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式(二)
【教学目标】
1.通过连接分析,认识简单的并联电路(两条支路)。
2.经历用开关控制用电器的活动,明确并联电路的特点。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会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判断常用电器的连接方式。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简单并联电路及特点。
教学难点:利用串并联电路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初中阶段电学内容主要是简单的的串、并联电路及其分析。第十三章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电学的基础。其中第一节《从闪电谈起》是有关静电学的知识,小学《科学》已经有所接触,此节内容带有引入和过渡的性质,难度不大,与后面知识联系有限。严格意义来说,第二节《电路组成和连接方式》才是初中电学的起点和基础,包括四部分内容:一是电路的组成;二是电路三种状态:通路、断路及短路,第三是电路元件及电路图;重中之重的是电路的最基本连接方式串联和并联。其中难点是并联电路。本节内容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电学知识的成败。因此在处理时不宜操之过急,也不宜过深。按教学内容计划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完成第一、二、三部分及串联电路;第二课时突破难点,研究并联电路。正确的识别和连接并联电路,探究并联电路的特点这部分知识既是前面一课时知识的深化,又是进入各种实际电路的起点,是关键性的环节。
;第三课时为机动课时,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补差补缺或适度提高。
二、学情分析
1、学生以前的成绩不容乐观,学习不主动,甚至很多同学失去学习信心,教师要注意利用与原来学习内容联系不大的新内容,激发学生学习信心,培养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阴影。
2、学生在中学学习的过程中首次接触到实际电路,亲自动手操作,兴趣盎然,兴致极高,教师应该注意在学习电学的一开始就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兴趣,并加以保护。
2、这节课是学生在已初步认识了电路和电路图及电路元件,并经历了探究了串联电路特点的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探究学习。但学生学习能力不高,良好的学习实验习惯尚需培养,教师要注意引导和规范。
3、预设目标
力求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动手操作,通过观察分析认识并联电路及特点,同时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进一步拓展引导学生应用并联电路特点解决实际问题。整个过程中教师加强引导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
1、预习:连接简单的并联电路。
2、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分析讨论,认识并联电路及特点。
3、教师点拨,突破难点,适度提高。
4、当堂练习,巩固知识。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习回顾:串联电路特点(课件展示,学生回答)
2.教师介绍:生活生产中,绝大部分用电器不是串联而是并联的,引入并板书课题。
活动二:学生展示,点评补充
1、学生分组展示预习连接的电路:尝试不用串联的办法使两个灯泡发光。
2、教师点评,及时评价
三:合作学习,交流释疑
(一)小组合作,连接并联电路(三个开关)
1、教师课件展示电路图引导连接电路,强调“先串后并法”
2、学生按教师要求连接电路,教师巡视指导,强调连接顺序,及开关断开。
3、学生展示,教师评价
(二)合作交流,分析总结
1、并联电路的相关概念
(1)课件展示实物图和电路图(见ppt),教师介绍电流的两条路径、支点、干路和支路
(2)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把A、B叫做分支点?你怎么样在电路图和实物图中找到分支点?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归纳。
(3)请同学结合电路图和实物图给干路和支路下定义
(4)课件展示“练一练”(见ppt):请同学判断开关的位置。
2、并联电路的特点
(1)学生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①当断开S2,合上S、S1时,灯泡L1、L2
有什么变化?
②当断开S1,合上S、S2时,灯泡L1、L2
有什么变化?
③当断开S,合上S1、S2时,灯泡L1、L2
有什么变化?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填写在黑板表格内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联电路特点并课件展示。
活动四:教师点拨,拓展升华
1、利用串并联电路特点判断电路连接情况。
(1)课件展示串并联电路区别
(2)解决例题(详见课件)
2、根据分支点利用“去支路法”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
3、根据分支点利用“填空法”根据实物图画电路图
活动五:学以致用,检测反馈
详见课件
1.学生独立完成后组内交流
2.展示汇报,师生共同点评
小结展望:
1、强调并联电路特点
2、说明以后学习对象,树立学生学习信心
布置作业:同步作业
板书设计
研究并联电路
1、相关概念
1、分支点
2、干路和支路
2、并联电路特点
1、电流至少两条路径
2、开关控制作用
干路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开关控制所在支路
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