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复习:2021全国新高考1卷古代诗歌《寄江州白司马》“六读法”解读(课件2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届高考复习:2021全国新高考1卷古代诗歌《寄江州白司马》“六读法”解读(课件26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5 21:43: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2021全国新高考1卷古代诗歌
杨巨源《寄江州白司马》
“六读法”详细解读赏析翻译及试题解析
1.六读并举:读诗人,读标题,读诗句,读注释,读选项,读题干。
2.整体感知: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情?什么典故?什么手法?
3.准确把握诗句内容、判断表达技巧,推敲甄别,果断排除。
4.审读题目,确定思考方向;精准作答,力求规范详尽。
诗歌阅读方法指导
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落实《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四层”要求,坚持学科特色,在继承中求发展,在稳定中求新变,体现出对改革创新的不懈探索和追求。试题命制加强教考衔接,深化基础性考查,引导中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注重科学布局,强化融会贯通,体现对教学中关键能力培养的评价;探索题型创新,引导考生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2021年全国语文命题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对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呼应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深化基础性考查,有效呈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成果,展现了教与考的有效衔接、学与用的有机统一、知识与能力的相融相生。适度关联教材内容,命题的选材与设问从教材合理迁移,考查考生知识积累的广阔度与应用的灵活度。
例如新高考Ⅰ卷古代诗歌阅读《寄江州白司马》一诗的寄赠对象是考生极为熟悉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考生对课文《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印象深刻,试题选项提到“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引发考生对已有知识的联想与迁移,并作出正确判断。积极呼应课程标准,考查考生基础知识积累的厚重程度与素养形成的层次水平。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16. 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
整体感知:
诗人是什么人?
什么事?
什么景?
什么情?
什么手法?
整体感知:
诗人是什么人?——杨巨源
什么事?——朋友被贬,佛门避世,作者劝诫
什么景?——湓浦江,香炉峰
什么情?——牵挂思念?担心关切?劝勉鼓励?
什么手法?——比喻、虚写、象征、借景抒情、直抒胸臆
背景参注: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反侧”之心。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有“擅越职分”之嫌,而且平素多作讽喻诗,得罪了朝中权贵,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时期多专门安置“犯罪”官员,属于变相发配。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
传闻杨巨源与裴度私交深厚,宰相武元衡遇刺后,裴度代武元衡为相。而白居易却因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而被贬为江州司马。杨巨源写此诗给白居易,在叙情当中,饱含规劝之意,其情之真之切,甚为感人。充满了长者对晚辈的关怀和鼓励,可谓用心之善,用心之苦,而人生在世,特别是在那时运不济之时,得此善言,得此温情,得此警醒,亦何其幸哉!
六读并举:
读诗人,读标题,读诗句,
读注释,读选项,读题干。
初读读什么?
诗歌“六读法”,助你厚积薄发!
一读诗人,知人论世功夫深;
杨巨源:唐代诗人。字景山,后改名巨济。河中(治所今山西永济)人。贞元五年登进士第。初为张弘靖从事,由秘书郎擢太常博士,迁礼部员外郎。后出为凤翔少尹,复召授国子司业。长庆四年,辞官退休,执政请以为河中少尹,食其禄终身。
杨巨源是从中唐前期到后期的重要过渡人物,曾与中唐前后期很多重要诗人有唱和,交情不浅。其七律曾为白居易所推崇(见《与元九书》)。王夫之曾称其“七言平远深细,是中唐第一高手”。生平事迹见韩愈《送杨少尹序》。有集五卷。
寄江州白司马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
惠远东林住得无?
湓浦曾闻似衣带,
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
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
青云依旧是前途。
二读标题,提纲挈领摄诗魂;
寄江州白司马
诗题释意:寄诗给江州司马白乐天君。
江州白司马: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杨巨源并不那么出名,但网上关于他的资料也还是有的。据推断,他可能出生于公元755年,卒年不详,而白居易是出生于公元772年,卒于846年的,也就是说白居易出生时杨巨源已经17岁,这首诗可算是长辈写给晚辈的一首诗。一般而言,长辈写给晚辈的诗文信函,往往都会寄寓着长辈对晚辈的叮咛、教导、期盼之类的情感。而且杨巨源的仕途比白居易平顺得多。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是元和十年,即公元815年,其时白居易43岁,而其时杨巨源已经60岁。杨巨源是贞元五年(公元789年,时34岁)进士,虽历任官职都不高显,但总算波澜不惊,仕途风顺。长庆四年(公元824年,杨69岁),杨巨源辞官归隐,但还兼着河中少尹一职,食禄终身。由此可以揣测这首《寄江州白司马》当是一位慈祥的朝廷长辈对被贬的地方晚辈的安慰、鼓励之语。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
江州司马:指白居易。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
江州,亦指今江西省九江市。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名句“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江州就是指这里,《水浒传》中“江州”也指此。江西九江还保存有完整的“浔阳楼”,为宋江题反诗之地,及诗作宋江反诗全文。
江州,东晋始置,辖境为江西大部,后南朝多次分割,使江州辖境变小。江州是唐朝、宋朝的行政区划之一,一直沿置到宋代、元代。
平安否:是否身体平安健康,是否心境平静安定?
第三读,读诗句【疏通句意,存疑最可贵】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
第三读,读诗句【疏通句意,存疑最可贵】
首联释意:江州司马白乐天君,近来身体可还平安健康,心境可还平静安定?你在惠远大师的东林寺住得可还好?生活可还习惯?诗人于首联两句连续问候,询问其生活起居,身体状况,在近乎口语的问候中,可以看出诗人对白居易的关心,其中牵挂之情,非同一般。杨巨源一落笔就提到并询问白居易在东林寺里是否住得安稳住得舒心,其用意到底是什么呢?估计想委婉地劝告白居易不要沉湎于佛门避世的生活之中,不要因暂时的挫折而陷入空门而丧失了仕途进取之心。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湓浦:指湓江,又名湓水、湓浦或龙开河。其源出于今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西南的清湓山,东流穿过江西省九江市西部,北经湓浦口流入长江。
曾闻:指曾经听说。
似衣带:就像衣带一样。此处用典故一衣带水,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
庐峰:指庐山,又名匡山、匡庐,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境内。东偎婺源鄱阳湖,南靠南昌滕王阁,西邻京九铁路,北枕滔滔长江,耸峙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与鄱阳湖畔。
见说:与上文“曾闻”同。胜香炉:胜过香炉峰。香炉峰,一指会稽山诸峰之一,与大禹陵所在的会稽山相连。相传山上有“金简玉字之书”,夏禹发之,得“知山河体势”,终于治平洪水。香炉峰高 354 米,峰顶数十米见方,形似香炉,峰由此而得名,这是一处佛教寺院与风景名胜兼有的游览胜地。一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
第三读,读诗句【疏通句意,存疑最可贵】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第三读,读诗句【疏通句意,存疑最可贵】
颔联释意:“我”曾经听说湓浦江一衣带水,庐峰的俊秀远胜于香炉峰,你在那里可要好好地游赏风景啊!诗人运用虚写,借景抒情,江州之地有着美丽的庐山风景,希望友人能开心游赏。很显然,杨巨源都是想以此来宽慰被贬的白居易,说你那贬谪之地有如此形胜佳景,当可宽汝谪宦之心。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题诗:指题写诗句相寄。
岁晏:指一年将尽的时候。唐·白居易《观刈麦》诗:“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唐·李白《赠崔郎中宗之》诗:“岁晏归去来,富贵安可求!”
离鸿断:指传信的鸿雁已经飞远,意指找不到传信的鸿雁。此处用“断鸿”,也喻指白居易是失群的孤雁,失去了音讯。
望阙:望,指遥望。阙,指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泛指帝王的住所,此指朝廷。望阙,指遥望长安。
天遥:指天遥路远。
病鹤孤:指孤独生病的仙鹤。此处以鹤指白居易。
第三读,读诗句【疏通句意,存疑最可贵】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第三读,读诗句【疏通句意,存疑最可贵】
颈联释意:一年将尽,题诗想寄给你,却发现传信的鸿雁已经飞远。你就像一只孤独的病鹤,我想此刻,你应该在遥望长安,无奈叹息。(原谅我,其实我一直都在牵挂着你!)诗人通过想象,虚实结合,一者表达对好友的思念牵挂,二者表达对好友的理解及同情。在这两句诗中,前者表达了作者对白居易的思念,后者想像了白居易对京师的思念,这两种思念的用情都是很深的。
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
谩:指莫,不要。谩叹息,谩悒怏。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谩叹息,谩悒怏。”
莫谩:指不要。“莫谩”连用,加强否定语气。唐·贺知章《题袁氏别业(偶游主人园)“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莫谩愁沽酒,囊中自有钱。”
拘牵:指拘泥;牵挂;牵制。《汉书·元帝纪》:“百姓仍遭凶阨,无以相振,加以烦扰虖苛吏,拘牵乎微文,不得永终性命。”
雨花社:指佛士。
雨花,佛教故事。佛祖说法,诸天降众花,满空而下。唐·杜甫《谒文公上方》诗:“吾师雨花外,不下十年餘。”仇兆鳌注:“《续高僧传》:法云讲《法华经》,忽感天花,状如飞雪,满空而下,延於堂内,升空不坠。又胜光寺道宗讲《大论》,天雨众花,旋绕讲堂,飞流户内。”宋·林逋《送昱师赴请姑苏》诗:“当知举如意,宝地雨花频。”明·高启《次韵灵隐复见心长老见寄兼简泐禅师》:“书到喜闻双径老,雨华新散满瑶京。”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四七:“道场馣馤雨花天,长水宗风在目前。”参阅《妙法莲华经·分别功德品》。
第三读,读诗句【疏通句意,存疑最可贵】
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
青云:比喻高官显爵。《史记·范雎蔡泽列传》:“须贾顿首言死罪,曰:‘贾不意君能自致於青云之上。’”汉扬雄《解嘲》:“当途者升青云,失路者委沟渠。”宋司马光《和任屯田感旧叙怀》:“自致青云今有几?化为异物已居多。”《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又有那身在青云之上,拔人淤泥之下。”
前途:指前面的路程,比喻将来的光景。晋·左思《吴都赋》:“先驱前涂,俞骑骋路。”唐·杜甫 《石壕吏》诗:“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第三读,读诗句【疏通句意,存疑最可贵】
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
第三读,读诗句【疏通句意,存疑最可贵】
尾联释意:我的好友白乐天君啊,你不要再整日沉湎于佛道了,你要振作起来,怀抱青云之志,高官厚爵仍然是我们追求的前途啊!诗人直接劝勉好友,希望好友不要消极地沉湎于佛道避世,即使暂时被贬失意,仍要振作起来,积极向上,有青云之目标,才是大好的追求。
诗题释意:寄诗给江州司马白乐天君。首联释意:江州司马白乐天君,近来身体可还平安健康,心境可还平静安定?你在惠远大师的东林寺住得可还好?生活可还习惯?(诗人于首联两句连续问候,询问其生活起居,身体状况,在近乎口语的问候中,可以看出诗人对白居易的关心,其中思念牵挂之情,非同一般。杨巨源一落笔就提到并询问白居易在东林寺里是否住得安稳住得舒心,其用意到底是什么呢?估计想委婉地劝告白居易不要沉湎于佛门避世的生活之中,不要因暂时的挫折而陷入空门而丧失了仕途进取之心。)
颔联释意:“我”曾经听说湓浦江一衣带水,庐峰的俊秀远胜于香炉峰,你在那里可要好好地游赏风景啊!(诗人运用虚写,借景抒情,江州之地有着美丽的庐山风景,希望友人能开心游赏。很显然,杨巨源都是想以此来宽慰被贬的白居易,说你那贬谪之地有如此形胜佳景,当可宽汝谪宦之心。)
颈联释意:一年将尽,题诗想寄给你,却发现传信的鸿雁已经飞远。你就像一只孤独的病鹤,我想此刻,你应在遥望长安,无奈叹息。(原谅我,其实我一直都在牵挂着你!)(诗人通过想象,虚实结合,一者表达对好友的思念牵挂,二者表达对好友的理解及同情。在这两句诗中,前者表达了作者对白居易的思念,后者想像了白居易对京师的思念,这两种思念的用情都是很深的。)
尾联释意:我的好友白乐天君啊,你不要再整日里沉于佛道了,你在振作起来,怀抱青云之志,高官厚爵仍然是我们追求的前途啊!(诗人直接劝勉好友,希望好友不要消极地沉湎于佛道避世,即使暂时被贬失意,仍要振作起来,积极向上,有青云之目标,才是大好的追求。)
综合诗意:
注释常见的有三种:
(1)关乎诗人和写作背景;
(2)关乎偏僻字词和句意;
(3)关乎用典和诗人情感;
四读注释(典故),披沙拣金知本心。
注:
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
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
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做题注意什么?
客观题,突破难点,知其所以然!
主观题,条理清晰,有采分意识。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第五读,读选项【结合诗句辨析正误】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同时考查了考生对教材内容的延伸拓展的能力。
B项,第三句是说诗人曾经听说湓水萦绕像衣带,是对此地景物的描绘,并未有表现朋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此项对用典解释有误。故选B。

16.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
第六读,读题干,精准作答要详尽。
答题任务:评论观点
答题区间:全诗
答题要求:简要分析
第六读,读题干,精准作答要详尽。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分析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
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6. 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