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综合练(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综合练(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5 21:03: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单元综合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蜡月  彩绘  充足  万不得已
B.粉碎  糊涂  搁板  残灯未庙
C.咽下  耐何  解释  开山鼻祖
D.眨眼  摊贩  轿车  优哉游哉
2.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掺和(cān) 翡翠(chuì) 蒜瓣(suàn) 更新(gèng)
B.转暖(zhu n) 分外(fèn) 商铺(pù) 水浒传(zhuàn)
C.唾沫(chuí) 嘟囔(rāng) 肿胀(zh ng) 黄焖鸡(mèn)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同学们各有兴趣爱好,王敏倾心于古典音乐,李刚钟情于体育运动,张文将书籍视为珍宝。
B.足球赛马上开始了,候场区人头攒动。开放时间一到,球迷们鱼贯而入。没过几分钟候场区的球迷寥寥无几。
C.一阵狂风吹来,江面上顷刻间掀起了巨浪,一瞬间,打雷闪电,十分吓人。不一会儿,倾盆大雨从天而降。
D.全校运动会上,大山在短跑比赛中勇夺第一,志杰在跳高比赛中喜获金牌,思雨在跳远比赛中摘得桂冠。
4.下列句子运用了两种人物描写方法的一项是(  )
A.小孩子们开始整段整段地往嘴里塞五香肠。
B.“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
C.“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D.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
5.《北京的春节》的语言俗白清浅,朴素自然,不能体现“京味儿”的句子是( )
A.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B.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就是买杂拌儿。
C.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 D.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二、填空题
6.照样子,写词语。
(1)例:各种各样(各×各×式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例:糊糊涂涂(AABB式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例:哄堂大笑(形容笑的四字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7.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句子练习。
(1)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用自己的话写出诗句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花生仁的外皮没有了。(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
①句子加点词语的意思____,都是____的意思。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
②用意思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写一段描述“哭泣”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读句子,按要求完成练习。
1.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农业产品展览会”是指______________。作者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北京春节__________这一民俗特点。
3.请从诗意、表达的情感等方面简要赏析下面的诗句。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材料,完成练习。(选做题)
古诗词往往以凝练的语言传达深厚的意蕴。日本舞鹤市政府捐赠给辽宁大连的防疫物资上写着“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日本华企“火币日本株式会社”捐赠给湖北的物资上写着“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日本汉语水平考试HSK事务局向湖北高校捐赠的物资上写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9.请你从上面材料中的诗句中选择两句,说一说日本的相关单位想要表达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2020年4月7日,中国政府援日的防疫物资抵达东京,下面不适合写在物资上的是( )
A.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B.同气连枝,共盼春来
C.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课内阅读。阅读《北京的春节》(节选),完成问题。
北京的春节(节选)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及此。到了初五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11.选文按照________顺序,分别描写除夕和初一的特点。除夕的特点是________,初一的特点是________。(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
12.除夕的活动具体有哪些?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
13.“鞭”字第8画是________,读音是________。“鞭”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________,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________部。“鞭”在词典中的解释有:①鞭子;②形状细长类似鞭子的东西;③成串的小爆竹。“鞭炮”一词中的“鞭”应选( )(填序号)
1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个________句,在文中起________的作用。
15.古今文人曾写下许多描写春节的诗词,请你试着写出一句。
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16.写作题
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往事一件一件地在头脑中回放,请同学们仔细回忆六年的小学生活中自己最难忘的家乡美食是什么?为什么喜欢它?简要说说它的制作过程。要结合自己的具体事例来写,语句要生动形象,题目自拟。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2页,共2页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了学生辨析错别字的能力,根据平时所学生字及平时的积累,结合具体语境,,对每个词中的字进行分析完成即可。
A“蜡月”的“蜡”改为“腊”;“万不得已”的“己”改为“已”
B“残灯未庙”的“未”改为“末”
C“耐何”的“耐”改为“奈”
万不得已:表示无可奈何,不得不如此。
残灯未庙:意思是快要熄灭的灯,将要结束的庙会;比喻事情已经衰落,接近完结。
开山鼻祖:比喻一个学术流派、技艺的开创者。
优哉游哉:指生活悠闲自在。
2.B
【解析】
【详解】
考查汉字的读音。
A项翡翠(chuì)应为(cuì);更新(gèng)应为(gēng)
C项唾沫(chuí)应为(tuò);嘟囔(rāng)应为(nang)
3.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了对词语的正确理解与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在理解词语的意思基础上再辨析词语含义是否相同,注意平时的积累。
A.倾心:向往;仰慕(某人);竭尽诚心。
钟情:感情专注;特指爱情专注。
视为珍宝:至宝:极珍贵的宝物。极其珍视,看成是最珍贵的宝物。
本项中,“倾心”与“钟情”意思相似。故不选本项。
B.人头攒动:意思是指人很多,且频繁的在移动。
寥寥无几:意思是形容稀少,没有几个。
本项中,加点的词语意思完全不相同,故选:B。
C.顷刻:指片刻,表示行动或事情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
不一会儿:口头语,没有多久的时间。
本项中,加点的词语都指没多久时间。故不选本项。
D.勇夺第一:勇敢努力地争取到第一名的意思。
喜获金牌:得到第一名的意思。
摘得桂冠:指取得第一(冠军)的意思。
本项中,加点的词语都有夺到了第一名的意思,故不选本项。
4.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描写,人物描写有: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注意观察细节分析。
A项,结合“塞”等内容可知,句子运用了动作描写。
B项,“要到夜里!”是妈妈说的话,故用了语言描写。
C项,“那我饿了!”是八儿的语言描写;“要哭的样子”是神态描写。
D项,“眼睛可急红”是神态描写。
故选C。
5.C
【解析】
【详解】
这道题考查学生对所学课文的识记和理解情况,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注意复习学过的知识。《北京的春节》多用北京口语中的儿化音,让文章的语言充满了浓浓的“京味儿”第一句中的“零七八碎儿”“杂拌儿”“玩意儿”就是其中的代表。另外,老舍先生还大量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做到了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粗俗,精致而不雕琢。
C.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正常使用的书面语言。
6. 各形各色 各行各业 各家各户 整整齐齐 安安静静 来来往往 捧腹大笑 开怀大笑 眉开眼笑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按要求填写恰当的词语,要注意审题,看清楚例词的格式,如本题中的例词分别为各×各×式词语、AABB式词语、形容笑的四字词语,填写相关词语的时候首先要注意结构符合要求,其次平时多注意积累,增大词汇量,所填词语要符合生活常识和逻辑,主要不要写错别字。
(1)此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各×各×式词语。各×各×式词语举例:各就各位、各式各样、各尽各能等。
(2)此题考查的知识点为AABB式词语。AABB式词语举例:明明白白、多多少少、星星点点等。
(3)此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形容笑的四字词语。形容笑的四字词语举例:千金一笑、笑逐颜开、捧腹大笑等。
7.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院中的桂花。 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不能设什么法来反抗。 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 相近 全部 避免重复,使语言更具丰富性和多样性 示例:素不相识的人们都前来为烈士送行。望着消防战士的遗像,一位年长的大妈掩面哭泣,一位男青年抱头痛哭,一位年轻的女孩忍不住伏在妈妈的肩膀上,泣不成声。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按要求写句子。
(1)本题考查诗句意思。
本题出自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全文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其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思是: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2)本题考查反问句改陈述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可分为四步:①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②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去掉。③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 去掉,问号改为句号。④将句子梳理通顺。
本题首先要将肯定词“还能”改为否定词“不能”,再将反问语气词“难道”去掉。最后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吗”去掉,把问号改为句号。
(3)本题考查改写句子。拟人句就是把某件东西比喻成与人相同,本题可以把“花生仁的外皮”比拟成“人的外套”。
(4)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本题中“一律”“清一色”“都”“通通”的意思相近,都是全部的意思。这样使用意思相近的词语可以避免重复,使语言更具丰富性和多样性。
仿写句子时也要用意思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描写一段“哭泣”的情景。描写哭泣的词语有:掩面哭泣、抱头痛哭、泣不成声等。
8. 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 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 比喻 熬腊八粥 那阻隔了牵牛星和织女星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星与织女星相隔也并不遥远。这两句诗以牛郎、织女为吟咏对象,表达了他们隔着银河,想念却不能相见的悲伤心情。
【解析】

9.示例: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诗句想要表达的是日本愿意与中国共同抗击疫情,同一片天空下没有旁观者。
10.D
【解析】
【分析】
9.
这道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回答这道题,要先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结合事例分析其中要表达的内容。如,“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意思是“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在这里表达的是在同一片天空下互相帮助的情感。
10.
这道题考查名句的运用能力。首先明确我们要表达的意思是中国知恩图报以及帮助日本共同抗疫。A项表达知恩图报;B项表达的是愿意一同抗击疫情,期待春暖花开;C项描绘的是两国接邻共同抗疫成功后的美景;D项表达的是思乡之情。本题选D。
11. 时间 热闹 休息
12.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祭祖、守岁
13. 横 biān B 革 ③
14. 过渡 承上启下
15.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解析】
【分析】
11.
本题考查了对描写顺序的辨析及根据语段内容填空的能力。
结合“除夕”“初一”这两个词可知,选文是按时间的顺序,分别描写除夕和初一的特点。结合“除夕真热闹”“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可以得出,除夕的特点是热闹,初一的特点是休息。
12.
本题考查了对描写内容的辨析。
认真阅读第一自然段第二、三、四、五句话可知,本语段具体写了除夕时人们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祭祖、守岁等习俗,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13.
本题考查了查字典的能力。
“鞭”的笔顺是横、竖、竖、横、竖、横折、横、横、竖、撇、竖、横、竖、横折、横、横、撇、捺。所以第八画是“横”,“鞭”的读音是biān,部首是“革”,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B”,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革”部,“鞭炮”指成串的小爆竹。所以“鞭”的意思选择③
14.
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作用的辨析。
划线句子前半句承接上文,后半句引出下文,是一个过渡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5.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积累。
描写春节的诗句例如有宋代王安石的《元日》中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6.例文:
介绍家乡的美食之臭豆腐
五一来了,出去旅游的人不少,可是他们偏偏忘了,自己的家乡也是一处旅游胜地。在我的家乡西塘可不只有千年古镇的美丽风景,还有那让人垂涎三尺的美食特产。比如:那皮薄味鲜的陆式馄饨,那切片均匀如口即化的八珍糕,还有那有着千年老字号的五芳斋粽,当然让我来想的话也许就不是这些了,而是那臭中带香的臭豆腐了。
说到臭豆腐那就先说说它特殊的也是最让人喜欢的地方吧!臭豆腐最特别的就是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臭的让许多人都不能接受,可是它的味道又让人流连忘返。小的时候,在大街小巷中跑来跑去总是闻到那臭豆腐那熟悉的味道,就忍不住跑去看看。我们一帮小孩子总是跑去看路口的老婆婆炸臭豆腐,每当看着老婆婆把一块块臭豆腐放入油锅,我们总是偷偷的咽一下口水,臭豆腐经过油里一炸之后就会像一个个穿着金袍的胖娃娃,肚子挺的高高的,老婆婆笑眯眯的看着我们说:“心急吃不到热豆腐”。当老婆婆把一块块臭豆腐夹起来,总会细心地帮我们放在铁网架上凉一下,然后再帮我们放在盒子里。然后对我们说: “慢慢吃别咽着”。没等她说完,我们就早已偷偷地塞一块在嘴里。当时只记得吃的很快,应该很好吃,长大了以后,我又去尝了尝,味道没什么变化。还是那样好吃,第一口咬下去吱——满口都是豆腐鲜嫩的汤汁。虽然这次不是那位老婆婆,而是她的儿子炸的,可是从他的身上还能找到那位老婆婆的热情。我想以后我再也不会忘记这种味道和这种属于我们家乡的风土人情,也许过了多年以后我还会再次去吃,然后再次被这特殊的味道感动,因为对于我来说这就是家乡的味道——带给我特殊情感的味道。
闭上眼睛,细细地回味。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写作能力。
1.审清题意,明确习作要求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本次习作是自命题作文,要求围绕“家乡的美食”写一篇作文。
2.选材分析,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往事一件一件地在头脑中回放,请同学们仔细回忆六年的小学生活中自己最难忘的家乡美食是什么?为什么喜欢它?简要说说它的制作过程。好好回忆,选取一种你最难忘的家乡美食写下来。
3.构思指导,开头:开门见山,直接入题写你最难忘的家乡美食是什么;中间:为什么这是你最难忘的的家乡美食,简要说说它的制作过程,要结合自己的具体事例来写,要抓住记叙文六要素,注意详略,要把经过写具体,要抓住细节,语句要生动形象;结尾:总结全文。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