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土地改革 课件(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土地改革 课件(1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15 22:01: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第三课 土地改革
新课导入
你是否知晓斗地主游戏?你知道游戏背后的历史吗?
风靡全国的纸牌游戏“斗地主”名称来源说法众多。一种说法是在旧时代,有钱有势的地主欺压农民,抢占土地,威胁乡里乡亲,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种粮食,大部分都需要上缴给地主。农民对地主的行为恨之入骨,大家只能用游戏来发泄心中的不满,后来将游戏命名为斗地主,大家劳作歇息时,一家人常关起门来“斗地主”。“斗地主”自皖南、江苏部分地区出现之后,迅速向全国展开,在全国风靡。
一、改革之因
中国古代先后实行了什么土地制度?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汉)晁错《论贵粟疏》
一、改革之因
中国历史上为解决土地问题都有哪些尝试?
在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完全是国际资产阶级的附庸,其生存和发展,是附属于帝国主义的。这些阶级代表中国最落后的和最反动的生产关系,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他们和中国革命的目的完全不相容。特别是大地主阶级和大买办阶级,他们始终站在帝国主义一边,是极端的反革命派。其政治代表是国家主义派和国民党右派。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一、改革之因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有什么土地政策?
一、改革之因
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历史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
1949年10月以前,全国大约有1.19亿农业人口的地区实行了土改。
1949年冬,华北及河南部分地区共0.26亿农业人口的地区完成土改。
一、改革之因
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地主人均占有耕地为贫雇农的二三十倍,农村了在着大量无地少地的农民。
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不仅不足印度57美元一半,也远远低于当时整个亚洲44美元人均收入。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内容: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中国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种情况如果不加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中国共产党党史》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土地改革的过程
①发动群众
土改工作团深入群众发动农民参加土地改革。
②划分阶级
根据当时中国土改现状和需要,将农村阶级划分成了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
③没收、分配土地
将地主在乡村中的权威彻底打倒,通过分配地主家产给贫苦农民,使农民实现“翻身”。
④复查总结
由人民政府颁发土地证,整顿与加强政权和民兵组织,引导农民发展生产。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约3亿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地和大量的其他生产资料以及房屋等。每年需向地主缴纳的三千万吨粮食的地租被免除。
土地改革后,过去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得到调整,农民作为土改最直接受益者,在拥有自己的土地后,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土地生产关系变革,释放出了巨大的制度潜能,促进了农业生产空前发展。据统计,1952年全国农业生产总值比1949年增长48.3%,粮食产量增长了44.8%,棉花增长了193.4%,油料增长了168.1%,农民收入也比以前有显著增长。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1949年9月前
完成土改的地区
1952年底完成
土地改革地区
西 藏
中央人民政府对3500万人口的少数民族地区,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民主改革任务。
西藏民主改革的中心任务是把封建农奴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彻底消灭封建农奴制度,建立人民民主政权。
1959年西藏地区开始进行民主改革,使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主。
1953-1958年
底完成土改地区
三、土地改革的意义
战国
1952年
材料一
材料二
土地改革后,过去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得到调整,农民作为土改最直接受益者,在拥有自己的土地后,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土地生产关系变革,促进了农业生产空前发展。
根据材料分析,土地改革有什么意义影响?
①土地所有制: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②农民地位: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三、土地改革的意义
材料三
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
根据材料分析,土地改革有什么意义影响?
③政权角度: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④经济发展:a.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b.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材料四
据统计,1952年全国农业生产总值比1949年增长48.3%,粮食产量增长44.8%,棉花增长193.4%,油料增长168.1%。
请对比土地改革前后的异同之处
产品分配
地主阶级
农民
剥削与被剥削
平等
地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劳动成果
农民自己占有劳动成果
土地归私人所有
不同点
相同点
土地
占有者
类别
名称
地主阶级
与农民关系
封建土地
所有制
农民土地
所有制
三、土地改革的意义
要提高农民收入,只有依靠中国乡村工业在未来的发展、技术改革与组织合作。
——费孝通《〈江村经济〉中的时代密码和拳拳抱负》
知识结构
土地改革
一、改革之因
中国古代与近代的土地改革尝试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原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土地改革的过程
西藏农奴翻身当家做主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三、土地改革的意义
土地改革的意义影响
土地改革前后的异同之处
1.烟标是一门艺术,方寸之间展示出历史文化和科技的综合形态。如图所示的烟标反映了(  )
A. 农民分到了土地、农具和牲畜
B. 土地改革在新解放区刚刚开始
C. 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D. 广大农民过着比较富裕的生活
习题演练
2.“上联:千载冤仇泥入海。下联:世间今日炸惊雷。横批:田归故土。”这是1953年春节农民李顺家所贴的对联。这副对联反映了哪一事件给农民带来的喜悦(  )
A. 西藏和平解放 B. 新中国成立
C. 土地改革 D.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3.在土地改革中,我国广大农民对获得的土地拥有的最重要的权利是(  )
A. 所有权 B. 使用权 C. 经营权 D. 管理权
A
C
A
4.70年前,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该法令的实施( )
A. 激发了农民参加合作社的热情 B. 摧毁了封建的土地制度
C. 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D. 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施
5.假如我们回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的农村进行采访, 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
A. 农民生产积极性很高 B. 地主成为一无所有的阶级
C. 农民拥有自己的农具、牲畜 D. 农民不用向地主缴纳地租
6.以下有关土地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①在全国进行土地改革 ②我国农村彻底废除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③规定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国家土地所有制
④根据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习题演练
B
B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