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课堂文字实录与点评
师:同学们好!都说有缘千里来相会,为了这美丽的缘分,老师想送给大家一首美丽的歌曲。(播放《蒹葭》)这曲《蒹葭》是2500多年前秦地的民歌,《蒹葭》讲的是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一个深秋的清晨,芦苇青青,河水悠悠,一位痴情的人儿,百转千回的追寻心中的“伊人”,而“伊人”却若隐若现,若即若离。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深秋的清晨,走进那片长满芦苇的河畔,走进《诗经》中的《蒹葭》,来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板题,读题)
老师范读课文,听准字音,听清节奏,体会情感。
生自由读,齐读:
师:读来有音乐美,这就是双声叠韵的魅力。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哪几句?
生:蒹葭/苍-苍-
师:一唱三叹,有音乐之美,这种反复的吟诵就是重章叠句。在朗诵时,你体会出了诗歌怎样的感情基调?
生:我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中读出了凄凉、惆怅之感。
师:那我们带着惆怅之情,来读诗的第一小节.
生:……
师:为了更好的品味诗歌的音乐美,我们来“和诗”,请一位同学来配合老师。(师生合作朗读,出示PPT)
蒹葭/苍-苍-(师和)苍-苍-……
师:请选你喜爱的一小节,找搭档合作朗读。(生自由合作朗读)
师: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现在请两组同学分别展示一下你们的风采,读得好,大家可要掌声鼓励哦!(请一组男同学配合朗读)
生:……
师:(掌声)真是声情并茂啊!再请一组女同学展示风采!
生:……
师:(掌声)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现在我们全班一起配合,男同学读,女同学“和”,老师也来当一会”女同学”。
师生配合朗诵:……
师:真是一唱三叹,余音绕梁啊!为了更好的品味诗歌,大家结合课文注解,说说诗歌描绘的画面。大家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合作讨论
(如何说的更有诗意之美,学生之间展开了讨论)
师:有不能理解的词语吗?
生:白露未已。
师:谁来解答?
生:意思是白色的露水还没有干,可以和“白露未晞”对照,一起理解。
师:还有吗?(沉默)那我考考大家。“溯洄”怎么理解?
生:逆流而上
师:“从之”呢?
生:追寻那个人,“之”是代词。
师:看来字词是没有障碍了。谁来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
生:清晨,微风轻拂,芦苇茂密,随风摇曳,叶子上的露珠都凝结成了霜。我所怀念的那个人啊,就在水的另一边,我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艰险而且漫长;我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好像就在那水中央。
师:诗中描绘了哪些美景?展开想象描绘一下。
(出示图片辅助想象)
生:美景有:芦苇,白露,水。我仿佛看到了:薄雾蒙蒙中,芦苇在微风中飘荡,诗人伫立在水边,凝神眺望远方……
(师相机板书:蒹葭、白露、水)
师:芦苇苍苍,秋水淼淼,露珠晶莹,晨雾朦朦,真是美不胜收。作者写这样的景有何作用呢?
生:渲染悲凉气氛,烘托诗人惆怅的心情。
生:不仅渲染了气氛,还由蒹葭来引出所吟诵的“伊人”。
(板书:伊人)
师:对,这种写作手法,叫起兴,是《诗经》中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诗歌中反复对景物进行渲染,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为我们营造了一种含蓄之美,神秘之美,朦胧之美。我们可以把“伊人”和美景联系起来,大家展开想象描绘这幅画面。
生:我觉得蒹葭是“伊人”苗条的身姿。
生:……
师:在大家的想象中,这位伊人真是形神具备啊!找出描绘“伊人”的句子,读一读(生大声朗读)
师:在那秋水之畔,晓雾之中,衣袂飘飘的“伊人”,正盈盈的向我们走来。这样一个浪漫、飘渺的“伊人”,让我们遐想翩翩,又怎能不让主人公思念、爱慕和惆怅呢?哪句诗体现了诗人对“伊人”坚定执着的追求情怀呢?
生: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师:你觉得哪个字或哪个词写得好?大家分三个小组讨论看看。
(交流讨论)
生汇报:我觉得“溯洄”写得好。溯洄是逆流而上的意思,体现诗人为追逐“伊人”,不怕艰难,逆流而上去追寻,并且“重章叠句”的运用,更能体现诗人的执著情怀。(生读出“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这三句)
生:我觉得“道阻且长”里的“阻”字写得好,直接讲出了道路险阻而且漫长,“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这三句更强调了自己的不放弃的精神。(生读出“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这三句)
生:我觉得“从”字写的好,“从”是追寻的意思,并且诗中重复出现六次,表明诗人决心很大,不会放弃追寻。(生读出“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三句)
生: “宛”是好象的意思, “宛”字写出了伊人若隐若现的情景,更能突出诗人不放弃的追寻!并且“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读来是那么的舒展和悠长,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师:大家的分析真是精彩透彻啊!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有人评说:“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一首《蒹葭》古往今来,打动了无数人的心。《蒹葭》中那份欲接近而不得的惆怅,那份坚持不懈的追求,仅仅是因为爱情吗?那在水一方的“伊人”仅是个美丽的女子吗?你对“伊人”还有什么理解和体会?
生:我觉得可以是“亲情”
生:友情
生:理想(师:能说说你的理想吗?)我的理想是考上湖北的“武汉大学”,并且,我也会坚定执着的追寻我的人生理想,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我决不会放弃。(掌声)
师:为这种不怕困难,勇于追寻理想的同学鼓掌。正是因为文字的飘渺空灵,意境的朦胧,“伊人”有了无限的可能,就像大家所说的,她就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是一个不可言说的梦。一曲《蒹葭》就如一坛老酒,随着岁月的沉淀,欲加的迷醉芬芳。哪句诗触动了你的心弦呢?
生:我喜欢“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它描绘的意境很美
生:我喜欢……!
师:我也喜欢“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句诗真是有力量,它在精神上指引着我们。人生在世,不管是追寻爱情、事业、还是理想,在漫漫其修远兮的道路上都会遇到挫折,但这种执着的精神会一直激励我们前行!(掌声)
师:《蒹葭》是一首痴情的诗,写出了有情男女对纯洁爱情的执著追求;《蒹葭》是一首水墨的画,绘出了秦风水韵的浪漫迷离;《蒹葭》更是一首永恒的歌,让我们一起唱出对“伊人”的向往。
配乐,师生齐唱《蒹葭》,从歌声中品味《蒹葭》。
师: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吟诵出诗歌一唱三叹的音乐美,描绘出诗歌含蓄朦胧的意境美,更品味出诗歌坚定执着的精神美。愿美的诗歌走进你的心灵,点亮你的世界,愿同学们的人生处处充满诗意之美。谢谢同学们!
岂一个美字了的
《诗·蒹葭》——点评
杨老师的这堂课体现语文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的课程理念,致力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古诗是经典的、唯美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讲《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杨老师可以说是将《蒹葭》古诗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情景美。美在典雅、朴素也不失清新、大方,一首古曲韵律的“葭”就把人吸引到了教者设置的古诗教学的情景之中,既符合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又接近师生,古今的距离,主体课件淡雅。课堂中的背景音乐和教学内容有要融合,就连杨老师那身飘逸的长裙都能和“伊人”融为一体,走进课堂就仿佛置身于二千年那汪水清清、蒹葭苍苍、白茫茫的场景,课堂中的学生仿佛就是跟随着杨老师跨越了二千年的历史长河,在追寻那梦中的美好。《蒹葭》的教学中,杨老师营造的氛围、情景不仅再现文中的情景,而且让学生融入了那个情景,学生有了一种不畏艰辛执着追求美好的冲动,有充实自己,要成为美好的愿望,可见“这美的情境”设置的成功。杨老师的这种看似不经心,实则苦心营造的情景,它包含音乐、图画、语言和人物形象这样的情景,不仅让学生更快地走进了文本,而且有利于让学生用的诗的灵魂洗涤自己的灵魂,这种摸索是有效的、可行的。
二、语言美。美在流畅、清新、自然而有诗意,以诗性的语言涵养中学语文教育是我们语文人一直追求的目标之一。杨红梅老师的《蒹葭》的教学过程的语言就像一优美的古典语。
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蒹葭》就像一坛谷酒,随着岁月的沉淀,欲加迷醉纷芳。
我们呤咏出《蒹葭》一唱三叹的音乐美描绘出了含蓄、朦胧的意境美,更体会出了坚定执著的精神美。
这些语言都是杨老师精心打造的。
三、睿智美。杨老师的课堂精彩纷呈,可以说体现地了睿智美。融合了听、说、读、背、唱。杨老师抓住了重点谈诗,特别是根据《蒹葭》的情感特点。“和诗”很好地读出了情感,加深了理解,突破诗歌的难点既对诗主旨的领悟的探究,方法得当、效果不错,既没有把这堂课上成朗读指导欣赏课,也没有上成单纯的欣赏品析课,也没有面面俱到、详略不分的冗长累赘之嫌。这也是他睿智的处理教材,体现的睿智美。他能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意象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直到诗的主旨。主旨是诗歌的灵魂,杨老师在以文为本进行探究后,提升到了如何通过美好的东西如何实现今天的中国梦,这样加深了对诗的理解和感悟,提升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整个课堂氛围是和谐的、悦乐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美,这都是他的睿智表现。
在这温热的阳光、静好的岁月中,我相信的杨老师《蒹葭》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古典的、朴素的、轻松的美的享受,这堂语文课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