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9张PPT)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吉祥如意
诗歌鉴赏
目录
第一章
内容分类
第二章
解题思路
第三章
表现手法分析
第五章
必考知识梳理
第四章
常考题型及例释
第一章
一 怀古诗
二 咏物诗
三 写景诗
四 战争诗
五 行旅诗和闺怨诗
六 送别诗
内容分类
怀古诗
吉祥如意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壹
怀古诗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内容特点: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人生历程。
贰
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形式标志:
①以物象为题;
②咏(题、赠、赞)物象。如《咏梅》《石灰吟等》
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咏物诗
写景诗
吉祥如意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写景诗
吉祥如意
内容范围:一般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
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内容特点: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如《观沧海》《游山西村》等。
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壹
形式标志:题目中常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壹
基本主题: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壹
分析重点: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 抒发的哪一类型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心理。
战争诗
行旅诗和闺怨诗
吉祥如意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行旅诗
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闺怨诗
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
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
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送别诗
壹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贰
叁
送别诗
吉祥如意
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感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第二章
解题思路
吉祥如意
(一)抓标题
标题常有以下作用:
①揭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②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
③奠定诗歌的感情基调;
④揭示诗歌的线索;
⑤表明诗歌的题材;
⑥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
解题思路
吉祥如意
读一下标题,说一说你读出了什么信息?
《惜牡丹花》 怜惜之意、伤春之感
《闺意》《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暗示读者此诗写的是闺中新妇的心
意。以闺妇自比,暗问文章意见。
《过故人庄》《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早发白帝城》《秋晓行南谷经荒村》《润州听暮角》《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诗人常常会把诗作叙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缘起等内容在标题中向读者作交代。
(二)抓作者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歌,必须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作者遭遇、心境不同,会蕴含截然不同的情感。读诗时,必须注意作者的遭遇、境况,注意作者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联系这些背景,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知人
吉祥如意
“知人”就是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的创作方法与风格流派。
杜甫,长期漂泊不定的生活和动荡不安的社会,使其诗歌大多体现忧国忧民的主题,风格沉郁顿挫,旅居四川时也偶有体现自然美、人性美的清新之作。
李白,愤世嫉俗、洒脱不羁,风格清新飘逸。
王维半仕半隐,厌倦官场,渴望远离世俗,向往宁静生活,诗风含蓄温婉,充满了山水田园间的恬淡、闲适和清新。
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承载盛唐气象,诗风雄浑峭拔,描写边塞风光,表达思乡、反战情绪或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豪情。
杜牧身处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所写诗歌含蓄绰约,作品以咏史诗为主,借古讽今。
苏轼虽命运多舛却乐观、旷达,词风雄健豪放,意境开阔,但也不缺乏清丽的婉约词。李清照前期的稳定生活和后期家仇国恨,使她的词具有婉约、凄切、含蓄蕴藉的风格。
陆游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收复失地、希望有所作为的壮志使其诗作风格雄浑奔放。
别滁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 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问题】阅读后请问答:有人说这首离别诗的感情基调是乐观开朗的,请说明理由。
知人论世
怀古诗
吉祥如意
【解析】本诗写的是庆历八年,欧阳修改任扬州知府,滁州父老乡亲为作者饯行时的情景。欧阳修于庆历五年,贬为滁州知州,并做了两年多地方官,联系《醉翁亭记》中那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庐陵欧阳修,再联系诗歌中的第三句“我亦且如常日醉”,读者明白了,诗人的醉,并非那浇愁之醉、郁闷之醉,而是得意之醉、欢愉之醉,他那乐观豁达的情怀也就在此袒露无疑。
【答案】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乐观开朗的。诗一开头就写明媚的景物,渲染饯行时的热烈气氛,为全诗定下乐观开朗的基调。后来又直接抒情,希望像平日一样开怀畅饮,不愿弦管演奏离别的曲调,表现了乐观豁达的情怀。
论世
“论世”是说诗歌鉴赏不应忽视对其创作背景的了解。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诗人所处的社会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信息都会在诗歌中刻下深深的烙印,因此,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就应当借此来理解诗歌、把握诗歌。
如南宋偏安一隅,国势衰微,外敌入侵,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爱国主义是陆游作品的主旋律,其表现有反抗外敌侵略、抒发壮志未酬、揭露当局腐败、关怀祖国人民等。陆游出生于两宋之交,成长在偏安的南宋,民族的矛盾、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是由他所处的时代、家庭、社会环境及其自身的高贵品格决定的。李清照笔下,大多词清调苦,流露的感情婉曲深挚,多有今昔盛衰之感,个人身世之悲。
诗人陶渊明厌恶污秽的官场,向往自由在的田园生活,他42岁辞官归隐,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归园田居》,田园景物此时在他的笔下显得淳朴、宁静、而又富有情趣。
而在李煜的《虞美人》中,“春花秋月”却黯然无色,原因就是贵为帝王的李煜,此时正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许多情况下,诗人的追求、遭遇直接影响着诗人的心境,而彼时彼刻的心境又给景物蒙上了或悲或喜,或忧或愁的特定色彩,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这个道理。我们遵循这种方法,就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从而深层次准确把握主题。
(三)
析注释
吉祥如意
注释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诗歌内容。
读正文
抓意象:把握诗中的意象,有助于体悟意境,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如“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月亮”“鸿雁”“红豆”常常是相思的象征;“芭蕉”“猿猴”是凄凉、悲伤的象征;“连理枝”“比翼鸟”是美好恋情的象征。
如: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诗人为什么不用白云而要用浮云?(浮云暗指困难、挫折、障碍登)
抓用典
吉祥如意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
①点化前人语句,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②引用神话故事,如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还有“吴质不眠倚佳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诗句,都是形容李凭弹的好。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
③运用历史故事,如《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三、四句借用飞将军李陵的典故,对当时领兵远征的主将进行了批评。
作用: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强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起到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抓关键词
吉祥如意
读诗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迅速定位情感基调。
借力选择题
吉祥如意
在读诗歌时可借助选择题的4个选项,先提取有效信息,疏通文意。
这是因为选择题的4个选项:
①一般是按照诗歌顺序对诗歌的逐一解读或由局部到整体的解读;仅有个别聚焦于诗歌的某一点进行多角度解读;
②信息量大,往往囊括了情感、主旨、语言、手法等方面的赏析;
③只有1个错误选项,并且错误也只是在细节上设误。
第三章
直接抒情
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这种手法的特点是叙述时感情强烈、节奏快,情感直露,容易把握。
直接抒情
借景抒情
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这种手法的特点是景中寓情,景为情设。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如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表面写景,实际上蕴含着诗人的一种超凡脱俗、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情感。
这种手法的特点是景中含情,情中有景。
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使诗歌中的物人格化。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咏蝉》)
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这种手法的特点是含而不露,内涵深广。
托物言志
动静结合
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静态。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诗歌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鸣等都是动景,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更加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愈见其静,这里面包含着辩证法。
以动衬静
乐景写哀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看似诗中展现了一片温暖清新的春天景色,诗人却因送故人远别以及故人的遭遇而不安惆怅。可见,乐景写哀情,更能突出诗人送别朋友的悲伤和对朋友“西出阳关无故人”后生活的关心和同情。
乐景写哀
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结句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此时征戍者内心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渴望建功立业?是对现实的忧虑,还是对祖国河山深沉的爱呢?……不得而知,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以景结情
借古讽今
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乱来讽喻当朝。
如: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刘禹锡《台城》)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借古讽今
渲染
我国传统画技之一,后借用来指文艺创作中为突出人物形象和环境所采用的强调、反复等多方面着意铺叙的写作技法。
如: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王昌龄《秋词》)
首句破题,以描写秋景来渲染深宫寒夜的气氛。
渲染
烘托
衬托中的正衬,亦称“烘云托月”。指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突现人物形象的技法。此中手法常与渲染结合起来使用。
如: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
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处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
这种手法的特点是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鲜明、突出。
烘托
用典
用典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如: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词人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过效劳的忠贞之情。
用典
虚实结合
实写,指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指采用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与描写。虚实结合,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中同时使用。
如: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十二日风雨大作》(其二)便运用了这一手法,将诗人爱国忧民、渴望收复河山的情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这种手法的作用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中心更加鲜明。
虚实结合
抑扬
抑扬可分两种: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如: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
抑扬
对比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
如: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陶者》)
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对比
反衬
烘托的一种,即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来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如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中“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四句,便运用了反衬的手法。
这种手法的特点是把一些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使事物的特点更加突出。
反衬
互文
是指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各出现一次,而省略另一个的修辞。如《花木兰》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写木兰在东西南北各个市场、各个地方采购从军所需要的骏马、鞍鞯、辔头和长鞭。
这种手法的特点是用简洁的文字或含蓄凝练的语句表达丰富的内容。
互文
第四章
壹
把握标题,参照内容,明确类别、中心。
贰
叁
答题技巧
吉祥如意
捕捉意象,形成画面,初步理解形象特点。
审读题干,明确要求,准确定位(考查对象:内容、方法、语言;局部、整体)。
内容情感型
一般提问方式: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选出下列对这首诗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例1】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怀古诗
步骤一(景)这首诗勾勒了大海吞吐日月,蕴涵万千的景象。
步骤二(情)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常见意向作用:营造气氛;设置背景或环境;塑造意境;奠定情感基调;借景抒情;衬托人物性格或品质;诗歌线索。
(2)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有:不畏艰难、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感叹世事、壮志难酬、孤傲脱俗、凄清哀婉、热爱山水、豁达豪迈、愁苦孤寂、向往美好、恬淡自乐、离愁别绪、焦虑矛盾、遭贬愤世、怀才不遇、惆怅悲凉、踌躇满志等。
分析技巧型
一般提问方式:
(1)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2)诗歌中多处用到某种写法,请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秋凉晚步(杨万里)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
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
请从修辞或写作手法等角度去赏析这首诗三四句的妙处。
运用对比,诗中“绿池”“红蕖”形成了鲜明的视觉色彩对比,同时荷叶的新生与一片枯败形成对比,突出了秋之生机。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叶还有新长出来的如铜钱那样圆的小叶片,一派生机勃勃、孕育希望的景象。
吉祥如意
鉴赏技巧
1.掌握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2.掌握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重点掌握描写和抒情)
3.掌握其他表现手法(对比、衬托、渲染、用典、抑扬、联想、想象、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
答题步骤
步骤一:(用什么手法)
步骤二:(写什么内容)
步骤三:(有什么作用)
步骤四:(抒什么情感)
语言赏析型
吉祥如意
一般提问方式:
(1)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2)诗中某个词能否改为其它的词,说说你的看法。
绝句二首(其二)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试赏析“山青花欲燃”中“燃”的表达效果。
一个“燃”字,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出山花开的热烈、烂漫,生动地表现出春日繁花盛开的景象。
答题步骤
1.寻找有表现力的词,如:动词、色彩词等等。
2.有运用表现手法的欣赏表现手法。
第五章
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有:
(1)豪放洒脱的形象,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乐观豁达的形象,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4)慷慨悲壮的形象,如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5)忠心报国的形象,如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6)踌躇满志的形象,如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有:
不畏艰难、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感叹世事、壮志难酬、孤傲脱俗、凄清哀婉、热爱山水、豁达豪迈、愁苦孤寂、向往美好、恬淡自乐、离愁别绪、焦虑矛盾、遭贬愤世、怀才不遇、惆怅悲凉、踌躇满志等。
思想情感
诗歌语言特点:
(1)清新自然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生动形象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含蓄隽永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4)言简义丰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5)平实质朴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6)简洁明快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歌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寓情于景: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托物言志: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动静结合: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5)虚实相生: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6)以小见大: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以乐景写哀情,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8)诗情画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9)运用典故: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10)运用修辞:比喻“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拟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对偶“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等。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吉祥如意
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