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自由拓展阅读(两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自由拓展阅读(两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30 14:44: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自由拓展阅读(两课时)
自读课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了解作者及本文背景资料
相关课程标准:
“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理解文章并积累文中的生字词语。
2、结合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到现代青年人的精神面貌,理解文章的主旨。
3、学习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增强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好准备,贡献力量。
评价任务: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抒发的情感。
2.细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并展示具体词句含义,理解文章的主旨。
3.与《静默草原》作比较阅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
黄土高原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它的色彩与炎黄子孙的肤色相同。冲构纵横、褶皱斑驳的高原是中华民族刚毅不屈精神的象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高原?我的中国色》,去领略高原独特的风光。
二、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峁 塬 墚 逶迤 撵 黏 轩辕 斑驳 喑哑 婀娜 膂力 剽窃 商贾 长髯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
1、师范读?
2、生自由朗读
3、文中主要抒发了哪四个方面的情感?
四、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指导、点拨
1、找出文中能体现“真正中国”的语句?并说说它们的含义。
2、作者为什么说高原是中国色?? ?
3、怎样理解文章结尾句“这个人?这个军人?就是我”中的“我”?? ?
4、文中提到“南方”“西方”的用意分别是什么??
5、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新一代,我要怎么样做?
五、小组展示学习成果,由主持人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在展示过程中,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学生理解不到位的地方。
作者强调的不仅是政治军事、文治武功,而且是经济发展的领先,文明进化的博大,体现了民族的精神。
因为它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色是中国人的肤色,“裸着青筋,露着傲骨”的黄土高原不仅蕴藏着中国古代文明,更象征了中华民族倔强不屈的刚毅性格。
文中的“我”是虚指,是千千万万有民族历史感的中国人的代表,是中国有血性的精壮的汉子。
南方:用历史上统治者软弱无能,缺乏傲气、傲骨的精神状态,与北方高原的粗犷、沉厚作对比,揭示裸着青筋、露着傲骨的北方高原才是中国应有的特色。
西方:用代表先进与发展的“西方”与近代中国的落后、停滞作对比,揭示面对侵略者、强盗的恣意胡为,丧失了民族气节的国民显得如此懦弱与悲哀。
我们应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品格,要发展倔强不屈的刚毅性格。
六、主持人对各小组表现情况进行评价,评选出两个合作学习优秀小组。
七、拓展学
《静默草原》强调草原上“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请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说说《高原,我的中国色》是否也这样。

练习
结合课文,解释下面语句的含义
1、难道华夏民族所有的武士,都走进了始皇陵兵马俑的行列。?
2、因为轩辕柏在这里扎着一根粗大的、深邃的根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结合日常对沙、对西部的了解,把握文章的主旨。
增强环保意识和凝聚力。
评价任务:
1、默写生字,解释词语,积累字词。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的情感。
3、再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把握文章的主旨。
4、比较探究《悟沙》与《草原散章》不同。
教学过程:
导入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描写草原和沙漠的。共同说明了贴近自我、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问题。阅读这些文章,能使我们充分领略艺术家们是如何从这些看来不美的,甚至是丑陋的,苦难的生存环境中激发出优美的、强悍的、刚建的情操,更有利于拓宽我们的欣赏和写作视野。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悟沙》。
二、 积累与运用。
1.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weīyí( ) xuānyuán( ) ɡāo kànɡ ( ) hàn hǎi( ) ēnuó ( ) yīnyǎ( )
2. 解释下列词语并造句。
肆无忌惮:
怨天尤人:
影影绰绰: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文中这作者对黄沙的情感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
赞美黄沙—厌恶黄沙,害怕黄沙—逃避黄沙
四、再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1、文中的三个小标题十分特别,你怎么理解这三个小标题?
第一个标题惊叹于沙的作用和力量,是赞沙;第二个表现对扬沙天气的厌恶,是怕沙;第三个是写对鸣沙的感悟,是悟沙。三个部分从不同的角度写沙,形成有机的整体。
2、“看沙不是沙”部分是怎样突出沙子的无孔不入的?
写屋子里、窗台上、桌面上、地面上、车子里、无处不杀。还写把扬沙误为大雾的错觉和踩在地上的软和的感觉。这些把沙子的无孔不入强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3、文中作者对鸣沙山奇观的解释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中华民族历史的悲剧和生态的悲剧,数年来连续不断却无人理会,是因为没听懂鸣沙山的声音。
五、比较探究
1、《悟沙》与《草原散章》的个性特点有什么不同?
《悟沙》:以议论为主;巧于构思,很有节奏;抒情是为议论服务的。
《草原散章》:以描写为主;洋洋洒洒随意写下去;议论句是为抒情服务的。
2、《悟沙》最后两段写了“我”的深情思索,但却似乎没有结论,试与《高原?我的中国色》的结尾比较,说说你对两文的结尾的看法。
《悟沙》结尾的特点和好处是:巧于构思,读来轻松,议论似无痕迹;似无结论,使读者获得“发现”的乐趣。
《高原?我的中国色》:结尾坚定有力给人很大冲击;采用层层递进法,使结论铿锵有力。
六、赏读课文,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难道华夏民族所有的武士,都走进了始皇陵兵马俑的行列?
(2)天空在草原面前是低眉的。
七、练习
1、读下面的句子,请以其它颜色为描写对象,写一段话,不少于50字。
极目处,四野八荒,惟有黄色,尽是黄色。黄色。黄色。连那条从巴颜喀拉的山岩间夺路而来的大河,也暴烈地流泻着一川黏稠的黄色!浑黄的天地间,走来一个黄皮肤的老者。看不清他的面孔,听不清他的声音,只有那被黄土染成褐色的长髯在被大阳喷成紫色的浮尘中飘拂……
2、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
①他们(三个宇航员)_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发现一切正常。
②不管是研究自然科学,还是研究人文科学,我们都要保持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_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③水和矿物质盐类,虽然也是生物体_的,而且也参与躯体的组成,但是它们不能供应能量,跟一般食物不同。
A. 检验 实践 必须 B. 检查 观察 必须
C. 检验 观察 必需 D. 检查 实践 必需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是( )
A. 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的学识渊博。
B. 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C. 生活中,人们往往因立场和角度不同而对事物的看法有所不同乃至完全不同,这种情形是屡见不鲜的。
D. 人类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最直接、最经常的对手是悄无声息的气候。
教学反思:
亮点:1、注重朗读,朗读形式多样,富有层次。
2、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的训练与自学能力的培养。
3、引进小组竞技机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问题:“增强环保意识和凝聚力”这一个目标没能很好有效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