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左右反向。
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虚像: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像。
(2)物距: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3)规律:
物距u 像的性质 应用
倒正 大小 虚实 与物体在 像距v
u>2f 倒 缩小 实 异侧 f<v<2f 照相机
u=2f 倒 等大 实 异侧 v=2f
f<u<2f 倒 放大 实 异侧 v>2f 投影仪
u=f 不成像,光经过凸透镜成平行的光线 获得平行光源
u<f 正 放大 虚 同侧 v>0 放大镜
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例1.如图所示,为控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重庆市第一中学校正校门安装了人脸识别及测温系统,该系统使用时只需要面对屏幕上的摄像头,系统会自动将测试者面部信息与学校备案系统相匹配,整个测试过程十分便捷。关于人脸识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摄像头的光学核心元件是凹透镜
B.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摄像头成正立、缩小、实像
C.刷脸时,脸要处于摄像头一倍焦距以内
D.当被拍摄的人靠近摄像头时,人经摄像头所成的像会变大
例2.“方寸天地纳寰宇”描述了小小眼球可尽观广袤世界。下列能够解释眼球成像原理的是( )
A. B.
C. D.
例3.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光屏是用表面涂有白漆的铁板制成。小科把“F”发光物置于离凸透镜13cm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如图所示。小科看到光屏上像的形状和大小分别是( )
A.、放大 B.、放大 C.、缩小 D.、缩小
例4.(2021 绍兴)小敏做了如下三个光学实验:
(1)图甲是“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小敏转动激光笔,使入射光束EO贴着纸板绕入射点O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可观察到反射光束OF沿 时针方向转动。
(2)图乙是“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小敏选择玻璃板而不选择平面镜的原因是 。
(3)图丙是“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此时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小敏将凸透镜向光源方向移动至某位置,发现在光屏上又成一个清晰、 (填像的性质)的实像。
1.如图为商场中经常看到的广告投影灯及其内部结构示意图,为了在地面上得到更大的、清晰的广告图标像,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
A.增大投影灯离地距离,适当增大镜头到广告片距离
B.增大投影灯离地距离,适当减小镜头到广告片距离
C.减小投影灯离地距离,适当增大镜头到广告片距离
D.减小投影灯离地距离,适当减小镜头到广告片距离
2.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上有一小球向右作匀速运动,桌上放置一面与桌面成45°角的平面镜,关于镜中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像向左作匀速运动 B. 像向右作匀速运动
C. 像向上作匀速运动 D. 像向下作匀速运动
3.如图所示,平面镜OM与ON垂直放置,在它们的角平分线上P点处,放有一个球形发光物体,左半部分为深色,右半部分为浅色,在P点左侧较远的地方放有一架照相机,不考虑照相机本身在镜中的成像情况,则拍出照片的示意图正确的是( )
A. A B. B C. C D. D
4.小科同学在学面镜的知识后,回家做了一个实验.他将一支铅笔和平面镜平行并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平面镜PN高30厘米,铅笔长20厘米,它们之间相距20厘米.
(1)倘若要使铅笔与其像垂直,则小科可将铅笔转过 度.
(2)如果铅笔不动,小科把平面镜绕N点沿顺时针方向转过90°,他发现B点在平面镜中的像B″与之前的像B′相距 厘米.
5.(2021 嘉兴)某科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像距与物距关系时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水平桌面上铺上白纸,将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中间位置,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②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玻璃板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用笔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③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个位置,重复上述实验;
④用直线连接每次实验中的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出每次的物距和像距,记录数据如表。
次数 物距/cm 像距/cm
1 5.0 5.0
2 8.0 8.0
3 12.0 12.0
(1)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中,因实验本身的限制,要用与实验对象具有相似或共同特征的对象来替代的方法。本实验中用到的等效替代法具体体现在 。
(2)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
(3)实验中,有同学用一张白纸挡在玻璃板和像之间,你认为该同学还能观察到蜡烛的像吗?并说出你的理由。 。
6.小明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意外发现:当光沿某方向从半圆玻璃砖射向空气时,折射光消失而反射光却变得更亮(如图1),老师告诉他这是光的全反射现象。课后,小明查到光从玻璃射向空气时的一些数据如下表所示:
入射角i 0° 10° 20° 30° 40° 41.2° 41.8° 42°
折射角r 0° 15.2° 30.9° 48.6° 74.6° 81° 90° /
反射能量 5% 7% 26% 43% 77% 84% 100% 100%
(1)分析以上数据可知光从玻璃射向空气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________。
(2)光从玻璃射向空气时,当入射角i≥________°时,反射能量达到100%,就发生了全反射现象。
(3)由表格数据可知:图2中图线________(选填 “a”或“b”)反映了上述实验中的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的关系。
(4)当光从空气斜射向玻璃时,不能发生全反射现象。原因是折射角________入射角。(选填“>”“=”或“<")
7.小明利用光具座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光屏的中心恰好呈现清晰的像。回答问题:
(1)为了能从不同方向看到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________ (选填“光滑”或“粗糙”)的白板。
(2)若此时,小欢的手指尖不小心触碰到了凸透镜,在光屏上将看到 ( )(选填字母)。
A.指尖的像 B.指尖的影子 C.烛焰完整的像 D.烛焰不完整的像
(3)小欢把蜡烛移动到“40cm”处,他移动光屏是否能得到清晰的像,如果能得到请说明像的性质特征,如果不能请说明原因。__ ______。
1.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凸透镜的焦距是15cm.当把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处,蜡烛固定在15cm刻度线处时( )
A.光屏在“Ⅰ”区域内移动,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B.光屏在“Ⅱ”区域内移动,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C.在光屏上得到的是放大、倒立的像
D.在光屏上得到的是缩小、正立的像
2.如图是支付宝刷脸支付功能。对准手机屏幕,摄像头会进行识别,免去了很多繁琐的步骤。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刷脸的原理是利用了光的反射
B.该摄像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
C.镜头所成的像是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D.若镜头焦距为 10cm,为了能形成清晰的像,人脸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 20cm
3.小金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锐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cm
B.当u=10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C.当u=20cm时成放大的像,放大镜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0cm处移动到20cm处的过程中,像先变大后变小
4.某同学在做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距离透镜20cm的地方,当它向透镜移动时,其倒立的像移动速度大于蜡烛移动速度,则可判断此透镜( )
A. 是凸透镜,焦距为20cm B. 是凸透镜,焦距可能为15cm
C. 是凹透镜,焦距为20cm D. 是凹透镜,焦距可能为15cm
5.有一圆柱形敞口容器,从其左侧某一高度斜射一束激光,在容器底部产生一个光斑O,如图所示,下列操作使光斑向左移动的是( )
A. 保持激光射入角度不变使水面上升人激光笔
B. 保持水面高度不变使激光笔向右平移
C. 保持激光射入角度不变使水面下降
D. 保持水面高度和入射点不变使激光入射角增大
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光具座上的光屏、凸透镜和蜡烛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在光屏上恰好成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靠近凸透镜放一副近视眼镜,应将光屏向右移动才可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B. 图中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可应用在照相机上
C. 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21cm
D. 将蜡烛移到光具座35cm刻度线处,保持凸透镜不动,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接收不到蜡烛的像
7.小毛在STEAM课堂上制作出水凸透镜并结合教材知识进行探究。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通过注水器调节水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将蜡烛、水凸透镜和光屏固定在光具座上,若点燃蜡烛后,无论怎样调节蜡烛的位置,始终不能在光屏上找到烛焰的像,原因是______ __。
(2)找到原因并解决问题后,在蜡烛处于如图甲所示的位置上,此时在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________的实像。
(3)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后,如果保持光屏和水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当蜡烛向水凸透镜靠近时,要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可以通过注射器往水凸透镜中________(选填“注入”或“抽出”)适量的水。
(4)根据光的色散现象,太阳光经三棱镜发生偏折后在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部分色光未画出),如图乙所示。若使用红光、黄光和蓝光来测量水凸透镜的焦距(f)大小(如图丙)。下列关于这三种色光通过水凸透镜时的焦距(f)大小关系正确的是________(填选项)。
A.f红f黄>f蓝 D.f黄>f红>f蓝
参考答案
例1.解:ABC、摄像头是一个凸透镜,是利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规律工作的;故ABC错误;
D、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当被拍摄的人靠近摄像头时,由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可知,人经摄像头所成的像会变大,故D正确。
故选:D。
例2.人的眼睛的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u>2f(或u>v),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A、图中,u>v,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符合题意;
B、图中,u=v,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故B不符合题意;
C、图中,u<v,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C不符合题意;
D、图中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例3.解:凸透镜的焦距f=10cm,物距u=13cm,满足2f>u>f条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由图可知,光源“F”开口向里(即垂直于纸面向里),因凸透镜成的实像是倒立的,即像与物体的左右、上下相反,所以,在光屏前面看到的字母“F”是开口向外的(或开口向右),即像的形状应该是“”,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例4.解:(1)小敏转动激光笔,使入射光束EO贴着纸板绕入射点O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则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增大,反射光线会远离法线,即反射光束OF将会顺时针转动;
(2)为了确定像的位置,让蜡烛A的像和蜡烛B重合,既能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实验中要使用透明的玻璃板;
(3)此时物距大于像距,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小敏将凸透镜向光源方向移动至某位置,当物距小于像距时,适当调整物距和像距,使物距等于原来的像距、像距等于原来的物距,又可以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答案为:(1)顺;(2)便于确定像的位置;(3)倒立、放大。
1.解:屏幕上的像的大小不取决于屏幕的大小,而是取决于物距和像距,要使像更大一些,要减小物距,增大像距,所以增大投影灯离地距离,同时减小广告片与镜头的距离;故只有B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2.C
3.D
4.解:(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与物是对称的,所以当铅笔的物和像垂直时,铅笔与镜成45度夹角;
(2)原来铅笔的像点到平面镜的距离和B点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即都是20cm;若铅笔不动,平面镜绕N点沿顺时针方向转过90°,则相当于平面镜中的像转过180度,此时铅笔尖底部B与镜面在同一平面上,所以B的像关于镜面对称,即都在镜面上,即B″与B点重合,所以B″与之前的像B′的距离是:20cm+20cm=40cm.
故答案为:(1)45;(2)40;
5.解:(1)本实验中用到的等效替代法具体体现在用未点燃的蜡烛替代像;
(2)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得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用一张白纸挡在玻璃板和像之间,该同学还能观察到蜡烛的像,因为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所成的虚像。
故答案为:(1)用未点燃的蜡烛替代像;(2)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3)能,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所成的虚像。
6.(1)增大(2)41.8(3)a(4)<
7.(1)粗糙(2)C(3)小欢把蜡烛移动到“40cm”处,他移动光屏不能得到清晰的像,因为此时蜡烛正好在凸透镜的焦点上,该点时物体不成像
1.解:凸透镜焦距是15cm,当把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位置,蜡烛固定在15cm刻度线位置时,物距为50cm﹣15cm=35cm,大于2倍焦距,所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在1倍和2倍焦距之间,即在光具座的65cm﹣80cm之间可以找到清晰的像。
综上所述,只有选项A的说法正确。
故选:A。
2.解:AB、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光经过摄像头成像利用的是光的折射,故A错误,B正确;
C、“刷脸”时,面部经摄像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与照相机的成像特点相同,故C正确;
D、当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刷脸”时,面部应位于摄像头两倍焦距之外,即人脸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20cm,故D正确。
故选:A。
3.B
4.B
5.B
6.A
7.(1)烛焰中心、水凸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不在同一高度(2)缩小(3)注入(4)C
【备考2022】浙教版科学中考第一轮复习--第17讲
光学实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