”并结合所学可知,所示漫画反映的史实得益于土地改革的完成。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发生在1953—1956年,是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排除;C项发生在1953—1957年,是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排除;D项改革开放的实行开始于1978年,与漫画信息不符,排除。故选A。
5.B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出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故B正确;提出减租减息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政策,故A错误;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对全国13个重点产粮大省的农业税,分三年全部免除的建议,会后中央不仅采纳了这个意见,还决定对黑龙江、吉林两省在一年内全部免除农业税,2004年,党中央通过“一号文件”的形式,宣布农村新政策:用五年的时间逐步取消农业税,取消烟叶以外的农林特产税,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实施直接补贴政策,逐步扩大对农民的补贴范围,2006年,提前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除了农业税,故C错误;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题意不符,故D错误。综上答案B。
6.A
【详解】
根据“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而占乡村人加90%以上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约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作,仍不得温饱”可得出材料反映的是土地改革的背景,即封建土地私有制存在弊端,因此要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改革的内容、性质、影响这几个方面,排除BCD项。故选A项。
7.B
【详解】
根据材料“土地改革后,农民早出晚归,积肥、修堤、添置耕牛农具……到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L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可知,经过土地改革,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获得 迅速发展。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B项正确;ACD项不全面,排除ACD项。故选B项。
8.D
【详解】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考查我国封建剥削土地制度是何时以什么为标志被彻底摧毁的,联系课本,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近3亿农民获得了土地,这就标志着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摧毁,而南京解放、新中国成立、全国领土解放都是政治事件,和题干的土地问题没有直接关系,所以此题答案为D。
考点:土地改革
点评:此题难度较小,可用分析比较法把错误选项一一排除,分析此类问题时要特别考虑选项和题干之间的关系。
9.A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材料中1952年陈友汉家里土地增多且收入增加、生活改善,主要得益于土地改革,A项正确;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始于1953年,这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这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国家扶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举措,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50年到1952年,进行土地改革,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B符合题意;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是在1956年,新中国的建立是在1949年,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11.C
【详解】
依据题干关键词“1952年”可知,为了改变不合理的土地制度,1950年我国开始了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1952年,辽宁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一千多亩盐碱地变成良田,这一现象从根本上说明了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项符合题意;AD说法错误,排除;B是土地改革的内容,但是题干没有体现,排除;故此题选C。
12.C
【详解】
根据题干内容,到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后,全国的粮食总产量、人均粮食都有所增加。这说明土地改革适应了、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调到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粮食的产量的增加,故选C项;1956年 三大改造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土改时期还没有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故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得,1950年6月,我国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故排除B项;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农民的土地所有制都是土地私有,土地所有制没有改变,故排除D项。
13.A
【分析】
【详解】
1950年我国进行土地改革,农民分到了土地,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粮食、棉花、油料主要农产品产量的大幅增长,故选A;土地改革把土地分给农民,属于农民土地私有制,排除B;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排除C;D项不是农产品产量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排除。
【点睛】
14.D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因此据题干“1952年贵州省全省80%左右的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得土地和农具等”可知,贵州农民分得土地和农具依据的是D,D项符合题意;A项是太平天国时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排除;B项是太平天国时期洪仁玕所写的一部向西方学习的著作,排除;C项《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于1947年,排除。故选D。
15.B
【详解】
依据图片中的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最适当的标题是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50年至1953年的抗美援朝,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为新中国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开始,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所以据“开国大典”、“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等内容提炼出一个最恰当的学习主题是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B项符合题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能体现“抗美援朝”“土地改革”,排除A;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在1949年,排除C;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1949至1978年,排除D。故选B。
16.D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我为新中国数方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并结合所学可知,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故D正确;ABC错误。综上故选D。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