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氓
离骚
目录
导入新课:
情动于衷发言成诗
学习活动二:
比较分析探究异同
学习活动一:
披文入情研习手法
学习活动三:
沿波讨源共话传统
导入新课:情动于衷发言成诗
《毛诗序》有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两首诗歌,历经千年,穿越时空而来,一样有触痛人衷肠的力量。嗟叹、咏歌、手舞足蹈之间,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古人抒发内心情感的方法,下面就让我们从研习方法入手,来深入理解两位诗人难以抑制的深情。
学习活动一:披文入情研习手法
请同学们分享交流两首诗歌的艺术手法,重点探究“比兴”手法。
(一)立足整体明确手法:基于课前作业的完成情况,请学生交流分享对两首诗艺术手法的分析结果。
《氓》:
百般诉说,且怨且愤,且恨且痛,且伤且悔。
1.赋:直言陈述: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2.对比:相爱、新婚的幸福——总角晏晏的快乐——情变、遭弃时的痛苦
3.想象: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4.呼告: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5.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椹。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一)立足整体明确手法:基于课前作业的完成情况,请学生交流分享对两首诗艺术手法的分析结果。
《离骚》:引类譬喻,满腔悲痛,有怨无悔。
1.比兴(比喻、象征):以花草、禽鸟寄托情意。
2.对比:自己忠贞高洁、矢志不渝——君主昏聩、小人险恶、世道污浊
3.抒情中有叙事:诗人自述家世、出生和被疏的事实,把叙事诗和抒情诗融为一体。
4.直抒胸臆:多次直言虽死无悔,情感澎湃,态度坚定。
(二)聚焦重点,研习手法:请学生在两首诗歌中各选一种典型的手法,研究其在《诗经》与《楚辞》中的典型表现。
1.《氓》与《诗经》中的比兴
比兴: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化抽象之情、理为形象之景、物;引出要表现的诗句,同时予以暗示、象征,帮助抒情、达理。
探究1:何故择“桑”作比起兴?
农村常见树木 以桑叶作比,符合女主人公劳动妇女的身份;
暗示女主人公的勤劳;
暗示其容颜的变化;
“桑”--伤也,殇也!
探究2:你还学过哪些《诗经》中的诗歌有类似的比兴手法?制作成卡片与大家分享。
《诗经·周南·关雎 》——起兴物象
雎鸠,水鸟;相传雌雄雎鸠情意专一,总是相伴而游。
荇菜,多年生水生植物……叶子连接茎部深裂成心形。
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
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
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
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
“荇”——心也;幸也。
《诗经·秦风·蒹葭》——起兴物象
蒹葭者,芦苇也,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思绪无限,恍惚飘摇,而牵挂于根。根者,情也。相思莫不如是。
露之为物,瞬息消亡。
浅水之中潮湿地,婀娜芦苇一丛丛;迎风摇曳多姿态,质朴无华野趣浓。
《诗经 召南 摽有梅》——起兴物象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梅由盛而衰,犹男女之年齿也。梅、媒同声,故诗人见梅而起兴。”
“梅”——媒也
(二)聚焦重点,研习手法:请学生在两首诗歌中各选一种典型的手法,研究其在《诗经》与《楚辞》中的典型表现。
2.《离骚》与《楚辞》中的比兴(比喻、象征)
探究1:找出《离骚》中的比兴物象并探明其象征意味。
比兴物象 象征意味
美人、灵修 楚怀王
众女 奸邪小人
鸷鸟、芰荷、芙蓉…… 高远的志向、高洁的情操
屈原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传统,成功地把象征手法运用到诗的创作中,即所谓“《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通过意象的比喻化、象征化,这就使象征获得了全新的意义和鲜活的生命力。
探究2:探究《楚辞》中类似的现象。
类别 比兴物象 象征意味
植物类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春兰、秋菊,象征高洁。
“结幽兰而延伫” 兰花,象征君子、贤人。
“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 薋、菉、葹,均系恶草或杂草,比喻秽行恶习。
动物类 “凤凰在笯兮,鸡鹜翔舞。” 凤凰被关进鸟笼,象征贤人受压被困;鸭子展翅舞蹈,象征小人得意忘形。
“蛟龙隐其文章” 蛟龙,象征贤能的隐士。
人物类 “愿依彭咸之遗则”“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彭咸,象征高洁正直,刚正不阿,品德高尚的人。
学习活动二:比较分析探究异同
请比较两首诗在比兴手法使用上的异同,并联系自己学过的诗歌,举例谈谈这种手法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巨大影响。
探究1:《离骚》继承发展了《诗经》的比兴传统,请根据课堂所学,比较二者在比兴手法使用上的异同,及《离骚》在这一手法的使用上做出了哪些发展。
《诗经》用于起兴的物象一般源自于抒情主人公的日常生活环境中,似随处可见,唾手可得,具有鲜明的引发歌咏的作用,一般是歌唱的起头,有比喻意味,但不鲜明。《离骚》的比兴物象有明显脱离世俗、高雅化的趋向,更注重比兴中“此物”与“彼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象征意味鲜明,把比兴与表现的内容合二为一,鲜明地体现了抒情主人公使用比兴手法的主观意图,是对《诗经》比兴传统的进一步发展。
探究2:请在你学过的诗歌中选择一首能体现这种比兴传统的与大家分享。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学习活动三:沿波讨源共话传统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请同学们按照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大类别对自己了解的诗歌及诗人进行分类,共同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时代 诗人 代表作品 时代 诗人 代表作品
春秋 《诗经》 战国 屈原 《离骚》
汉代 《木兰辞》 战国 宋玉 《》
唐代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唐代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唐代 杜甫 “三吏三别” 唐代 韩愈 《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
唐代 白居易 《卖炭翁》 唐代 李贺 《李凭箜篌引》
宋代 辛弃疾 《水龙吟 登健康赏心亭》 …… …… ……
《诗经》被认为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楚辞》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这两大源头都是中国古代人民灵魂的回响,都是中国人诗意生活的体现,它们有时牵手并行,有时分道扬镳,共同将中国写成了诗歌的国度。
作业
根据今天课堂所学,写一篇文学短评,你可以在以下角度中任选一个,也可以自选角度。
1.《诗经》的现实主义体现在何处?
2.《诗经》中的表现手法及效果。
3.《诗经》中的比兴手法。
4.《离骚》的浪漫主义体现在何处?
5.“香草美人”的象征传统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6.《诗经》与《离骚》中的比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