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14.1 怎样认识电阻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14.1 怎样认识电阻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沪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3-15 13:49: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怎样认识电阻》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节课设计立足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思路上,以科学探究为主线,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体现新课标要求下,“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活动为指导”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导体的电阻,知道电阻的概念、单位及换算关系、以及电阻器在电路中的符号;
(2)经历科学探究理解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在经历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的活动中学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动脑的科学素养,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培养与其他同学交流合作的意识。
【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1)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2)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2、教学难点:(1)如何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2)滑动变阻器的构造。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一、引入新课: 1.复习回顾,创设情景 (1)什么是导体的电阻? (2)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 (3)演示: 学生阅读课本,回答。 学生观察。 温故知新,加深认识。 生动展现小实验,使学生产生兴趣,从而顺利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一)电阻器 介绍定值电阻 符号: 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和结构。 (演示:) 活动3:认识滑动变阻器 (1)原理: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2)结构:电阻线是由电阻率大的合金线制成。 (3)铭牌:滑片上标出的数字“50Ω 1A”,其中50Ω表示最大阻值,1A表示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 (4)元件符号: 2.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 (1)串联在电路中,连接时要接“一上一下”的接线柱。 (2)弄清滑片移动时,变阻器接入电阻线长度怎样变化,电阻怎样改变,电路中电流怎样变化? (3)使用前应将滑片放在变阻器阻值最大位置。 (4)使用前要了解铭牌。铭牌上标有变阻器的最大电阻值和变阻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值。 注意:接同上两个接线柱时,作导线用,电阻为0;接同下两个接线柱时,作定值电阻用,接入是最大电阻。这两种接法都不能改变电阻。 3.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先让学生说出有几种接法,是否有相同的?) 4.电阻箱原理和读法的介绍。 (变阻器实物、电阻箱实物及结合课件演示) (二)用滑动变阻器改变通过小灯泡的电流 (参考课本教材活动4图14-6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 1.(教师巡堂指导) 2(组织学生讨论,展示,交流。) 问: (1)怎样才能使滑动变阻器起到改变电阻的作用? (2)滑片向哪边移动,可以使小灯泡由暗变亮?你还能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由亮变暗吗? 教师归纳小结:实验表明,使用滑动变阻器可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大小。 问:在实验中你还发现了哪些新问题? 学生阅读课本P75“活动3------认识滑动变阻器”。 回答课本教材P75:(1)、(2)、(3)、(4)的问题。 学生观察,思考。 学生历经: 1.提出方案。 2.设计实验方案及讨论。 3.选择实验仪器,画出实验电路图。 4.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进行实验。 5.收集并记录相关数据。 6.分析与论证,得出结论。 7.交流评估。 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思考,交流。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科学的观察,思考。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中,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 培养学生学会展示成果,收获成功的喜悦。 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延伸知识的应用。 扩宽学生的思维及视野。
三、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 学生结合板书内容,谈谈自己的收获。 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掌握。
四、课堂反馈 师生解决实际问题。 1. 同步学习 2. P77“自我评价与作业”。 反馈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布置作业 布置课后作业。 1.自我评价与作业” 巩固本节课内容。
六、板书设计
怎样认识电阻 1、知识回顾 2、电阻器 (1)定值电阻 (2)变阻器---认识滑动变阻器 3、实验探究:用滑动变阻器改变通过小灯泡的电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