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2019年单元测试卷(2)
一、基础达标.(35分)
1.(4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四个是错误的,请圈出并改正。
干燥(zào) 大概(gāi) 逆行(nì) 小腹(fǔ)
高雅(yǎ) 铁钳(qiān) 超凡(chāo) 灼伤(sháo)
2.(4分)根据拼音写同音字。
wù失 wù食 shì姿 shì近
zǔ 力 小zǔ jiǎn单 jiǎn查
3.(4分)看拼音,写字词。
xiū jiàn 一新的植物园正在举行花展,争奇dòu 艳、fēn fāng 扑鼻的鲜花引来远tú 的mì fēng 加入这场盛会。
4.(4分)在横线上出加点词语的近义词。
(1)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
(2)深夜气温过低,开花也不适宜。
(3)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4)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5.(3分)把每组中不是同一类的词语画出来。
(1)昙花 牵牛花 花钟 万寿菊 夜来香
(2)刹那 黎明 傍晚 深夜 正午
(3)蝴蝶 蜜蜂 蜻蜓 小虾 苍蝇
6.(4分)选一选,填一填。
无论……总是……尽管……但……
不是……而是……只要……就……
(1) 留心观察, 会有新的发现。
(2)蜜蜂 飞到哪里, 可以自己飞回到原处。
(3)我们应该珍视的 这些东西, 人的生命。
(4) 这些小虾不惹人注意, 作者观察得非常仔细。
7.(12分)句子训练。
(1)照样子,用字组词,再说一句话。
例:关(关怀) 李老师对我的关怀,我永远不会忘记。
跨
昆
(2)按要求写句子。
①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仿写拟人句)
②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变换句式)
(3)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我写的一扁作文“我爱祖国”在作文竞赛中获奖了。晚上,我激动地心情翻开日记本,想象着发奖时的情景就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出现在眼前。
二、教材回顾.(15分)
8.(4分)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鲜花的开放。
牵牛花: 蔷薇:
万寿菊: 睡莲:
月光花: 昙花:
烟草花: 午时花:
9.(2分)独怜幽草涧边生, 。
,野渡无人舟自横。
二.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对错.(4分)
10.(1分)起风时蜜蜂飞得很低,大概是为了减少阻力。 (判断对错)
11.(1分)有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 (判断对错)
12.(1分)“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这是一个比喻句。 (判断对错)
13.(1分)“院子里的葡萄架下,一口缸闲着。”“我想,这缸不正好用来养小鱼小虾吗?”从这两句可以看出作者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判断对错)
14.(5分)法布尔是 国著名的 、 ,著有《 》。
他曾经说过:“在对某个事物说‘是’以前,我要观察、触摸,而且不是一次,是两三次,甚至没完没了,直到没有任何会怀疑为止。”针对法布尔的这段话,你有什么感想呢?写一写吧!
三、阅读拓展.(20分)
15.(9分)课内阅读。
傍晚时,我亲眼看到另外三只飞了回来,身上也都带着花粉。
第二天我检查蜂窝时,发现了十五只身上有白色记号的蜜蜂。
这样,二十只左右的蜜蜂中,至少有十五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1)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形容很准确,没有一点儿错误。
②生疏,不熟悉。
(2)写出法布尔从实验中所得出的两个结论。
①蜜蜂确实具有 的能力。
②蜜蜂的这种能力是 (①与生俱来的 ②后天学习的)。
(3)联系课文,想想法布尔为什么断定蜜蜂靠的不是记忆力。
(4)你还知道大自然的哪些生物具有本能和本领?
16.(11分)课外阅读。
轰隆隆的雷声从天空滚过,震撼着山川大地,一条条耀眼的银蛇在天空飞舞,随之而来的是狂风暴雨。
在我们现代人看来,这只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罢了,可我们的祖先却对此难以理解,他们想象天上一定有种神秘的力量支配着这一切。在希腊神话中,雷电就在万神之王宙斯的手中,他有无比大的威力,当他发怒时,就把雷电放出来震慑群神和人类。中国人传说这是雷公电母在惩治邪恶。
随着人类的发展和进步,许多人都想用科学的方法揭开雷电的秘密。第一个做这种试验并取得成功的人是美国人富兰克林。
1752年7月,富兰克林做了一次震惊世界的试验。他在大雷雨即将到来之前,把一只大风筝放到天空中,风筝越飞越高,肉眼几乎看不见了。这时大雨倾盆而下,富兰克林握风筝线的手突然感到一阵麻木。紧接着,挂在风筝线下端的铜铃晃动起来,伴随着阵阵声响冒出点点火花。“成功了!成功了!”富兰克林扔下风筝兴奋地大叫起来。他冒着生命危险终于揭开了雷电之谜。
后来,富兰克林建议把铁杆装在屋顶,再用铁丝把铁杆同地面连接起来,这样就可以把天上的电引到地下,防止房屋遭到雷击。这就是富兰克林发明的避雷针。
(1)根据故事内容,给短文加个题目: 。
(2)我们的祖先难以理解的问题是什么?请写出来。
(3)富兰克林用 揭开了雷电之谜,又发明了 。正确的选项是
A.铁丝 避雷针
B.风筝 铁丝
C.风筝 避雷针
(4)读文中画“~~~”的句子。这是一个比喻句,把 比作 。
(5)用一句话简单地概括短文的内容。
四、习作展示.(30分)
17.(30分)最近你观察了什么?有什么新的发现?把它们写下来,把过程写清楚,题目自拟。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2019年单元测试卷(2)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基础达标.(35分)
1.【解答】概:应读“gài”;腹:应读“fù”;钳:应读“qián”;灼:应读“zhuó”。
故答案为:
gāi fǔ sháo qiān
2.【解答】误:错,不正确:错~.失~.物:人以外的具体的东西:事~.食~.势:表现出来的情况,样子:姿~.气~.视:看:~觉。~力。~野。鄙~.注~.近~。
阻:拦挡:~挡。~隔。~拦。~力。组:因工作和学习的需要而结合成的小单位:互助~.小~.简:不复杂:~单。检:查:~查。
故答案为:
误 物 势 视
阻 组 简 检
3.【解答】答案为:
修建 斗 芬芳 途 蜜蜂
4.【解答】(1)留心:关注;关心。近义词是“注意”。
(2)适宜:合适,相宜的意思。近义词是“合适”。
(3)辨认:根据特点辨别,做出判断,以便找出或认定某一对象。近义词是“辨别”。
(4)推测:指根据已经知道的事物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近义词是“猜测”。
故答案为:
(1)注意
(2)合适
(3)辨别
(4)猜测
5.【解答】(1)“花钟”是各种花组成的,故不是同一类。
(2)“刹那”形容时间极短,其它的词语表示一天的几个时段。故不是同一类。
(3)“小虾”是鱼类,其它的是昆虫类。故不是同一类。
故答案为:
(1)花钟;
(2)刹那;
(3)小虾。
6.【解答】(1)“留心观察”表示条件,“会有新的发现”表结果。根据语义应选“只要……就……”。
(2)“蜜蜂飞到哪里”表示条件,“可以自己飞回到原处”表示结果。根据语义应选“无论……总是……”。
(3)“这些东西”与“人的生命”意思上表示并列,根据语义应选“不是……而是……”。
(4)“这些小虾不惹人注意”与“作者观察得非常仔细”意思上表示转折。根据语义应选“尽管……但……”。
故答案为:
(1)只要……就……;
(2)无论……总是……;
(3)不是……而是……;
(4)尽管……但……。
7.【解答】(1)跨:可组词“跨越”,越过地区或时期的界限。可造句:中国工农红军跨越千山万水,终于到达了革命圣地延安。
昆:可组词“昆虫”,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动物,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在所有生物种类(包括细菌、真菌、病毒)中占了超过50%,它们的踪迹几乎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可造句:法布尔对昆虫的观察和发现,兼具科学和文学价值。
(2)①考查了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
例句将“蔷薇”赋予人的行为“绽开了笑脸”,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拟人句就是把某件东西比喻成有人的动作,而不是像童话形式。所写事物必须具有人的特点; 不能出现比喻词;不能出现表示人物的词语。仿写如:五点左右,太阳露出了红红的笑脸。
②考查了变换句式,此为反问句,可改为陈述句:删去“怎么”“呢”,将“能”改为“不能”,将“?”改为“。”。
(3)考查了修改病句。
错别字,将“扁”改为“篇”;标点用错,将“引号”改为“书名号”;词序错误,将“激动地”与“心情”调换;重复啰嗦,将“想象着”删去。
故答案为:
(1)跨越 中国工农红军跨越千山万水,终于到达了革命圣地延安。
昆虫 法布尔对昆虫的观察和发现,兼具科学和文学价值。
(2)①五点左右,太阳露出了红红的笑脸。
②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不能看到遥远的家。
(3)我写的一篇作文《我爱祖国》在作文竞赛中获奖了。晚上,我心情激动地翻开日记本,发奖时的情景就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出现在眼前。
二、教材回顾.(15分)
8.【解答】结合课文句子填空: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放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故答案为:
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绽开了笑脸 欣然怒放 从梦中醒来 舒展开自己的花瓣 含笑一现 在暮色中苏醒 开花了
9.【解答】《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写景七言绝句。原文: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译文:最是喜爱涧边生长的幽幽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春潮不断上涨,还夹带着密密细雨。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故答案为: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二.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对错.(4分)
10.【解答】结合课文句子: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可知答案。
故答案为:
√
11.【解答】结合课文句子: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原来,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可知答案。
故答案为:
√
12.【解答】本句中虽然有“好像”,但不是比喻句,没有本体与喻体。所以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
×
13.【解答】结合句子:“院子里的葡萄架下,一口缸闲着。”“我想,这缸不正好用来养小鱼小虾吗?”这句话写的是作者看到空闲的缸,思考的内容,体现了作者善于思考,认真观察的特点。
故答案为:
√
14.【解答】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文学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著有《昆虫记》《自然科学编年史》。
结合句子:他曾经说过:“在对某个事物说‘是’以前,我要观察、触摸,而且不是一次,是两三次,甚至没完没了,直到没有任何会怀疑为止。”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事物要注意认真观察,要不厌其烦,直到对事物了解清楚为止。写感想要注意结合这个意思来写即可。
故答案为:
法 昆虫学家 文学家 昆虫记
法布尔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在科学实验上认真探索,力求真知,他是我学习的榜样,我要向他学习。
三、阅读拓展.(20分)
15.【解答】(1)考查了根据意思写词语。①准确无误:形容很准确,没有一点儿错误。 ②陌生:生疏,不熟悉。
(2)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①从“这样,二十只左右的蜜蜂中,至少有十五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可知,蜜蜂确实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②从“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可知,蜜蜂的这种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故选①。
(3)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熟读原文内容可知,法布尔断定蜜蜂靠的不是记忆力的原因是:①因为法布尔带蜜蜂出去的时候,蜜蜂被装在纸袋里,没有机会看路;②法布尔放出蜜蜂的时候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不可能看到遥远的家。
(4)考查了课外知识的积累。通过学习积累和生活实践可知,我知道下雨前蚂蚁会搬家,这是蚂蚁的本领;狗会认主人,这是狗的本能;蜘蛛会织网,这是蜘蛛的本领。
故答案为:
(1)①准确无误; ②陌生。
(2)①辨认方向; ②①。
(3)①因为法布尔带蜜蜂出去的时候,蜜蜂被装在纸袋里,没有机会看路;②法布尔放出蜜蜂的时候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不可能看到遥远的家。
(4)我知道下雨前蚂蚁会搬家,这是蚂蚁的本领;狗会认主人,这是狗的本能;蜘蛛会织网,这是蜘蛛的本领。
16.【解答】(1)考查了如何给文章加合适的题目。如何得文章起合适的题目,可用主要人物作题目,也可用主要事件来作题目,还可以用所告诉我们的道理来作题目。本文主要写了富兰克林揭开雷电之谜,所以题目应该是:雷电之谜。
(2)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他们想象天上一定有种神秘的力量支配着这一切。在希腊神话中,雷电就在万神之王宙斯的手中,他有无比大的威力,当他发怒时,就把雷电放出来震慑群神和人类。中国人传说这是雷公电母在惩治邪恶。”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我们的祖先难以理解的问题是雷声从哪里来?电光是怎么产生的?是谁在支配着它们?
(3)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他在大雷雨即将到来之前,把一只大风筝放到天空中,风筝越飞越高,肉眼几乎看不见了。这时大雨倾盆而下,富兰克林握风筝线的手突然感到一阵麻木。”“富兰克林建议把铁杆装在屋顶,再用铁丝把铁杆同地面连接起来,这样就可以把天上的电引到地下,防止房屋遭到雷击。这就是富兰克林发明的避雷针。”可知,富兰克林用风筝揭开了雷电之谜,又发明了避雷针。故选C。
(4)考查了对比喻句的理解。比喻句,就是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文章中的比喻句:一条条耀眼的银蛇在天空飞舞。把“闪电”比作“飞舞的银蛇”。
(5)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结综和即可。熟读文章内容,按照“谁做了什么?”的结构总结。即:富兰克林揭开雷电之谜并发明了避雷针。
故答案为:
(1)雷电之谜;
(2)雷声从哪里来?电光是怎么产生的?是谁在支配着它们?
(3)C;
(4)一条条耀眼的银蛇在天空飞舞;闪电;飞舞的银蛇。
(5)富兰克林揭开雷电之谜并发明了避雷针。
四、习作展示.(30分)
17.【解答】范文;
奇怪的“毛毛虫”
今天下午我和妹妹在路边玩。
突然发现地上有许多“毛毛虫”被风吹地跑来跑去。我和妹妹战战兢兢的靠近它们,想要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时一阵风吹来“啪嗒啪嗒”又有许多“毛毛虫”落到我们身边。我赶快抬起头来,发现原来是一棵树上长满了“毛毛虫”。吓得我和妹妹大呼小叫地跑进屋去。
“姥爷姥爷,不好了!外面的一棵树上长满了毛毛虫,你快去看看吧!”我们拉着姥爷就往外跑。姥爷来到树下抬头看看了看,微笑着对我们说:“那不是毛毛虫,是杨树开的花。它能吃还能做药材呢。”听了姥爷的话,我放心大胆地捡起一只“毛毛虫”仔细观察起来。它毛绒绒的身体上布满了很小很小的红色的花,拿在手里软软的,可爱极了。
姥爷还告诉我,春天时杨树开花最早,它的开放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