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面与色的美感 教案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面与色的美感 教案 (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岭南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2-03-16 21:47: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面与色的美感》教学设计
学习领域:设计·应用
课时设计:第二单元-生活中的点线面-第2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将理性的色彩构成知识融于理性的色彩实践中,使学生对色彩的感觉由个人的爱好升华到更科学、更广泛、更具普遍意义的色彩美的境界。这一课是以科学的色彩理论为前提的色彩基础课,教材举出大师经典作品的设计应用,如蒙德里安的绘画的基本元素师用直线相交构成富有节奏感的大小不等的几何图形,再用最纯的原色色块与其匹配。“欣赏与探索”部分强调学生采取欣赏、感受的方式进行色彩的联想练习;“表现与创造”部分强调学生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色彩的冷暖属性。②培养学生理性处理画面色彩的能力和配色方法。③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利用语言语义勾起学生对色彩性格联想的思考;通过欣赏常见的“衣食住行”设计图片分析出画面色彩的特点,复习色彩基础理论。引导学生欣赏著名大师经典大师的作品,思考艺术家是如何应用色彩;采用对实物进行装饰为载体,进入课堂实践配色练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让学生能主动感知自然界美丽的色彩, 理性的欣赏艺术作品和运用色彩,从而提高学生色彩的审美和艺术修养。
教学重难点:
1.重 点:让学生学会色彩调和的方法和进行色彩联想的正确表达。
2.难 点:准确地用色彩的联想来表达情感、情绪。
3.兴趣点:欣赏多种优秀的色彩范例,并用餐具做创作、实践的载体,让学生充当设计师,在真实的情境中实践真知。
教学方法:举例评述、观察比较、交流讨论、小组合作、实践练习、评价小结等。
板书设计:
面与色的美感
一、色彩的联想
△色彩理论——冷暖色、三原色、互补色、邻近色、中性色等
二、色彩的调和
关键词:2种色彩、和谐组织
△调和方法:①以黑白灰相隔 ②面积优势 ③置入共同色彩 ④色彩分割 ⑤互补色互混
作业要求:剪贴色彩纸,表达“酸甜苦辣” 的感觉,并应用到餐具的设计中。
①基础要求:任选一种感觉,利用彩纸,小组合作装饰餐具。
②高级要求:面和色结合,共同体现感觉。
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准备 收集相关实物、作品图片、文字资料。2、电脑课件。 发现身边的色彩。 拓展知识面,了解作品相关材料。
课堂引入 1.复习:面的构成形式(动画)2.小游戏:词语联想色彩草芽茵茵 荷叶圆圆 谷穗弯弯 厚雪皑皑 引导学生从词语的语义联想到不同的色彩。 1 . 回顾知识。2 . 根据词语,选择联想到的色彩,分享想法,或举起相应的彩色纸。 1 . 承继上节课内容。2 . 利用语言语义进行联想,直截了当地让学生理解色彩的联想特性。
课堂发展 1 . 利用选择题的形式回顾色彩的基础知识。 2 . 面与色结合的应用展示有关“衣食住行”的色彩应用作品。3 . 色彩的调和①概念②调和法1:以中性色相隔展示马蒂斯的剪纸作品,引导分析作品中的色彩与调和的特点。③小组探究:分析教材图例,理解色彩调和的方法,完成学案。 1 . 根据色环做题。2 . 欣赏与思考:在生活中的设计作品是如何利用面与色的配置、构成达到美观性?3 . 探究①阅读课本,了解概念。②分析作品的色彩特点。③小组探究,完成学案。 1 . 为下面探索色彩的调和方法做准备。2 . 体会色彩的丰富性,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3 . 通过老师引导、小组自学、讨论以及“小老师”的交流方式,理解并掌握色彩调和的方法。
课堂发展 学生学案
4 . 实践创作剪贴色彩纸,表达“酸甜苦辣” 的感觉,并应用到餐具的设计中。5 . 展示与总结 4 . 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创作。5 . 交流制作的想法●你的色彩联想?●你的色彩调和方法? 4 . 让学生能从实验中检验学习效果,并从色彩的运用中找到美术创作的乐趣。5 . 交流制作思路与心得,并提供学生展示作品、展示自我的机会。
课后延伸 ①参考网站:花瓣网www.huaban.com②参考书目: ■《色彩构成》,赵志国编著,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色彩构成与应用问答》,贾京生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 从网络与书目两个方面,体验更多的色彩感受。
预计效果 学生能主动参与小组各环节活动,能够通过自学、讨论思考色彩调和的方法;体验探索创作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