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市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社会中的变化确实如有些学者所观察到的,行政村中的村民之间相互认识而不熟悉,缺乏共同生活的空间,而大批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更是带来乡村社会普遍的空巢现象。尤其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既有的伦理观念、道德、价值等正在失去约束力。但是,这可以称之为物、周围环境的变化,而长期浸淫于熟悉社会而习得的“给予”和“亏欠”的人情传统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等还存在巨大影响。
众多研究表明,生活在乡村社会的农民,虽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但依旧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也由此不断延续下去。而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中虽然遭遇到大量陌生关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依靠血缘、亲缘、宗缘和地缘等,结成亲密的社会关系网络,并且依此确认其自我身份,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地方认同”。可以看出,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
(摘编自黄锐《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
材料三:
“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经历经济转型、社会与文化变迁之后,乡村社会中诸多微观结构与行动都可能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的变化。然而,村落共同体的地方性以及共同体的整体性特征依然留存。
在村落共同体中,村民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熟悉的关系并非指具体的两个个体间的交往情况和熟知程度,而是指村落社会关系是相互熟知的。熟悉的社会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的社会,也是一种信息透明的社会。信息对称指的是自我与他人是知根知底的、相互能达成默契的。不论两个村民个体之间是否有直接的交往和互动,也不论一个人对其他个体具体情况的熟知程度如何,人们都能达到相互熟知或知根知底,因为村落共同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透明的社会。在一个固定的场域里,个人及其社会关系的信息其实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人们的行动信息也容易被村里人所知晓,并不一定需要专门的努力就能达到。
熟悉关系仍代表着乡村社会的一种特质,因为这是与城市社会关系有着本质区别的。尽管在城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下,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体依然存续的情况下,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
(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土社会里,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固守乡土。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乡村之间的彼此关系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村社会的农民,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而现在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很难延续下去。
D.“熟悉的社会”是指个体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微观的社会网络状况;在村落共同体中信息对称,村民个体之间知根知底、能够达成默契。
2.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是有区别的。
B.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C.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知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材料二认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与材料一的一些说法相近。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
B.“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C.“乌鸦反哺,羔羊跪乳。”
D.“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乡土社会需要做出哪些改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奎爹
孙艳梅
奎爹穿着新褂子叼着烟锅子慢悠悠迈进露天会场,俊俏的识字班跑过来,披绫戴花,把奎爹的老脸映衬得像天边彩霞。接着,一个两人抬小轿子也铺红挂绿放在了奎爹脚前。看热闹的一帮老娘们牙尖嘴利地飞来一句:“新郎官也没忒风光啊。”惹来一阵哄笑。
奎爹自不理会老娘们的埋汰,只管疑惑地瞅那俩抬轿的光脊梁小伙儿。
俩小伙一唱一和:“大叔,大英雄,打仗时您抬战士,今个我们也抬您一回。”
奎爹“吧嗒吧嗒”抽烟,眨巴着小眼说:“中,中,难得你俩有这份心,不坐也不合适。”他把烟锅子放在鞋底敲打完之后,别在腰里,手一抄就坐进轿子。俩青年手心吐唾沫,喊声“起”,谁料连喊三声,脸憋得通红,竟没起来。他们哪知道奎爹年轻时,练过武把式,此时暗使着“千斤坠”呢。
奎爹稳如泰山,大腿翘二腿上,笑眯眯地说:“使劲啊,不使劲咋行?”
整个会场一片欢乐的海洋。
正热闹着,有一人把其中一个小伙扒拉到旁边,说:“我来试试。”
奎爹抬头一看,赶紧从轿子蹦出:“刘县长,您抬我,我可不敢。”
刘县长把他重新摁回轿子里:“你是有功之人,我抬你,应该。”
奎爹自然不再使“千斤坠”,但见刘县长蹲下来,一躬腰,也喊声“起”,奎爹就高高过了肩膀。看热闹的目瞪口呆,老娘们也哑炮了,只有几个人来疯的孩子跟在后面拍巴掌:“稀罕稀罕真稀罕,县长抬轿头回见,早先咱们抬县长,今天县长抬着咱。”
嘿哟嘿呦,奎爹坐在轿子里,恍若看见自己抬着被炮弹炸伤的战士,在长满荆棘的小径上,一步一步往山下移动。嘿呦嘿呦,他为了抢救伤员,三天两夜没睡觉,终于知道为什么驴能站着睡觉了。嘿呦嘿呦,奎爹一天没饭吃,喝了九锅白开水充饥……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是战士们用鲜血换来的,想到这里,奎爹湿润了眼。
表彰大会开到天黑,奎爹喝了二两似的,满脸红光地回家,进门,就看见他的宝贝担架,正被大儿子大奎摆弄着。他从前线回来,让老伴清洗担架,洗了三回,还是一盆血水,这几天就放晾衣绳上晒着,这小子捣鼓担架干啥?
大奎一个立正:“报告队长,我要报名参加担架队,请您批准。”“眼红了是不?”奎爹说,“担架队小豆芽,长天上也还是小菜,更荣光的是战斗英雄,我已替你报名参军,明天就开拔。”
老伴在旁听了,急慌慌说:“真报了?打仗会死人的,咱老了还指望大奎呢。”
“都怕流血牺牲,谁来支援前线?”奎爹不理会老伴在旁呸呸连吐唾沫,“不是还有二奎嘛。”
二奎说:“我也要当战斗英雄。”
“还没门槛高,志气倒不小。好,等你长到门楼子高,爹也可以给你报名参军,”奎爹摸摸二奎的头,“你先进学堂念书。”
老伴在旁张了张嘴,想要说什么,但没有出口。
轰隆隆炮火连天三个月。那天二奎放学回家,家里笼罩着悲伤的气氛,爹看着一张纸片发呆,二奎拿过去念:烈士证。娘“哇”地一声哭起来。
晚上,二奎围着院子的槐树转圈,咬牙切齿地念念有词:左三圈,右三圈,来年长高成大汉,长成大汉,为哥报仇。
二奎终于长得有门楼子高了,老师却告诉他,全国解放了。
一天,二奎远远看见一辆军绿的吉普车停在他家门口,爹正送刘县长出来,同时出来的,还有两个穿军装的男人。刘县长说着什么,爹含着眼泪一个劲点头。
又过几天,军绿吉普又停在奎爹家门口。二奎扭扭捏捏不肯上车,眼巴巴地瞅着奎爹喊:“爹。”
奎爹摆摆手说:“走吧走吧,北京的那个才是你亲爹。”
其中一个军人把一包东西交给奎爹,“啪”地行了一个军礼:“首长说,务必请您收下。”
奎爹急眼,红头酱脸推搡:“我可不是为了钱。”
车子顺着弯弯曲曲的山路,缓缓地向山下驶去,二奎请军人打开车门,扑通一声跪倒,撕心裂肺地大喊:“爹——”
雄壮的沂蒙山像沉默的爹,含笑地望着他。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不仅是“几个人来疯”孩子的无心之言,更是充满了讽刺之意,从侧面反映出县长平时的作威作福和不得人心。
B.奎爹回忆的战场抢救伤员的场景,正面写出孟良崮战役的惨烈,是沂蒙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拥军支前的缩影。
C.文中画线句运用拟人手法,蕴含着强烈情感,“含笑”一词与离别的感伤氛围形成反差,既突出青山无情人有情的主题,又增添了小说的张力。
D.小说叙述语言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人物语言生活化、口语化,整体呈现出朴实无华的风格特点。
7.下列对小说开头的场面描写的作用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的场面描写,营造出了一种轻松、喜庆、热闹的氛围。
B.小说开头的场面描写,烘托出场景中人物的心情,例如奎爹的高兴、愉悦,老娘们的嬉闹、欢乐。
C.小说开头写奎爹坐轿子的欢乐气氛,与后文大奎牺牲后“家里笼罩着悲伤的气氛”形成对比,暗含“福兮祸所伏”的人生道理。
D.小说开篇便进行场面描写,制造了悬念,有效地激发了读者阅读兴趣。
8.小说是怎样塑造奎爹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4分)
9.奎爹解放后把收养的义子送还给首长,这一情节设置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来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
B.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
C.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
D.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所涉及的有关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字,在古代“名”与“字”是不相同的,“名”一般是长辈取,而“字”则必须是成年后由自己取,如李白字太白,苏轼字子瞻都是如此。
B.玄宗,文中的“玄宗”“代宗”都是皇帝的庙号。庙号是古代中国君主死后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C.诏,本意是指帝王召集大众讲话;后指皇帝的命令。皇帝的命令还可以称“敕”“圣旨”“谕旨”“上谕”等。假托或假冒皇帝的命令,称为“矫诏”。
D.左拾遗,古代官职名,掌供奉讽谏、荐举人才。大诗人陈子昂、杜甫、白居易等都曾任此职。
12.下列对选文及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白才华横溢。十岁便通诗书,贺知章见其诗后称其为“谪仙”,唐玄宗令其写诗,他下笔成文,不留余思。
B.李白好饮成性。客居任城时,与孔巢父等整天沉醉于酣饮之中;为官后仍与酒徒在集市中酣饮;并把自己与贺知章等八人称为“酒八仙人”。
C.李白蔑视权贵。李白入宫为玄宗作诗,让玄宗亲信高力士亲自为他脱靴即是一例,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用诗句道出了这种心声。
D.李白喜好交友。客居任城之时、任职长安期间、游历并州之时都曾有交友的经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4分,共8分)
(1)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
(2)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
14.郭子仪为什么要救“当诛”的李白?是怎么救的?结合文本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刘禹锡侍御出刺连州(注)
(唐)殷尧藩
遐荒迢递五羊城,归兴浓消客里情。
家近似忘山路险,土甘殊觉瘴烟轻。
梅花清入罗浮梦,荔子红分广海程。
此去定知偿隐趣,石田春雨读书耕。
(注)公元805年,刘禹锡因与王叔文、柳宗元等人推行政治改革失败被贬远州(今湖南常德),公元815年受征召回京,次年再次被贬同属南方的连州(今广东连州)。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以连州路途遥远艰难开篇,以“归兴”一词点明朋友此次前往南方如同归乡,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颔联使用“山路”“瘴烟”等典型环境渲染了沿途的山高林密、人烟稀少,烘托了朋友接连被贬的苦闷。
C.颈联中写“梅花”入梦,既写出南行路上令人期待的景致,同时也以梅花清雅的形象烘托友人高洁的道德品质。
D.尾联“此去定知”是对刘禹锡到连州后的生活场景的一种想象,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开拓了诗歌的内容与意蕴。
16.送人贬谪之诗,总是承载着浓浓的情义,有的重在对朋友的不舍担忧,有的重在对朋友的宽慰勉励。本诗开宗明义打消朋友的“客里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写作意图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把贤者比喻为高空的明月并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高》中以写景抒怀,以落叶、江水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人物的缅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早些年记得下地劳作,长辈都先必须要求把鞋脱了,“地是通人性的,不能用鞋踏。如果踏了,地就喘不动气,庄稼就不爱长啦”。被耕种过的土地、有人住的地方,才会沉淀凝聚地气。地气旺人气,人与自然齐生共荣添灵气。地气伴随春天醒来,既让人_____,还会渗入无色无形的空气,让你听到、嗅到、感觉到。
开春的大地仿佛有一种声音,隐隐约约,丝丝传到耳……听不清,道不明。侧耳谛听,隐约的,不是风滑过树梢,也不是管弦丝竹的余音……懊!那分明是地气在蠕动!她从遥远的土层深处_____。冬天,地气聚敛,谦卑地覆盖起季节的浮躁,偶尔会在避风的山沟、泉旁,飘逸为白色的雾气,_____几分朦胧与神秘。
许多人由向往城市的繁华,转向抗拒甚至恐惧城市的繁华,喜欢_____的乡村、雨后泥土的清香、遍地庄稼的田园风光。一句话,那是怀想和留恋大自然的天然地气的纯正。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耳目一新 升腾上来 隐隐约约 鸡鸣犬吠
B.耳聪目明 传导而来 时隐时现 鸡鸣狗盗
C.耳目一新 传导而来 时隐时现 鸡鸣犬吠
D.耳聪目明 升腾上来 隐隐约约 鸡鸣狗盗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早些年记得下地劳作,长辈都先必须要求把鞋脱了
B.早些年记得下地劳作,长辈都先要求必须把鞋脱了
C.记得早些年下地劳作,长辈都要求必须先把鞋脱了
D.记得早些年下地劳作,长辈都必须要求先把鞋脱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说明并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 。不论依傍何种建筑流派,中国古典园林都要以“雅洁”作为自己独特的追求。有了“雅洁”,才会有符合中国园林意境的美学境界,而失去“雅洁”,它内在的精神气度也就不可寻找。
这首先表现为一种洁净无尘的园林环境追求。“青苔日厚自无尘”,“碧莎地上更无尘。” ② ,也是士大夫净绝尘埃的隐逸精神的外显,因而具有了超越尘世的意义。
此外,中国古典园林的这种“雅洁”趣味, ③ 。袁枚《随园诗话》中曰:“窗明几净,以绝无一物为佳者,孔子所谓‘绘事后素’也。”显然,这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精”与“简”不只是一种审美向度追求,更是人性至真境界的显现。正如文震亨《长物志》中所言:“云林清秘,高梧古石中,仅一几一榻,令人想见其风致,真令神骨俱冷。”再有,中国古典园林的家具陈设、器具配置,乃至动植物点缀等,也都无一不体现出幽人之志,旷士之怀。士大夫无论抚琴开卷、分茶品梅,都无一不是与宇宙间至精至微的法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引人超越,遁入永恒的宁静与旷邈之中。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将上面画波浪线的文字重组为三句话,每句均以“雅洁”为开头。(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风沙吹走了岁月,却吹不走青春的记忆;岁月带走了容颜,却带不走美好的回忆。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总有些事、有些人深深地刻印在我们的脑海中。那事,让我们念念不忘;那人,让我们无限怀恋。
要求:①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详略得当;
②全面理解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
③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参考答案
1.A 2.B 3.C
4.①开篇提出观点,开门见山,旗帜鲜明;②采用层进式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性强;③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等。④论证语言通俗自然,深入浅出。
5.①增加社区间往来,突破地域限制,走出孤立的社会圈子;②重视契约,增强法理意识;③突破狭隘思想,追求普遍真理(或“普遍原则”)。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中,
B项,强加因果,根据文意,“所以”前后分句不是因果关系;
C项,曲解文意,“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很难延续下去”错误,材料二“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
D项,曲解概念,似是而非。“是指个体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微观的社会网络状况”错误,根据材料三,“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本题中,B项,无中生有,“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于文无据。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C项,“乌鸦反哺,羔羊跪乳”一般喻指报恩父母,材料一无此观点。故选C。
4.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在论证上的特点”可以从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证语言等角度分析。分析材料一,主要讲的是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开篇即亮明观点;“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这样层次推进,形成递进式论证结构;“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运用了例证、引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语言通俗易懂。
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本题为开放题,首先要先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乡土社会的弊端”相关信息:“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据此转换成“改进的方面”,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即可。
【点睛】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6.D 7.C
8.①运用外貌、动作、语言、细节等正面描写刻画奎爹的形象。文中多次描写奎爹的动作、语言,通过这些动作、语言描写,刻画出奎爹朴实善良而又富有情趣,情深义重且具有奉献牺牲精神的形象特征。
②通过对比手法塑造奎爹的形象。例如奎爹两次坐轿子的对比,奎爹与老伴对大奎参军一事态度的对比等都有力地突出了奎爹的形象。
③通过典型事件塑造奎爹的形象。小说通过奎爹坐轿子、帮大奎报名参军、送还义子等典型事件来塑造奎爹形象。
9.①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使情节陡生波澜,又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
②进一步突出奎爹的朴实善良、情深义重,增强英雄人物的悲剧色彩,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③讴歌了沂蒙人民为新中国建立作出的奉献和牺牲,丰富小说的内涵,深化了主题。
④给小说留下较多的空白,丰富了读者想象回味的空间。
【分析】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充满讽刺之意,从侧面反映出县长平时的作威作福和不得人心”错误,这些话语代表了老百姓的心声,赞颂了共产党官民平等的好政策。属于无中生有。
B.“正面写出孟良崮战役的惨烈”不正确,“奎爹回忆的战场抢救伤员的场景”应是侧面描写。
C.“运用拟人手法”不全面,此处的“雄壮的沂蒙山像沉默的爹”应为比喻手法,此处应运用了拟人、比喻的手法;“突出青山无情人有情的主题”理解错误,小说讴歌了沂蒙人民为新中国建立作出的奉献和牺牲精神,不是“青山无情人有情”这一主题。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C.“暗含‘福兮祸所伏’的人生道理”说法不正确。本篇小说的主旨不在此,而是讴歌了沂蒙人民为新中国建立作出的奉献和牺牲。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从“奎爹穿着新褂子叼着烟锅子慢悠悠迈进露天会场”“奎爹坐在轿子里,恍若看见自己抬着被炮弹炸伤的战士,在长满荆棘的小径上,一步一步往山下移动”“走吧走吧,北京的那个才是你亲爹”“奎爹急眼,红头酱脸推搡:‘我可不是为了钱。’”可知,小说运用外貌、动作、语言、细节等正面描写,刻画出奎爹朴实善良而又富有情趣,情深义重且具有奉献牺牲精神的形象特征;
从“俩青年手心吐唾沫,喊声‘起’,谁料连喊三声,脸憋得通红,竟没起来。他们哪知道奎爹年轻时,练过武把式,此时暗使着‘千斤坠’呢”“奎爹自然不再使‘千斤坠’,但见刘县长蹲下来,一躬腰,也喊声‘起’,奎爹就高高过了肩膀”可知,小说通过奎爹两次坐轿子的对比,塑造奎爹的形象。从“奎爹说,‘担架队小豆芽,长天上也还是小菜,更荣光的是战斗英雄,我已替你报名参军,明天就开拔。’老伴在旁听了,急慌慌说:‘真报了?打仗会死人的,咱老了还指望大奎呢。’‘都怕流血牺牲,谁来支援前线?’奎爹不理会老伴在旁呸呸连吐唾沫”可知,小说通过奎爹与老伴对大奎参军一事态度的对比等有力地突出了奎爹的形象;
小说通过奎爹坐轿子,塑造了奎爹的风趣的形象特征;通过奎爹帮大奎报名参军,表现了奎爹无私奉献的精神;通过奎爹送还义子,塑造了奎爹朴实善良、情深义重的形象。由此可见,小说采用了通过典型事件塑造奎爹形象的手法。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结合“咱老了还指望大奎呢”“走吧走吧,北京的那个才是你亲爹”分析,前面说老了指望大奎,结尾揭示二奎是别人的亲儿子,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结合“奎爹急眼,红头酱脸推搡:‘我可不是为了钱。’”“爹含着眼泪一个劲儿点头”等分析,从人物形象上看,进一步突出奎爹的朴实善良、情深义重;
结合“恍若看见自己抬着被炮弹炸伤的战士,在长满荆棘的小径上,一步一步往山下移动。嘿呦嘿呦,他为了抢救伤员,三天两夜没睡觉,终于知道为什么驴能站着睡觉了。嘿呦嘿呦,奎爹一天没饭吃,喝了九锅白开水充饥……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是战士们用鲜血换来的”“都怕流血牺牲,谁来支援前线?”“二奎拿过去念:烈士证”“爹含着眼泪一个劲儿点头”等分析,讴歌了沂蒙人民为新中国建立作出的奉献和牺牲,丰富小说内容;
大奎牺牲了,收养的二奎被送回给首长了,给奎爹这样的英雄人物增强悲剧色彩。丰富了读者想象回味的空间。
10.A 11.A 12.B
13.(1)高力士向来地位显贵,以给李白脱鞋为耻,于是挑剔他诗中的内容加以附会来激怒杨贵妃。
(2)当时宋若思率领三千吴地的兵马正赶赴黄河以南地区,路过寻阳,把李白释放了,并且聘任他为行军参谋,但没有过多久,(李白)又辞去参谋之职。
14.(1)原因:李白在并州游历时,曾经救过郭子仪。
(2)营救办法:愿意解除官职来为李白赎罪。
【分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当时所在州郡凭有道科举荐他,可是他没有应举。苏颋为益州(今四川成都)长史时,看见李白并认为是不同一般的人,说:“这个青年天才英特,如果再稍加努力学习,便可以同司马相如相比。”然而李白爱好纵横术数。
“州举有道”的主语是“州”,谓语是“举”,根据文章内容可知“不应”的主语是“他”,分别单独成句,所以中间应该断开,排除BD;
“益州长史”是“为”的宾语,“苏颋”是句子的主语,应在主语前、宾语后断开,排除C。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而‘字’则必须是成年后由自己取”说法太绝对。古人的字一般自己取,但也可以别人取,未必都是自己取。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B.“并把自己与贺知章等八人称为‘酒八仙人’”不正确。由“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不能推断出是李白把自己与贺知章等称为“酒八仙人”。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1)“素”, 向来;“耻”,意动用法,以……为耻;“擿”,挑剔。
(2)“将”,率领;“吴兵三千”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三千吴兵”;“道”,取道,路过;“释”,释放;“辟”,聘任;“未几”,不久。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本题需要学生在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上筛选出两个信息:一是郭子仪为什么要救李白,二是怎么样救的。
首先要找到文中相关内容进行理解和分析,然后筛选出需要的信息,整合成答案。本题答题范围在选文最后一段,“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处,据此可以得出答案原因:李白救过郭子仪;方法:子仪请解官以赎。
参考译文:
李白,字太白,是兴圣皇帝九代孙。他的祖先于隋朝末年因为犯罪被流放到西域。神龙初年,他的祖辈从西域逃回来,客居于巴西(在今四川)。李白出生的时候,他母亲梦见太白星,因此给他取字叫太白。十岁时就通读诗书,及至长大成人,隐居于岷山。当时所在州郡凭有道科举荐他,可是他没有应举。苏颋为益州(今四川成都)长史时,看见李白并认为是不同一般的人,说:“这个青年天才英特,如果再稍加努力学习,便可以同司马相如相比。”然而李白爱好纵横术数,学击剑,想当个游侠之士,轻视财产而乐于施舍。李白又客居任城(今山东济宁),同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于徂来山,整天沉醉于酣饮之中,当时号称“竹溪六逸”。
天宝初年,李白南游到会稽(今浙江绍兴),和吴筠友善。吴筠被召入京,因此李白也到了长安。李白去拜见贺知章;贺知章见到他的诗文,感慨惊叹地说:“您是天上下降人间的仙人啊。”在玄宗面前说起李白,玄宗就在金銮殿召见李白,谈论当代的大事,李白于是献上一篇赋颂。玄宗皇帝赐李白吃的东西,并且亲自为他调羹,下诏命他为翰林供奉。李白还是和酒徒在街市中醉酒,玄宗皇帝坐在沉香亭,心中突然有些感慨,想要李白替他写歌词,于是召李白入宫,但是李白已经醉倒,左右侍从用水洗他的脸,酒醉稍醒,拿笔给他,下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意精旨切,不留馀思。玄宗爱他的才华,好几次设宴召见他。李白曾陪玄宗皇帝饮酒,醉了,让高力士替他脱鞋。高力士一向高贵,把替李白脱鞋当作耻辱的事,于是指摘李白诗中的毛病来激怒杨贵妃。玄宗皇帝想让李白当官,杨贵妃就背后阻止。李白自己知道不被玄宗的亲近所容忍,愈加不自律放荡不羁,和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被称为“酒八仙人”。李白恳切请求引退还居山林,玄宗皇帝也就赏赐金锦放他回去。李白浮游漂泊于四方,曾在夜色之间借着月色,与崔宗之乘船从采古矶至金陵,身上穿着皇帝所赐宫锦袍,坐在船中,好像旁边没有人一样。
安禄山起兵造反,李白辗转于宿松和匡庐之间。永王李璘聘请他到幕下当僚佐,及至永王李璘起兵,他即逃回彭泽了;永王失败了,李白按照罪行被判处斩。当初,李白游并州,见过郭子仪,李白把郭子仪当作奇特的人。当时郭子仪犯法,李白救了他,他才免受到处罚。这个时候(李白当诛时)郭子仪愿解除官职来为李白赎罪,于是朝廷下诏把李白长期流放夜郎。恰逢大赦,又回寻阳,又因为一件事获罪而下狱。那时宋若思率领吴地之兵三千人将赴河南,路经寻阳,把李白释放了,并且聘任他为行军参谋,没有过多久,又辞去参谋之职。李阳冰任当涂县令,李白去投奔。代宗即帝位以后,召李白任左拾遗之职,然而在这时候李白已然死了,终年六十多岁。
15.B
16.①颔联以南下如同归乡来安慰朋友,归兴正浓,路途艰辛都不算什么。
②颈联描写罗浮的梅花,广海的荔枝,以岭南的美好事物来开解朋友。
③尾联畅想朋友到连州后晴耕雨读的惬意生活场景,以此勉励朋友寻找隐居般的真趣。
【分析】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烘托了朋友接连被贬的苦闷”错误,颔联应该是用“家近”“土甘”宽慰朋友,所以虽然山高路远,但却“似忘”“殊觉”,为之释怀。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
本诗首联说“归兴浓消客里情”,即想要让浓浓的归兴打消友人的“客里情”,颔联说“家近似忘山路险,土甘殊觉瘴烟轻”,意思是家离此处很近,似乎让人忘记了山路之险,泥土甘甜,顿时感到瘴烟也没那么浓了,令人心情为之一轻,增加归兴,忘却路途艰辛。
颈联列举“梅花”“荔子”等美好的岭南事物,用来开解朋友:此地也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可以享受,足以令人开怀。
尾联则想象朋友“石田春雨读书耕”,宛如隐居般的生活,表达出对未来惬意生活的向往,从而鼓励朋友从中搜寻乐趣。
17.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掇、萧、滚。
18.C 19.C
20.此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土地看作一个活着的人,让文章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充分表现了长辈对土地的爱惜之情。
【分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①“耳目一新”, 听到的、看到 的都跟以前不一样,感到很新鲜。“耳聪目明”,听得清楚,看得分明。形容头脑清楚,眼光敏锐。依据所填词语语境“地气伴随春天醒来,既让人_____,还会渗入无色无形的空气,让你听到、嗅到、感觉到”分析可知,此处语意是地气伴随春天醒来,让人听到的、看到 的都跟以前不一样,感到很新鲜。故应填“耳目一新”。
②“升腾上来”, (火焰、气体等)向上升起。“传导上来”,指热或电从物体的一部分传到另一部分。此处依据所填词语前面的语意得知,前面说的是大地的声音,故可知“那分明是地气在蠕动!她从遥远的土层深处____”中“地气在蠕动”指的是大地的声音,指“大地的声音从遥远的土层深处一部分传到另一部分”,无“向上升起”之意,故应填“传导上来”。
③“隐隐约约”,指看起来或听起来模糊,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时隐时现”,有时隐没,有时出现。形容模糊、看不清。从语意上看,二者皆可,但从搭配上看,“隐隐约约”和后文“几分朦胧与神秘”不搭配。故应填“时隐时现”。
④“鸡鸣犬吠”, 比喻聚居在一处的人口稠密。同“鸡鸣狗吠”。“鸡鸣狗盗”,学雄鸡啼叫,装狗进行盗窃,本指卑微的技能。此处语意显然是人口稠密,故应填“鸡鸣犬吠”。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早些年记得下地劳作,长辈都先必须要求把鞋脱了”有两处语序不当,“早些年记得下地劳作”不合逻辑,“早些年”不能作句子的主语,“早些年”应该作状语修饰“下地劳作”,故正确的表述应为“早些年记得下地劳作”,据此可排除A、B项;“长辈都先必须要求把鞋脱了”语序不当,按照逻辑,应是“长辈都要求必须先把鞋脱了”,据此可排除D项。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句子“地就喘不动气”中“喘不动气”是人才有的动作和神态,故此句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大地同活着的人一样,把大地当成人来写,扣住人的感受和成长特征,形象生动地写出大地是通人性的,“庄稼就不爱长啦”句,表明长辈们把大地当作孩子一样看待,生动形象地表明长辈们对土地的怜惜(怜爱)之情。
21.①中国古典园林素有雅洁之趣 ②这既是园林基本的环境舒适要求 ③还表现为一种精简的生活环境建构
22.①“雅洁”是不论依傍何种建筑流派的中同古典同林独特的追求。②“雅洁”能使中国园林有美学境界。③“雅洁”的失去让中国园林的内在精神气度不可寻找(或“雅洁”一旦失去,中国园林的内在精神气度就不可寻)。
【分析】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后文“不论依傍何种建筑流派,中国古典园林都要以‘雅洁’作为自己独特的追求。有了‘雅洁’,才会有符合中国园林意境的美学境界,而失去‘雅洁’,它内在的精神气度也就不可寻找”的内容可知,文段主要讲述的是“雅洁”,那么作为段落开头的总领句,应该填写“中国古典园林素有雅洁之趣”。
第二处,根据前后文“这首先表现为一种洁净无尘的园林环境追求”“也是士大夫净绝尘埃的隐逸精神的外显”可知,此处应该和后文的“也是……”搭配,可使用“这既是……的要求”的句式,根据语境可填写“这既是园林基本的环境舒适要求”。
第三处,根据上一段“首先表现为……”和第二段开头,“此外,……”可知,此处应该采用“还表现为……”句式,又根据后文表述:“窗明几净,以绝无一物为佳者,孔子所谓‘绘事后素’也。”显然,这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精”与“简”不只是一种审美向度追求,更是人性至真境界的显现。此处主要讲述的是“精简”,那么,此处应该填写“还表现为一种精简的生活环境建构”。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重组句子的能力。
本题要求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以“雅洁”开头变换重组句子。
原句可以分为三部分:①不论依傍何种建筑流派,中国古典园林都要以“雅洁”作为自己独特的追求。②有了“雅洁”,才会有符合中国园林意境的美学境界,③而失去“雅洁”,它内在的精神气度也就不可寻找。①可以转换为“‘雅洁’是不论依傍何种建筑流派的中同古典同林独特的追求”;②可以转换为“‘雅洁’能使中国园林意境有美学境界”;③可以转换为“‘雅洁’失去了,中国园林的精神气度也就不可寻找了”。
23.略
【详解】
本题属材料作文题,所给材料为引语性材料。
审题:
由材料来看,本次作文所写内容是过去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场面、那些镜头。“青春的记忆”“美好的回忆”“成长的过程”表明本次作文所写的是记忆中的事情;“深深刻印”“念念不忘”“无限怀恋”表明那些人、那些事在自己心中留下的印迹之深刻。那么考生需要思考的是,这人、这事、这画面为什么难以忘怀?是因为感动?伤心?震撼?还是其他的什么?如果难忘的是事件、画面,考生需要展现事件的意义,对自己的影响、启迪;如果难忘的是人,考生需要展现的是人身上的精神或者对自己的情感。作为记叙文,考生需要抓住人物细小的动作、简短的话语、细微的表情来塑造形象。
从行文构思来看,考生可以借助现在的某一个画面引发回忆,如窗前的摇椅,如桌上的茶壶,如冒着热气的饭菜,然后回忆当初的人或事,所写的人或事要与开篇触动情感的画面相关,展现亲情、友情,最后回到现在的画面,首尾呼应。
立意:
1.难忘某人:师恩难忘,师情永存;悠悠岁月,亲情永在。
2.难忘某事:难忘当初的本真;那一次,我懂得了感恩。
答案第2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