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模板
课题名称 《将相和》 设计者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 品质。2、懂得遇事要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的道理。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内容分析 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叙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的经过。选编本课的意图是让学生在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同时还应就此生发出去,让学生去了解名著。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了生字新词,标注了小标题,并且通过抓人物言行学习了“完璧归赵”这一部分内容。就学情来看,学生对历史题材的文章,尤其是英雄人物的,非常感兴趣。但学生对人物的评价趋于空洞,缺少自己独特的看法。
教学重点 1、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2、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难点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生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相关课件、资料
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程资源 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 1、交流背景资料。2、交流和氏璧的资料。 思考 讨论 多媒体课件课下搜集资料 为本课学习做准备。
学习新知识 回顾旧知导入学习 出示廉颇表示不满的话,指名读。导入: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而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那么蔺相如的嘴到底官到底该不该升?这节课我们来探讨。 小组合作交流展示反馈 多媒体课件 复习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导入本课学习。
再读课文探究人物 同学们,如果你是廉颇,现在蔺相如,你还会不服气吗?那会怎么做?怎么说呢?他们两人最后的结果样?结合插图表演“负荆请罪”这一部分。你体会到了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 同学表演。 多媒体课件 创设情境,想象情景,学生能够感受廉颇的人物特点
回顾总结评价 1、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2、说说你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 小组交流 展示反馈 多媒体课件 通过交流,小结人物的特点并向他们学习。
达标检测 教学目标 测试题目内容
品读课文,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 品质 1.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 ) 2“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 ) 3.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
一、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解释所填的字。 攻无不( ) 理( )气壮 同心( )力 无( )之宝 战无不( ) 负( )请罪 完( )归赵 宁死不( ) ( )口不提二.根据课文填空。 1.“完璧归赵”的起因是( ),事情的经过是( ),事情的结果是( )。“渑池之会”的起因是( ),经过是( ),结果是( )。“负荆请罪”的起因是( ),经过是( ), 结果是( )。2. 课文第一自然段“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引发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个故事,“负荆请罪”是因为将相知道要团结一致才能抵抗秦国进攻,因此第一自然段是全文三个故事的( ),三个故事是第一自然段的( )。
板书设计 将相和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失和将(廉颇) 相(蔺相如)(勇于认错) (机智勇敢)(知错就改) (顾全大局)和 负荆请罪。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重在以言行刻画人物,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我多次被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精神所打动,给我更大触动的是他面对敌人秦王、要维护自己国家利益的时候是那样的不畏强暴,而当面对同朝为臣的廉颇的数次挑衅时,又能够屡次地忍辱退让,这种顾全大局的品质是多么地难能可贵啊!而廉颇作为一元老将,种勇于改过的精神,也使我心中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为此,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力求让学生充分走进文本,和文本中的人物对话,通过抓人物的言行来感悟人物的形象。例如在学习中,我让学生抓住蔺相如的语言“我就跟您拼了。”、“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动作“称病不上朝”、“转头往回赶”等语句,抓住廉颇的“爬到我头上……下不了台……”、“脱下战袍”等语句,通过情景创设、对比朗读、引入资料、引入原文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感悟人物形象,品读完语句以后,明显感觉到,学生的认识从一开始只是简单的、笼统性的“爱国”、“勇敢”等评价,转化为深刻的、具体的“他这样做真正想到的是国家的利益。”、“作为丞相放下自己的架子,很不容易!”、“老将军廉颇,能够做到不顾及面子负荆请罪,很真诚!”……从而使得人物的形象深入学生心中。回顾这一课的教学,细想之中,也存在着不足。在时间安排上前松后紧,学生写的时间短,学生的思考不够深入,自己内心的感受没能充分表达出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在时间的安排和把控上多加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