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统编新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
自然选择的证明 宇宙的边疆
导入新课:认识进化
点击图片打开视频
知人论世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1809—1882),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曾经乘坐“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出版《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以及物种不变论。除了生物学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哲学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其他两个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转化定律),对人类有杰出的贡献。1882年4月19日,达尔文因病逝世,享年73岁,葬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知人论世
1831年,亨斯楼推荐达尔文参加“贝格尔号”的环球旅行。这次环球旅行可以说彻底改变了达尔文的一生,使他在生物学研究上更进一步。达尔文跟随“贝格尔号”穿过了大西洋和太平洋,到达了南美洲、澳洲和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一路上,达尔文沿途考察各地的地质、动植物的特性,采集了无数的标本,并将自己的发现做了详细的观察笔记。经过了5年时间,达尔文游遍了世界大部分地区,终于回到了英国。
在环球航行的过程中,每个地区都存在着既相似又不一样的物种,或者是南美洲和大洋洲的小岛环境相似,但是物种却不相同,这些发现让达尔文更加坚信了研究生物特性的决心。
1842年,达尔文完成了《物种起源》的简要提纲,经过了十几年的刻苦研究,终于在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
知人论世
卡尔·萨根(1934—1996),美国天文学家、科普作家。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大众天文学家”和“公众科学家”。他主持过电视科学节目,著有大量的科普书籍,其中《伊甸园的飞龙》曾获得普利策奖,电视系列节目《宇宙》在全世界引起强烈反响。美国《每日新闻》曾这样评论他:“他有三只眼。一只眼睛探索太空;一只眼睛探索历史;第三只眼睛,也就是他的思维,探索现实社会。”
知人论世
1976年,卡尔·萨根作为“海盗”号着陆舱的解说员,第一次随人类的宇宙飞船着陆在另外一个行星上,全球为之喝彩。为此,他和“海盗”号资料分析及探索计划处处长一起制作了科教片《宇宙》,用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科学知识。这部电视片创造了美国公众电视网最高收视率,60多个国家的2亿观众观看了这部片子。同时,他还出版了与电视片同名的科普力作——《宇宙》。在这本书中,萨根把世上万物融入宇宙宏大的背景下,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渊博知识畅叙宇宙的形成,列举宇宙的进化,讴歌生命的诞生,并从宇宙观的高度审视人类社会,讨论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
文本研读·积累字词
自然选择的证明
重点字词的读音
蹼状(pǔ) 蝙蝠(biān fú) 姊妹(zǐ) 迁徙(xǐ)
解释词语
驯养:饲养野生动物使逐渐驯服。
审视:仔细看。
趋向:朝着某个方向发展;趋势。
历程:经历的过程。
循序渐进:(学习、工作)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
错综复杂:形容头绪繁多,情况复杂。
文本研读·积累字词
宇宙的边疆
重点字词的读音
晕眩(xuàn) 踝节(huái) 脚趾(zhǐ) 夙望(sù) 广袤(mào)
甲烷(wán) 氦气(hài) 奄奄一息(yǎn) 璀璨夺目(cuǐ càn)
解释词语
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人才济济:形容有才能的人非常多。
好大喜功:指不管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多含贬义)。
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只存一口气。
文本研读·理清结构
探究问题一
分组阅读《自然选择的证明》和《宇宙的边疆》,思考两篇文章重点提到了哪些重要的概念?
《自然选择的证明》:提出了“自然选择”“变种”“变异”“性状分异”“竞争”“遗传”“适应”等概念。
《宇宙的边疆》:提出了“宇宙结构”“天体”“星云”“星系群”“星系”“恒星”“黑洞”“行星”等概念。
文本研读·理清结构
探究问题二
尝试着依据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和基本内容。
《自然选择的证明》:文章首先提出观点,就是自然界生物存在自然选择——适者生存,择优弃劣。然后从自然选择的基本法则与相关事实展开论述。文章论述的基本结构为总分关系。
文本研读·理清结构
探究问题二
尝试着依据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和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自然界生物存在自然选择。
主要内容:(1)适者生存,优胜劣汰;(2)自然选择的步骤缓慢、短小;(3)自然界的美是自然选择的结果;(4)自然界也并非绝对完美。
它与各部分之间是总分关系。文章主要内容是从自然选择的法则与相关事实来证明自然选择的存在。
文本研读·理清结构
探究问题二
尝试着依据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和基本内容。
《宇宙的边疆》:由星系(星系群、子星系)到太阳系再到行星缓缓推进,从宇宙的整体到星系的组成,再到太阳系,最后回到地球。表达了作者对宇宙探索和人类未来的思考。(空间顺序)
安排的原因:其一,就宇宙的演化来看,因为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再有行星,所以作者也按这样的顺序介绍宇宙的构成;其二,这是电视片的解说词,从摄影的角度来看,先整体后局部便于把握。
文本研读·理清结构
探究问题二
尝试着依据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和基本内容。
安排的好处:这样做可以使我们跳出宇宙之外,将它作为纯客观的说明对象来解说,能够更清晰、直观地介绍宇宙的空间概况。空间尺度由大到小,也让读者从整体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细微,这样顺序清楚,层次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同时,由宇宙反观地球,就是人类的未来之路,这样的顺序和作者由广阔的宇宙,穿过无尽的空间,最终回到人类家园的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与“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的认识相契合。
归 纳
两篇文章的行文结构脉络与概念的逻辑链条相吻合,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是行文的逻辑关系。
课 后 作 业
1.阅读《自然选择的证明》,尝试整理文章的内容提要,并与同学交流,展示。
2.尝试将《宇宙的边疆》的相关内容,画一个思维导图,并与同学交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