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30 15:03: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积累词语、文常;熟悉课文内容,了解议论文体裁的特点,学会阅读简单的议论文:理清论点和论据,分析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自主复习,完成"知识与技能目标";教师点拨,加深理解;课堂练习,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端正求知的?正确态度,从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 重点词语、文常的积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的重点段落。 教学难点 学习多种论证方法,体会不同论述角度、不同论述语言、不同论述方法好处,会判断议论文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三流程六步骤)
一、创设情景 看阅读提示,了解本单元的主题及学习要求。 二、出示目标 1、积累本单元重点词语、作家作品; 2、了解本单元4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及议论文的的相关知识点; 3、复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三、自主学习(20分钟)
浏览课本,完成"知识与技能目标" 四、启发点拨 (一)、重点字词 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汲取?一事无成?持之以恒?不言而喻???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彷徨??怡情?傅彩?文采藻饰?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豁然贯通 怀古伤今?玄虚?渺茫?前仆后继??狡黠??诓骗?彷徨??脊梁 (二)、要点提示? 篇名 作者 主要内容及中心 写作特色 重点语段 (重点问题)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罗迦﹒费﹒因格 参看"阅读提示" 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特色(有具体材料引出观点,然后摆事实,讲道理,层层深入的剖析) 6-9段 10-14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1、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结合。2、通过古今比较论证当今世界需要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8-13段 谈读书 培根 围绕论题从多方面展开论述。 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 不求甚解 马南邨 正反两方面的举例论证,平易简约的语言? 题目的含义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破立结合,多种论证方法的结合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驳斥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来驳斥的? (三)、精彩语段阅读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6-9段,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从正面提出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自古以来……的人"。你能各举一例吗? 3."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筋骨和脊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底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鲁迅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有什么现实意义? 5."说中国……诬蔑"一句指出敌方论证时犯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毛病。 6.怎样理解"虽是等于……光耀"一句?
7."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人家所知道"? 答案: 1.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①毕升,李时珍②陈涉,戚继光③杜甫,关汉卿④法显,玄奘 3.国民党反动派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的反动宣传?;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下的抗日军民?; 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4.(1)可以鼓舞斗志,增强民族自信心。 ??(2)赞扬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的人们(或赞扬那些有自信的中国人) (3)批驳敌论点 (4)说明有自信力的中国人才是我们民族的中坚,才能代表我们的民族。(或激励人们做有自信力的中国人) 5.以偏概全 6.(1)他们的光辉照耀着历史,正史也掩不住他们的光辉。 ??(2)所谓的正史,其实不是真正的历史,是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 7.(1)"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 ??(2)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很多人的努力不为人所知道。 ?五、应用拓展 积累读书的格言警句。
六、总结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