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必修1课件:第10课 获得教养的途径(打包2套)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必修1课件:第10课 获得教养的途径(打包2套)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2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2-21 13:05:00

文档简介

课件23张PPT。 第10课 获得教养的途径
第1课时
目标定位
1.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
2.学习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对比比喻的
说理方法。
3.品味亲切自然的谈话风格和富有哲理的诗意的
语言。
4.探讨阅读经典和求知问道的作用,提高自己的
品位,充实自己的人生。nìlüèluǒbìmáojǐlùqiānɡshùnjíyàoyuèjiè咖啡伽利略振聋发聩震撼途径经纶闲暇瑕不掩瑜闻名遐迩僵死缰绳边疆斑斓波澜无耻谰言愉快忠贞不渝愈演愈烈逾越狭隘充溢谥号自缢裸露课堂一棵树一颗子弹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①修养:
②教养:
③幻象:
④沉溺:

⑤领略: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 一定水平,也指养成正确的待人处世态度。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也作教育 培养。幻想出来的或由幻觉产生的形象。陷入不良境地(多指生活习惯方面), 不能自拔。了解事物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思。⑥丰盈:
⑦归根到底:
⑧望洋兴叹:
⑨恢宏:身体丰满;富裕,丰富。归结到根本上。望洋:仰视的样子。兴:发出。仰望海洋而发出感叹。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而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力量不足或缺少条件,面对某事而感到无可奈何。宽广,广大。4.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空
①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给予差额救助的新
型社会救助制度,是对农村特困户救济制
度的____和发展。
A.完善        B.完备
解析 二者都指齐全、完整,都是褒义词。
“完备”侧重于齐全、不缺少,强调应该有的
都有了。“完善”强调不但齐全而且良好。A②在过去漫长的民主革命历程中,我们党始终把____思想作为行动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A.统一 B.同一
解析 “统一”,动词,使一致;“同一”,形容词,共同一致的。
③这个班的学生虽然年纪较大,但由于他们都有实际工作的经验,学得灵活,能够联系实际,____,因此,成绩并不比其他班差。
A.举一反三 B.触类旁通
解析 二者都指在接受新事物时有较强的类比能力,但“举一反三”侧重于理解知识,“触类旁通”侧重于掌握知识和技能。AB④这庙是什么时候修建的,也许有碑文可查,可惜那时候我没有读过《碑板广例》之类的书,对于石刻等等不怎么热心,以致____。
A.熟视无睹  B.视若无睹   C.视而不见
解析 三者都有看是看了,却好像没有看见一样的意思,都指对某种现象不关心、不过问,用法大致相同。但“熟视无睹”和“视若无睹”偏重在“不关心,不重视”,而“视而不见”重在“不注意,不留心”。C文本互动
一、初步感知
1.全文共七个自然段,虽然课文已标明了“一”、
“二”,但为了突出议论的层次性,我们仍可
以把它分为三部分,试概括三部分的内容。
答案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简说什么是
“真正的修养”。
第二部分(2~5自然段),论述阅读杰作的作
用,即要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
阅读经典作品。
第三部分(6~7自然段),进一步阐述通过阅读
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2.本文的中心话题是什么?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案 本文的中心话题是“获得教养的途径”,
中心论点是“研读世界文学”是“获得教养的
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二、深层探究
3.阅读第1自然段,回答问题。
“真正的教养”“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
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
在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这句话的含
意是什么?
答案 “真正的教养”“永远都在半道上”,
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的呈
现。“是完成又是激励”是说上一个目标是下
一个目标的动力。“真正的修养”是“与宇宙
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的,永远不会消失,
也永远不会停止。因此,人应当具有终身学习
的追求。4.作者在第1自然段,阐述了“真正教养”的内
涵,那么获得“真正教养”的途径有哪些?
“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作用?第2自然段中“那
些赤裸裸的需要”指什么?
答案 ①作者认为获得真正意义的教养,可以
走不同的道路,比如参加社会实践,但最重要
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逐渐熟悉和
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
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
想的巨大财富。特别是对思想家或作家的每一
部杰作都要深入理解。从中挖掘出作品中深刻
的生命意义,以期帮助自己建立正确的积极的
人生观。②这条途径是无止境的,任何人都不可能走到它的尽头,因为人不可能对一个文化发达的民族的全部文学都能做全面的了解,更何况整个人类的文学是广博无边的。正因为如此,才顺势提出读杰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杰作。
③对我们的人生的作用: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使我们感到幸福和满足;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关的联系;使我们集中心智;使我们的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这些都符合“真正教养”的内涵,说明深入研读世界文学确实是获得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
④“散心消遣”、“虚假的慰藉”。5.“对于每一位真正的阅读者来说,这无尽的书
籍世界都会是不同的样子,每一个人还将在其
中寻觅并且体验到他自己”,这句话的含义是
什么?
答案 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不同,知识构
成不同,书中的内容会在脑中形成不同的映象,
而且很多思想还会与自身的经历相吻合,形成
一种共鸣。6.“这个人从童话和印第安人故事出发,继续摸
索着走向莎士比亚和但丁;那个从课本里第一
篇描写星空的短文开始,走向开普勒或者爱因
斯坦……”这个对比意在说明什么?
答案 意在说明通过读书而获得教养的途径和
目的可能不同。7.在第7自然段中,面对不断增多的书籍和丰富
多彩的世界语言,作者却说“每一个真正的读
书家都能将现有的宝藏再研究苦读几十年或几
百年,并为之欣悦不已,即使世界上不再增加
任何一本书”;“可就算一个读者不再学任何
新的语言,甚至不再去接触他以前不知道的作
品,他仍然可以将他的阅读无休止地进行下
去,使之更精、更深”。这是为什么?(请从
两个方面概括)答案 ①经典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人文和文学的顶峰。阅读经典作品,能促进人的精神成长,增强自我修养,决定审美追求。反复阅读经典作品,能不断地有所发现,这是因为经典作品是一个时期的最高成就,这些作品思想内涵丰富,语言文字精致,就像取之不竭的宝库。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不断地有所收获。人的经验在不断增长,阅读也逐渐深入,就能不断地有新的发现。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作者并用自己读歌德《亲和力》的切身经历加以证明。②人类的经典虽然各有不同的魅力,但一些主题却是永恒不变的,譬如说,对幸福的追求、对真善美的褒扬、对罪恶和痛苦的仇恨等。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与此同时……追求同一个目标……呼唤着同一些神灵,怀着同一些梦想,忍受着同样的痛苦……真正的读者会看见一个极其崇高的超现实的幻象,看见那由千百种矛盾的表情神奇地统一起来的人类的容颜”。这就为精读而能举一反三提供了可能。课堂小结
一、结构图解 二、中心主旨
本文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勉人们要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三、写作特色
(1)构思精细巧妙,层层推进,条理清晰。
文章由教养的目的谈起,呼应题目,进而谈提高教养的途径,怎样提高教养(教养的选择、教养的前提),再谈教养的发展,层层递进,脉络清晰。 (2)运用对比、比喻说理。
文章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说理,孰是孰非,自然分明。如:第2自然段中“读书决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一句中“不是要……而是要……”在句中,作者连续使用两个“不是要……而是要……”来论述读书的必要性,强调读书是为了使我们集中心智,完善自我,是为了使我们的人生充实、高尚, 有意义,不是“散心消遣”,也不是“虚伪的慰藉”,增强了语言的严密性和说服力。第3自然段在论到教养与读书的数量无关时,也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全文有好多处运用比喻说理。这些比喻的运用,使语言生动形象,说理深入浅出,明白易懂。
(3)文章采用了谈话方式,亲切自然,语言富有哲理和诗意。
如本文最后一自然段中“我年轻时初次读歌德的《亲和力》……”几句,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娓娓道来,强调经典作品的“常读常新”。 课件31张PPT。 第2课时
(时间:45分钟 满分:90分)
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解析 A项“略”读lüè。B项“给”读jǐ。D项“斓”
读lán。  C2.下列各组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跋涉 幻象 赤裸裸 丰富多采
B.辉煌 闲暇 咖啡馆 斑斓锦缎
C.彻悟 拼读 商业板 望洋兴叹
D.瞬间 密秘 亲和力 息息相通
解析 A项采—彩。C项板—版。D项密秘—秘
密。  B3.下列各句横线上所填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获得真正的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逐
渐地________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
②读书决不是要使我们“散心________”,倒
是要使我们集中________。
③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
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________出
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
④我们越是懂得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的阅读,
就越能看出每一部作品和每一个思想的独特性、
个性和局限性,看出它全部的美和魅力正是
________这种独特性和个性。 A.熟习  消遣  心志  体现  鉴于
B.熟悉 消遣 心智 呈现 基于
C.熟悉 消磨 心智 呈现 鉴于
D.熟习 消磨 心志 体现 基于
解析 “熟习”指熟练掌握某种技艺或学问;“熟悉”指知道得很清楚。“消遣”指用自己感觉愉快的事来度过空闲时间,清闲解闷;“消磨”既可指使意志、精力等逐渐消失,也指度过时间,多指虚度。“心志”指意志;“心智”既指思考能力,智慧,也指心理性情。“呈现”指显出、露出;“体现”指某种性质或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地表现出来,如“说实话,办实事,体现了他的务实精神”。“基于”是指把某种事物作为结论的前提或语言行动的基础。“鉴于”:一是表示以某种情况为前提加以考虑,如“鉴于党的领导地位,更加需要向党员提出严格的要求”;二是用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中前一分句句首,指出后一分句行为的依据、原因或理由,如“鉴于群众的反映,我们准备开展质量检查”。
答案 B 解析 “鞭长莫及”应改为“望洋兴叹”。虽然二者都表示“力量不够”的意思,但“鞭长莫及”侧重表示距离远,管辖、干预的力量达不到,而“望洋兴叹”侧重表示做某事的能力有限,毫无办法。
答案 D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获得真正的教养的途径就是研读世界文学,
就是研读杰作。
B.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这十来本
书对于一位真正的读书人是熟悉的。
C.“现实世界”的游乐地尽管那么生气蓬勃,
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
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不
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
D.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
生活的竞争对手。但是尽管如此,我仍然不
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 解析 A项太绝对,在“途径”后加“之一”。B项主客体颠倒,“书”对人是不会熟悉的,可在“读书人”后加“来说”,或改为“一位真正的读书人对这十来本书是熟悉的”。C项意思说反了,把“不更能”中的“不”去掉。
答案 D 二、文本阅读(25分)
阅读《获得教养的途径》全文,回答6~9题。
6.作者认为“获得真正的教养”的“最重要的途
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那么“研读世界
文学”需要掌握什么内容?如何做到这一点?
(6分)
答: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研读世界文学需要逐渐熟悉和掌握各国作家与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②措施:第一,读书不在数量,重要的是要以个性或人格为前提,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溺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第二,认真地、反复地去读杰作,举一反三地阅读,以期达到看出每一部作品和每一个思想的独特性、个性和局限性,领略它全部的美和魅力。 7.为了获得真正的教养,作者说要研读世界文学,
而任何人都不可能把世界文学研读完,所以作
者说“对思想家或作家的每一部杰作的深入理
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都会“领略
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
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
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
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8分)
答: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经典杰作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又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人文和文学的顶峰。阅读经典,能促进人的精神成长,增强自我修养,决定审美追求。并且反复阅读经典,能不断地有所发现;加之,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不断地有所收获。
②人类的经典虽然各有不同的魅力,但一些主题却是永恒不变的,譬如说,对幸福的追求、对真善美的赞扬、对罪恶和痛苦的仇恨等。这就为读任何一部经典而能举一反三提供了可能。 8.以文中第6自然段文字为例说说文章语言的生
动性。(4分)
答: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第6段文字成功运用比喻修辞,用
“花园、公园或原始密林”比喻书本中的美丽
自然而纯真的诗和故事(或书中的世界),用
“庙堂”比喻聚集着一切民族和时代精神的世
界,用“新的广阔的原野”比喻阅读者达到的
更高境界。
②这样的语言既生动又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
力和说服力,是议论文语言生动性的具体体现。 9.分析下列语句的含意。(7分)
①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
活的竞争对手。但是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
任何人倾心于书。(2分)
答案 ①读书可能会挤占我们生活中很多宝贵
的时间,但真正的生活离不开读书。
②在数千年来不计其数的语言和书籍交织成的
斑斓锦缎中,在一些突然彻悟的瞬间,真正的
读者会看见一个极其崇高的超现实的幻象,看
见那由千百种矛盾的表情神奇地统一起来的人
类的容颜。(5分 ②这段话是作者的希望。作者又是多么希望实现这一点。在这段话中,作者用“斑斓锦缎”比喻各民族语言汇聚成的“世界文字”。“真正的读者”指那些不以阅读为功利,通过阅读而获得了“教养的人们”,“统一起来的人类的容颜”喻指人们实现了自我精神和心灵的完善后所体现出的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比如爱,对生命的悲悯与敬重等。作者的这一希望被他用诗一样的语言表达出来,在论理中充满激情,极富感染力。 三、课堂延伸(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与书为友
(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欲知其人,常可观其所读之书,恰如观其所交之友。与书为友如同与人为友,都应与其最佳最善者常相伴依。
好书可引为诤友,一如既往,永不改变,耐心相伴,陶陶其乐。当我们身陷困境或处于危难,好书终不会幡然变脸。好书与我们亲善相处,年轻时从中汲取乐趣与教诲,及至鬓发染霜,则带给我们以亲抚和安慰。 同好一书之人,往往可以发现彼此间习性也有相近,恰如二人同好一友,彼此间也可引以为友。古时有句名谚:“爱我及犬。”若谓为“爱我及书”,则更不失为一智语。人们交往若以书为纽带,则情谊更为真挚高尚。对同一作家之钟爱,使人们的所思所感,欣赏与同情,都能交相融会。作家与读者,读者与作家,也能相知相通。
英国文艺评论家赫兹利特说:“书籍深透人心,诗随血液循环。少小所读,至老犹记。书中所言他人之事,却使我们如同身历其境。无论何地,好书无须倾尽其囊,便可得之。而我们的呼吸也会充满了书香之气。” 一本好书常可视作生命的最佳归宿,一生所思所想之精华尽在其中。对大多数人而言,他的一生便是思想的一生,因此好书即为金玉良言与思想光华之总成,令人感铭于心,爱不忍释,成为我们相随之伴侣与慰藉。菲力浦·西德尼爵士言:“与高尚思想相伴者永不孤独。”当诱惑袭来,高尚纯美的思想便会像仁慈的天使,翩然降临,一扫杂念,守护心灵。高尚行为的愿望随之产生,良言善语常会激发出畅举嘉行。 书籍具有不朽的本质,在人类所有的奋斗中,唯有书籍最能经受岁月的磨蚀。庙宇与雕像在风雨中颓毁坍塌了,而经典之籍则与世长存。伟大的思想能挣脱时光的束缚,即使是千百年前的真知灼见,时至今日新颖如故,熠熠生辉。只要拂动书页,当时所言便历历在目,犹如亲闻。时间的作用淘汰了粗劣制品。就文学而言,只有经典明言(明智睿哲的话)方能经久传世。 书籍将我们引入到一个高尚的社会,在那里,历代圣人贤士群聚,仿佛与我们同处一堂,让我们亲聆所言,亲见所行,心心相印,欢悦与共,悲哀同历。我们仿佛也嗅到他们的气息,成为与他们同时登台的演员,在他们描绘的场景中生活、呼吸。
凡真知灼见绝不会消逝于当世,书籍记载其精华而远播天下,永成佳音,至今为有识之士倾耳聆听。古时先贤之影响,仍融入我们生活的氛围,我们仍能时时感受到逝去已久的人杰们——如当年,活力永存。 10.作者认为应选择什么样的书与人为友?这样
的书与己及交友有何作用?(5分)
答: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应选择与己最佳最善的书为友。②这
样的书,对己而言,即使处于不利的境地,它
也能提供精神支柱;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提供
不同的精神帮助。对交友而言,以对同一作家
的钟爱为纽带,可以获得所思所感、欣赏与同
情的交相融会,情谊更为真挚高尚。 11.为什么说“一本好书常可视作生命的最终归
宿”?(4分)
答: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因为对大多数人而言,他的一生便是
思想的一生,而人一生所思所想的精华尽在好
书之中。好书用它的金玉良言和思想的光华与
人相伴一生并给人以精神慰藉;②且用高尚纯
美的思想抵制诱惑,扫除杂念,守护心灵,使
人激发出畅举嘉行。 12.为什么说经典之籍具有不朽的本质?(6分)
答: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因为经典之籍所蕴含的伟大思想能挣
脱时光的束缚,即使千百年的真知灼见,时至
今日仍新颖如故,熠熠生辉。
②经典之籍能将我们引入一个高尚的文明领
域,让我们接受历代圣人贤士的熏陶。
③经典之籍记载真知灼见之精华,远播天下,
源远流长。 13.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
达效果。(7分)
①当我们身陷困境或处于危难,好书终不会幡
然变脸。(2分)
答案 拟人。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好书对处于
困境中的人的精神支持,有不离不弃的亲近感。
②当诱惑袭来,高尚纯美的思想便会像仁慈的
天使,翩然降临,一扫杂念,守护心灵。(2分)
答案 比喻。形象地表达了高尚纯美的思想对
人的教育是和风细雨似的,是善意和仁慈的。
③“书籍具有不朽的本质,在人类所有的奋斗中,唯有书籍最能经受岁月的磨蚀。庙宇与雕像在风雨中颓毁坍塌了,而经典之籍与世长存。”
“时间的作用淘汰了粗劣制品。就文学而言,只有经典名言方能经久传世。”(3分)
答案 对比。第一句在于说明,物质的东西终会有消亡的一天,而伟大的精神和思想则长存。第二句在于说明,经典之籍是经过时间考验的,它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是思想的积淀。 四、语言运用(8分)
14.采用下列句子中“当×××说……,我懂得
了……”的句式,写出个类似的句子。所写句
子既要和首尾句呼应,又不得与已有两个句子
的意思雷同,不得超过40个字。(4分)
书是我的精神支柱,它重塑了我的灵魂。
当简爱说“我们是平等的,我不是无感情的机
器”,我懂得了作为女性的自尊;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读完一本书,我就完成了一次生命的感悟。 答案 当裴多菲说“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我懂得了作为人的价值 当雪莱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我懂得了苦难中的期盼 15.在下面文段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语句,使
前后语意连贯。
祖国的语言,灿烂、美丽、芬芳。祖国的
语言,耸立着珠峰,镌刻着长城,________,
____________;有汉魏风骨,唐宋诗章,金
元曲剧,明清小说;有皇宫凤阙,阆苑奇葩,
竹篱茅塘,朝日霞光;有婉约浓艳,朴素大
方,清新冷峻,典雅豪放。像繁星那样灿烂,
____________,像牡丹那样美丽,___________。
答案 绵延着昆仑 流淌着黄河 像珍珠那样
宝贵 像梅花那样芬芳 五、随堂练笔(20分)
1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水平的
提高,每个人的读书都会产生不同的境界(事
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有人认为,
读书的第一个境界,是见书就读,不加鉴别。
第二个境界,是读自己真正喜欢的书。第三
个境界,是只读几本最喜欢的书,反复阅读、
精心研究。也有人认为,读书的第一个境界,
是读作者的思想、情感、经历。第二个境界,
是从书中寻找自己的影子,思考自己的经历,
升华自己的思想。第三个境界,是把读书的
心得感悟传播给其他人。…… 你的读书生活可以分为几个境界?它们各自有怎样的特点?请以“我的读书境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写作提示】 虽然是“我”的读书境界,但要紧扣“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水平的提高,每个人的读书都会产生不同的境界”这一点,写出变化和发展。话题材料中给出了两种人对读书的体会,一种是所读的书的数量的变化,一种是对所读之书的内涵的探究。当然也有的人由喜欢看武侠小说,到喜欢读名著,再到喜欢看历史书籍,等等。由于各个人的志趣不同,人生各个阶段的追求不同,所看书籍也不同。但无论怎样,一定要从积极意义,写出个人修养与读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