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亿有多大》教学实践与思考
活动目标
1、经历探究过程,借助对具体事物与数量的感知,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对照”的过程,领悟“从局部推算出整体”的研究方法。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渗透选用小基数类推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3、在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验和他人合作的快乐,增强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意识,提高数学素养。
活动重点:
借助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利用可想象的素材感受1亿的大小,发展数感。
活动难点:
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对照”的过程,领悟“从局部推算出整体”的研究方法。
活动准备:
小组成员分工、课件、投影机、计算器、报告单、纸张、绿豆、天平、米尺、数学本等。
活动过程:
一、猜测交流,引出课题
1、出示资料: 截止目前世界人口已达75亿。中国人口约14亿。小学生人口约1亿。
师:下面我们来听一则新闻,在这个新闻中,你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有什么感受?
2、揭示课题:师:在信息中,我们知道了我国人口真多啊!约占了全球的五分之一。且这些数据中都出现了“亿”,那么1亿是多少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1亿有多大”。(板书:一亿有多大)
3、写一写:一亿。师:请同学们在本子上写出一亿,并和隔壁同学读一读。
4、说一说:一亿的组成。引导学生从数的组成上理解1亿的大小。
师:谁来说一说一亿是多少,它怎样组成。(十个千万,一百个百万,一千个十万,一万个万)还有谁想说,你们了解得真多!
师:谁能说说,1亿这个数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5、猜一猜:1亿有多大。师:刚才我们从数的组成介绍了亿,也知道了1亿很大很大,现在大家眼睛闭着,在大脑里大胆猜想一下:1亿有多大?你能结合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物品,想象1亿个这样的物品会有多少?(板书:猜想)
6、交流想法:师:谁来说说自己想象中1亿有多大。我们借助具体的事物来猜想一亿有多大。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数的组成,为学生思考如何进行测量、制定具体的测量方案唤起知识基础。基于课前的调查问卷分析,学生很难直接描述出1亿有多大。因此要求学生结合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物品,展开想象的空间,为制定活动的方案唤起生活经验,学生不同的想象会产生不同的猜想。从而使学生对“1亿有多大”充满好奇心,产生去探索、研究的兴趣。】
二、活动范例,集体探究
(一)选择研究对象
1、提出验证猜想。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啊。大家都有自己的猜测、想象。只是猜测想象,不能说服别人,我们自己也不知道是否正确。我们要有科学的验证,接下来,我们想办法验证一下,用事实说话。(板书:验证)
2、选择研究的对象。师:那么要验证猜想,首先要干什么呢?(板书:选择研究的对象。)
师:根据刚才大家的猜想我们确定一个研究对象进行科学的实验的研究。我们就选择我们每天都接触的纸吧。一亿张A4纸摞起来有多高?由于纸张的规格不一样,我们为了研究的准确性,我们选择统一的A4纸,来进行研究。
(1)猜一猜:师:这是一张A4纸,它很薄,1亿张纸摞在一起呢?猜一猜有多高。
(2)师:大家猜的都不一样,1亿张纸摞在一起到底有多高?下面我们研究一下。
(二)确定研究的方法。(板书:确定研究的方法。)
1、集体讨论: 如何验证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高?
(1)师:我们已经选择了研究的对象,要想研究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是否真的要找出1亿张纸摞起来直接进行测量?不能直接测量怎么办?小组讨论一下可以用什么方法?
(2)学生汇报:可以先测量一部分纸的厚度,再算出1亿张纸的厚度。
2、小结:研究方法。师:可以先测量一部分纸的厚度,再算出1亿张纸的厚度。真是个好方法,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用部分推算出整体。
(板书:用部分推算出整体)测小算大
师:那“一部分”应当取多少张纸呢?(10张、100张、1000张......)
师:选择252张、1034张行吗?为什么不选择这样的张数?( 为了计算方便,应该取整百、整千、整万的数量。)
3、再说说我们要怎样研究?(先量出100张纸的厚度,算出1亿是100的几倍,就用几乘100张纸的厚度,求出的结果就是1亿张纸的高度。)
(三)进行实验:测量、计算
1、选择研究工具。师:知道怎么做了吗?那我们想一想需要什么研究的工具呢?
2、学生分组实验。 师:大家就以小组为单位,取100张、500张纸来测量厚度,推算出1亿张纸的高度。
学生分成A、B两组: A组:测量出100张纸的高度,然后推算1亿张纸的高度。 B组:测量出500张纸的高度,然后推算1亿张纸的高度。
3、小组合作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单。
4、小组汇报。
【设计意图:此环节学生经历“选择研究对象、确定研究方法、选择研究工具、设计研究方案、实验研究、得出结论”的全过程。通过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同时初步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四)汇报研究结果,建立1亿表象
1、为什么推算出的结果却不同?(测量的张数越多,误差就越小。)
2、建立1亿表象 :与生活中的事物对照高度。
师:1亿张纸大约有1万米高,你知道1万米有多高吗?
师:我们学校的教学楼约20米,那一亿张纸大约有几个教学的高度呢?(500个)
我们的广州塔是我国第一高塔,约600米高,那一亿张纸大约有几个教学的高度呢?(16个)
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什么?(珠穆朗玛峰)它有多高?(8844米)与1亿张纸的高度比比,有什么感觉?(比珠穆朗玛峰还高)
师:我们站在1亿张纸上就能爬上珠穆朗玛峰了。
3、思考:为什么同样都是研究1亿张纸的厚度,两个组推算出的结果不一样?
4、小结:我们是怎么研究1亿张纸有多高的?
【设计意图:通过一亿纸张大约1万米的高度与教学楼、广州塔和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比较,建立1亿的表象,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此环节中也让学生体会到选择的基数不同,实验的精确度也会不同。基数越大,误差越小。可让学生思考:如果取1亿张纸来进行测量,还会不会有误差。】
自主设计方案,再次体会
确定主题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1亿张纸的高度,你们还想研究哪些有关1亿的问题呢?(1亿粒大米有多重?1亿颗黄豆有多重?1亿秒有多长时间 )
2.师:每个小组先确定一个研究课题,设计好研究方案(先测量多少?怎样推算?),然后开展实验研究,得出结论。
(二)学生自主设计方案研究。
(三) 汇报。
(1)学生汇报。
(2)全班交流、评价、完善方案。
(3)提供资料素材,对照感受1亿有多大。
推算完后可以找生活中的素材进行对照,就可以更好地感受1亿有多大。
(4)对比猜想。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自主选择的空间。整个过程注重让学生自主参与,引导学生对研究方法的深入思考,提高了研究内容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通过交流、实践、合作。学生进一步掌握实验的步骤、方法。通过交流丰富学生的反思,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向他人学习,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习惯。学生感受到1亿很大,但是比较难想象出具象,教师提供学生比较熟悉的实地数据素材,帮助学生想象对照。】
(四)小结研究方法。
(1)全班交流。
(2)小结:通过实验和交流,同学们的研究对象不同,但是研究方法都是一样的,都是“从局部推算出整体”。
四、提升认识、升华情感。
读一读下面的信息,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1、一亿张纸的厚度比珠穆朗玛峰还高;一亿枚硬币的重量比成年的蓝鲸3头还多4倍;一亿粒大米,可让3.5万人填饱肚子;一亿个小学生手拉手可绕地球赤道3圈半;一亿是个不小的数字!
2、每年造一次性筷子需砍伐树木2500棵!而且这些树木必须年龄在50—60年!但这些筷子的用处并不大,只是为了用餐。餐后,它便没有用了!我国每年生产和丢弃的一次性筷子达四百五十亿双!正因为这样,鸟儿没有了家。
3、每秒钟浪费一滴水,那么一个月将要浪费1219200滴。每年将流失4亿多滴水!正因为这样,鱼儿没有了家。
师:看了这些信息,你有什么感想?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信息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1亿有多大,同时向学生进行节约粮食,珍惜时间和环保的思想教育。】
五、回顾总结,布置作业。
1、回顾整个研究过程。
2、回顾本次实践的研究方法。你有什么感受?
3、布置作业:写一篇有关一亿有多大的数学日记。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可以把活动中的经历、体会、总结上升为“经验”,形成基本的知识络,整理学习思路,掌握一亿到底有多大,在脑子里形成较清晰的数感,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于研究过程和方法的认识,强化学生对“求真求实”精神的感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课后反思】
《1亿有多大》是四年级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了大数后的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目的是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多利用想象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有多大,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本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以下三点:
一、营造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参与。
教学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学生的心情愉悦,乐于接受新知,并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敢想、敢说、敢问,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基于此,教师旨在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体验猜测、实验和推理的过程,并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完成研究活动,从而充分感知1亿这个数有多大,获得成功的体验。在课堂开始时,教师设计了猜想情境,激发学生探索兴趣。我根据儿童爱猜的心理,让学生猜想1亿有多大。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不同,对“ 一亿”的猜想也有很多种。这些猜想大都是凭感觉的,甚至是随意猜测;有的学生说:“1亿本书摞起来像一座山那么高!1亿粒大米能装满一个房间!有的学生说:“1亿本数学书平铺会有一个教室那么大吧!”还有些想法不切实际,但我并没有扼杀学生的想象力,而是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空间,以充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在想象和辩论的兴趣和欲望。
二、注重方法指导,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设计了“猜想--实验--推理--对照”的过程,让学生知道实验的步骤是“选择研究对象——确定研究方法——选择研究工具——进行实验——得出结果”。教师以“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为研究素材,将教学重点放在了研究问题能力的培养和研究方法的训练上。“你怎么知道1亿张纸的厚度?”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要想研究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真的有必要找出1亿张纸摞起来直接进行测量呢?如果你不能直接测量怎么办?启发学生说出:你可以先测量一部分纸的厚度,再由部分推算出整体是多少。这是一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有了这种思想,学生再遇到比如“1亿粒米有多重”、“一亿枚硬币堆起来有多高”这样的问题,便可以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活动探索、合作交流,提高实践能力。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综合实践活动与日常的数学课堂教学相比,更加重视学生的自主参与。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本节课的主旨,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亿有多大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全程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一亿有多大。在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活动,活动小组的结合,确定研究内容与活动步骤,具体实验的进行……都放手让学生去思考、交流,由小组合作完成,切实给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的平台和空间。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培养数学素养。
四、关注数学思想方法,提升数学素养。
教学中,教师不仅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更注重让学生领悟教学思想方法。如一亿张纸的高度无法测量,学生认为可以选测量一百张或一千张纸的高度,然后计算出一亿张纸的高度;一亿本书铺开的面积难以测量,就以测量一本书的面积,再推算一亿本书的面积,这样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一步一步解决。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领悟,有局部推算整体的研究方法。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努力把情感态度目标有机融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猜想建立一亿的表想,与生活中的事物比较,通过感受1亿的信息,对学生进行节约粮食,珍惜时间和环保的思想教育,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从而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