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第六单元达标测试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l-35.5 Ca-40
一、 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所作的字画至今仍不褪色,是因为墨汁中的碳( )
A. 具有可燃性
B. 在常温下稳定
C. 具有氧化性
D. 具有还原性
B
2. 检验集气瓶内是否收集满了CO2,正确的操作是
( )
A. 倒入澄清石灰水并振荡
B. 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
C. 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
D. 看颜色
C
3. 活性炭能吸附色素和异味,是因为活性炭具有
( )
A. 吸附性
B. 可燃性
C. 稳定性
D. 难溶性
A
4. 世界气象组织(WMO)指出2020年1月至10月期间,全球平均温度升高约1. 1 ℃。若任由温室气体继续排放,将会带来更严峻的威胁。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选择健康低碳的生活方式。下列有关做法不合理的是( )
A. 当我们离开教室时,把灯、电扇关了
B. 坚持将垃圾分类投放
C. 吃早餐使用一次性餐具
D. 尽量选择步行和骑自行车出行
C
5. 对下列事实的解释合理的是( )
A. 活性炭净水——吸附水中的悬浮物等杂质
B. 金刚石和石墨的硬度存在明显差异——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C. CO能燃烧,CO2不能燃烧——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种类不同
D. 6 000 L O2在加压的情况下能装入容积为40 L的钢瓶中——主要是氧分子变小
B
6. 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描述正确的是( )
A. 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B. 因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所以能像液体一样倾倒二氧化碳
C. 二氧化碳是一种有毒气体,在空气中含量过高,会致人死亡
D. 将燃着的小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火焰熄灭,则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B
7. 下列实验设计中,不能有效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的是( )
C
8. 下面O2和CO2的自述中,与物理性质有关的是( )
B
9. 下列关于CO和CO2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常温下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B. 都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化学性质相似
C. 都是由分子构成
D.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
10. 下列关于“碳及碳的化合物”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金刚石转化为石墨是物理变化
B. 燃煤时,在房间里放一盆水可防止CO中毒
C. 石墨可制铅笔芯,金刚石可用于裁玻璃
D. 二氧化碳有毒,因此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之前,必须先做灯火试验
C
11. 下列反应中,CO2发生还原反应的是( )
A. CO2+C 2CO
B. CO2+H2O==== H2CO3
C. 2CuO+C 2Cu+CO2↑
D. CO2+Ca(OH)2==== CaCO3↓+H2O
A
12. 实验室用块状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下列装置中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的是( )
D
13. 如图为CO还原CuO的实验装置图(夹持仪器等略)。已知HCOOH H2O+CO↑。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实验中所需CO可现制现用
B. 气球的作用是收集尾气,防止污染空气
C. 为保证实验成功,实验一开始就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D. 此实验B中黑色粉末变为红色,C中石灰水变浑浊
C
14. 如图是实验室常见的一些装置。下列关于装置的选择和使用错误的是( )
A. 甲装置既可以作为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也可以作为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
B. 乙装置可作为利用干燥的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
C. 丙装置测量氧气体积时,瓶内装满水,气体从c端进入,另一端与量筒相连
D. 若盐酸和石灰石足量,选择甲、丙两种装置,导管c接导管a依然无法收集到一瓶CO2
D
15. 实验室制备并收集二氧化碳,按下表进行实验,取等质量的同种大理石加入足量酸中(杂质不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实验Ⅲ对应的如图变化曲线为甲
B. 实验Ⅱ和Ⅲ对比,说明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是固体的颗粒大小
C. 实验Ⅰ和Ⅱ对比,说明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是酸的浓度
D. 实验Ⅱ和Ⅲ完全反应后,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是相等的
C
二、 填空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15分)
16. (7分)碳与碳的化合物在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
(1)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是___________(填名称)。
(2)古代用墨书写或绘制的书画虽年久仍不褪色,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灰色的石墨和足球状的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是它们的物理性质却存在着明显差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倡导“低碳”生活,主要是为了减少___________的排放。
金刚石
通常情况下,碳化学性质不活泼
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二氧化碳
(5)木炭完全燃烧的产物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6)科学家采用新技术,将二氧化碳和氢气以一定比例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2CO2+6H2 4X+C2H4,则X的化学式是______。
CO2+H2O=== H2CO3
H2O
17. (8分)含碳物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上面物质中均含有碳元素,其中属于单质的是 ____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
(2)干冰可作制冷剂,主要是利用了它的 ___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C
CO2
物理
(3)随着人们对大气环境的关注,活性炭纤维防护口罩走进人们的生活。由于活性炭具有___________性,因此有良好的防毒、除臭等功效。
(4)“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中尽量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体现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理念。下列符合“低碳生活”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 日常起居中,长时间不用电器时,要关闭电源
B. 减少使用私家车次数,多乘公交或骑自行车
C. 讲究卫生,在餐厅用餐时,尽量多地使用一次性餐具
吸附
AB
(5)CO和CO2组成元素相同,但性质有显著差异。CO2能够灭火,而CO具有可燃性,点燃前应___________。
(6)CO2也是宝贵资源:在一定条件下,CO2与NH3可以合成尿素CO(NH2)2,同时还有水生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验纯
三、 实验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20分)
18. (10分)认识物质通常从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等角度进行研究,如图是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备及性质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制备气体
①图中仪器a的名称:___________;
长颈漏斗
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化学方程式),发生装置选择___________,若用相同装置制取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性质探究
①探究氧气性质时,装置F中观察到的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三点),瓶底需铺一层水,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aCO3 + 2HCl=== CaCl2 + H2O + CO2↑
B
产生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大量的热
吸收有毒气体SO2,防止污染空气
②探究二氧化碳性质时,观察到装置H中的蜡烛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且底层蜡烛先灭,证明二氧化碳具有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
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密度比空气大
19. (10分)小明在实验室用木炭和氧化铜两种黑色粉末在高温下反应制取单质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联想到单质碳的一些化学性质,认为在该实验中还可能会有CO产生。
【查阅资料】CO气体能使湿润的黄色氯化钯试纸变蓝色。
【实验验证】
(1)点燃A处的酒精灯,数分钟后发现试管中的黑色固体变红,该红色物质是___________。
(2)装置B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C中湿润的黄色氯化钯试纸变蓝色,说明有
___________生成,证明小明的判断是正确的。
【实验反思】
(4)小明对CO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①原因一:反应中的一种产物和反应物木炭又发生了新的化学反应,产生了CO;
②原因二:木炭和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未充分反应产生CO;
铜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
如果是原因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如果是原因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环保角度考虑,你认为该装置需要做的改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进行尾气处理,C的短导管处放一个燃着的酒精灯
四、 综合能力题(本大题包括1小题,共10分)
20. (10分)走进“碳村庄”。“碳村庄”的格局如图1。
(1)“碳村庄”的居民中,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___,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C60
CO
CO2
(2)“碳村庄”中的部分居民可以相互转化。写出相应转化的化学方程式:转化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分解反应实现的转化⑤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碳村庄”又来了一位新成员——蔗糖(C12H22O11),它在酒曲的催化下,经过发酵过程变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图2所示实验中,可以说明该反应已经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B中相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60+60O2 60CO2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2+Ca(OH)2=== CaCO3↓+H2O
五、 计算题(本大题包括1小题,共10分)
21. (10分)为测定某种贝壳中碳酸钙的含量,取25 g贝壳,逐渐加入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测得剩余固体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已知杂质不参与反应,也不溶于水)。请计算:
(1)这种贝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
80%
(2)25 g贝壳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解:设恰好反应时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答:25 g贝壳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是8.8 g。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