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15 自相矛盾
一、选择题
1.“其人弗能应也”中加点字的意思是( )
A.应该 B.照应 C.回答
2.下列词语中的“坚”与“吾盾之坚”的“坚”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坚如磐石 B.披坚执锐 C.意志坚强 D.攻坚不畏难
3.下面句子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B.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C.其人/弗能应也。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4.“于物无不陷也”这是一个( )句。
A.疑问 B.肯定 C.双重否定 D.感叹
5.关于《自相矛盾》这则寓言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人们用它来比喻做事、说话前后矛盾。
B.告诉我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
C.在说服别人之前,先要说服自己。
二、填空题
6.查字典填空。
“誉”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_;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____部,再查______画。它的形近字有______, 组词___________。在字典中“誉”的意思有:①名誉;②称赞。“誉”在“信誉”一词中的解释是( ),在“誉之曰”一词中的解释是( )。
7.根据句子的意思,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1.你一会儿说亲眼看到过那儿优美的风景,一会儿又说自己没去过,这不是__________吗?
2.这篇作文本来挺好的,可你又在结尾处添加一些无关的话,真是____________啊!
3.____________,为时不晚。既然你知道玩手机是不对的,那现在改正还是来得及的。
三、语言表达
8.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于物无不陷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
9.将课文内容补充完整,写在文中的横线上。
10.“自相矛盾”是一个成语,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将意思表达完整。
自圆其说 三思而后行 无坚不摧 自吹自擂
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_____________的矛,这个楚国人___________,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无法_________的局面。所以我们做事说话皆应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掩耳盗铃
从前有一个人,看见人家大门上挂着一个铃铛,想把它偷走。
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可是他想:“( )把耳朵掩住,响声不( )听不见了吗?”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没想到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的蠢人。
12.这是一则________故事,讽刺那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中哪句话写出了“掩耳盗铃”的意思?用“﹏﹏﹏”画出来。
14.在文中的括号处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5.把画线句子换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略
2.A
【解析】
略
3.D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朗读时的节奏划分。
文言文的朗读停顿是有规律可循的,这里结合课内文言语句谈谈朗读节奏的划分。
①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如“夫”、“盖”、“故”、“惟”、“自”、“至若”、 “若夫” 、“诚宜” 等,在这些词语后面应稍作停顿。②文言文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 节词,朗读时必须分开,而不能读成双音合成词。
③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语和谓语之间应停顿,动词与所带宾语、补语之间应停顿。
④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
⑤对文言文中的国名、年号、官职、史实、地名要了解清楚,切不可破读。
⑥朗读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份,不能把成份省略当作没有省略来读。
⑦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
总之,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就必须以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为前提,再根据朗读停顿的规律综合分析判断。
选项D正确划分: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4.C
【解析】
【详解】
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和辨析。“无”指没有。“不陷”不被穿透。构成双重否定句。
疑问句:按照句子的语气分出来的一个类,它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的最大区别就是它的疑问语气;是问一些事情的,表达的内容并不是陈述,所以是不确定的。
肯定句:对事物作出肯定判断的句子叫肯定句。
双重否定:这是由一个否定性词语和一个反语语气连用造成的。双重否定有表达肯定、强化语气等功能。
感叹句:表示喜怒哀乐等强烈情感的句子。
5.C
【解析】
【详解】
自相矛盾,意思是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出自《韩非子·难一》。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不管是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不管是什么盾都戳的穿。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自己的矛刺你自己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后来因为以形容某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后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6. Y yu 言 六 誊 誊写 ① ②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查字典。
查字典的常用方法:
一、音序查字法。很多字典或词典是按汉语拼音字母的顺序编排的。根据一个字的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就可以在“汉语拼音音节表”中,找到这个字的拼音音节在正文中的页码,再按照这个字的声调到那一页中去找。凡是要查只知道读音而不知道写法或意义的字,都可以用这种方法,但必须熟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和汉语拼音音节。
二、部首查字法。有些字典或词典是按照部首编排的,按音序编排的字典也往往附有部首检字表,查字时首先要确定这个字的部首,然后从字典的“部首目录”中查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在部首检字表中的页码,就可以按照这个字除部首以外部分的笔画数,从正文中找到它。有些字在检字表中分别放在不同部首下,例如“功”在“工”部和“力”部中都可以查到。凡是要查只知道写法而不知道读音和意义的字,都可以用这种方法,但必须熟悉汉字常见的部首。
三、笔画查字法。凡是查读音不知道、部首又不明显的字,宜用这种方法。只要数准字的笔画,就可以在字典的“难查字笔画索引”中查到这个字在正文中的页码。
另外,
“信誉”:信用和名声。
“誉之曰”的译文是:称赞他说。
7. 自相矛盾 画蛇添足 亡羊补牢
【解析】
【详解】
考查对寓言故事的识记和对成语的掌握,根据句意写出对应成语即可。
自相矛盾:自相矛盾,意思是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出自《韩非子·难一》。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不管是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不管是什么盾都戳的穿。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自己的矛刺你自己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后来因为以形容某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画蛇添足:语出《战国策·齐策二》。原意为画蛇时给蛇添上脚。后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得不偿失的人。后以“画蛇添足”比喻做多余的事有害无益。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亡羊补牢:意思是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免得以后继续受损失。出自《战国策·楚策》。
8. (我的矛)什么东西都能刺破。 什么都无法刺破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破的矛,不能同时存在。
【解析】
略
9.物莫能陷也 于物无不陷也 不可同世而立
10.指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矛盾,不一致。
11. 无坚不摧 自吹自擂 自圆其说 三思而后行
【解析】
【分析】
参考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9.
此题考查对文言文的识记能力,本句出自先秦韩非《自相矛盾》。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0.
该题考查的是对词语含义的正确理解,要学会掌握理解其中的重要的字,就容易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了,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自相矛盾:指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矛盾,不一致。
11.
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
自圆其说:使自己的说法前后一致,没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三思而后行:意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
无坚不摧:没有任何坚固的东西不能被摧毁。形容力量非常强大。
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
12. 寓言 自欺欺人
13.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没想到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
14.只要……就……
15.只要把耳朵掩住,响声就听不见了。
【解析】
【分析】
12.
本题考查短文体裁和题目意思。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讽刺那些自欺欺人。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自欺欺人终究是不可取的,本来钟的声响就是客观存在的,自己想方设法逃避了,但是对别人来说依旧听得到,并不会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而有所改变。
13.
本题考查寓言故事主旨。
从短文“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没想到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可知。
14.
此题是对关联词的考查。
要明确关联词的正确用法。在解答时只要弄清楚句与句之间存在的关系,然后选用正确的关联词语就可以了。画横线的句子前后分段是充分非必要条件关系,因此要选用只要……就……关联词填空。
15.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反问句转为陈述句。
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因此这句改为:只要把耳朵掩住,响声就听不见了。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