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1张PPT。 第9课 师 说
第1课时
目标定位
1.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
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
其”两个文言虚词;熟记“受(授)”、“不(否)”
两个通假字;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了解作者的古文
风格。
3.理解文中“道”的含义,辩证认识教师的作用,
树立尊师重教、谦虚好学的风气。
4.背诵全文。zhǎnɡjiēchuándòufǒuyuèyútánchánɡ hónɡxiānɡdānpánzhuànyí与“且”同义,副词,“尚且”、“还”。动词,“赶得上”、“比得上”。形容词,“固定”。目的连词,“来”。文本互动
一、基础梳理
1.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或师焉,或不焉:“受”通“授”,教授、传授。“不”通“否”,不。2.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不耻相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①师名词,“老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动词,“学习”动词,“从师求学”动词,“从师”名词,对有某种专门知识技能的人的称呼......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相似也:
孰能无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而不从师:②道③惑名词,“道理”名词,“风尚”名词,“道德、学问”名词,“疑难问题”形容词,“糊涂”名词用作动词,“有了疑难问题”......其为惑也: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其可怪也欤:④其指示代词,“那些”人称代词,“他(们)”,代“生乎吾前”的人人称代词,“他(们)的”人称代词,“他们”,指“古之圣人”副词,表推测,“大概”人称代词,“他自己的”语气助词,起加重语气的作用.......人非生而知之者:
吾从而师之: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道之所存:
句读之不知:
士大夫之族:⑤之代词,代“道理”人称代词,“他们”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结构助词,“的”,“所存”是名词性的“所”字结构结构助词,起到把动词宾语提前的作用代词,可译为“这类”、“这些”......生乎吾前: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嗟乎:
其皆出于此乎: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⑥乎介词,“于”,“在”句末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如果把“庸”译成“难道”,“乎”就译成“吗”;如果把“庸”译成“哪里”,“乎”就译成“呢”叹词,“啊”语气助词,表推测语气,“吧”介词,“于”,“比”.....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其可怪也欤:
⑦也句末语气助词,表判断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确认语气句末语气助词,与“欤”合在一起表感叹,但重点落在“欤”上,“啊”...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是故无贵无贱:
圣人无常师:⑧传动词,“教授、传授”动词,“流传、延续”名词,解释经书的书,如《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释《春秋》的书连词,“无论”动词,“没有”....⑨无其贤不及孔子:
师不必贤于弟子: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而耻学于师:
其皆出于此乎:
于其身也:
不拘于时:
师不必贤于弟子:⑩贤于名词,“才能”形容词,“高明”介词,“在”介词,“向”介词,“从”介词,“对”、“对于”介词,“被”介词,“比”........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则群聚而笑之: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则转折连词,“却”连词,表承接,“就”这两个“则”都是连词,可译为“就”,用在两个表并列的分句中,表连词,译为“那么”、“就”,用在假设复句中,表假设的结果...并列关系.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所由一个特殊代词“所”和一个介词“以”组成,表示方式,手法,“用来……的”由一个特殊代词“所”和一个介词“以”组成,表示原因,“……的原因”..泛指求学的人。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两个词,“从”是“跟随”之意,“而”连词,表顺承。连词,表目的或结果。教育的机构。一般人。许多人。在小的方面学习。指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阶段或实施这种“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通称。不一定。用不着,不需要。指先秦及秦汉散文,与韩愈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之“古文”同。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学习”。“地位尊贵的人”、“地位卑微的人”、“年长的人”、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年轻的人”。动词的意动用法,“感到羞耻”。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名词用作一般动词,“提及”、“议论”。5.指出下列文言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
惑者也:
判断句。老师 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状语(或介词结构)后置句。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判断句。道存在的 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判断句。教给孩子书,(帮助他)学习 书中文句的人,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那些道理, 解释那些疑难问题的人。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⑦师不必贤于弟子:
⑧不拘于时:动词宾语前置句。不明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省略句(省略“及”的宾语“之”)。现在他们的见识竟然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状语(或介词结构)后置句。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被动句。不受时俗限制。二、深层探究
6.作者认为“师”的职责范围是什么?“从师”
的原则是什么?正确的师生关系是什么?
答案 ①职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原则: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③关系: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也;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
后,术业有专攻。7.第一自然段正面立论,作者是从哪几个层次来
分析论述的?
答案 第一层,“古之学者必有师”,突兀而
来,立足古代(两汉以前),一个“必”字,语
气坚定,不可挪移,大有古代求学的人尚且一
定要有老师,何况今日之意味!
第二层,正面论述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
解惑。句中的“道”,是包含“仁”、“义”
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
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
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
“业”中的疑难问题。“传道”是核心,“受
业”是手段,“解惑”是老师最基本的任务。第三层,从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阐明从师的必要性。人非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有疑难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而要解决疑难问题必须从师。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以“吾”之语气言之,有切身之感受。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8.第二自然段运用对比的方法,批判“士大夫之
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作者是分几个层次
论证的?
答案 本段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慨叹师道不传,指出师道不传的危害。
这一层承接上文从师的标准,并领起下文对耻
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
第二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
人”耻学于师对比,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第三层,把习句读从师与惑而不从师的现象对
比,批评“今之众人”“小学而大遗”的不明
智的做法。
第四层,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对比,批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习。
9.上面第一、二自然段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了要从师
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第三自然段又是从什么角度
来进一步阐述要从师学习的道理的呢?
答案 第三自然段举当时备受尊崇的圣人孔子为例,
进一步论证论点,使文章有极大的说服力。“圣人
无常师”,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既
说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也说明了从师学习的原
则,而且为第一自然段“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二
自然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
焉”提供佐证,事例选得非常精当,是典型的举例
论证方法。最后从孔子的事例中推出“弟子不必不
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
攻,如是而已”的结论。课堂小结
一、结构图解 二、中心主旨
本文通过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从师的标准,阐述师道、师生关系,批判士大夫们“耻学于师”的陋习,列举圣人从师的态度,有力地论证了“学者必有师”的观点。
三、写作特色
1.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增强了论辩力量。
(1)下定义,作结论。
文章一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下定义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接着从这个定义出发,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结论。这其间层层衔接,一气贯通,毫无冗余之处,具有强大的说服力。(2)对比论证。
文章第二自然段恰当地运用了三组对比论证,通过对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违背常理,则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
(3)例证和引用论证。
文章第三自然段,作者引述了孔子的言行来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就比前文笼统地说“古之圣人”更加切实可信。有了孔子这样一个强大的支持者,更增强了说服力。 2.运用排比句、对偶句、连珠句,形式整齐,气势恢宏。
本文多用排比句和对偶句,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这种句式的运用,形式整齐,气势飞动,增强了表现力。 课件41张PPT。 第2课时
(时间:45分钟 满分:90分)
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解析 B项“传”读zhuàn。C项“蟠”读pán。D
项“卑”读bēi。 A解析 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学术有一定成就的人。传道:古义,传授道理;今义,布道,指基督教宣讲教义。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很多人。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小学学校教育。古文:古义,先秦、两汉的文章;今义,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的文章。
答案 A解析 ①⑨:名词的意动用法/②⑥:名词用作一般动词/③④⑦:形容词用作名词/⑤⑧:有人认为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实际上是心理活动动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 B解析 A项结构助词,起把宾语提前的作用/代词,
“它”,指“知识、道理”;B项指示代词,“那些”/副词,表感叹;C项连词,都表目的,“来”;
D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承接。
答案 C
5.填充下列横线上所空缺的名言名句。
①师者,__________________。
②古之圣人,________________,犹且从师而
问焉。
③爱其子,________________,于其身也,则
耻师焉。
④子曰:“三人行,________________。择其
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其出人也远矣择师而教之必有我师焉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解析 A项盛:指官位高。B项师:对有某种专门知识技能的人的称呼。D项如:比得上。 C解析 A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用在假设复句中,表结果,“那么、就”。B项副词,表推测,“大概”/副词,表反问,“难道”。C项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D项都是句末语气助词,不译。
答案 D8.下列句子全都说明从师重要性的一组是(2分)
( )
①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②吾师道
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古之圣人,
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④爱其子,择
师而教之 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
其智乃反不能及 ⑥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
老聃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③⑤⑥
解析 ②是择师的标准,④非作者所说的“从
师”,⑥是说从师不必拘泥。 A9.第二自然段,作者为了批判耻学于师的人,从
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但其角度和侧重点
不一样。请简析之。(6分)
答案 ①第一,拿“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
作对比,是纵向对比,意在强调从师的重要性。
②第二,拿学生家长自相矛盾的事实作对比,
意在强调从什么师。小孩子的老师只是教孩子
写字读书的,其他别无深意;而家长自己拒绝
的老师是传道(儒家思想)、解答人生困惑的。
这说明童子之师与士人之师是不同的,而《师说》倡导的正是后一种。③第三,拿“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作对比,是横向对比,意在强调从师的态度以及士人耻于从师的根源。
10.第三自然段的中心句是什么?“郯子之徒,其
贤不及孔子”,除了“师不必贤于弟子”之意
外,还有没有别的意思?(4分)
答案 ①圣人无常师。②有。郯子之徒中,自
然有道家鼻祖老子,而其贤不及儒家宗师孔子,
在韩愈眼中,“儒”与“道”孰是孰非,孰厚
孰薄,便不言而喻了。11.从最后一段看,韩愈写《师说》赠李蟠的原
因是什么?(4分)
答案 原因一,“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
之”。“好古文”,和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
的内涵一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是在传
承、弘扬儒家思想,是韩愈“古文运动”的忠
实实践者。原因二,“不拘于时”。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在这种背景下,李蟠这个年轻人能“不拘于时”,正符合韩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从师标准。
实际上,《师说》不是为李蟠一人写的,而是借此批判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而树起从师学习的大旗。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分)
译文: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
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或:难道要考虑他的
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吗?)(“庸”“先后”,
各1分)
②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
欤!(3分)
译文:君子们对他们不屑一提,现在君子们
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他们,难道不值得奇怪
吗?(“齿”、“乃”、“及”,各1分)【 】解析 访:咨询,询问。 D解析 A项“三代”,文中指夏商周。B项“未必”,文中指不一定,现在指没必要。C项“专”,文中指独占,现在指专心。D项“孜孜”古代和现在都指勤勉。 D15.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 )
A.刍荛之微,先民询之
B.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C.未之多见也
D.宋,何罪之有
解析 A项“刍荛之微”为定语后置句,BCD
项为宾语前置句。 A解析 A项①介词,“凭……身份”;②介词,“把”。B项①介词,“被”;②介词,“向”。C项都是结构助词,“的”。D项①连词,表转折,“却”;②连词,表修饰。
答案 C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
代汉语。(8分)
①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2分)
译文:拿大智慧去知晓那些浅显的话,这
并不是一时故作谦虚。(“迩”、“苟”各1分)
②至于劝善规过足矣。(2分)
译文:②能够做到勉励人做好事、谏诤人
不做坏事就够了。(“至于”、“规”,
各1分) ③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2分)
译文:他们爱好的也不是古人爱好的方面,
不能询问,也可以理解啊。(“其”、“宜”,
各1分)
④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
者多矣,悲夫!(2分)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古人深以为耻的,后
人做了并且不认为可耻的事情也就太多了,
可悲啊!(“然则”、“以为”,各1分)18.比较本文与《师说》在立意(或内容)上的异
同。(6分)
(1)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同点:①《问说》:_____ _________
②《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都是劝说人们要虚心向各种人学习。
(2)①从“问”的角度,强调“问”的重要
性,主张学必好问;②从“师”的角度,强
调“师”的重要性,主张从师而学。【参考译文】 一个有见识的人学习必然喜欢询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就没有办法发现疑问,不询问就没有办法增长知识。喜欢学习却不勤于询问,并不是真正喜欢学习的人。道理弄明白了,但有的人还不能把道理用于实践,认识到事物粗略的一面,但有的人还不知道事物细微的方面,除了询问,还能怎么解决呢? 古代的人乐于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询问,也不挑选人询问,只是从中吸取有益自身的东西罢了。因此狂人的话,圣人也会有选择地接受,地位低下的樵夫,古圣先王也向他询问,舜凭天子的身份向平民询问,拿大智慧去知晓那些浅显的话,这并不是一时故作谦虚,确实是非常善于采纳善言。自从夏商周三代之后,就只有学习而没有询问了,朋友间的交往,能够做到规劝行好事不做坏事就够了,那些非常勤勉地在义理的大道上相互请教的只是以进修为急务,并不多见,更何况那些世俗之人呢? 况且那些不喜欢询问的人,是由于不虚心啊;不虚心,是由于并不是真正的喜欢学习。也不是不潜心钻研的缘故,他们学的并不是古人学习的内容,他们爱好的也不是古人爱好的方面,不能询问,也可以理解啊。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不知道的,未必不被愚人知道;愚人能够做到的,圣人未必就能做到。真理不能由人独占,学问也没有止境啊,既然这样,那么询问可以缺少吗?按照《周礼》,在朝堂外向百姓询问,国家的政治大事尚且向平民询问,因此,地位高的人可以向地位低的人询问,贤德的人可以向不贤的人询问,老人可以向小孩询问,只要学习方面有成就就可以了。孔文子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很贤。古人以询问为美德,并不见得有什么可耻的地方,后来的君子们却争着以询问为耻辱,既然这样,那么古人深以为耻的,后人做了并且不认为可耻的事情就太多了,可悲啊!
四、语言运用(8分)
19.在下面横线处,仿照前面画线的句子,各补
写两个例子。(4分)
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往哲先贤那里,
人们学得他们的品格。从孔子学得仁爱的情
怀,从鲁迅学得批判的精神,__________,
__________;从古今中外的名著中,人们可
以感受到司马迁《史记》的严谨态度,文天
祥《正气歌》的浩然正气,____________,
__________。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
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答案 从老子学得无欲的品行 从巴金学得博爱的情怀 王维《观猎》的意气风发 陆游《书愤》的壮志未酬20.假如以“知难行易/知易行难”为辩题展开辩
论,请针对正方辩词中的某一点为反方写辩
词。(4分)
正方(知难行易)辩词:“知”是“行”的认
识、概括和总结,是长期艰苦探索的结果。
我们一旦掌握了“行”的知识和方法,“行”
起来必然如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因而“知”
比“行”显得更难。
反方(知易行难)辩词:__ _____________答案 对方辩友说的掌握“行”的知识和方法该如何获得呢?当然是经由行动的不断检验而发生的。当行动的过程克服了困难之后,真知就自然产生了,这也就是今天的“格物致志”的真义呀!那么难的应当是行动的过程,即“行”比“知”显得更难。五、随堂练笔(2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
感恩的心感谢命运
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上面是歌曲《感恩的心》的歌词摘录。一个人不但要懂得接受爱,更要懂得报答爱。懂得报答就是懂得感恩。感恩的方式有很多,脚踏实地承担责任,不断地追求进步,将他人的爱转化为坚强的力量,把他人的爱向更多人传递等等。请以“感恩老师”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例文】
感恩老师
感恩老师,给我们前进的动力;感恩老师,给我们飞翔的翅膀;感恩老师,为我们指明人生的方向;感恩老师,给我们放眼世界的智慧……老师就像是一支红烛,一点一点地融化我们心灵的冰川,走近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远离寂寞。老师的爱,轻轻的,柔柔的,像茉莉一般,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香味。老师的爱,无私中透着平凡,却又暗含伟大。它像一股暖流,渗入我们的心田;像一种呼唤,帮助我们落寞的心灵找到回家的路;像一阵春风,给我们温暖和鼓励。我们的老师,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娇艳的鲜花,一支支粉笔是他们耕耘的犁头;三尺讲台,是他们奉献的战场。他们的幸福,是桃李满天下,是学生唤他们的一声“老师”。感恩老师,用优异的成绩,用傲人的成功,用一点一滴的进步,告诉他们:“老师,我们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