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23 愚公移山①
《列子》
面对家门前的高山,一位年近九十的老翁居然决意与全家人“毕力平险”,这是聪明的举措,还是愚蠢的行为?在你前进的道路上,或许有时也会面对有如大山一般的见那险阻,你将如何选择?本文或许能给你一些有益的启示。
太行、王屋二山②,方③七百里,高万仞④。本在冀州⑤之南,河阳⑥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⑦九十,面山而居。惩⑧山北之塞⑨,出入之迂⑩也, ①选自《列子·汤问》。②[太行、王屋二山]太行山在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之间。王屋山在今山西阳城西南。③[方]指面积。方七百里,就是四周各七百里。古代计算面积,用截长补短的办法,把不规则的边长变成正方形,再计算它的面积。④[高万仞(rè)]形容极高。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⑤[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山西、河南黄河以北、辽宁辽河以西的地区。⑥[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⑦[且]将近。⑧[惩(chéng )]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⑨[塞(sè)]阻塞。⑩[迂(yū)]曲折,绕远。聚室而谋①曰:“吾与汝②毕力平险③,指通豫南④,达于汉阴⑤,可乎 ”杂然相许⑥。其妻献疑⑦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⑧。如太行、王屋何 ①[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②[汝]你们。③[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④[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豫州,古地名,现在河南境内。⑤[汉阴]汉水南岸。⑥[杂然相许]异口同声地表示赞成。杂然,纷纷。许,赞同。⑦[献疑]提出疑问。⑧[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曾,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损,削减。魁父,小山名。丘,土堆。①且焉置土石②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③,隐土④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⑤,叩石垦壤,箕畚⑥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⑦氏之孀妻⑧有遗男⑨, 始龀⑩,跳往助之。寒暑易节⑾,始一反焉⑿。 ①[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如……何”,“把……怎么样”。②[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且,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置,安放。 ③[投诸渤海之尾]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去。诸,相当于“之于”。④[隐土]古代传说的地名。⑤[荷(hè)担者三夫]三个(能)挑担的人。荷,扛。⑥[箕畚(jīběn)]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⑦[京城]姓。⑧[孀(shuāng)妻]寡妇。⑨[遗男]遗孤,孤儿。⑩[始龀(chèn)]刚刚换牙,指七八岁。龀,换牙。⑾[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交换。节,季节。⑿[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 河曲智叟①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③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④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⑤,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⑥,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⑦也,而山不加增,何苦⑧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⑨。 ①[叟(sǒu)]老头。②[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这是“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装句,先说“甚矣”,有强调的意味。甚矣,太,非常。惠,通“慧”,聪明。③[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④[长息]长叹。⑤[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⑥[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⑦[穷匮(kuì)]穷尽。⑧[苦]愁。⑨[亡 (wú)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通“无”。操蛇之神①闻之,惧其不已②也,告之于帝③。帝感其诚④,命夸娥氏⑤二子负⑥二山,一厝朔东⑦,一厝雍⑧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⑨焉。
①[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②[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③[帝]神话中的天帝。④[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⑤[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 ⑥[负]背。⑦[一厝(cuò)朔东]一座放在朔东。厝,通“措”,放置。朔东,朔方东部。现在山西北部一带。⑧[雍] 雍州,现在陕西、甘肃一带。⑨[陇断]山冈阻隔。陇,高地。断,隔绝。
研讨与练习
一 熟读课文,把握文意,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发挥想象,将课文有关内 容改写成片段作文。
1.在家庭会议上
2.愚公智叟辩难
二 辨析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的异同。
方七百里
方其远出海门
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曾不若孀妻弱子
曾益其所不能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河曲智叟亡以应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三 有人说:“愚公真的很愚。大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路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对此,你怎么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愚公移山》达标训练
1、《愚公移山》选自《 》,体裁是 ,本成语故事说明 了 的道理。作者 ,名 ,郑国人,战国前期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2、给加粗的字注音:
始龀( ) 穷匮( ) 厝( )
万仞( ) 魁父( ) 亡以应( )
3、解释句中加粗的词语:
⑴ 始一反焉( )
⑵ 毕力平险( )
⑶ 杂然相许( )
⑷ 河阳之北( )
⑸ 渤海之尾( )
⑹ 寒暑易节( )
4、指出下列字的意义和用法有别于其他两句的一项:
⑴ 于( )
A、直通豫南,达于汉阴。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⑵ 而( )
A、面山而居。
B、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C、室而谋曰。
⑶ 其( )
A、其如土石何?
B、其妻献疑曰。
C、帝敢其诚。
5、用原文回答问题:
⑴ 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⑵ 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的理由是:
6、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与河曲智臾说的“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毛,其如土石何?”两句话意思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二、仔细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直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敢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指出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甚矣,汝之不惠。
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D、河曲智叟亡以应。
2、为下列句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⑴ 河曲智叟( )
A、老人 B、妇女 C、男子 D、老头
⑵ 汝心直固( )
A、心里 B、思想 C、做法 D、言论
⑶ 何苦而不平( )
A、苦于 B、痛苦 C、愁 D、怕
⑷ 曾不若孀妻弱子( )
A、竟然 B、并、乃 C、曾经 D、可曾
3、选出翻译有错误的一项( )
⑴ 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你可太不聪明了。
⑵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译文: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情,害怕他不停地挖下去,报告了这件事给天帝。
⑶ 帝感其诚。
译文: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⑷ 其如土石何?
译文: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4、对选段分析有错误的一项( )
A、智叟和愚公之妻都对愚公移山之事提出了疑问,但愚公之妻是善意的,而智叟的话却句句充满嘲讽。
B、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是因为他看到了自然的不变和人的无穷无尽,正确地看待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
C、智叟之所以对愚公移山采取讥讽的态度,是因为他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看到了自然的巨大力量。
D、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5、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6、结合本文说说愚公精神的实质是什么?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愚公移山》答案〗
1、列子寓言下定决心,坚持奋斗,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列子寇道
2、chèn kuì cuò rèn fǔ wú
3、解释句中加粗的词语:
⑴ 同“返”往返
⑵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⑶ 赞成
⑷ 古代称山的南面,河的北岸为“阳”
⑸⑹ 改变
4、指出下列字的意义和用法有别于其他两句的一项:
⑴ A
⑵ B
⑶ A
5、用原文回答问题:
⑴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⑵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6、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语气也不同。。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清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臾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则简直是嘲笑愚公无能了。
二、仔细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1、C
2、为下列句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⑴ D ⑵ B ⑶ C ⑷ A
3、B
4、C
5、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6、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备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愚公移山》配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辩论法 3.品读法4.理读法 5.延伸拓展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图片及音频歌曲导入
二.文学常识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列子,名寇,又名御寇)著,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三.课文朗读
1.正音
太行( háng ) 万仞( rèn )惩(chéng)塞(sè)汝( rǔ )曾(céng)
投诸(zhū) 荷(hè)担 箕畚(jīběn) 孀(shuāng) 始龀(chèn) 智叟(sǒu) 穷匮(kuì)
亡(wú) 厝(cuò) 雍(yōng)
2.朗读课文
①教师播放朗读,学生循声跟读
②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四.文意疏通
1.播放视频动画
播放画面,将学生带入其中。
2.字词解释
方:面积
高:高度
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阳:古代谓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者: ……的人
而: 表修饰
山北:北面的高山。
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而:表顺承
吾:我
汝:你
与:和
毕:竭尽
险:险峻的大山。
于:到
然:……的样子
相:互相
其:他的
以:凭借
之:的
且焉置土石:且置土石(于)焉
杂曰:众人纷纷的说
遂:于是
率:率领
者:……的
夫:成年男子
叩:敲凿
垦:挖
壤:土
箕畚:用箕畚
跳:蹦蹦跳跳
往:去
之:他们
寒暑:冬夏
曲:拐弯
而:表修饰
止:制止
之:他,代指愚公
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以:凭借(你)
残年余力: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
曾:并
如:把
何:怎么样
心:思想
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曾:竟
若:比得上
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存:存在
而:表转折
加:加大
增:增高
何:为什么
而:表顺接
平:铲平
已:停
之:代词,代这件事
于:向
自:从
此:这时
阴:水的南面
3.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在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快要到90岁了,面对着山住着。他苦于被北面的大山所阻塞,进进出出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再说,往哪儿放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呢?”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部。”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变换季节,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有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顽固,顽固的无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活着;儿子又生孙子
,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 ”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 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
从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阻隔了。
4.文言知识归纳
(1)通假字
亡以应: “亡”通“无” (没有)
始一反焉:“反”通“返” (往返)
汝之不惠:“惠”通“慧” (聪明)
一厝朔东:“厝”通“措” (放置)
无陇断焉:“陇”通“垄” (高地)
(2)一词多义
①.“之”字的用法
a.结构助词,“的”: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 以君之力 / 渤海之尾 隐土之北 / 京城氏之孀妻 / 不能毁山之一毛/ 操蛇之神
b.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 汝之不惠 / 虽
我之死 / 汝心之固
c.指示代词:
“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d.人称代词:
“他们”:跳往助之
“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②.“而”的用法
表修饰: 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表顺承:聚室而谋 何苦而不平
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③.“其”的用法
a.代词,“他的”,“他”,
其妻献疑曰 帝感其诚
惧其不已也
b.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其如土石何?
④.“且”的用法
副词,“将”:年且 九十
连词,“况且”:且焉置土石?
⑤ “于”的用法
介词,“到”:达于汉阴
“向”:告之于帝
(3)词类活用
①形容词活用作为名词:
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
②名词作介宾短语: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
(4)特殊句式
①被动句
帝感其诚
②倒装句
甚矣, 汝之不惠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省略句
(愚公)聚室而谋曰
(室人)杂然相许
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
(5)重点句子翻译
①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凭你这样大的年纪和衰弱的体力,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这些)土石怎么样呢?
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你思想顽固,简直顽固得不开窍,还不如寡妇和小孩!
④河曲智叟亡以应。
河曲智叟没有话可回答了。
⑤帝感其诚。
天帝被他们的诚心所感动。
5.归纳文章中心
课文叙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塑造了愚公这个性格鲜明的形象。寓言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坚韧 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说明了只要下定决心,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能战胜的道理。
6.内容分析
(1)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移山时要克服哪些困难呢?
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年龄:年且九十
人员:愚公 遗男 荷担者三夫
工具:箕畚
路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课文从哪几方面表现愚公移山之难?
山之高:“高万仞”;
山之大:“方七百里”;
人之老:“年且九十”;
人之少:“荷担者三夫”;
路之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4)面对这样大的困难,愚公是怎样做的?
聚——谋——率——叩——垦——运
”
(5)在移山过程中,有谁持反对意见?
智 叟——“笑而止之”
(6)愚公的妻子在“聚室而谋”时对移山提出异议,这与智叟对移山的态度是一样的吗?
愚公之妻是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和担心,她并不反对移山。
智叟则是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他反对移山。
(7)结果怎样呢?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8)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9)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10)但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小结: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进一步表现了愚公移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
(11)你认为,愚公和智叟到底谁愚
愚公:勇于奉献,大智若愚
(愚公不愚)
智叟:老于世故,鼠目寸光
(智叟不智)
(12)从课文可看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命名有何用意?
为了形成鲜明的对比。
“智叟”之不智在于他目光短浅, 用静的观点看问题;“愚公”之不愚在于他目光长
远,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因此我们说,愚公实智,智叟实愚。
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的形象。
(13)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
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有何寓意?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无惧困难,意志坚强,毅力顽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人物形象。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14)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何作用?
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方式,它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上的不同。
(15)什么是愚公精神?
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五.课本剧欣赏
深入理解文本意思
六.课文小结
学生齐读课文,结束全文学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51张PPT)
听起来是奇闻
讲起来是笑谈
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
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
凭着是一身肝胆
想起来不是奇闻
谈起来不是笑谈
望望头上天外天
走走脚下一马平川
面对着满堂儿孙喔
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啊开路更难
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徐悲鸿作品《愚公移山》
作家作品的介绍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列子,名寇,又名御寇)著,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太行( háng )、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rèn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chéng)山北之塞(sè),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 rǔ )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céng)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zhū)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hè)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sǒu)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wú)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cuò)朔东,一厝雍(yōng)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音频朗读
视频朗读
《愚公移山》视频动画
字词解释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
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古代七尺或
八尺为一仞。
古代谓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面积
高度
……的人
表修饰
北面的
高山。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表顺接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可乎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
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
何?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
我
和
险峻的
大山。
……的样子
互
相
他的
凭借
的
且置土石
(于)焉
众人纷
纷的说
竭尽
到
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
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于是
率领
……的
敲凿
挖
土
用箕畚
蹦蹦跳跳
去
他们
冬夏
成年
男子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
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
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蠕妻弱子。虽我
表修饰
拐弯
制
止
他,代
指愚公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凭借(你)
残余的岁月,
剩余的力气。
并
把
怎么样
思想
放在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的独立性
竟
比得上
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 无穷匮
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存在
表转折
加
大
增
高
为什
么
表顺
接
铲
平
停
代词,代
这件事
向
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
汉之阴,无陇断焉。
从
这时
水的南面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在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快要到90岁了,面对着山住着。他苦于被北面的大山所阻塞,进进出出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再
说,往哪儿放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呢?”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部。”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变换季节,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有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顽固,顽固的无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活着;儿子又生孙子
,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 ”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 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 从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阻隔了。
亡以应:
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1.通假字
“亡”通“无” (没有)
“反”通“返” (往返)
“惠”通“慧” (聪明)
“厝”通“措” (放置)
“陇”通“垄” (高地)
1)结构助词,“的”: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之”字的用法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 以君之力 / 渤海之尾
隐土之北 / 京城氏之孀妻 / 不能毁山之一毛
/ 操蛇之神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 汝之不惠 / 虽
我之死 / 汝心之固
二、一词多义
3)指示代词:
4)人称代词:
“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他们”:跳往助之
“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表修饰:
2)表顺承:
3)表转折:
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聚室而谋 何苦而不平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2.“而”的用法
1)代词,“他的”:“他”:
2)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其妻献疑曰 帝感其诚
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3.“其”的用法
1)副词,“将”:
2)连词,“况且”:
年且 九十
且焉置土石?
4.“且”的用法
5.“于”的用法
1)介词,“到”:
2) “向”:
达于汉阴
告之于帝
三、词类活用
1)形容词活用作为名词:
2)名词作介宾短语:
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
1)被动句
2)倒装句
3)省略句
四、特殊句式
帝感其诚
①甚矣, 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①(愚公)聚室而谋曰
②(室人)杂然相许
③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
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
五.翻译句子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凭你这样大的年纪和衰弱的体力,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这些)土石怎么样呢?
翻译句子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你思想顽固,简直顽固得不开窍,还不如寡妇和小孩!
翻译句子
河曲智叟亡以应。
河曲智叟没有话可回答了。
翻译句子
帝感其诚。
天帝被他们的诚心所感动。
翻译句子
归纳文章中心
课文叙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塑造了愚公这个性格鲜明的形象。寓言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坚韧 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说明了只要下定决心,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能战胜的道理。
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愚公移山时要克服哪些困难呢?
二山
——方七百里,高万仞
(大、高)
年龄
——年且九十
(高)
人员
——愚公 遗男 荷担者三夫
工具
——箕畚(简陋)
路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远)
课文从哪几方面表现愚公移山之难?
山之高:“高万仞”;
山之大:“方七百里”;
人之老:“年且九十”;
人之少:“荷担者三夫”;
路之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面对这样大的困难,愚公是怎样做的?
聚——谋
——率
——叩
——垦
——运
在移山过程中,有谁持反对意见?
智 叟
——“笑而止之”
阻止移山
理由
智叟
愚公
阻止移山
理由
智叟
愚公
残年余力 不能毁山之一毛
愚公的妻子在“聚室而谋”时对移山提出异议,这与智叟对移山的态度是一样的吗?
不一样。
是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和担心,她并不反对移山。
愚公之妻
智叟
则是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他反对移山。
结果怎样呢?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讨论愚公与智叟的观点
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但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小结: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进一步表现了愚公移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
你认为,愚公和智叟到底谁愚
愚 公
智 叟
发展观点
不愚
静止观点
不智
从课文可看出,“愚公”不愚,“智
叟”不智,作者这样命名有何用意?
为了形成鲜明的对比。
“智叟”之不智在于他目光短浅, 用静止
的观点看问题;“愚公”之不愚在于他目光长
远,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因此我们说,愚
公实智,智叟实愚。
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彩,而且具
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的形象。
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
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有何寓意?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无惧困难,意
志坚强,毅力顽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
人物形象。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
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
说明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
奋斗的道理。
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何作用?
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
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
下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方式,它反映了古代
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封建迷信思想有本
质上的不同。
什么是愚公精神?
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课本剧欣赏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04——2010《愚公移山》中考试题汇编
西宁市2004
阅读《愚公移山》(节选),完成9 ~ 13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
1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处划线句子的意思,并要注意准确表现说话者的不同语气。
(1)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11、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 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 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12、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
(1)
(2)
13、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1、 (1)苦于 (2)顽固
2、 意思表达符合原意,能准确表达言者的语气即可。
3、 嘲讽、怀疑 语言、动作
4、 示例:夸父逐日 精卫填海等
5、 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认识,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南宁市2004
二、文言文阅读
(一)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层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7.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如土石何 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必先苦其心志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且焉置土石 D.河曲智叟亡以应
或置酒而招之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8.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什么?愚公又是怎样驳斥他的?请根据选文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9.请你谈谈对愚公移山这件事的看法。
7.C 8.智叟的理由是:愚公年老力衰,无法移走大山。愚公的理由是:我的子孙绵延不绝,他们会一代接着一代挖山不止,而山不会增高,总有一天会被铲平。 9.开放题。可以从正、反两方面来回答,只要观点鲜明,言之成理即可。
2004南宁市
(一)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层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7.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如土石何 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必先苦其心志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且焉置土石 D.河曲智叟亡以应
或置酒而招之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8.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什么?愚公又是怎样驳斥他的?请根据选文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9.请你谈谈对愚公移山这件事的看法。
7.C 8.智叟的理由是:愚公年老力衰,无法移走大山。愚公的理由是:我的子孙绵延不绝,他们会一代接着一代挖山不止,而山不会增高,总有一天会被铲平。 9.开放题。可以从正、反两方面来回答,只要观点鲜明,言之成理即可。
2004年云南江川县
(一)阅读《愚公移山》一文,完成9—13题。(10分)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像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署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砌,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B、聚室而谋曰 今其室十无一焉
C、杂然相许 遂许先帝以驱驰
D、河曲智叟亡以应 国恒亡
10、下面句子中的“之”与“虽我之死”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以君之力 B、何陋之有
C、策之不以其道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1、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1)甚矣,汝之不惠。
译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
12、选文中“杂然相许”与“其妻献疑”意思是否矛盾?为什么(2分)
答:
13、《愚公移山》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今天,站在保护大自然的角度,谈谈你对愚公移山的看法。(2分)
答:
(一)
9.B 10. D(2分) 11.(略) 12.不矛盾。“杂然相许”表明愚公提议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其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并不是反对愚公移山。13.像愚公这样挖山不行。因为山上的草木植被遭到彻底破坏后,会导致土地沙化。生态失衡,会给人类生存带来后患。(言之成理即可)
2005年扬州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12分)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①惩山北之塞 ②杂然相许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④河曲智叟亡以应
1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且焉置土石 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
其妻献疑曰 投诸渤海之尾
既出,得其船……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语句子。(4分)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②甚矣,汝之不惠。
。
14.流行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2分)
11.①苦于;②赞同;③负荷,挑;④同“无”,没有。(4分,意思对即可,每小题各1分)
12.C:代词,他的(且:①将要 ②况且;以:①凭②连词,来;之:①助词②代词)(2分)
13.(1)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2分)
(2)你太不聪明了。 (2分)
14.挖山不止的顽强意志,排除非议的坚定信心。答全两点得2分;如只答出一点,但能说透彻,也可得2分;有其他理解,言之有理,得1分,言之有理且有新意,得2分。
兰州市2007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一15题.(12分)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毛:
⑵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
⑶ 惧其不已也 已:
⑷ 无陇断焉 断: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甚矣,汝之不惠!
⑵ 何苦而不平
14.从课文学习中知道, “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 “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2分)
⑴ 江(长江)阴_____________; ⑵洛(洛河)阳 _____________;
⑶ 衡(衡山)阳_____________; ⑷华(华山)阴_____________;
15.在人和山这对矛盾中,愚公和智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愚公认为:子孙无穷,人力 无限,而山不加增,人定胜山;智叟认为:人是“残年余力”,山却高大难平,愚公不自量力。你的看法呢 谈谈你对二人的评价。(4分)
(二)(12分)
12.(2分)
(1)草木
(2)亡,通“无”
(3)停止
(4)隔绝
13.(4分)
(1)你太不聪明了。(2分)
(2)愁什么挖不平?(还愁挖不平吗?)(2分)
14.(2分)
(1)在长江南岸;(2)在洛河北岸;(3)在衡山南面;(4)在华山北面
15.(4分)对山的态度其实是对困难的态度,循此方向谈看法、作评价皆可。只要世界观积极,言之成理,表达流畅就可得分,否则酌情扣分。
2007龙岩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6-8题。(10分)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3分)
⑴惩山北之塞 ( )
⑵吾与汝毕力平险 ( )
⑶河曲智叟亡以应 ( )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⑴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
⑵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文:
8.你从“愚公移山”这则故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3分)
(一)(10分)
6.(3分)⑴惩: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⑵险,险峻的大山。⑶亡,通“无”。
7.(4分)⑴你太不聪明了。⑵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8.(3分)(答对1个要点2分,答对2个要点3分,意思对即可)
要点:①做事要有恒心,要不畏艰难险阻。②做事要发挥集体的力量。③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④对不同意见要以理服人。⑤有志者事竟成。……
2007年柳州、北海
二、文言文阅读(共6分,每小题2分)
愚公移山《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翼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对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8、下面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同“无”,没有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亡:灭亡
B、何苦而不平。 苦:愁,担心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苦:使……痛苦
C、帝感其诚。 诚:诚实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诚:实在
D、其如土石何。 其:语气词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其,代词,他们的
9、下列句子编成四组,全部表现愚公移山决心的一组是( )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吾与汝毕力平险。 (3)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5)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6)帝感其诚。
A、(1)(3)(4)(5) B、(1)(2)(4)(6)
C、(2)(3)(5)(6) D、(2)(4)(5)(6)
10、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顽强毅力。
B、河曲智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因而嘲笑愚公自不量力,太不聪明了。
C、文中写“太行”、“王屋”二山“高万仞”,始用夸张的手法写两山的高大,意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
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既表明愚公的事业受到众人的拥护,也是为了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强烈的对比,加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第II卷(非选择题,共100分)
三、文化积累(共20分) ( http: / / / )
11、请把第I卷第二题文言文阅读《愚公移山》中的两个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分)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2)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8、C(帝感其诚的诚是“诚心”的意思) 9、D(第1句交代移山的原因,第3句交代放置的地点) 10、B(河曲智叟用静止的眼光而不是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1、(1)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翻译对“且”、“面”各1分,语意通顺给1分)
(2)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害怕他不停的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翻译对“告之”的“之”、“已”各给1分,语意通顺1分)
2007年恩施
四、文言:叩问历史的长廊(8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语文鄂教版八年级[上]人教版九年级[下])
2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惩( )山北之塞 ⑵甚矣,汝之不惠( )
25.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下面这一劳动场面描绘出来。
(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6.第二段可分为三层,请用文中语句写出二、三层大意。
第一层:面山而居 第二层: 第三层:
27.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
答:
四、文言:叩问历史的长廊(8分)
24、(2分)⑴苦于;⑵同“慧”,聪明。说明:答对一个给1分。第2小题答聪明或同“慧”均给1分。
25、(2分)参考: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稍长的三人挑着担,拿着镐上了山,凿岩石,挖泥土,挥汗如雨,号声震天,再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山路上踏下的那一道道足迹成了山脊里最美的一道风景线。加入描绘语句的给2分,只翻译的给1分。
26、(2分)聚室而谋;叩石垦壤。说明:答对一层给1分。
27、(2分)参考:寓意: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赞成:因为遇到困难一味退缩是不会成功的,只有坚持奋斗才能成功。 不赞成:因为当遇到靠自己的能力不能解决的困难时,学会放弃,另找其它的办法,就不会钻死胡同,陷入困境。说明:每一问1分,意思相近均可给分。
2008达州市
阅读《愚公移山》,完成16~20题。(14分)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将近)
B.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苦于)
C.冀之南、汉之阴(阴:〈汉水的〉北岸)
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
1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B﹒而山不加增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D﹒以残年余力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2分)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3分)
19﹒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
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20﹒阅读下面的小诗,回答后面的问题。(3分)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这首诗和《愚公移山》都以山为喻,蕴含了对困难的认识和态度。试结合诗、文寓意,说说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困难。
答:
答案:16. C (“阴”指江河的南岸) 17. B(两个“而”均表转折关系)18. (1)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将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只要译准“荷担者三夫”、 “箕畚”,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2)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还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再说,把泥土石块放到哪里去呢?(只要译准“以”、“且”、 “焉”、“如…何”,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19﹒A(该项中的“妻子”是从关心的角度提出疑问,并非反对移山)20.(认识,2分)人生之路是不平坦的,必然会遇到一个又一个困难,我们要做好面对和克服各种困难的思想准备,并坚信再大的困难都是可以战胜的。(态度,1分)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要充满信心,勇敢面对,坚持不懈,直至胜利。(表述可以不同,只要言之成理,语言简明通顺,即可视情况给分)
2008广州市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ll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列子》)
9.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惩山北之塞 B.聚室而谋曰
惩前毖后 不谋而合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河曲智叟亡以应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亡羊补牢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⑴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⑵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11.下面两人说的话,在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上有无异同 请作简要说明。(3分)
①愚公妻:“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
②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
12.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⑴请找出诗中赞赏村民热情好客的句子。
⑵“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9.(3分)B(商量。A、苦于/惩罚;C、啊/怎么;D、无/丢失)
10.(4分)首先必须是完整的句子,如果只是单独解词,则不给分。答对得分点,语句通顺则可满分。
10(1)(2分)“且”,可以翻译为“将近”,“接近”,“快要”,“快到”,“快”,
“差不多”(1分);“面”可以翻译为“面对”,“面对着”,“面向”,“向着”,“对着”,“朝着”(1分)。
2分示例:(翻译出得分点“且”“面”,则可得2分。)*北山的愚公,年龄将近九十,面对着大山居住。
10(2)“遂”,可以翻译为“于是”,“就”,“于是就”(1分);“率”可以翻译为“带领”,“率领”,“领着”,“带着”(1分)。
2分示例:(翻译出得分点“遂”“率”,则可得2分。)
*于是带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
*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
11.共3分,分三个得分点。
(1)意思上的相同点,1分:都是对愚公移山这件事的怀疑(质疑、产生疑问、不相信、置疑)。
(2)情感上的不同点,2分,愚公妻、智叟的情感各1分。
愚公妻是关心(担心,关爱,担忧,忧心,忧虑)(1分),但是写出“关怀”,“爱护”不给分。智叟是轻蔑(挖苦,蔑视,轻视,讽刺,嘲讽,嘲笑,看不起,笑话)(1分)。
2分示例:
*愚公妻是偏爱愚公,关爱愚公。(1分)智叟很直接地表明了自己的意思,他的话甚至有点讽刺,嘲笑的意味在里面。(1分)
*妻子的话表现出对丈夫的关心和关切,是善意的提醒;(1分)智叟的话是讽刺和挖苦的嘲笑,没有善意。(1分)
12.(6分)
(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2)(4分)考查名句的意义及广泛引用的原因。应侧重在内容含义上的理解。丰富内涵2分,引起共鸣2分。
“丰富内涵”方面:
答出“困难”“绝境”“逆境”“困境”“挫折”1分;答出“希望”“光明”“乐观”“信心”1分;
仅答“有丰富内涵”或“蕴含哲理”,没有具体内容的,得1分。
“引起共鸣”方面:
答出“鼓舞”“激励”“勉励”或“产生共鸣”“有共鸣”,2分 ;“显示很强的艺术生命力/感染力”,得1分。
如在“内涵”部分出现“作者”一词,不扣分;如在“共鸣”部分出现“作者”一词,则不得分。
如答案中“内涵”和“共鸣”两部分内容出现交叉或两部分内容糅合在一起情况,应综合整个答案看,若含有“激励”、“鼓舞”等内容,应给分。
4分示例
1、这句话的本意是:诗人在山路上行走时,当认为无路可走时,却惊喜地在转角那柳暗花明外发现了一个村落。这句蕴含哲理,告诉人们:当你认为前路渺茫时,往往在转角处充满了希望。(2分)这句话激励遭遇失败的人们,激励他们不要绝望,要对明天充满希望(2分),因此这一名句千百年来被人们引用。
2、这一句表现作者在担心无路可行时忽然见到一村庄的惊喜,表达了人们应在困难中看到希望(2分),前后句先抑后扬,更突出在困难中见到转机的希望,也教会在后人不怕困难,勇于战胜困难。(2分)
3、因为这句诗的意思为“山回路转,前方似乎是绝境,但在柳、花交错间又发现了一村落”表达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不畏困难的精神,也喻示在重重的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2分)这一想法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同样重要,能引起读者的深刻同感(2分),所以这名句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应用。
4、这句诗寓意着遇到困难、挫折切勿低头放弃,爬起来勇敢地前行,就会看到前方不远处闪烁着希望的曙光、成功的光芒(2分),诗具有激励人生的作用(2分),故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5、这句诗写出了山西村山环水绕,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说明了在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2分)。这一富有哲理的诗句给人以乐观向上的积极的感受,给人以启发(2分),自然被人们广泛引用。
6、这句诗很好地表现了作者在山水之间寻找,忽然眼前一亮的惊奇与惊喜之感,并且后来从中引申出了在绝境的尽头,往往是另一个美好的世界的哲理(2分),具有很好的励志的作用(2分),因而被人们广泛引用。
2008黄冈
【甲】《愚公移山》(节选)《列子》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小儿不畏虎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注释:①〔浣衣〕洗衣服 ②〔庶几〕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③〔意〕估计
16.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惩山北之塞( ) (2)固不可彻( )
(3)甚矣,汝之不惠( ) (4)虎亦寻卒去( )
17.翻译下面文言语句(4分)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
18.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在后面括号内分别打“∨”或“Ⅹ”(2分)
A、甲文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说的话角度不同,但对移山持否定态度。( )
B、乙文中“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面对凶猛的老虎,妇人急中生智,跳到水里躲起来起来,其反映之敏捷,动作之迅速令人令人称赞。
C、甲乙两文均云哟内了对比衬托的写法来突出任务形象。
D、甲文中的“遗男”和乙文中的“二小儿”均阅世不多,天真可爱。
19.甲文愚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乙文二小儿“初生牛犊不怕虎”。对此你有何感想?请简要谈谈。(2分)
(二)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6.请解释下面卡片中加点词的词义。(3分)
文言文阅读积累卡片
词 序号 例句 词义
亡 ① 河曲智叟亡以应
②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③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18.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3分)
(三)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咯,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 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19.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2分)
A值岁荒,人相食(遇,遇到)
B燮开仓赈济,或阻之(或者)
C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离开)
D至有忘其为长吏者(他,指郑板桥)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21.阅读本文和下列链接材料,探究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相关材料】
材料一:郑板桥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
——摘自《百度百科网》
材料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答案:(二)16.(1)“亡”通无,没有 (2)灭亡(3)逃跑
17.冬夏换季,(他们)才往返一次。
18. 启示:像愚公一样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顽强拼搏,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当代社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如果想建立一番事业,不可避免要面对许多困难,所以继承并发扬“愚公精神”在当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19.B 20.(郑燮)立即发放谷子给灾民,救活了一万多人。
21.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2009年 十五、(09山东淄博)
(二)阅读甲乙两个有关“人物对话”的文言文段,做8—10题。(8分)
(甲)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乙)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
①立有间 ②臣是以无请也
③达于汉阴 ④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9、翻译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子。(2分)?
甲:
乙:
10、(1)甲文刻画了蔡桓公什么样的形象?(1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分)
(2)乙文刻画人物给我们什么启示?(2分)
(三)阅读下列课外文言文,做11—13题。(5分)
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一日与棐①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③也!”崇宁、大观②间,海外诗④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⑤,而人或谓之不韵⑥。
注释:①棐: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②更不道著我:再也不谈论我,不传诵我的名声了。③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④海外诗:指东坡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⑤气索:气短。⑥不韵:不雅。
1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1分)
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12、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
①前后类如此 ②是时朝廷虽尝禁止
⑵翻译下列句子。(1分)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
13、从“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这句话中你感受到欧阳修怎样的品格?(1分)
答案:
8、(1)有一会儿(2)不问,不再说话(3)汉水南岸(4)用箕畚运
9、(1)扁鹊远远地看到蔡醒公就转身跑了(2)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10、(1)“讳疾忌医”的人(掩饰错误,顽固坚持、不愿改正错误的人);要点: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2)要点:正视困难,战胜困难
11、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12、⑴ ① 像 ② 这 ⑵ 士大夫没有熟读过东坡诗文的,便觉得没有面子(气短)。13、要点:开阔的胸怀。
2009年山东淄博初中毕业会考
(甲)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乙)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
①立有间 ②臣是以无请也
③达于汉阴 ④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9、翻译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子。(2分)?
甲:
乙:
10、(1)甲文刻画了蔡桓公什么样的形象?(1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分)
(2)乙文刻画人物给我们什么启示?(2分)
8、(1)有一会儿(2)不问,不再说话(3)汉水南岸(4)用箕畚运
9、(1)扁鹊远远地看到蔡醒公就转身跑了(2)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10、(1)“讳疾忌医”的人(掩饰错误,顽固坚持、不愿改正错误的人);要点: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2)要点:正视困难,战胜困难
2009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语文试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 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4.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杂然相许 许: 赞同
B.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 扛
C. 寒暑易节 易: 交换
D. 何苦而不平 苦: 劳苦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以君之力 B.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扶苏以数谏故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 而山不加增 D. 告之于帝
义不杀少而杀众 皆以美于徐公
7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B. 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 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 “愚公 ”,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D. 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7.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4分)
(1)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分)
译文:
(2) 甚矣,汝之不惠! (2分)
译文:
8.用课文原句填空。 (任选四句填写)(4分)
(1) ,可以为师也。《〈论语〉十则》
(2) 蝉则千转不穷, 。 (吴均《与朱元思书》)
(3) 潮平两岸阔, 。 (王湾《次北固山下》)
(4) 春潮带雨晚来急, 。 (韦应物《除州西涧》)
(5) 满眼风光北固楼。 (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6) ,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论诗》)
4.D(苦:愁)
5.C(C项都是“却、可是”; A项“凭”/“因为”; B项“他”/“的”; D项“向”/“比”)
6.A(愚公妻子只是“献疑”,并不是“强烈反对”)
2009年浙江省金华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6.请解释下面卡片中加点词的词义。(3分)
文言文阅读积累卡片
词 序号 例句 词义
亡 ① 河曲智叟亡以应
②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③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18.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3分)
(二)16.(1)“亡”通无,没有 (2)灭亡(3)逃跑
17.冬夏换季,(他们)才往返一次。
18. 启示:像愚公一样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顽强拼搏,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当代社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如果想建立一番事业,不可避免要面对许多困难,所以继承并发扬“愚公精神”在当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0·江苏省苏州,6---10,12分)阅读《愚公移山》中的两段文字,完成6—10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2分)
毕力平险
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争高直指《与朱元思书》)
杂然相许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何苦而不平
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忱患,死于安乐》)
7.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哪一项 (2分)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C.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捕蛇者说》) 21世纪教育网 ( http: / / www.21cnjy.com / )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9.本文语言简洁,但又不失生动,请以“始龀,跳往助之”为例作简要分析。(2分)
10.文中画线的句子是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提出的看法,请加以比较,说说有什么不同之处。(3分)
【答案】
6.C
7.D
8.译文: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运到渤海的边上。
9.寥寥六字,把一个邻家小孩积极参与挖山的动作、神情写活了。作者不直接写孩子小,
而是用“始龀”这一典型特征来表现他的幼小,孩子天真、可爱的样子跃然纸上。“跳
往助之”中只一个“跳”字,就把孩子兴奋得跳来跳去的那种稚气生动地描摹了出来。
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
10.不同一:出发点不同。其妻是在“杂然相许”的前提下“献疑”,一个“献”字表明她对愚公的关心;智叟不是提出疑问,“笑而止之”是对愚公的否定,“甚矣,汝之不惠”更加强了否定的意思。不同二:语气不同。两人虽然都用了反问的句式,但其妻的语气是委婉的,智叟的语气是刻薄的。如“以君之力”与“以残年余力”相比,前者是委婉的提醒,后者则带有不敬之意;“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与“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相比,前者是一种担心,后者则是一种嘲讽。
(2010·晋江市,6---10,15分)(一)阅读《愚公移山》一文,完成6-10题。(15分)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1)年且九十( )(2)吾与汝毕力平险( )
(3)汝之不惠(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于 告之于帝 皆以美于徐公
B、而 而山不加增 默而识之
C、以 以残年余力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D、之 虽我之死,有子有焉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8、下列文字常识论述不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B、《左传》是编年体史书,也叫《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
C、《孟子》是孟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D、《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9、翻译。(4分)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21世纪教育网 ( http: / / www.21cnjy.com / )
10、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愚公移山得到支持的根据。(3分)
【答案】(一)文言文阅读(15分)
6、(4分,每小题1分):(1)将要、快要。 (2)这里指险峻的大山
(3)通“慧”,聪明 (4)用簸箕和土筐装土石。
7、(2分):D 8、(2分):C
9、(4分,每小题2分)
(1)凭你的(现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平(1分),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1分)
(2)你的心(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1分),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1分)。
10、(3分)示例:众人“杂然相许”(1分) 并纷纷献计献策(1分),表明他们是坚决支持愚公移山的;此外,邻人刚刚七、八岁的孩子也跑来帮忙(1分),说明愚公移山之举深得人心。
(2010·广西省桂林市,14~18,12分)
文言文阅读。阅读《愚公移山》一文(节选)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21世纪教育网 ( http: / / www.21cnjy.com /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2分)
① 年且九十( ) ② 寒暑易节( )
③ 杂然相许( ) ④ 甚矣,汝之不惠( ) 21世纪教育网 ( http: / / www.21cnjy.com / )
15.从文段中另找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例。(2分)
①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
② 面山而居 。
16.将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3分)
译文:
17.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 ,
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 。(2分)
18.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3分)
【答案】14.① 将要 ② 改变、变换 ③ 答应 、赞同 ④ 聪明
15.① 山之一毛(“之”作助词的句子)(1分) ② 聚室而谋(或:笑而止之)(1分)
16.凭着(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连山上的草木都不能除掉,又能把这些土石怎样呢?(“以、曾、毛、如……何”翻译正确得2分,整体表达流畅1分)
17.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得人心(1分) 突出愚公移山意志之坚(1分)。
18.愚公移山体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1分),这种精神可以鼓励人们战胜工作中的困难(1分)。因此,愚公精神永远有价值,有意义(1分)。
B
A
D
C
A..。.....。。
B..。.....。。
C..。.....。。
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